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案 |
范文 |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主动理解并获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得数;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应用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估计有关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得数。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直观操作说明想法、交流算法,发展简单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积累计算经验;能应用计算经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探索问题的意识,通过探索算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和估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 用与两、三位数接近的整十、整百数估计问题结果。 教具学具: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诵乘法口诀 2、口算:2×3=4×5=2×8=5×6=6×9=8×7= 3、填一填:5个十是()。7个百是()。10个十是()。 18个十是()。56个百是()。70个十是() 二、探索口算 1、出示问题,列出算式。 课件出示例1独立阅读、观察。指名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根黑玉米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想,怎样列式? 指名交流想法,口答算式。(可能有:20+20+20xx×3或3×20) (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指出:20+20+20写成乘法算式就是20×3或3×20。) (板书算式:20×3=) 2、探索交流,明确算法。 提出要求:20×3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操作、思考后全班交流。 (1)20×3=20+20+20=60 (2)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3)2×3=6, 20×3=60。 根据交流情况适当板书。 追问:由2×3=6, 推出20×3=60,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指出:把20×3看作2个十乘3,这里2个十乘3,其实也是按2乘3来推算出6个十。所以只要按2乘3等于6,推算出20乘3等于60。这样的算法既方便又容易记住。 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三种算法。 学生齐说第三种算法。 提出要求:请你把算式的得数和下面的答句填写完整。 学生填写完成例1的算式与答句。 3、学生尝试,延伸算法。 出示“试一试”,学生先算一算,再和同桌交流想法。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得数各是多少? 提问:你觉得几十乘几、几百乘几可以怎样算? 4、巩固练习,小结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得数。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觉得第一组题40×2、400×2可以先按几乘几来口算?第二、三组的几十乘几、几百乘几呢? 指名说说。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几十、几百乘几,都可以先按几乘几来推算得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来算一算:出示口算条,指名依次口算。 三、学习估算 1、理解题意,选择估算方法。 出示例2。学生看图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引导:要知道“张大叔带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你觉得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知道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应该先算出4箱西瓜一共多少元,再把算出得结果与200元进行比较。 提问:要求4箱西瓜一共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板书:4×48) 追问:你会计算4×48的得数吗? 大部分小朋友都不会计算4×48的得数,这该怎么办? 提示:如果不计算4×48,还有其它办法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讨论。 指出:也可以通过估算解决问题。(补充课题板书:和估算) 2、讨论交流,明确估算过程。 提出要求:你打算怎样进行估算?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全班讨论,明确:因为48接近50,把48看作50来思考。又因为4×50=200,所以4×48一定小于200,说明买4箱西瓜的钱一定少于200元。因此,200元买4箱西瓜够了。 再次提出要求:同桌互相说说上面的估算过程和方法。 3、尝试应用,体会估算价值。 出示“试一试”,提出要求:你能通过估算回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择合适答案。 追问:要知道300元够不够买5箱哈密瓜,应该先算什么?你是怎样算的?你是怎样想到把62元看作60元来算的? 小结:要知道300元够不够买5箱哈密瓜,应该先算5箱哈密瓜一共要多少元;因为62接近60,所以把62看作60来算;由60×5=300,可以知道62×5一定大于300,因此买5箱哈密瓜的钱一定多于300元,也就是说用300元不够买5箱哈密瓜。 组织比较:用估算方法解答上面的两个问题的思考过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指出:把48看作50,算出得结果一定比原来的大,也就是说结果估大了,原来的积一定小于估算结果;而把62看作60,算出的结果一定比原来小,也就是所结果估小了,原来的积一定大于估算结果。 四、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得数,集体校对。 追问:你是怎样计算2×50的?8×800呢? 小结:计算2×50时,可以先算2×5得10,再在10的末尾添上1个0,得100;计算8×800时,可以先算8×8得64,然后再在64的末尾添上2个0,得6400。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尝试完成书上的填空,集体校对。 提问:你是怎样想到2时等于120分的?你又是怎样想到8分等于480秒的? 讨论交流。 明确:因为1时=60分,2时就是2个60分,2个60分是120分,可以用算式2×60=120来计算。因为1分=60秒,8分就是8个60秒,8个60秒是480秒,可以用算式8×60=480来计算。 3、做“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他买的是哪一种火车票?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要付1000元,就是3张火车票的钱一定在900元以上,不超过1000元。我们来看每种火车票各接近几百元:普通列车票接近200元,3张不满200元;特快列车票接近300元,3张比900元多一些;动车组列车票接近400元,3张超过1200元。所以买的应该是每张312元的特快列车票。 五、总结收获 引导: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怎样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怎样估算? 你还有哪些体会? 六、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七、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20×3=60(根)把48看作50 (1)2个十乘3得6个十,(2)2×3=64×50=200 6个十是60。20×3=604×48<200 答:一共有60根。答:200元够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左和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2.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教学难点 体会左和右的相对性. 教学设计 一、初步认识左和右. (一)活动一:认识汉字. 1.教师:老师早知道你们没上学的时候就认识好多的字,对不对? 出示汉字:左右 2.教师:谁认识?都谁认识左和右?把手举得高高的. 3.教师:你们真棒!那么多同学都认识!你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那只手呢?你用右手做什么? (二)活动二:通过左和右介绍自己 1.教师提问:谁能把你的手举得高高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哪是你的左手,哪是你的右手?你的左手和右手可以帮你做什么? 2.教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想不想向同学们介绍介绍?(眼、耳、脚……) (三)活动三:找朋友游戏. 1.教师:我们的身上有那么多的好朋友,下面咱们就来找一找这些好朋友,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 2.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我一说左手,你立刻把左手举起来,一说左腿立刻指左腿,说哪指哪,看谁反应最快,指得最准确. 3.放“找朋友”的音乐,慢到快,由有规律到无规律:右手、左手、左腿、右腿、右肩、左手(空)摸左耳,右手(空)摸左耳…… (四)活动四:找位置. 教师过渡语:爱吃水果吧?桌面上每个袋子里都装了一些水果,轻轻倒出来. 1.看见什么了? 2.请像我这样摆上三种水果.(苹果、桔子、梨) 教师提问:最左边是什么?最右边是什么? 3.拿出香蕉,把香蕉和苹果挨着,放在苹果的右边.再拿出西瓜,西瓜和梨挨着,你们说放在哪儿?桔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4.盖住三个水果贴在右边,告诉学生从右数梨是第四个,能猜猜白纸后面藏着几个水果?为什么?现在一共有几种水果? (五)活动五:找同学家. 教师过渡语:左和右的用处太大了,你们看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1.出示图片:找朋友 教师:小龙到好伙伴小明家去玩.只知小明家在左边,到底是几号呢?他犯难了,你们能不能帮帮他? 二、进一步认识左和右,使学生明白左和右是相对的. (一)活动一:讨论. 1.指定学生和老师一起玩. 2.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右边正好反着,到底谁做错了? 3.把你们的右手举起来,判断一下我们俩谁做得对? 4.怎么办? 教师:由于老师与你们站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咱们的右手刚好相反.(玩拍手游戏.) (二)活动二:帮一帮. 1.出示图片:上学路口 教师:小明上一年级了,他想我都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要自己去上学,于是,妈妈欣然同意了,妈妈把上学的路线告诉了小明.到了路口,可把小明难住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2.找人来指一指.像小明这样站好指右边. (三)活动三:上下楼梯. 1.出示图片:少年宫 1.教师提问:这些小朋友是靠右边走的吗? 2.展开讨论. 3.学生体验.五人模仿上楼,五人模仿下楼.想想靠哪边走.中途停. (1)老师提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老师提问:(亲自体验上下楼的同学)你们是靠右走的吗? 那你的右边怎么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又在那边呢? 4.除了在楼道里行走时我们要靠右行之外,还有干什么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靠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页,当前在第1页123 小学数学教案 篇3目 标: 1、理解和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求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乐于与人合作的情趣。 重 点:掌握圆锥体积的方法 难 点:公式的推导 准 备:沙,圆柱教具若干个,圆锥一个,其中要有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教 程: 一、准备 同学们,我们以前研究过一些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呢? 二、诱发 课件演示稻谷丰收的景象。师述:稻谷丰收了,农民伯伯忙着收割稻谷,他们把收好的稻谷堆成一个这样的图形(圆锥形谷堆),同学们你们认识吗?你能算出这堆稻谷的体积吗?它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探究释疑 1、初次猜想 ⑴根据我们所学过的内容,请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⑵圆锥的体积是否能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呢 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底面积×高”不是圆锥的体积,而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2、再次猜想 ⑴通过模型演示, ⑵根据学生回答,从而得到如下结论: 圆锥的体积 = ×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 3、分组实验进行验证 ⑴让学生用三个不同的圆柱体和一个圆锥(其中必有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进行实验。 ⑵分组讨论,分组汇报 圆锥的体积 = ×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 用字母表示:V=1/3Sh 4、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⑴出示例1,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 ⑵教学例2、课件出示: 麦收季节,张小红把她家收的小麦堆成一个近似圆锥的麦堆,又给出测量的数据,让学生看图编一道求小麦重量的应用题。 编好后,分组讨论计算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四、转化 1、基础题 ⑴下面有四组图形,你能根据每组图形中左图的体积,求出右图的体积吗?为什么? 24立方米 9立方米 12立方米 ⑵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提高题 有一块正方体的木材,它的棱长是9分米,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被削去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题 把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和底面直径、高都是6厘米的圆柱形铁块,熔铸成一个直圆锥体,如果这个直圆锥体和圆柱的底面大小一样,这个直圆锥体的高是多少厘米?(得数保留整数) 五、应用 1、 基础题:P44-T3、4 2、 提高题:P45-T10 3、 思考题:P45-T11、12 小学数学教案 篇4教学目的: 1、 通过买书这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胡计算方法。 2、 使学生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3、 培养学生胡估算能力与求异思维。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学生自备学具。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书店吗?今天啊,淘气在动物王国的快乐书店开开张了,老板淘气进了不少的新书,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挂图课本主题画:书架上层依此放好28本《汪汪乐园》,4本《海底世界》。) 2、 提问:快乐书店都进了什么新书呢?你能向老板淘气提出问题吗? 3、 学生讨论,互相提问。指名学生就刚才的主题画提出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棒,老师能提出一个问题吗?《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多少本? 2、 学生列出算式,老师在黑板上板书:28+4= 3、 师:这个算式可真难,是我们以前都没有看见过的,你们有信心把算式的答案给算出来吗?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小棒,纸,还有笔开动我们的脑筋来打败这个难题。 4、 分小组讨论,研究算法。 5、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有选择性地板书。比如: (1) 摆小棒 (2) 28+2=3030+2=32 (3) 8+4=1220+12= (4) 用竖式计算: 28 +4 32 (当学生想出办法用竖式计算时,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师:这个小组可真棒,想出了用我们刚学过的新知识:列竖式来进行计算,谁来说一说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数位要对齐)。刚才我们发现写算式的时候个位上加起来等于12,那那个十位上的1我们把它写到哪里去呢?我们把它先写到横线的上面,算十位的时候再把它给加进去。 6、 尝试练习。 师:小朋友们聪明了,为了难住大家,淘气又买来了好多书(继续图片出示7本《淘气历险记》,16本《咪咪学校》。) 提问:你能算出下层共有多少本书吗?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三、巩固应用 1、 找书游戏。 (1)把剪好的书模型贴在黑板上,书上写有得数。 (2)发计算卡片给部分学生,自己上台找书。 (3)其余小朋友观察他们的书找对了吗? (4)讲评。 2、 师:淘气看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很喜欢同学们,于是他请来了他的小牛售书员。(CAI出示课件,图片出示四种书的价钱。)你们想买书吗?看看小牛怎么说。 动画小牛提问:你最想买哪两种书?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列出算式算出答案。指名告诉老师你用了多少钱。 3、 师:同学们买书买得可真好,啊?那边有个小男孩碰到难题了,我们去帮帮他好吗? 动画小男孩提问:我有30元钱,可以买哪些书? 让学生先估算,再列算式计算,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 4、 套圈游戏: 淘气套中了42分,你能说说他都套中了哪些小动物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5【学习目标】 1、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2、巩固复习有关百分数、折扣、纳税等知识,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3、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认真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是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明确问题: 1、阅读P110—111内容 2、活动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 3、本金是多少? 可存的年限是几年? 资金用途是什么? 二、收集信息 1、课本中提供了几种储蓄存款形式? 2、哪些储蓄存款形式不需要缴纳利息税? 3、调查定期储蓄存款、教育储蓄存款和国债的利率。 ☆友情小提示:购买国债 07年国债 年利率 三年 5.74 五年 6.34 (1)年限:3年期和5年期 (2)利率(右表) 注意:这个不要交税哦! 三、设计方案 (1)选择定期储蓄存款的话有哪些方案?填写在下面表格中。 定期储蓄 存款方案 存期 到期利息 利息税 最后收益 (2)选择教育储蓄存款以及购买国债的方案有哪些?填写在下面表格中。 其它存款方案 存期 到期利息 利息税 最后收益 四、选择方案 哪种存款方案收益?到期后共取回多少钱?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6教学内容:教材第53~54页练习十第4~13题,练习十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并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根据成正、反比例量的关系,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2.基本训练。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第4题,让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结合第(1)题判断说明:在一个乘法表示的式子里(板书:ab=c),如果积一定,另两个量就成反比例;如果一个因数一定,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另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二、基本题练习 1.做练习十第5题。 (1)学生读题。 提问:按过去的算术解法,第(1)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第(2)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自己做一做。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提问:第(1)题是怎样想的?第(2)题是怎样想的,提问: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练习小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都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找出两种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再列等式解答。解题时,正比例应用题要根据比值一定列等式解答;反比例应用题要根据乘积一定列等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第11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 还可以怎样说?(第一个圆柱的高和第二个圆柱高的比是4 :5,或者第一个圆柱的高看做4份,第二个圆柱的高就是这样的5份)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当两个圆柱底面积相等时,(1)圆柱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2)两个圆柱体积的比与对应高的比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想一想,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式子.指名学生口答式子,老师板书(包括用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式子,说说各是怎样想的。说明:按照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有些应用题可以 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分数和比例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做练习十第13题。 (1)提问: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老师板书)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把树苗总棵数看做单位1,单位1的94%是470棵,所以列方程解) (2)把树苗总数看做单位l,成活棵数是94%,你还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列式理由。 四、讲解思考题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增加铅以后,铅与锡的比是5 :3,有怎样的关系式?根据这样的关系式可以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课后想一想、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 指出:过去我们学过的先求单一量和先求总数量的应用题,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要先判断成什么比例,找出数量之间对应数值,然后根据比值相等或乘积相等的等量关系,列等式解答。解答应用题,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不同的方法做。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第8、9、10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第6、7、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41页例2,练习九第3~7题。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较熟练地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3.在探究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灵活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小黑板 一、复习引入课题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V=13SH 教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抽学生简要叙述圆锥的推导过程。 教师: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 让学生弄清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二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2。 一煤堆的底面周长18.84M,高1.8M,这个煤堆近似一个圆锥体。准备用载重5吨的车来运。一次运走这堆煤,需要多少辆车?(1M3煤重1.4吨)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理解题意。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1)这道题讲的是什么事情?知道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要求这堆煤的质量,必须先求什么? (3)要求煤的体积应该怎么办? (4)这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点拨。 反馈: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题意。 教师抽学生叙述思考过程,要求语言简洁,思路清晰。 在反馈过程中,尽量多抽几个学生叙述。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题的关键是求出圆锥形煤堆的体积,也就求出了煤堆的质量。 教师抽学生上台板算。 板书: 煤堆的底面积: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体积: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辆)答:…… 教师:最后的结果为什么要取整数部分再加1? 让学生明白装了4辆车后,剩下的虽然不够装一车,仍然要用一辆车装,因此要取整数。 教师: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不知道底面积的情况,这时怎样求圆锥的体积? 2.小结 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只知道底面半径、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要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巩固练习 1.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42页第3题 观察图形,独立解答。抽二生上台板算。 让学生理解此题应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才能求出容器的体积。 2.解答教科书第42页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抽生反馈说出思考过程。 通过这一题的练习,体会圆锥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3.解答练习九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展示思考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体积不变进行解答。 4.发展练习 有一个底面周长是31.4DM,高9DM的圆锥形容器里装满了黄豆,现在要把这些黄豆放入另一个高9DM的圆柱形容器里,刚好装满。这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有多大?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条件寻找中间问题。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探讨解决方案。 反馈:学生用完整清晰的语言叙述解题思路。 弄清解决这题的关键是抓住黄豆的体积不变,即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这是解答此题的突破口。教科书练习九第5题,第7题。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更熟悉了。知道圆锥和圆柱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有序思考,灵活运用知识。 例2…… 煤堆的底面积: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体积: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辆)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能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了解折、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大家喜欢玩捉迷藏吗?老师把我们学过的两个平面图形藏在了这两张图片里,一张是数学书的封面,另一张是邮票,你能找出来吗? 生:数学书封面后面是长方形,邮票的后面是正方形。 (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师: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 生: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长方形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 生:长方形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那到底是不是像我们说的那样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板书:长方形与正方形)看看它们的边和角都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了解,再通过对“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问题的回答,更好的了解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知程度,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体验、加深理解 1、长方形特点。 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请大家找出一张长方形纸。 (课件出示要求)要求:你可以借助直尺和三角板,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都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出边和角)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长方形两条短边的长度一样,两条长边的长度一样。 生:我用折一折的方法,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两条边一样长;再将长方形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这两条边也一样长。 师:大家通过量一量和折一折的方法,都发现了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上下边是相对的边,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对边,除了上下这组对边外,还有左右也是一组对边,所以在长方形中,也可以说是,对边相等。(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2、正方形特点。 认识了长方形的特点,你能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的方法来研究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吗? 要求:请你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我用了折一折的方法,先将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左右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对角重叠,发现相邻的两条边一样长,所以说,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教师板书:四条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 师:同学们太棒了,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都找了出来,请再仔细看一下黑板上它们的特点,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它们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同时加强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体验,降低了对特点认识的难度。 3、认一认 师:其实,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条边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请你自己看答题卡的认一认,说说它们都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形长长的边叫做长,短短的边叫做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叫做边。(教师板书:长、宽、边) 师:长方形中有几条长?几条宽? 正方形的四条边中,只有这一条叫边吗? 生:长方形中有两条长,两条宽。(边指边说) 生: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所以四条边都叫做边。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后,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法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名称,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边的认识。 三、实践应用、巩固概念 1、你能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在格子图中) 学生动手画一画,交流汇报。 2、、用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折正方形,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动手操作折一折,集体交流、讨论,教师最后用课件演示操作过程,得出结果。 【设计意图】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三道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第三道题目是巩固对长方形特点的理解,可能稍微有些难度,但通过动手折一折,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进一步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3.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难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把折扇(其中一把圆形扇)、画有教材中四幅图的小黑板;学生准备水彩笔、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用折扇作为导入新课的道具)同学们对折扇并不陌生,能说说你们对它的认识吗? 像折扇打开形状(教师打开折扇演示)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扇形。(出示课题:认识扇形)对扇形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学生自由讨论,指名交流汇报。 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1.认识圆心角。 出示例3图。 教师在右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作圆心角。 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 使学生认识到: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心角。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 、 、 、 的扇形,让学生比较这些扇形的大小。使学生明确: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可以再次演示折扇,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2.认识弧。 教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实线A、B两点间的部分。(弧是圆上的一部分,这样处理易于理解)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画出来的?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