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采薇教案 |
范文 | 采薇教案汇编九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采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采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 ●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能力目标: ●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对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回忆学习过的有关诗经的知识 二、 阅读全诗完成 (一)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 yǔn )之故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靡室靡(mǐ)家 不遑(huáng)启居 (二) 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通假字 (1) 岁亦莫止( ) (2) 彼尔维何( ) (3) 维常之华( ) (4) 猃 狁孔棘( ) ◆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象弭鱼服( 象,用象骨装饰。鱼,用鲨鱼皮制作。 ) ◆重点词语,注意其中古今异义 的词 (1) 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3) 彼路斯何( 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今指道路。 ) (4)薇亦作止(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5)岁亦莫止(止,句尾语气词) (6)靡使归聘(使,指使,委托。聘,问) (7)载饥载渴(载,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 (8)岁亦阳止(阳,指阴历十月) (9)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很。疚,痛苦。来,回家。) (10)彼路斯何(斯,语气词,无实义) (三)疏通文意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教师让学生自己译注,适当加以评点。 (四)整体感知、归纳 1、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1—3回忆军旅劳顿,交待不归原因,表达强烈思归之情。 4—5直写战争之惨烈 6对比写归途之悲伤、痛苦。 2、概括归纳全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明确::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加以体会。 三、赏析探讨 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1-3章 采用了重章叠句和兴、赋的手法 薇亦作止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 薇亦刚止 岁亦暮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岁亦阳止 作用: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4-5章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诗歌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第6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阅读下面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明确: 1、今昔对比,以虚衬实。凯旋之乐与内心之伤悲对比,以乐衬悲。昔日“杨柳依依”与今日之“雨雪霏霏”对比,有今不胜昔之悲。 2、“雨雪霏霏”之景与“载饥载渴”之情境相合,情景交融,更突出内心之伤悲、哀痛。 本章对比衬托,情景交融,语调低沉,气氛悲怆。充分表现作者内心的伤悲、痛苦。 四、作业 结合我们所学的《诗经》两首,归纳诗经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将两首诗熟读成诵,用赋、比、兴的手法尝试作一首诗来表达你的某种情感。 采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 2、理解征人的情感 3、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征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导入】 师: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就让我们回到我们诗歌源头《诗经》,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教师板书标题:诗经 采薇】 [推进新课] 师: 课前我已布置同学们预习,现在请同学来展示自学的成果 【教师投影预习作业】 1、介绍《诗经》; 2、摘录生字词注音,解释,难句 【学生互相推让】 师: 谁愿意让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也让大家一睹你的风采? 生甲: 我来! 【学生们鼓掌!】 生甲:我是代表我们四人小组来讲解的,我们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简易课件请大家一起浏览 【学生上讲台边投影边演示】 生甲:首先简介《诗经》 【学生投影演示并解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生: 《诗经》“六义” 【学生投影演示并解说】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师生热烈鼓掌] 师: 很不错,关于《诗经》的有关知识介绍得较全面,也较精当看来你们小组花了不少工夫!能告诉大家,这些资料从哪得来的吗? 生: 我们小组在上学期搞研究性学习时选的就是《诗经》,当时就从网上搜索了相关的一些资料,这次进行了整理! 师: 难怪你这么从容,原来早有成竹在胸啊! 【学生们笑】 师: 这种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值得大家学习!介绍《诗经》这一预习作业他们完成得很好,带了个好头!还有摘录生字词注音并解释这项作业,谁来展示? 生乙:我来不过我只是做了在作业本上! 师: 可用实物投影展示! [教师帮助学生开实物投影并调整,学生上讲台边投影边演示并略解说]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 不遑( huáng ) 不来( lài )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2、重点字词解释 靡室靡家(无) 不遑启居(空闲) 载饥载渴(又) 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 忧心孔疚(很,非常) 戎车既驾(已经) 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师生热烈鼓掌】 师: 这位同学整理得较细致我来补充几个 【教师板书】 雨( yù)雪霏霏(fēi ) 载渴载饥( zài )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字词 【学生齐读生乙和教师整理的字词】 师:下面这些加点的字怎么解释? 【教师板书】 彼尔维何 (花盛的样子) 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 (同“辂”,大车) 【师生互动】 师:请同学们听我朗诵全文, 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教师朗诵全文】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诗再回答刚才的问题:这首诗主题是什么? 生: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 师:何以见得? 生:“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生: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 师:说说看 生:“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生:我认为更主要的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师: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生:“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师:这几位同学都能扣住关键句来分析主旨,做到言之有据,很好!其实把他们三个人融合起来,互相补充就较全面了 师: 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前三章,其他同学请思考:这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教师投影思考题,点一名学生朗读前三章】 【学生朗读前三章】 【学生读毕,其他学生鼓掌】 师: 读得不错,尤其是节奏把握较好,四字一句,二字一顿,低沉缓慢同学们发现了这三章在章法上的特点没有? 生: 这里采用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当把它化作故乡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树、一条小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时,就具体形象了 师:谈到了起兴,很中肯,还有呢? 生:重复! 师:是重复吗? 生:反复!前三章都以 “采薇采薇”开头,都有“曰归曰归” 师:有道理仔细看看,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种写法叫什么? 多数学生:重章叠句 师:对,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看来大家预习时已有所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反复咏叹“曰归曰归”,渲染突出思归心切! 生:句式整齐,内容大体一致,读起来回环往复,有音韵美!…… 师:同学们看看哪些字眼不同?有何变化? 生:先“柔”再“刚”后“作” 【学生们笑】 师: 莫笑,这可是关键请你谈谈你的感受 生: 在内容上,以“薇”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节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仗越打越久,没完没了似的,致使回家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但回家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烈――盼啊盼,从春天盼到夏天,又从夏天盼到秋天,一年都快完了,回家却还无望!这就突出了反战思家的主题 【学生们笑,并鼓掌】 师: 这位同学分析很中肯,他也很会解说,有激情!另外,诚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言,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让我们一起读这三章,再来领略这种重章复唱的艺术魅力! 【师生齐读】 师: 他们总该回家吧!但转眼又是一年,他们却顾不上家室,甚至连一封家书都不能带到家,这是为何呢? 生:为了玁狁狁入侵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师:还有呢? 生:戍期未定,又有谁替他们带回家信?(驻军地不定,不能互相通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生: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师:是啊,正是役期的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居无定所,饥渴劳顿,这就使人更加思念家的温馨;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也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 师:战事频繁,连年奔波,戍期未定,乡音阻隔,在这样情况下戍卒的士气如何?有中途逃跑的吗?阵容又如何呢?请齐读4、5两章并思考 【师生齐读4、5两章】 生:没有一战士逃跑,因为战争虽不值得赞美,然而为家园而战并且节节胜利却总是可以自豪的事情你看“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已不言思乡之情! 师:有创见! 生:“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从中还可看出周家军 军威盛大,卒伍精强 师: 看来战士对周朝军队称赞有加了,这些描写与思乡的主题似乎无关,是不是多余的,跑题了? 生:好像有点! 师:真的吗? 生:…… 师:我们再齐读4、5两章思考思考 [师生齐读] 生丙: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描写了将帅车骑的威武、服饰的华美,但是“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贵人坐在战车里,遥遥指挥士兵就要徒步而行,贴身肉搏并且“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转战奔波多苦啊!足见战士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但语气间已带讥讽之意 【学生们鼓掌】 师: 分析真精彩!请继续! 生丙:“岂不日戒,玁狁孔棘!”说明日日加强戒备,战士很辛苦!似乎暗示了思乡的深层原因:频繁惨烈的战事,更让人渴望和平,渴望故乡,渴望亲人可见这里的描写非但没跑题,反而是暗中紧扣主题! 师: 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战士的心境如何?是不是很高兴? 生: 高兴啊! 生: 好像以有些哀伤! 生: 喜忧参半!…… 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古人对这两句诗评论很多,我投影出来给同学们看,你们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投影]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8226;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万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8226;小雅&8226;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生: 我很赞赏王夫之的评论!从字面上却不见“乐”与“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战士们离别家乡亲人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愁肠呀!千辛万苦的战争终于结束,所有的艰难险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远去,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多么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们鼓掌】 师: 是啊,哀情寄乐景,乐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抒写出极其丰富的物是人非之叹主人公此时之所以充满了哀伤,还因为在他刚得以摆脱战争的苦难,从战场上回来之后,另一个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又凸现在他眼前,这就是对家人命运或者自己前景的极为沉重乃至不祥的预感有汉乐府民歌为例证: 【教师投影 学生齐读】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这一笔笔所着意倾诉的是主人公不得不接受的家破人亡的悲剧对家人命运或自身前景的沉重担忧,使归途中的他压根儿就乐不起来,使他不能不充满道不尽的悲伤这与《采薇》中的战士可谓同病相怜 师: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并背诵这一章,再仔细品味千古佳句的精妙之处! 【学生自由诵读、背诵最后一章】 课堂小结 师:这堂课,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战士带来的苦难和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领略了诗中情景完美融合的高超艺术 布置作业 师:课后希望同学们多加吟咏体会,研讨如下问题,写篇小评论文: 【教师投影】 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采薇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 介绍诗经: 1、 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 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 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共31篇;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共74篇。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从风格上看,大雅雍容华贵,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赋、比、兴。 “赋”:铺陈叙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教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 诵读并感知课文: 1、让一学生上台朗读,读完后正音。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 yǔn )之故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学生小组讨论,疏通语句,评点全诗。(通过小组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明确:第一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 芽尖。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年末。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 第二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 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 地方总是没有固定,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第三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 差事没有尽头,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有谁来慰问。 第四章: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层层。那驶过的 大车是 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 坐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 第五章: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牙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猃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 第六章:想起我离开家的 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 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 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3、梳理诗歌的思路: 明确: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 合作探究: 1、 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学生活动,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先分小组交流,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活动,个性化阅读) 3、拓展迁移。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学生活动,教师概括总结) 采薇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采薇教案 篇5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家园之思得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得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得精神世界。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得能力,并能表达自己得体验感受。 进一步认识诗歌得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得基础上,能读出诗歌得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得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得乡思情结得内涵,体验这一美好得感情。 鉴赏诗歌,从诗歌得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得成长得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得感情。 在更广阔得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异同,提高自己得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得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得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得能力,表达自己得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得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共305篇。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得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得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得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得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得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得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得绝大部分及《小雅》得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得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得作品,或揭露当时得社会政治得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得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得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得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得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得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得语言特点 《诗经》得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得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得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得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得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得起点。 《诗经》得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得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得效果。增强了诗歌得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得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得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得形象性,获得了良好得艺术效果。所谓“赋” 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得手法。“兴”字得本义是“起”。 《诗经》中得“兴”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得开头。大约最原始得“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得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得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得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得岁月里得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得不满和对故乡得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得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得悲伤、厌战和对外族得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得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得怨敌、思家与盼归得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得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得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得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得战士得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得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得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得。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得强烈得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得对战争场面得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得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得原因,也使前面得“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得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得心情。有了前面得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得战斗之后,战争得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得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得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得场景,写得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得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得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得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得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得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得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得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得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得生长暗示时间得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得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得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采 薇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得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得悲伤、厌战和对外族得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得心情。 采薇教案 篇6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理解诗歌意思,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引导学生多角度鉴赏最后一个章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独立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人类历史的车轮,并不都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是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诗经?小雅》中的《采薇》这首诗,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苦难的体味,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的复杂的人生百味。 出示本文学习目标。 二、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诵读、翻译。 重点理解的句子:(1)岁亦莫止(2)我心孔疚(3)载饥载渴(4)王事靡盬(5)我行不来(6)彼路斯何(7)四牡骙骙(8)小人所腓(9)象弭鱼服(10)雨雪霏霏。 2.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明确:“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问题:你觉得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 要点提示: 第一、二、三、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以及军旅生活之劳苦。 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三、问题探究 1、观察本诗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从4-5章来看,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场面的特色。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3、诗歌小结:这首诗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重点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采用了起兴、重章叠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起到了强化画面、音韵、情感的作用。 第 二 课 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余光中的《乡愁》,为诗歌情境作铺垫。 二、诗歌回顾渲染 学生通过齐声诵读,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品读,把全诗的内容梳理分为三个阶段,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重新回顾全诗内容。 引用渲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三、合作探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前人赏析佳句: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润《诗经原始》 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景而情与之俱。征役之况,岁月之感,胥在言外。——钱钟书 2、参考赏析: 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天里,微风吹拂,杨柳轻柔飞扬。——依依惜别之情 寒冬时节,雨雪飘飞,纷纷扬扬。——伤感哀痛之情 ⑵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焦虑不堪的家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 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王夫之 ⑶、对比 时序 “今——昔” 景物 柳——雪” 人生 “往——来” 活动小结,画面再现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背诵比拼 齐读诗歌。 教师提示要点,鼓励学生个人背诵。 齐背诗歌。 五、延伸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赏析: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六、有感而发 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互相点评。 采薇教案 篇7[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采薇..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采薇..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采薇..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采薇..,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采薇教案 篇8教学设计:xx 【教学目标】 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 1、检测预习 (1)字音 玁狁(xiǎnyǔn) 不遑(huáng) 孔疚(jiù) 靡盬(mígǔ ) 四牡(mǔ) 骙骙( kuí )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 雨(yù)雪 霏(fēi)霏 载(zài)渴载饥 维常之华(huā) (2)通假字 岁亦莫止 莫——暮 mù 彼尔维何 玁狁孔棘 棘——急jí 2、诵读感知 (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提示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2)放录音,听读课文 (3)齐读或点名个读 3、疏通诗句,理清思路 (1)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①重点字词 不遑启居 遑,闲暇 忧心孔疚 孔,很 疚,痛苦 君子之车 君子,指的是将帅 小人所腓 小人,指的是将士 腓,遮蔽 ②疏通诗句,体会情感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文本探究 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用语言在我们的意念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传达一种内在的情感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镜头和画面,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画面——我们把13段写成一个镜头,4和5段写成一个镜头,第6分单独写一个镜头——并注意体会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教学预设】 镜头一:采薇思归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将士,坐在军营不远处的旷野中,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内心涌动着浓浓的乡愁 画外音:又是一年岁末了,薇菜柔嫩的叶子也逐渐变得枯硬,家乡的柳树又长高了吧!战争何时才是个尽头?贪婪的猃狁何时才肯罢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烧灼着五脏六腑柳条新发之时,我能否嗅到故乡的气息呢? 感情提问:如果你作为这部电影主角,你应该如何把握每个镜头的情感? 镜头一:忧伤(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艺术手法提问:学生们的镜头设计很不错,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几位学生的镜头设计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薇”,为什么大家都关注到了它?(都没有提到薇,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呢?) 薇,菜名,又名野豌豆; 又名“大巢菜”指的是贫者所吃的食物 (1)比兴——提问: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题又有一定的联系,学生们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吗?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 (2)重章叠唱提问: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的是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镜头二:疆场思归 军旗在十月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乘着四匹高大雄壮的马驾着的马车,昂首而来,将士们向着军旗的方向,呐喊着,奋勇杀敌看!英勇的战马,整齐的队伍,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感情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镜头二: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提示:(1)“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艺术手法提问:这两个章节中也有一处用到了比兴,请把它找出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是指的是棠棣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队伍车马服饰之盛及声势之壮 镜头三:归家之哀 冬雪霏霏,战士终于踏上了归途风尘满面,又饥又渴 画外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踏上归途,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安在?家人安在?家园安在? 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镜头三:悲痛(为什么回家途中还会悲伤呢?) 提示:(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3)“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艺术手法提问:最后一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末章之美 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好在哪里? 1、借景抒情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3、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小结:《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这首诗能以最真实的词句、最自然的艺术,挑动了人们的某一根心弦,准准地说中了人们心里千变万化的情绪,历经数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弥芳 四、课堂小结: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将士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采薇教案 篇9【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的,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的。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的。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的,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