标题 | 数学教学教案 |
范文 | 数学教学教案2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 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3、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3×15=,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和学生总结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2个37的和是多少?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用整数乘以分子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教学反思: 设计,小学,五年级数学,北师大,教学 数学教学教案2一、学生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加减法意义、能初步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来学习一图四式的,再在一图四式的基础上掌握8和9的加减法算式。学生能从图中找出数据,但对于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就有一定的困难。之前,图画应用题,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能根据提示找到数据,提出问题。但一图四式是要自己找出数据,自己提问题,这就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在这一点上,学生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本节课要低起点,逐步引导,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 二、作用 一图四式是要揭示三个相关的数之间的换算规律。掌握好了本课内容,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理解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与特点。 三、教学要求 1、能说清一幅图所表示的三种图意。 2、根据一幅图能熟练地列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 四、教学片段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我们学过的算式有哪些? 2、指其中的一道算式,如:5+2=7, 说:老师这儿有两种棋子,黑棋和白棋,你能用这些棋子来表示这道加减算式吗? 学生摆完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用三应用题的三句话来描述。) 学生说完题后,再问:这道题除了5+2=7,还可以怎样列算式?(提醒学生同一道加法应用题可以列出两道两加法算式:5+2=72+5=7) 3、当学生说出减法算式时:如5-3=2时, 也让学生上来用棋子来表示这道算式,并说一说棋子所表示的意义。 4、学生上来用这些棋子编一道题,让其他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二)、新授 1、出示 师:你能猜一猜老师所摆的棋子所表示的意义吗? 请把你的想法用算式来表示,写在自己的纸上。 2反馈:把学生所写出的算式写在黑板上,总共四道算式: 5+4=99-5=4 4+5=99-4=5 3、根据算式说明图意 1)、写的是5+4=94+5=9的小朋友举手,问:你是怎么想的?(说明图中的一种图意: 求一共有几个棋子。) 让尽量多的学生说出图意。 2)、写的是9-5=4的小朋友举手,问:你是怎么想的'? (已知白棋数,求黑棋数?) 3)、写的是9-4=5的小朋友来说说:是怎么想的? >(已知黑棋数,求白棋数?) 老师对以上三种图意的理解都予以肯定。 小结:一幅图可以表示三种意义:白棋有5个,黑棋有4个,求一共有几个?我们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5+4=94+5=9;第二种:一共有9个棋子,白棋有5个,求黑棋有几个?我们可以列出:9-5=4;第三种:一共有9个棋子,黑棋有4个,求白棋有几个?我们可以列出:9-4=5。现在我们明白,像这样的一幅图,我们可以列出几道算式―――两道加法,两道减法。 (三)、尝试练习 出示56页的主题图 1、看清图上是什么。问: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会想象出各种情境的应用题来,教师都予以肯定、表扬) (三)、摆一摆,做一做 1、老师摆,学生写出四道算式。(一共有8个棋子) (1)、左边3个,右边5个。 (2)、左边7个,右边1个。 (3)、让学生上来摆这些棋子,还可以怎么摆,其他学生写出算式。 2、四人小组合作,摆一摆,列一列、算一算。(每个小组9个圆片。) 3、集体讨论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有哪些?第一个数是8的减法算式有哪些?分别把这些算式按顺序排一排。 4、小组讨论按顺序写出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有哪些?第一个数是9的减法算式有哪些? 数学教学教案3【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6-11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渗透环保 师:昨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场玩了一趟,戏演完了,同学们回家了。(课件演示散场后的情境:一地的饮料瓶。) 师: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师: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我们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评析】: 承上启下,让故事有发展,并能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巩固旧知 1、出示练习一第2题 师:这群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这么多易拉罐,他们碰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2、生理解图意 3、独立解决 4、汇报交流,巩固旧知 (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第9页的做一做 师:环境美了,花开了,小鸟飞来了,蜜蜂也来采蜜了。(引导观察主题画) (1)汇报主题画的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画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比一比哪组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解决的方法最多。 (3)小组汇报交流,其它小组可以补充。 要求每一种方法都能用综合算式解决 【评析】: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在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启发,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既增长知识,又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2、出示练习二第3题 (1)生获取信息进行合理估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评析】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资源信息,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全课总结(略) 【评析或反思】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教学时,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学习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所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 数学教学教案4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脱式计算。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货架图。 谈话: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指名读读货架上物品的单价) 课件出示问题(1),并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先要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 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3=15(元) 15+20=35(元) 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 5×3+20 引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2)学习运算顺序。 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 明确: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 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写出这些题目的脱式计算吗?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师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3)出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先求什么?为什么? (要求找回多少元,可以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提问: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50-15×2 追问:观察这道题,和上一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思考:这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5×3+20 50-15×2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计算。 2.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计算出每组上面的得数,再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 教师强调: 第(1)题,先算4张成人票的价钱,再算应付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5×4+8。 第(2)题,先算12张儿童票的价钱,再算应找回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00-12×8。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数学教学教案5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2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⑴某毛纺厂有男职工25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4倍。 A.女职工有多少 人? B.男女职工共有多少人? C.女职工比男职工多几人? (B、C两问要让学生思考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说说分析的思路) ⑵养鸡场有公鸡120只,母鸡的只数比公鸡的5倍多32只, A.有母鸡多少只? B.公鸡、母鸡共有多少只? (让学生试试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二、创设问题情景 每年的“六一”节前怡园小学生都要向山区同学捐书,今年大队部对三、四、五年级捐书情况统计如下: 三年级说:“我班捐书36本。” 四年级想了想说:“我班捐书的本数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大声说:“我班比三、四年级捐书的总数少8本。” 你们知道五年级捐书多少本吗? 三、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看是否正确。 3、汇报、板演。 36*2=72(本) 综合算式:36+36*2-8 36+72=108(本) 108-8=100(本) 学生说理后再问: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如:36*(1+3)-8 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把三年级捐书的本数看作一份数。 四、应用及变式 1、说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多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⑵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少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⑶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是红金鱼的2 倍。花金鱼的条数比红、黄金鱼总数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⑷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少3 条,花金鱼的条数比黄金鱼的2 倍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让学生每两题一比较。 2、列式计算 课本练一练的第二题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一练的第3-5题 数学教学教案6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图形组合创新的乐趣。 教学准备: 收集不同形状的物体若干、制作课件、请家长多让幼儿见识一些带有明显特征的物品,了解图形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情景游戏 师:小朋友,你们闻到了什么香味?(一间食品超市、一间面包房、一家点心店),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什么好吃的美味食品吧! (二)扩散思维活动 师:说一说你们手中拿的都是什么食品?什么形状?(互相说、个别说)你们看老师手中拿的面包是什么形状的?展示几种食品,引导幼儿说出不同形状的图形特征。 (三)想一想 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形状的物品?(幼儿互相争着说) (四)分类整理活动(出示多种形状的物品) 师:咱们生活中有很多形状的物品,如果不小心把这些物品混在一起,那可怎么办? (引导幼儿区分整理物品,并提示幼儿用贴标签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劳动成果,并验收区分整理的物品对不对。) (五)由一点向多点发散思维活动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不同形状的物品,你还能说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吗?(个别幼儿回答) 2、课件展示。 师:图形在地上打了个滚变成圆圆的皮球,还会变成什么?(课件演示圆形又变成了自行车的车轮,又变成了圆圆的小汽车,依次利用课件展示长方形的信封变成电话机,又变成了长方形的手机,三角形的风筝变成降落伞,又变成航模飞机。)引导幼儿想象还有什么物品是根据自身的特征变化一下就能应用于人们生活中的。 3、教师继续提问 师:你还想在未来发明创造什么形状的.物品,他对人们生活有什么好处? 随着疑问的设置,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充分激发幼儿的创新想象力。 (六)操作活动 师:小朋友们,图形娃娃很喜欢和你们一起玩,现在请你们和他们一起玩吧!鼓励幼儿自由添画、拼贴、剪纸、捏泥,体验创作的乐趣。 (七)结束活动 展示幼儿作品,肯定幼儿的表现,在评价中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八)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下课后,到区角把自己想象到的在未来会发明的物体画下来。 教学反思: 老师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示活动,以层层递进的设问形式激发了幼儿创新思维的兴趣。在活动中,利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围绕“有趣的图形”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活动,亦能积极调动幼儿的兴趣,使之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老师只以一名引导者、支持者、参与活动,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思维,从中体验到发散思维的乐趣 数学教学教案7课题二: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第5题,练习十七的第7一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运算定律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加 法 乘 法 交换律: a+b=b+a a×b=b×a 结合律:(a+b)+c=a+(b+c) (a×b)×c=a×(b×c) 分配律:(a+b)×c=a×c+b×c 然后引导学生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横向比较。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两个数交换位置,运算结果相同;不同点:运算方法不同。) “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三个数,不管相邻的哪两个数先进行运算再同另一个数运算,结果都不变;不同点:运算方法不同。) 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表达式类似,只是运算方法不同。 2.练习。 (1)做第81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一看这道题中的算式各符合哪个运算定律,然后分别填在横线上。 (2)做练习十七的第8题。 根据运算定律给每个算式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订正时,说一说依据。 二、复习简便算法 1.让学生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82十78十22 6×35×50 136十68十64 125×80×50 25十43十75十57 45×4×25×20 271十53十47十29 62×7十38×7 2.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469十98 437—305 469一98 324—48—52 3.让学生做练习十七的第9题,指名说一说简便计算的'依据。 三、巩固练习 2.做练习十七的第10一12题。 (1)第10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运算顺序。 (2)第11题,独立做,集体订正。 (3)第12题,让学生先自己做。其思路是:先求出第一个小长方形木板的面积,然后求它的宽,最后根据边长的特点分割。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做练习十七的第13 一14 题和第81页的思考题。 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找规律填数。 数学教学教案8教学过程 一、议一议 探索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出示投影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1. x yx , (8m n )(2m n) , (a b c)(3a b).师生共同分析:此题是做除法运算,可以从两方面思考: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将除法问题转化为乘法问题去解决,即( )x = x y,由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法则可得(x y)x = x y,因此,x yx =x y . 另外,根据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由约分也可得 =x y.学生动笔:写出(2)(3)题的结果. 教师板书: x yx =x y, (8m n )(2m n)=4n , (a b c)(3a b)= a bc师:以上运算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你能说说如何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系数、同底数幂、只在被除式含有的字母三方面思考,讨论充分后,由一名同学叙述,其余同学补充纠正.出示单项式除法法则(投影显示)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二、做一做 巩固新知例1计算1.(- x y )(3 x y) 2.(10a b c )(5a bc)3.(2x y) (-7xy )(14 x y ) 4.(2a+b) (2a+b)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按法则进行运算,首先确定它们的系数,把系数的商作为商的系数,其次确定相同的字母,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作为商中可能含有的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之差作为商式中对应字母的指数,只在被除式中含有的字母指数不变,最后化简.第(1)(2)题对照法则进行,第(3)题要按运算顺序进行.第(4)题先把(2a+b)看作一个整体 (一个字母)相除,后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教师板书如下:解: 1.(- x y )(3 x y) 2.(10a b c )(5a bc)=(- 3)x y =(105)a b c =- y =2ab c 3.(2x y) (-7xy )(14 x y ) 4.(2a+b) (2a+b) =8x y (-7xy )(14 x y ) =(2a+b) =-56x y (14 x y ) =(2a+b) =-4x y =4a +4ab+b 三、随堂练习 P40 1学生活动:让四名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同伴可交流,互相订正.教师巡回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更正.待四名板演同学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在运用法则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系数相除与同底数幂相除的区别; 2.符号问题; 3.指数相同的同底数幂相除商为1而不是0;4.在混合运算中,要注意运算的顺序.五、作业课本习题1.15.P41 1、2. 3 数学教学教案9活动目标: 1、将数量为4的雪花片分别分成两份,探索各种不同的分法。 2、探索并发现分合式中互换关系和递增递减关系。 3、尝试运用不同方式,如数字、标记等、记录自己分雪花片的结果。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雪花片、本子、笔、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复习游戏。 教师:现在老师要和小朋友做问答游戏,老师问,小朋友答,你们会吗?(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游戏。) 二、幼儿探索并验证4的组成规律。 1、幼儿操作探索。 教师:小朋友的桌子上有许多雪花片,现在请小朋友们每次取出四片分成两份,每次分的数目不能相同,并把分的结果记录在本子上,分一次记录一次。 2、教师指导幼儿探索。 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并给予提示。提醒幼儿每次分的要和前面不一样,分出来的两部分数量合起来要和原来的数量(四片)一样多。分好后及时记录分的结果,记录的结果要和分的结果相同。 3、幼儿展示探索结果。 教师:小朋友们是怎样分的?幼儿说出每一种组成形式,教师要用数字在黑板上有顺序的'记录下来。 教师展示幼儿的记录单,并让个别幼儿说一说他喜欢哪一个记录单,为什么?鼓励幼儿学习同伴比较清楚的记录方式。 4、教师与幼儿共同探讨数的组成规律。 (1)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记录下来的4的各种组成形式进行分析,比较和思考。 教师:小朋友仔细观察黑板上老师的记录,你们能发现什么:左边的一行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逐一递减)再看右边一行数有什么特点?(逐一递增) (2)教师小结:分出来的两个数一个数减去1,另一个数就增加1,但总数不变。我们再来比较第一和第三组的分法,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它们都有1和3只是互换了一个位置,1和3,3和1合起来都是4。 三、巩固练习。 1、请小朋友把书翻到第31页。 2、教师读题:请用画圈的方式把4个苹果分成两份。每排答案都不能相同。 3、幼儿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4、集体讲评作业。 四、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投计了时以活动为主,让幼儿在游戏和玩中学习,使幼儿了解4的组成,让幼儿的学习兴趣更高了。 数学教学教案10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理解图意,写出相关的算式,并能够熟练地口算6、7的加减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数一数、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理解算理,学会应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目标分析】学生通过一些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的含义,熟练计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以及6和7以内的减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理解图意,写出相关的算式,并能够熟练地口算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学会应用。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看图列加减算式。 2.听写口算。 4+3=2+5=3+3=7-6=6-3= 1+5=7-3=6-4=1+6=7-0=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看图列式,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幅图,提出问题列出“一图四式。”在让学生说出得数的同时,说一说自己的算法,不仅可以体会算法多样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基础练习 1.同桌合作,哪两张点子图合起来是6?并说一说算式。 预设:2+4=6,4+2=6;3+3=6;1+5=6,5+1=6。 2.独立完成,哪两张点子图合起来是7?并写出算式。 预设:1+6=7,6+1=7;2+5=7,5+2=7;3+4=7,4+3=7。 3.做找朋友游戏。 把算式、得数分别发给学生,拿算式的学生去找拿得数学生,或者拿得数的学生去找拿算式的学生,并要说:我的朋友在哪里?相应的学生要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同类的题目,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达到了复习6、7的加减法的目的。 (三)活学活用 1.完成教材第6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内容,由组长进行判断。 (2)出示转盘,让学生说得数。 2.独立完成45页第11题。 学生之间进行判断。 3.合作完成44页第9题。 抽卡片说减法算式。比如,两位学生分别抽出2和7,说出减法算式7-2=5。 4.完成45页第10题。 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巩固6、7的分解、组成,并优化算法,为学生进行6和7的口算练习做准备。通过计算比赛,让学生熟练掌握1~7的加减法计算。 (四)挑战自我 完成教材45页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进行展示。 2.在全班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得出规律,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为后面学习6和7的解决问题做准备。 (五)归纳梳理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有关6和7相关的加减法知识,在看图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困难吗? 数学教学教案11活动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运用各种感官感知5以内的数量,提高幼儿点数、计数、匹配等数学操作能力. 2.训练幼儿思维的正确性、敏捷性,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糖(幼儿每人15颗)、小篮子8只、小杯子幼儿每人5只(里面装有数量为1-5的点卡),数字卡片1—5.,糖果图片5张,圆点卡片5张,猴子卡片5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我们教室里什么东西最多呀?(糖果)你吃过什么糖?味道怎样? 师:糖果不但好吃,还可以用来和我们做游戏 二.夹糖游戏: 主要练习数数把手做成夹子(幼儿用两只手指头做“剪刀”状),伸到篮子里去夹一夹糖,能夹住吗?其他的手指不能帮忙哦。 1.好,下面,我们来玩夹糖游戏,游戏有一个规则,当听到铃鼓声,你开始把糖一粒一粒桌上,铃鼓声一停,你的手马上停下。数一数你夹了几粒糖?(幼儿自己数数)用我夹了X颗糖回答 2.请一个幼儿到展示台上数数,(要求手口一致),大家一起数 3.第二次操作,提高速度这次你夹了几颗糖?谁也夹了X颗糖?(你们夹的糖是一样多的) 4.第三次操作后:先数一数自己的`糖,再看一看桌上其他小朋友的糖,看看谁的最多。 三、猜糖:点数 师:猜猜我手上的图片上有几粒糖?你们可以在1、2、3、4、5这5个数里猜一个数)。 1.数一数证实。(可以请个别幼儿数或全体数) 2.X粒糖可以用几个点来表示? 请一个小朋友把它送到X个点的下面,边送边说一句话:点宝宝我送给你X粒糖 四.匹配 1.现在这些糖果要找图片上的点宝宝做朋友了,一颗糖和一个点宝宝做朋友,那么两颗糖和几个点宝宝做朋友? 谁来给这些糖果找朋友?(幼儿上来操作)并说:X粒糖果和X个点宝宝做朋友 2.小猴子看到这么多糖果真想吃很多,但是糖果吃多了会烂牙,现在我们让一只猴子吃一颗糖果,应该怎样分给它们吃? (幼儿遍操作边说:X只小猴子分给你们吃X粒糖果) 五.装糖果: 小猴子吃到了糖果很高兴,老师也想吃糖果,现在你们来装糖果,等一会卖点糖果给我好吗? 请小朋友把椅子下面的小碟子拿起来。数一数有几个杯子?马上请小朋友来装糖,每个杯子里有一张圆点卡片,,先数数杯子的卡片上有几个圆点,然后在杯子里装和点子一样多的糖,听清楚了吗? (幼儿装糖,教师观察与指导)。 六.买糖、品糖游戏: 1.糖都装好了,我想买你们的糖,行吗? 师:我想买杯子卡片上有X点宝宝的杯子里的糖,如果你装对了,我就用一个棒棒糖来买你的糖。现在请大家举起来。 请个别幼儿说说X个点宝宝应该装几颗糖。如果对了,奖励一个棒棒糖。 2.你们喜欢吃吗?糖吃多了可不好。那我们今天就选一粒自己喜欢吃的糖果吃吃,再选一颗大人喜欢吃的糖果送给他们吃。其余的糖果如果你想带回家给其他人一起吃可以,如果不想带回家的话,就倒在娄子了,下次继续游戏。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数学教学教案12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理解24时计时法,会正确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明确两种计时法的异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实物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课前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看哪些节目呢? 2、有没有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啊?什么时候有?对,在每年的大年夜,和爸爸妈妈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等待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啊!想不想再回顾一下那时的情景? ①多媒体播放新年即将来临,全场倒计时的场面。 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0点钟声敲响,猴年第一天开始了!) ③也就是说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板书:半夜12时 0时 3、新年的第一天,你做了什么事情觉得很有意义,到现在还记得的?跟大家讲讲,好吗? 4、过渡:可能有些同学那天过得不是特别有意义,或者已经忘记了,想在明年春节的时候给自己计划一下吗?你可以把最想干的两三件事情写下来。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1、学生填写时间安排表。 2、全班交流: (1)哪位同学想来介绍? ①一生在实物投影上边讲边拨钟,师口述:从0时起一天开始了。 ②师:一整天结束了吗?(把时针拨到0时)旧的一天结束的同时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③从这位同学拨钟的过程中,你发现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一共有几小时?(板书:两圈 24个小时) (2)谁也想来介绍一下? 请学生把安排表放到实物投影上说一说。 3、两位同学写的时间怎么不一样呢? 随机揭题: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像上午7时,下午3时(板书)等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板贴:普通计时法),另外一种叫24时计时法(板贴:24时计时法),它们都是记录一整天中某个时刻的方法。 4、改写: 这是普通计时法,你能用24时计时法把它改写一下吗? 这24时计时法,谁会改写成普通计时法? 5、让我们从屏幕上再来看看它们是怎样计时的? 多媒体演示,师讲述: 半夜12时 中午12时 半夜12时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比较两种计时法的.异同。 现在你能从图上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了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生交流师板书: ①普通计时法有时间词,24时计时法没有时间词; ②从普通计时法换到24时计时法,第一圈,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第二圈,时针所指的时刻还要分别加上12小时;从24时计时法换到普通计时法,第二圈时时针所指时刻减去12小时。 板书成: 第二圈 +12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有时间词 -12 没有时间词 半夜12时 0时(24时) (二)师生对口令 过渡:下面我们来个对口令,我说一个时刻,你能判断它用的是哪种计时法并把它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 题目:上午9时 凌晨3时 晚上9时 14时 7时 半夜12时 下午5时 22时 三、运用拓展 1、我们的手表上都有时针和分针,可是这些钟面上却少了时针,你能根据下面这些时刻给钟面画上时针吗? 7:00 下午1:00 21:00 24:00 2、 在我们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24时计时法? 师:对,24时计时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瞧——多媒体随机出示 A、电子表 B、图书馆借书时间表、肯德基营业时间、节目预告 3、看来,生活中我们离不开24时计时法,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境说说钟面上的时间吗?(可以用24时计时法,也可以用普通计时法。) 4、现在的人们离不开钟表,可是很早以前并没有钟表,那时的人们又是怎样计时的呢?让我们跟随电脑博士回到古代去看一看吧!(多媒体出示) 师介绍:在古代,原始人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后来,人们利用测太阳影子的方法来确定时间,这是日晷,由 “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上刻有24个等分的刻度,晷针垂直在晷盘中央。当太阳照着晷针,针影随太阳的运转而移动,刻度盘上指示出刻度来,便知道了时间,但它只能在晴朗的白天应用,阴雨天和夜间就不行了。因此,人们又发明了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来计算时间,这就是铜壶滴漏,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而且应用也很普遍。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钟表,计时就越来越准确了,也就有了我们今天学习的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想知道其它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到网上或书上去查一查。 四、总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问题吗? 数学教学教案13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纸盒、剪刀、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1) 六个面(2)12条棱 (3)8个顶点 不同点:六个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剪一剪: 引导学生通过把1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图。 2、说一说: 正方体展开图是怎样的? 3、将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试试看。 4、比一比。学生回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相同点不同点 学生动手剪开正方体纸盒。 观察,得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展开图。 小组中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剪的方法,比一比展开图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剪开长方体盒子,观察长方体的展开图。 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盒子和正方体盒子进行比较。 通过复习巩固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引入认识展开长方体、正方体的折叠。 通过剪一剪等实践活动,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平面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相同点:有六个面。 不同点:六个面的大小不同。 5、做一做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正方体? 长方体? ① 围成正方体所要的条件? ② 用手中的材料尝试折叠。 ③ 独立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要求。 ④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练一练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看展开图。 在操作中进行验证。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思考:与1、2、3号面相对的的是几号面?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3、动手折一折,试一试。 通过做一做,引导学生体会展开图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通过折叠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全课小结 跟小组内的同学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在什么?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面―――体 数学教学教案14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P64-P66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数学教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与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计算机及课件; 2、投影仪; 3、硬纸板做成的可拉动的长方形框架; 4、每个学生5张平行四边形硬纸片及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认识的平面几何图形有哪些呢?(微机出示,图形略) 2、在这几个图形中你们会求哪几个的面积呢?(微机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3、大家想不想知道其他几个图形的面积怎么求呢?我们这个单元就来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质疑引新: 1、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流氓兔,今天流氓兔遇到了一个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它解决好不好? 2、微机显示动画故事:有一天,流氓兔在跑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长方形框架,它不小心踹了一脚,把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流氓兔很奇怪:形状改变了,面积改变了吗? 3、演示教具:将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框架,拉动其一角,变为平行四边形。 4、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求出来进行比较,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求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怎么求呢?这节可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三、引导探求: (一)、复习铺垫: 1、什么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 2、拿出一个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找找它的底和高,并把高画下来,比比看谁画得多。 3、微机显示并小结:平行四边形可以作无数条高,以不同的边为底对应的高是不同的。 (二)、推导公式: 1、小小魔术师: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变一变的小游戏(微机显示一个不规则图形),我们可以直接用所学过的求面积公式来求它的面积吗? 2、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用割补法转化为长方形) 3、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多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及剪刀,自己动手,运用所学过的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4、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交流实验情况: ⑴、谁愿意把你的转化方法说给大家听呢?请上台来交流!(用投影仪演示剪拼过程) ⑵、有没有不同的剪拼方法?(继续请同学演示)。 ⑶、微机演示各种转化方法。 6、归纳总结规律: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通过平移把平行四边形拼合成一个长方形。并引导学生形成以下概念: ⑴、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⑵、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⑶、剪样成的图形面积怎样计算?得出: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底×高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 7、文字公式不方便,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字母公式表示,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S=a×h(板书)。同时强调: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还可以记作S=a.h或S=ah(板书)。 8、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轻柔的音乐中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四、巩固练习: 1、刚才我们已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那么,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哪几个条件?(底和高,强调高是底边上的高) 2、练习: ⑴、(微机显示例一)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⑵、判断题(微机显示,强调高是底边上的高) ⑶、比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用求面积的公式计算、比较,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⑷、思考题:用求面积的公式解决流氓兔的难题(微机演示,得出结论:原长方形与改变后的平行四边形比较,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不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二者的面积不相等)。 五、问答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得出的? 六、课后作业:P67 1、2、3、5 《指导丛书》练习十六 1 数学教学教案15幼儿园数学教学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大小、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立初步的数概念”。但数学所特有的抽象性和精确性对幼儿来说是相对难理解的。在大班幼儿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数概念后,怎样唤起幼儿已有数学知识经验,通过联想、猜测、推理,将抽象的数概念融于数学游戏中,通过“根据同伴的数字猜测自己的数字”,发展幼儿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于是我设计了这节活动《猜猜你是几》。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排除的方法学习寻找缺失的数字。 2.熟悉游戏的玩法并遵守游规则。 活动准备 10把椅子(椅背上有1—10的'数字),头饰(数字1—10)。 活动过程 1.引出游戏——捉迷藏,并介绍游戏规则。 (1)出示头饰,认认头饰上的数字,引出游戏——捉迷藏。 师:“今天,朱老师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礼物——‘花’。你们看,这些花上还藏着数字呢。咦,都有哪些数字呢?”(反过来,花朝下,一一出示花。) (2)介绍游戏规则。 示范戴一顶帽子:“花儿戴在头上,就是一顶数字帽子了。你们想不想和数字帽子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好,那你们可要听清楚游戏规则:1.不能偷看自己的数字;2.不能说出别人的数字。明白吗?” 析:礼物“数字花”变为“数字帽子”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他们对捉迷藏的游戏充满了期待。 2.游戏一:根据少1或者多1的关系,寻找缺失的数字。 (1)利用数字10、9的头饰和两名幼儿做游戏,交流用什么方法猜数字的。 师:“好,那我们先请2个小朋友来玩游戏。先看看这两个数字是几?(9、10)它1两谁大谁小?哪两个小朋友先来?每人一顶帽子,请你猜出自己的数字后,赶紧坐到自己的位置。”(贴有相应数字的位置。) 师:谁来介绍一下猜数字的方法? 师小结:“要知道自己的数字,先要观察同伴的数字,缺少的那个就是自己的数字。” 析:游戏初始,幼儿要明确游戏规则及玩法,再先观察同伴的数字是几,继而推理出缺少的数字才是自己的。 (2)和数字6、7、8做游戏,并验证方法。 师:“很好!现在,请3个小朋友过来做游戏了。看看是哪三个数字?(6、7、8)有谁知道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秘密?(一个比一个多一:相邻数;多一和少一。)这么多秘密,我们记住它。我们还要记住游戏的规则!看谁坐得又快又对。开始! 师:你为什么坐8 ?” (因为他们是6、7,所以,我就是8。) 析:幼儿通过相邻数和数之间多一少一的逻辑关系,记住了是哪几个数。然后经过观察、思考。寻找出属于自己的那个数一一缺失的数字。 (3)利用数字1—5做游戏。 师:“刚才呀,9、10、6、7、8、都玩过了,还有几个数字没玩过?(1、2、3、4、5)嗯,对了。那刚才没玩过的,都上来。” 师:“有人坐错了吗?为什么?” 析:幼儿玩过前面五个数字后,已经渐渐掌握了游戏的方法了,也猜测出还剩下的是哪5个数,这次没玩过的幼儿都勇敢地表示要加入游戏,而且显得自信满满。 3.游戏二:利用单、双数寻找缺失的数字。 (1)利用数字1、3、5、7、9进行游戏。 师:“现在,我们玩难一点的——选一些数字玩(1、3、5、7、9)。这些数都是什么数?(单数)哪几个勇敢地上来?”“看谁猜得又快又对!” 师:“谁说说,你怎么知道是9的?” 师小结:“小朋友真厉害!你们知道了,要想猜到自己的数字是几,一定要记清楚原来有哪几个数字,然后再找一找,缺少的那个数字,就是你自己的数字。” (2)利用数字2、4、6、8、10进行游戏。 师:“好,还剩下5个,会是什么数呢?(双数) (2、4、6、8、10)这些都是双数。谁来挑战一下?看谁猜得又快又对!” 析:幼儿思维活跃,并坚信自己猜出的答案。还大胆地把思维的过程用语言进行完整地描述,对单双数的概念也进一步得到了理解与巩固。 4.游戏三:利用随机的数字,寻找缺失的数字。 (1)幼儿随意选择五个数字,一起进行猜数字游戏。 师:“你们还想玩吗?还想怎么玩?(那我们10个数字一起玩)每人一顶帽子。相互看一看,自己再猜一猜,你应该坐哪里?” (2)请客人老师交换每个人头上的数字帽子,老师把几张椅子进行换位置,游戏再次进行。 师:“一起把帽子拿下来,看看坐对了吗?” 师:“游戏真好玩,那我们一起到教室里把好玩的游戏告诉其他小朋友吧!” 析:利用随机数字进行游戏,再次挑战了幼儿的思维;通过换帽子和换椅子,又一次增加了游戏的难度。活动中,幼儿始终表现积极,情绪高涨,活动结束后,仍有意犹未尽之感。 数学教学教案16教学分析: 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是幼儿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了解幼儿对物体分类的认知特点和幼儿教育纲要中提出的教学要求的基地上,重点掌握如何进行分类知识的教学。因为学生主要是缺乏教学经验,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只能提供一些语言描述的教学方法与口头讲述的课例让学生参考,不利于学生教学技能的提高。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片断教学试教、观看录像片断与师生评课的方式进行教学,逐步训练学生幼儿计算教学的技能,培养学生幼儿计算教学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教师介绍、学生试教、观看录像片段教学、师生评课等过程,使学生掌握教幼儿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的教学方法。 课的类型: 综合类 教学方法: 讲、练、评相结合 教学重点: 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采取合适的教具教幼儿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教学难点: 学生能否掌握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的基本技巧。 教学准备: 幻灯式投影机一台;投影片;VCD机一台;幼儿学数学(中班)VCD一盘;各种颜色、形状、小不同的纸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承上启下、直接导入。) 二、新课教学 (一)、给学生介绍幼儿按物体外部特征分类的方法 1、助学生理解“外部特征”。 老师手拿一本书,请学生边观察边对该书进行描述。最后,老师小结:物体的外部特征一般包括颜色、形状、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等。 2、指出幼儿学习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的意义(能加强对颜色、形状的认识,为幼儿正确使用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等借书证打下基础)。 3、指出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按不同的外部特征分类的具体教学要求不同。 出示投影片,通过对该表的横向对比让学生体会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干扰因素、物体的分类种数、每类物体的数量越来越多,对幼儿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这与幼儿对物体分类的认知特点是相符的。 4、给学生介绍教幼儿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的方法。 (1)首先指出教学时除了要以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为依据以外,还要注意联系相关的知识。举例说明:如教幼儿按物体的颜色分类时可以结合教幼儿认识颜色进行教学;教幼儿按物体的形状分类时可以结合幼儿认识的形状进行教学;教幼儿按物体的小,长短等外部特征分类时可以结合教幼儿比较小,长短等内容进行教学。 (2)以教小班幼儿按物体的颜色分类和教班幼儿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为例,介绍分类的教学方法。 (二)、学生试教: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1、请一位学生选择以上的一个内容进行片断教学。 2、学生集体评课,指出该同学的优点与不足。 3、教师启发性地评课。 三)、观看采用新方法的教学片断可爱的小蚂蚁(中班) 1、请学生留意该教学片段中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什么突出的不同点。并留意其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气氛与教学效果如何。 2、看录像教学片断。 3、师生共同评论该录像教学片段(重点指出该片断中老师让幼儿自主地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则使学生获得更扎实的基础基础知识,怎样才能更好地将两种方法进行融合,发挥其最的优点,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作出一步的探讨。) 三、小结 四、作业 从“教幼儿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中挑一个内容设计一个教学片断,要求用23种教学方法,并在下一节课选几位同学试教。 板书设计: 第二节物体分类的教学 三、教学方法 (一)、教幼儿把相同名称和物体放在一起 (二)、教幼儿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表格:教幼儿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的教学要求(投影) 颜色教具要求形状相同,颜色不完全相同形状、颜色不完全相同小、形状不同,颜色不完全相同(包括混合色) 教学要求按物体的颜色分类排除物体的`形状的干扰,正确地按物体的颜色分类排除物体的小、形状的干扰,正确地按物体的颜色分类 形状教具要求颜色相同,形状不完全相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完全相同颜色、小不同,形状不完全相同 教学要求按物体的形状分类排除物体的颜色的干扰,正确地按物体的形状分类排除物体的小,颜色的干扰,正确地按物体的形状分类 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教具要求小或长短差别比较明显的物体粗细或厚薄不同的物体宽窄不同的物体 教学要求按小或长堆物体分类排除颜色的干扰,按物体的粗细或厚薄分类排除物体的颜色、长短的干扰,按物体的宽窄分类 每次分成一类或两类,每一类4个以内每次分成两类或三类,每一类5个以内。 还要求幼儿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每分成两类或四类,每一类6个以内。 数学教学教案17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教师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些图形面积的公式是什么?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共同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指导探索 (一)数方格面积.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第69页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小组内分工合作)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评价一下以上用“数方格”方法求出三角形面积. (二)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拿出手里的平行四边形,想办法剪成两个三角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启发提问:你能否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 算面积呢?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第三种拼法)能帮助我们推导出 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 四边形 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5.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6.讨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三)教学例1. 例1.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5.6×4÷2=11.2(平方厘米) 答: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1.2平方厘米. 三、质疑调节 (一)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教师提问: (1)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 (2)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3)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还有别的方法吗? (演示课件:三角形剪拼法) 四、反馈练习 (一)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画斜线的三角形的面积. (二)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 3.底是1.8米,高是.1.2米;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是: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2、注意渗透转化的思维方法和平移的思想,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活动目的 1.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活动准备 若干张长方形和三角形白纸. 活动过程 1.引导学生以长方形的一条边为三角形的底,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观察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 2.引导学生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沿着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观察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 3.启发学生将三角形折成两个长方形,并观察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 4.分小组讨论这种方法与新课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异同点. 数学教学教案18一、活动目标: 1、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尺子,了解其用途,发现其区别,进而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 2、初步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培养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并感受到和同伴一起探索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尺子,并了解尺的名称,特点及用途。(如:不同材料、不同长度的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2、幼儿每人直尺一把。(含三种长度:10厘米、20厘米、30厘米。)3、操场上画一条宽为120厘米的“小河”。 三、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各样的尺子。 (1)分组讨论交流。 请幼儿将自己收集到的尺子在小组介绍。要求说出是谁帮助收集的,在什么地方收集的,叫什么尺子,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2)集中交流。 请小组推荐,介绍比较有趣、特殊的尺子。 (3)引导幼儿归纳有些什么样的尺子,各有什么用途。 2、找找尺的不同点。 (1)分组讨论。 提问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这么多的尺子都是不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 (2)集中讨论。 个别幼儿发言,其他幼儿补充。 (3)引导幼儿归纳,从用途、材料、形状等不同方面进行小结。 3、找出尺子的共同点。 (1)提问引发思考:尺子有这么多不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2)引导幼儿归纳提升:它们上面都有刻度,都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4、测量活动。 (1)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请幼儿拿出自己的尺子,尝试测量桌子的长度。(以各自的尺为单位测量。)②请幼儿说说是怎样测量的。 ③引导幼儿小结测量长度的方法:测量时尺子与被测量物的起点要对齐,每量一尺要做上记号,接着量时尺的一端要与记号对齐,要记住量了多少尺,不能漏计,也不能多计,最后的测量结果就是物体的长度。 (2)测量操场上“小河”的宽度(120厘米宽)。 ①幼儿用自己的尺子测量,老师将幼儿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可让幼儿反复测量,确认后再记录。)②集中观察记录表,看看小河有多宽,让幼儿思考,提出问题。 ③集中讨论:为什么小河的宽度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数字? ④引导幼儿小结:尺子的长短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也不同。 ⑤分别请量出三种不同结果的幼儿说出自己的尺子上刻度最大的数字(表示尺子的长度),教师帮助测算出小河的宽度(120厘米)。 四、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五、活动延伸: 在活动中投放各种直尺,供幼儿选用。 数学教学教案19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2345678……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3)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4) 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教师板书:商不变 (二)成反比例的量 1.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2.教师提问 (1)计算工效和时间的乘积. (2)这一组题中涉及了几种量?谁与谁是相关联的量? (3)请你举例说明谁与谁是相对应的两个数? (4)在这一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举例说明) 3.小结:有什么规律?(板书:积不变) (三)不成比例的量 1.出示表格 2.教师提问 (1)总吨数是怎样得到的? (2)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运走的吨数少,剩下的吨数多;运走的吨数多,剩下的吨数少;总和不变 (四)结合三组题观察、讨论、总结变化规律. 讨论题: 1.这三组题每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第一组商不变,第二组积不变,第三组和不变. 总结: 3.分别概括正、反比例的意义 4.强调第三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叫做不成比例 5.教师提问 (1)两种量成正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两种量成反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字母关系式 三、巩固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一种圆珠笔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 (3)每组等式说明了什么? (4)两种相关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当速度一定,时间路程成什么比例? 当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当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长方形的面一定,长和宽 4.修一条路,已修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的关系,要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是本质. 五、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二)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学教案20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1页的例1、例2及练习四中的题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 师: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与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比如,去年植树节洛阳市植树约有1538万棵。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生:抵御风沙、绿化、提供新鲜氧气 2、引出实际问题。 (1)呈现植树画面(教科书第19页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的情景,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① 对学生提出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随时解决。 ② 对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说出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二、探究笔算方法 1、探索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每位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展示探索成果的机会。 请小组推荐代表,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1)谈话。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方法算出422=21;有的通过分小棒,知道了结果;还有一些同学用除法竖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2)再现422的笔算过程。 3、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 (1)师:我们已经解决了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该怎样解决呢?再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告诉学生: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出竖式。)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实践与应用 1、帮小兔拔萝卜(课件出示)。 先请学生完成计算,在小组内相互检查。 然后,课件显示拔萝卜的收获,使学生体尝成功的快乐。 2、帮小动物检查对错。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棒!不但自己学会了用竖式计算除法,还帮助小动物解决了问题,检查出了错误。通过这些活动,你想提醒大家在笔算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3、设计活动(练习四第3题)。 (1)请学生欣赏广场上花卉图案(出示广场一角画面),接着引出布置学校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起解决提出的问题。 (2)自主设计图案,并解决问题。 (可以独立解决,也可以2~3人结合。) 完成设计后,全班交流。 4、猜数谜。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