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
范文 |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 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具准备: 1. 录音机及磁带 2.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爬山虎? 你见过的爬山虎是怎么样的? 2.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3.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4. 展示预习成果:学习生字新词 5. 听录音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三方面) 6. 师生交流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 教师在小黑板上出纳两个探究点:a. 爬山虎的叶子是怎么样的?b.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深入研读: 1. 同学们现在想先探究哪一点呢?(生回答) 2. 自读课文描写爬山虎脚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生动、具体的介绍爬山虎的脚的?(脚的样子、爬的样子、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3. 师生交流,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 4. 交流描写“脚的样子”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交流重要的词。(反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来写的。 5. 读描写“脚的样子”的句子。 6. 请学生上台画爬山虎的脚,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7. 交流描写“爬的样子”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圈出这些句子中与“爬”有关的动词。 8. 理解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脚一脚”能否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前者要慢,更能体现出爬山虎的顽强,爬墙时的艰辛,很牢固)理解时可联系上下文。 9. 交流描写“脚巴在墙上很牢固”的第五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句子中“要是……休想”体现了什么?(很牢固) “要是……休想”能不能造一个句子?(学生造句) 积累语言: 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课后背诵三、四两段。 板书设计: 1.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的脚 2. 爬山虎的叶子 1.脚的样子 3. 爬山虎的脚 2.爬的样子 3.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还是可以的,但是教学效果却让我感到很不满意。我想在这里固然有学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还是占主要比重的。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出的积极性比平时低了一些,在开始让他们“读生字”的环节中只有四个同学举手表示要试一下,这让我很心寒,应该说预习了的学生对于生字没有什么问题的。课后从学生那里得知来了几位听课老师有点害怕,所以才不举手的。这让我感到我平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课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对听课的老师有所顾忌。 (一)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我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缘故,在课堂上我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别人可能不觉得),所以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时,我的激情也降低了,这是很不应该的,无论怎么样,上课一定要有激情。 (二)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但是不能设计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一点我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就比较幼稚,想法太过于完美,总是想着让学生的答案与我设计的差不多,结果学生就是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我就乱了方寸,出了教师不应该的行为(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总是在等学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师不应该这样,要随机应变,实在引导不过来的,自己说出来让学生知道了也就够了,这一点比起老教师经验就差多了。 (三)问题一定要提得好,提得准确。这一点是我这堂课的重要收获之一。在课上我把“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粗心的问成“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结果学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茎、细丝什么样的回答都有,叫学生答得越多,出现的乱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点课都上不下去!在这里我深深感到语文老师对于所提问题的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做什么,回答什么! (四)研究课程要细,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内容。研究课程细不细主要是在备课时备得充分与否,我觉得今天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主要还是我备课这一块做得不够,我的备课知识内容浮在水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去进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比如我在和学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样子”的教学中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与“爬”相关的动词,然后让他们读一下就好了,没有更深入的和同学去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文中恰恰这些“动词”是用得很美,可以说是很妙的,这里是有顺序与讲究的,一点一点儿递进,不能交换顺序。在这些动词上要研究得细一些。这主要是备课不够,如果备课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学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了,正如一些老教师所说:“只有备课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课。”今天让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书要简单,布局要合理,层次要清晰。在这堂课上我的层次是蛮清晰的,但是简单与合理就不够了。首先一点是这个板书是不合理的,第一层中的三方面是介绍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写爬山虎的脚的,这是我板书中的一个重要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板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清顺序或帮助理解,而错误的,不合理的板书只能带给学生误导!其次我的板书不够简单,我上课是学生边讲我边写的,我的板书就显得字数多了点,很罗嗦,可以直接写“生长的地方、叶子、脚”就可以了,不用再写上“爬山虎”这三个字了,写板书的时候字多了,时间就浪费了,在我写的时候学生就干等着。究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备课不仔细,如果在备好课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2【思路】 可以有效地帮助广大学科老师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积累转化为多媒体课件方式。 多媒体课件开发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两张皮”的效应。传统的软件开发一般是由学科老师和计算机制作人员组成,由于各自的专业所限,有效的教学沟通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商业化教学软件的质量都是由此引起的)。为解决这一难关,一方面制作群体应增配教学设计人员(主要是教学形象转化设计者);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倡导广大教师尽快学会运用教学稿本而成为多媒体软件的创意和设计者。教学稿本就是为教师们而设计,下面以几个教学实例说明教学稿本的设计撰写。 有了一定理论的储备,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表达逻辑了。为了明确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我们先看下面两个按常规教学形式表达的一个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教学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1、创设审美情景,以 为主导地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与主动。 2、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大的环节: 创设情景,审美欣赏—细致观察,建构新知—反馈操作,强化认知—形成评价,自我完善。其中前两个环节是以教学讲授与演播为主,而后两个环节却是以学习的自主操作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1、启发谈话: 谁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说出它的一些特点?它美不美,怎样美? 2、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体会一下爬山虎与爬山虎的脚有些什么特点? 3、教师演示 ,看一看描写第三段的有关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初步感受“均匀”、“空隙”等词汇,并重点感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的动态艺术。 4、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1、熟读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 2、cai,看一看描写第四段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视频资料。培养口语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它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4、边读课文,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与长成的动态效果—嫩红的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细丝的头上又长出几个圆片,就像是蛟龙的爪子,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三、反馈操作,强化认知 1、从上面的学习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脚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穑? 2、利用 和教学交互网络的操作,请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脚长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据操作的交互反馈,再阅读课文。 4、最后用自己的话重点说一说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5、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长成的动画。 四、形成评价,自我完善 1、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说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 3、在 找到这些词,并在课件上将这些动词拖至交互区,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4、分别用鼠标点击这些动词,看一看与此相关的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相应动画。 5、对照画面,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观看一遍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完整动画。 这个简略的教学方案一个十分明确的特征就是强调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 ),并在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教学设计方案中不难看出: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设计有别于常规电教的本质区别在于 课件几乎主导了整个教学的程序(这也就是 课件创意与多媒体教学设计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缘故);另一方面就是“学”的意义真的可以在 具备的物质条件下落实在自我形成的动手操作之中。 如果考虑到如何将常规教学方案转变成 课件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妨创设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将有关《爬山虎的脚》的 设计可能涉及到的教学要点详细集中起来,以便于整理和观察。 其实,上述表列式的教学内容表达本身基本没有意义,但作为常规教学方案《爬山虎的脚》的设计,可以转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创作要素,这些要素就是多媒体需要表达的直观化素材,我们将这些要素通过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体素材,并说明这些素材的表现形式和策略,那么一个渐趋于完善的 创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叠、空隙、触角、痕迹”等词语 。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植物资源”交流,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植物资源”,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老师重点把握学生发言中有关爬山虎的信息来导入。) 2、导入:是啊!爬山虎与其他攀爬植物不同,它有许多特别的地方。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的脚》,去领略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a、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b、文章主要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读后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文章叙述的内容中体会到写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做到条理清楚。) 第一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 三、品赏叶子的美。 1、自读自悟:如此普通的爬山虎,却带给了我们许多美妙的感受,读一读,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读有关语句,说说它美在哪里? 3、交流爬山虎叶子的美。 a: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美:颜色美:嫩红——嫩绿。 b:长大了的叶子的美: 句子一: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等词的准确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独到之处。) 句子二: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引导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漾”字的妙处。) 4、出示挂图,或网上搜集的图片(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学生美读第二自然段。 5、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 (通过对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动态、静态的描写,其中“动态、静态”让学生感受到了就行,老师不必祥析。) 6、美读第二自然段,深入领会作者的写法。 7、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 2、背诵第二段。 3、导入:爬山虎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作为题目,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特别、更吸引我们的吗? 二、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默读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的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b: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c: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 ▲: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a::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动词:触、变成 、巴住、拉、贴) b:想一想,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c: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 “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攀爬的精神)。 d: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a::出示句子: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拿下爬山虎的根茎。 b:抓住词语“相当、要是 、休想”来体会爬山虎的巴墙的牢固。 c:指导朗读。 3、小结,并全班感情朗读第3、4、5自然段 ,再次感受爬山虎的脚的神奇。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感情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2、交流归纳写法。 a: 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b:作者很有耐心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地非常深入 。 四、积累运用 ,提升语言。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4(一)以疑激趣,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 3、教师归纳(板书:样子、怎样爬、变化) 4、教师提出有关写法的问题,出示小黑板: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再讲了(),最后讲了()。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 (二)探究问题,深入学习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余思考: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 (2)观察实物(学生自由发言),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3)观察实物并讨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 (4)复述第四自然段。 (5)教师用简笔画勾勒叶柄的反面。 (6)提问启发: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柔弱)如此细小柔弱的脚能爬上墙吗? 【设计意图】 虽然爬山虎到处可见,但学生尚未留心,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观察。教师采摘实物并带入课堂,这样,就可以亲眼目睹爬山虎“脚”的形状像树枝,细得像头发丝,每根丝的头上有一个小圆片,长的位置在叶柄的反面。采用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反面”一词,了解到爬山虎“脚”的位置,进而观察到爬山虎“脚”的颜色,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读,并在描写爬山虎怎样往墙上爬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2、课件演示:第四自然段前三句。鼠标点击第三句,指名朗读,问:这句话哪一个词概括写出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鼠标,使“一脚一脚”成为红色的字) 3、爬山虎到底是怎样向上爬的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的词。(学生回答,板书:触、巴、拉、贴)(教师点击鼠标,使这四个动词成为绿字) 4、学生再次朗读第四自然段,问:能否将四个动词交换顺序?(不能) 5、教师小结:作者就是根据爬山虎的生长规律,恰如其分地用上动词,形象地给我们展示出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细致。 6、课件演示:展示爬山虎一脚一脚顽强地往上爬的情景,学生根据演示复述生长过程。 7、理解最后比喻句。 【设计意图】 利用课件讲读第四自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清除地认识爬山虎脚的特点,由于作者深入细致地观察,描绘了“一墙美丽的爬山虎”,但对于爬山虎的生长过程的认识,需要动态的课件演示,使学生真切地看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爬上墙的。 学习第五自然段 1、我们已经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怎样爬的特点,读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还讲了些什么?共分几层? 2、该自然段说了哪两个问题? (板书:枯萎牢固) 3、从爬山虎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齐读最后一句,并理解其含义。 (三)总结问题,升华激情 1、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小黑板上出示的问题) 2、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有关爬山虎在墙上一脚一脚顽强往上爬的情景,(图片展示美丽的农家小院里满墙的爬山虎)此时此刻,孩子们想对爬山虎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家乡美丽的爬山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 (四)拓展延伸 1、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再讲了(),最后讲了()。 2、背诵三、四自然段。 3、学生合作动手剪贴爬山虎叶子,粘贴一幅美丽的墙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动手协作粘贴,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爬山虎叶子的这段,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叶子的美,通过朗读把叶子的美读出来。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采用老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默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在学生精读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画一画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反复的读、讲、演、说之后再让学生背诵重要的段落,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看着板书提示,很多学生当堂就能够背下来了。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再次,边读边渗透写作方法。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到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来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本课的不足: 一是本节课教授的是第二课时,没有从整体入手,应该从面,再到点。让学生回忆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再到课文中作具体的分析,这样整个课堂会更加的完整。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5【教学目的】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看老师写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给课文分另外段,在这个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想学会什么呢? (学生发言)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这些学习目标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二、学习课文(1、2)段 1、指名读课文(1、2)其他同学认真听。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写爬山虎叶子和脚这两部分。 (板书:叶子、脚) 3、师:我们来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看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文怎么写的呢,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4、师:书上说爬山虎的叶子怎样?(新鲜)新鲜这个词我们常用来形容什么?在这里用这个词形容颜色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是在告诉我们叶子的什么? 师: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爷尖朝下、铺得均匀) 5、出示课件: ⑴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⑵一阵风吹来,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师:作者不仅用词很准确,写出了静态的美,进而写出了动态的美,下面同学们听老师读这段话,谁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三、学习(3、4、5)段 1、师:这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课前老师让大家观察了爬山虎的样子,谁能来说说。(非常细、想蜗牛的触角)这都是你们观察到的,现在咱们来观察它的脚的样子。(多媒体)你们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是怎样的,看一段文字。 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也是嫩红的。 师:请大家看这段话如果这样写你们看好吗?请你们轻声地把这两段读一读,比较一下,体会一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伸出细丝,也是嫩红的。” (学生讨论) 2、汇报发言。 3、师:大家看作者不仅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准确、生动对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这段话。 (学生齐读) 4、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会爬墙。(板书:爬墙)谁愿意读一读,看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指名读) 5、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 (多媒体) 6、师:谁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变成了小圆片,那小圆片把它的茎拉了一把。 师:它的细丝刚一触到墙的时候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成小圆片了。 师:它变成小圆片对它的脚向上爬起什么作用? 生:它会巴住墙,不容易掉下去。 师:在墙上巴的怎么样? (牢固) 师:大家再看,当它的细丝触到墙的时候,它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什么? (再演示一遍课件) 师:还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后来变弯曲了。 师:它的脚由直变弯,它的茎发生了什么变化? (再看一遍录象) 师:它的茎被它的脚拉了一把,长了一块,爬山虎就是这样往上爬一脚的,大家仔细想想,请你再次思考,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一边说一边画出爬山虎是怎么向上一脚一脚爬的。 (全班同学讨论) 7、指名同学到黑板前边画边说。 (老师的指导) 8、师:作者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因,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段话用笔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来。 (触、变、弯、拉、贴) 9、师:同学们说的很准确,那谁能看老师的屏幕说说爬山虎的脚是这样往上爬的,同时用上这几个词,它做哪个动作,你说哪个动作。 (演示课件) 师:好,大家把你手中的练习纸拿出来,你看看,老师都让你们填的是什么词?(动词)“爬山虎的脚触到墙……使它紧贴在墙上。” 教师指名读,要求:动词要读得重一些。 师:大家看,如果老师把这个“触”字换成“贴”,你们看好吗? (课件) 生:“触”字表示刚碰到墙,而“贴”是碰到很久了。 师:“触”字触到墙就变成小圆片了,说明速度快,“触”换成“贴”不行,那“巴”换成“贴”好吗? 生:“巴”是特别有力,而“贴”没有力气。 师:作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换成比喻句的形式来说一说。 三、学习第6段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脚一个有有趣的特点,谁来读最后一段。 (指名) 师:这段介绍它的什么特点? (多媒体演示) 师:从哪个词看出牢固? (休想) 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课件演示) 四、归纳写作方法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观察仔细,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按顺序,具体描写。 五、观察植物练笔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6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7【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难点) 2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重点) 3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 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 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 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 嫩茎 一顺儿漾起波纹 触着墙 痕迹蛟龙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5句)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 (1)指名读。(学生评议) (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 )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四、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 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 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 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 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 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五、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课件出示:(触)()()()()() 4.学生评议。 方案一:说得不对 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 变弯 触巴拉贴 方案二: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二)看画面配解说 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 (1)放动画。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 (2)给画面配解说词。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 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 (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六、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板书:萎了牢固) (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七、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1.回归课题。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们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去了解爬山虎的脚,观察一次行吗?观察一天行吗? 3.小结:是啊!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学习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8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往上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笔、画纸。 教法学法:我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创设多种情景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同学们回想一下,《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是画的什么?(小猫的脚、小狗的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知道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接着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大屏幕出示生词,多种形式认读。 2、感知课文内容。 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三、学习探究,交流感悟 1、自主选择,以学定教 你对爬山虎哪一方面最感兴趣?这样就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师再以学定教,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这一问题预设有两种情况,可能多数同学对爬山虎的脚感兴趣。根据学生的选择随机交流话题) 2、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交流话题一: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一墙的爬山虎。 你看到了什么?叶子有什么特点? (2)、文中爬山虎的叶子又是怎样的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漾起波纹的动作. (5)老师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这一话题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引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过渡:在这一片美丽的叶子下面就藏着爬山虎的脚。请大家到书中去找吧(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 找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句子读一读。 (2)大屏幕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形状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 (3)引导学生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图文结合,认识爬山虎的脚;接着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1)默读第四自然段,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标出爬的动作词,体会爬的过程; (2)小组合作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这一环节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还有什么特点呢?(牢固 )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3、学习观察方法 四、回归整体,深化情感 1、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画一画,感情朗读、背诵,编儿歌,猜谜语等) 3、配乐(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4、展示 五、拓展延伸 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写一写它的特点。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位置、形状、颜色 脚 触--→巴--→拉--→贴 变化:牢固 萎了 教后反思: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的内容。学完课文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测。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重点难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学习爬山虎的叶子时,创设情景出示一墙的爬山虎,让学生直观感知叶子的美。然后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学生自己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的基础上,再适时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以及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认识爬山虎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这样的设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讨论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9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是一种葡萄科藤蔓植物,并且了解到本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叶子、脚)我们一起回想一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颜色好看、排列整齐),爬山虎的脚究竟有什么特点,咱们大家一起到课文中找一找,好吗? 二、研读课文,品味爬山虎的脚的位置,特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呢?(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它长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2、请生回答,预设找出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简笔画板书)同学们说这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形状,老师来画一画。 男女生分读:结合图片,脑海中想象一下爬山虎的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大家见过蜗牛的触角吗?仔细观察过蜗牛的触角吗?今天我特意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课件出示图)这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非常生动形象。看到蜗牛的触角,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生:蜗牛的触角给我的感觉有点滑,很有光泽,特别细,长得很漂亮。 4、同学们找得很仔细,如同蜗牛触角般的细丝,作者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发现的?预设学生回答“仔细观察”,师继续追问:你本自然段中从哪一个词语知道的?“注意”。是啊,正是由于作者今年注意到了爬山虎的脚,所以才会把这么可爱的“脚”分享给同学们。 三、研读课文,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1、作者除了观察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爬山虎脚如何向上爬的语句?圈出相关的动词。 2、请生回答:“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简笔画板书)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得弯曲。爬山虎如何爬的相关动词,你可以圈出来了吗? 3、如果把“巴”换成“挨”字可以吗?当然不可以,“巴”字说明爬山虎贴在墙上很牢固。如果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一步一步”是指双脚交替前行,而爬山虎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向上爬,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的,所以不能换。 4、同学们,了解过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请大家借助你的双手,一只手臂扮演墙壁,另一只手扮演爬山虎的脚,同桌两个人互相来演一演吧!请同学示范演。 5、带动作齐读:请同学们带着动作一起读一读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 6、作者叶圣陶爷爷仍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到爬山虎的是怎样向上爬的?从文哪一个词语直接告诉了我们?“仔细看”这一个词语体现作者观察认真,仔细。 四、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它是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如果没有触到墙呢?会怎么样? 课文第5自然段。这说明爬山虎与墙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爬山虎依赖墙壁。 无论是爬山虎的叶子、脚还是它如何爬的,作者观察爬山虎特别仔细,那他是采用了那种观察的方式呢?板书(连续观察),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表示他连续观察的词语呢? 预设生找出: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 五、练笔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怎么爬?它与墙的关系?如果你是爬山虎,让你来自述一下自己,你会如何去说呢?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写“爬山虎的自述”。 格式: 1、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长在…… 2、我爬的时候,脚先……再…… 3、我与墙…… 六、升华 因为爬山虎有了脚它才能不断地向上爬,每走一步都是那么坚实。一步一个脚印,做人也应该这样。你喜欢它吗!当然,我们也要学习叶圣陶爷爷善于观察的特点,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0【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 重点词、句、段。 4、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 意思写清楚。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完《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 巴 拉 贴 3、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4、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 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2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准备: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爬山虎实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二、回忆旧知识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三、对课题质疑,提出目标 从课题上看,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什么?还会写什么?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爬山虎的脚有那些特点?四、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字词,理出重点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交流反馈: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五、自主探究,理解3-5自然段 交流话题: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自渎第三自然段2、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交流反馈:为什么这样画?3、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4、实物对照,朗读。交流话题:怎么爬的1、自读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2、觉得有趣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交流话题: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五、总结评估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引发期待,布置作业 1爬山虎的脚让我们大开眼界,爬山虎的叶子也与众不同哦,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我们下堂课在交流吧!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课后评析: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反思我这堂课,有效体现在:1、围绕重点目标,展开教学,课一开始,就告知学习任务,紧紧抓住脚的特点,从语言文字中研读,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重要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2、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学习的全体参与性。利用实物,有选择地运用教学软件来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我认为这些运用没有搞花架子,很有效。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3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1、2题。 2、了解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有顺序、细心观察植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并通过词语表达感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爬山虎的脚》。板书,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 (1)看看课文有几段。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从课文中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 3、读讲3——5节写爬山虎的脚的部分。 (1)不看书思考:想知道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要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找? (2)自读3——5节,回答: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找会的同学回答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了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让不会的同学读相应段,再回答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3)分节学习。 第3节。 ①承上导入: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爬山虎的脚,齐读写什么是脚的句子。 ②逐句读,引导学生明白,这一节是从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写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第4节。 ①自读,思考,概括意思。(爬山虎的脚怎样爬。) ②教师以“触”字为例,引导学生找出写爬山虎的脚怎样爬的字词。 ③“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为什么作者不说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④讲解为什么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脚不会动。它要向上,必须不断地长出新脚。也就是说,它向上爬,实际上就是不断地长出新脚。所以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向作者学习,认真思考,做到用词准确。 第5节。 ①自读,分两层。 ②引导概括两层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引导概括本节意思。(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4、第1、2节学习。 (1)第1节。 齐读后思考,概括意思,(爬山虎的位置。)并回答: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认真思考,不准说“我家后院”或“学校操场”上。 (2)第2节。 ①自读,概括意思。(爬山虎的叶子。) ②讲解“拂过”、“漾起”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并传达感情的特点。 “拂过”。 <1>“一阵风拂过”中的“拂过”能换成“吹过”吗? <3>简单的一个“拂”字,就写出了作者的感情,我们在写作文时,要向作者学习,通过选用准确的字词来表达我们的感情。所以,这儿的“拂过”不能换成“刮过”。让我们带着作者喜爱爬山虎的叶子的这种感情,来自己有感情地读一下这一段吧。 “漾起”。 “漾”字是三点水,说明这个字的本义与水有关,是写水面微微动荡的样子。课文中,“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漾”字既照应了前面的“拂过”,说明风小,叶子只是微微动着,又写出了叶子在墙上铺得看上去像水面那样平。我们在写作文时,同样要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 5、全课小结。 (1)结合板书,不看书给课文分段,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由(1)引导学生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作为课文的题目。 课文写了爬山虎的位置、叶子和脚,但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而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爬山虎的脚”。这说明,文章写了很多内容,可以用文章的主要内容做文章的题目。这是给文章拟题的一个方法。 (3)结合全文让学生明白,要写一篇文章介绍一种植物的一部分,一般也应该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植物的整体情况。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脚,但课文还写了它的位置和叶子。这说明,要写一篇文章介绍一种植物的一部分,一般也应该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植物的整体情况。 6、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模仿本课,写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重点写它的样子,并向作者学习,通过一些词语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植物的感情。 7、板书。 15、爬山虎的脚 位置(1):墙上 叶子(2):拂过漾起 爬山虎的(3)什么是脚:位置颜色样子 脚(4)怎样爬:触巴拉贴一脚一脚 (5)变化:触着墙没触着墙? 课后小记: 1、应利用文中插图。 2、应在学习兴趣激发上努力。 3、学生回答问题后应给予及时评价。 附: 爬山虎的脚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儿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就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体会新词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过程预设】: 一、揭题,感知 01、揭题,读题。学习“虎”的笔顺。 02、直观感知爬山虎。课件显示图片,学生欣赏,可以边欣赏边说与图片相关的话。 二、初学,梳理 03、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的音,体会新词的意思。 04、读读典型的生字和新词。并交流“叠”的书写特点。 均匀嫩茎叶柄蛟龙重叠空隙痕迹逐渐 05、说说此时心中的爬山虎。(图片感知和文本阅读之后,一定会对爬山虎产生新的感受。) 06、听或跟录音朗读,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07、讨论: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三、细究,感悟 08、叶圣陶爷爷是如何经过自己长期细致地观察,通过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写,来介绍爬山虎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09、学习句子:“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随机讨论: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10:学习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随机讨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爬山虎叶子还独特在哪里?) 11、过渡:哦!怪不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2、阅读了上面这些恰切真实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写,让我们对作者叶圣陶爷爷产生了油然的敬意,为什么呢? 13、齐读第二自然段。 14、试背第二自然段。(机动) 四、作业,延伸 15、作业:在生字本上抄写生字。 16、实样观察爬山虎。可以在自家周围、居民小区、公园等地方仔细观察爬山虎。 五、板书预设 爬山虎的脚 嫩红嫩绿 爬山虎的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一顺朝下铺得均匀 教后反思 一堂课下来,感觉良好,教学进程和学情呈现与预设基本一致,整堂课充分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浅显而不浅薄”的教学风格。 就课的“点”而言,从“虎”的书写笔顺和“叠”的书写结构等,在课堂上有了合理而巧妙的落实,扎实而有效。 从课的“线”而言,从“图片欣赏”到“文本阅读”再到“精神感悟”,使整课完满连贯,一气呵成,使学生在没有迂回和陷阱的氛围中,量力而习,获得语文。 从课的“面”而言,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联动”,有“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有“有声的读”,有“无声的思”,使“课堂场景”和“语文场景”融会贯通,联势推进。 唯一遗憾的是,也许由于作者对课文结构的故意布排,在“叶、脚、爬”三块内容的描写中,后两块内容文句交互,没有明显的边缘痕迹,所以在梳理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上,学生思维受阻,险些进入“冰河时代”。早知如此,这一个微格弃之也不可惜,因为“一课一得,足矣!”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⑴ 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 ⑵ 识别字型。 ⑶ 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 叶子 脚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 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⑴ 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⑵ 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段 1、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⑴ 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⑵ 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⑶ 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 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 ⑴ 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⑵ 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习题。 九、板书设计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