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醉翁亭记》教案 |
范文 |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醉翁亭记》教案 篇1【教学构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 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2、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求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再读课文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醉翁亭记》教案 篇2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正确翻译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理解“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法、学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尝试 1.熟读课文2遍。对照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2.给加粗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并抄写2遍。 环滁( )皆山 林hè( )尤美 琅琊( )( ) 水声潺潺( ) 饮少辄( )醉 林霏( )开 岩穴暝( ) 晦( )明变化 山肴野蔌( )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3.了解作者。 4.背景介绍。 二、互动探究 (一)导入: (二)预习成果展示。 (三)学习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师朗读课文,学生自读。 3.学生读第一段,对照注释翻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 讨论交流: (1)醉翁亭具体的位置在哪?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这段按什么顺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 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4.学习第2段,借助书下注释翻译。 讨论交流: (1)第2段主要写什么? (2)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骈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三、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 6.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7.概括本段的大意。 四、作业布置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互动探究 1.学习第3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2.讨论交流: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 (2)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之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不胜酒力;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与民同乐。 3.学习第4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4.讨论交流: (1)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小结: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2)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二、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泉香而酒冽 (2)伛偻提携 (3)临溪而渔 (4)觥筹交错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4.宴酣之乐表现在哪里?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6.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三、作业布置 (一)翻译句子。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课文翻译: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 《醉翁亭记》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设计思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2 疑难解析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饮少辄醉:辄,就。 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 歌于途:倒装,在途中唱歌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四 概括课文内容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五 作业: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一 导入:《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齐读之后指导学生们思考: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总结:作者按照朝暮,四季的顺序来写。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往。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嶙嶙的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思考: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抒发了自己的复杂感情,既包括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山水之乐)也有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游宴之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四、板书设计 引入…… 滁洲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作亭者 命名者 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写景…… 朝暮 四时之景 乐亦无穷 山水乐 醉翁亭记 写人……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游宴乐 归来…… 禽鸟乐/人之乐 /太守了 (与民同乐) 《醉翁亭记》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置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醉翁亭记》教案 篇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3.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熟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课文构造的优美意境,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 2. 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 主旨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感情脉络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领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2. 培养学生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1. 理解内容和主题。 2. 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及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全文。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庐陵人。他出身贫寒,24岁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同时他在文学理论上主张要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促动了保守派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课文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学习生字词。 (2)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要求:4分钟后能准确认读屏幕上的字词。 滁壑琊潺酿僧辄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偻朝而往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指名学生读生字词,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可以马上举手示意,教师随时注意找会的同学来更正。 2、预见性问题:对于“壑”“琊”“潺”“觥”“偻”学生可能读不太准,教师要着重强调并引读几遍;对于“琊”、“觥”生辟字要结合音形义来强调学生记忆。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 自学指导ii (1)内容: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要求:15分钟翻译完课文(按成语接龙顺序进行,读一句,译一句)。 1.小组派代表翻译课文,注意程序。 2.如果小组代表发言时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举手更正。 3.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以下字词的理解产生偏差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野芳发而幽香“芳”古义为花。今义,芳草,花草的香味。 山间之四时“时”古义为季节。今义,时间,时刻。 ②词类活用 a山行六七里“山”名词用作状语,在山上,顺着山路。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 c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d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作动词,取号。 e伛偻提携“伛偻”形容词用作名词,代指老人。“提携”动词用作名词,代指小孩。 f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后一个“乐”形容词用作名词,乐趣。 ③一词多义 临溪而渔(动词,靠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到) 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动词,回去)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太守谓谁(判断动词,为,是) 太守自谓也(动词,称谓) 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 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 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语气) 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语气) 五、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i (1)内容:诵读课文,在揣摩“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方法:先听读,再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揣摩。 (3)要求:8分钟后能说出文中“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①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②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表修饰:朝而往,暮而归(轻读)表并列:泉香而酒冽(轻读)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轻读)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轻读)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重读)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六、课堂检测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读课文,理思路。 (2)方法:诵读课文,结合要求按学习小组形式交流。 (3)要求:6分钟后能回答下面的问题。 1.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什么? 2.试围绕主线概括各段内容?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 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乐”,从课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可以看出。 2. 第一段总写乐。第二段写了山水之乐,具体写了山间朝暮四季景色的变化。第三段写了游人之乐与宾客之乐。第四段写了禽鸟之乐、太守之乐。 3. 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线索”,“第一段总写乐”有点模模,教师应适时点拨。 三、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 (1)内容:分析课文,了解本文主旨。 (2)方法:学习小组内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的“乐”?他们为何而乐? 2.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文中写出了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滁人:山水之乐。众宾客:山水之乐,从太守游而乐。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2.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特别是“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预见性问题:注意引导学生对太守乐的正确理解。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i (1)内容: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周围赏心悦目的环境;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清幽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这些都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服务的。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不同之景,则是为了衬托“乐亦无穷”,借以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3.预见性问题:第一问应根据学情对学生加以提示,如从“时间”,“方位”考虑。 五、小结: 《醉翁亭记》一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请同学们多多体会。 《醉翁亭记》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宴请宾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 宴酣之乐 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教案 篇7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体察“也”的性情。 (二)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四)联系实际,运用现代观念评价作者的胸怀意趣和美好理想。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钡既胄驴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也是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由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古典文学中的美文名篇,感受千年前的古人纵情于秀山秀水中的意趣和情怀。 3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活动过程 1闭音听读 (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环滁皆山也chú 林壑尤美hè 琅琊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 日出而林霏开fēi 云归而岩穴暝míng 伛偻提携yǔlǚ 泉香而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 觥筹交错gōng 颓然乎其间tuí 树林阴翳yì (2)听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悟内蕴(“太守乐其乐”的情怀意趣)。 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吟诵涵泳,培养文言语感,体味文言文的韵味。 2崩识林室 (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2)质疑活动 策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 3碧致劢涣 (1)落实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注意古今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有亭翼然临于泉(从高处往低处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指) 有亭翼然临于泉(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者(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而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辨析策略:这里的“而”都作连词。辨别它们的不同用法,一方面要理清词语或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过诵读把握语气。语意限定了虚词的用法,虚词恰当地传达了语意。全文“而”作连词用共23处,它贯通全篇,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体察句子的语气 Ⅰ弊砦讨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是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 Ⅱ辈匝瞻追ⅲ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Ⅲ比欢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积累成语 Ⅰ弊砦讨意不在酒 Ⅱ彼落石出 Ⅲ宾〕锝淮 4彼卸辽枰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设疑激趣: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醉翁亭?作者游醉翁亭的目的是什么? (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 5碧致刍疃 (1)作者用层递法由远及近点出醉翁亭的位置: 滁州→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其他情况—— 建亭者:山之僧智仙 命名者:欧阳修(醉翁) (2)醉翁游亭的目的: 欣赏山光水色,饮酒只为了助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力争成诵。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