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教学设计 |
范文 | 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正方体的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正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正方体展开成6个面和把6个面折叠成正方体。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二、课堂练习: 1、学生做课本17页第1题。 教师把正方体盒子6个面分别按照题目中的要求标上1、2、3、4、5、6个数字,让学生找一找每个数字相对的面哪一个? 2、学生做课本17页第2题。 让学生把长方体盒子的6个面展开标上数字,然后找出每个数字所对应的面上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每个面相对的面上的数字是多少。 数学教学设计 篇2【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87、88页。 【学习目标】 1.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 2.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 3.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学习重点】: 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学习难点】: 能够正确地进行改写。 【设计特色】 1.提供协作学习任务单,促进协作学习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 环节 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目标 问题情境 1.复习。 师:“我们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 思考、回答。 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 独立探究 前一晚的作业是让学生在家独立分类整理,打算分成哪几类? 独立思考、整理、分类。 回忆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任务: 1、每人在小组中汇报自己整理。 2、记录表: 成员 我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成员合作完成。 通过交流,互相欣赏、取长补短。 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 应用拓展 1. 2.P88练习十六 总结单位改写的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并及时分享错例。 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板书设计】 常见的量 数学教学设计 篇3教学内容:练习二 p38 教学要求: 1、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生独立完成,请一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数学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通过量活动体验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验1分米的长度。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师: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小棒)这根小棒有多长呢?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学生汇报)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动量一量吧。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4、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5、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6、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7、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8、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教具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量完后学生汇报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的第3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2米=( )厘米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18÷3= 3400-300= 120+400= 21÷7=6×7= 45÷5= 2、填空: 3厘米=( )毫米( )厘米=5分米6分米=( )厘米 100毫米=( )厘米( )分米=4米60毫米=( )厘米 3厘米5毫米=( )毫米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数学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一、以新引旧、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数学教学设计 篇6教学内容: 数学趣味题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趣味题 1、小明在小红左边5米,小冬在小红左边8米,问小明和小冬之间有( )米。 2、河中有几只鸭子在游泳。游在最前面的一只鸭子后面有2只鸭子,游在最后面的一只鸭子的前面也有2只鸭子,游在中间的一只鸭子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一只鸭子,河中共有( )只鸭子在游泳。 3、一支铅笔二个头,二支半铅笔( )个头。 4、走上一层楼梯要走10级,从一楼走到四楼要走( )级楼梯。 5、解放军叔叔做了一个靶子,靶子分6格,小王射了几枪,每次都打中了,总分为100分,问小王打了( )枪?打中了哪几格?( ) 二、分析 教师带领全班,整体分析。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汇报 五、小结 通过这两次的课程,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路程÷时间 =速度(一定)。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课堂作业 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 2、看图回答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正比例图像 图像: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数学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出示苹果、梨、橘子的图片 问:起一个总的名称是什么? 2. 出示:仿照第一题填空 (1)时间:3小时 20分 2小时45分 (2)总价:5元 ( ) ( ) (3)( ):6千克 800克 3吨350克 填后问:左边的是什么?右边对应的是什么?你还能举出一种量和它对应的数吗? 二、学习新课 (一)相关联的量 教师做实验,向弹簧称上加钩码问: (1) 这其中有哪两种变化着的量?(2)弹簧长度为什么会变化? 指出:弹簧长度是随着钩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把他们叫做相关联的量。 追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相关联的量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19页表格 观察图像,填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 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 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3) 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2、20页第2题 3、正比例的意义 (1)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 师指出:这样的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成正比例关系。 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了吗?自由说说 指生回答 阅读课本 师板书关系式:y/x=k(一定) (2) 那么,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该看什么呢? 三、 巩固提高:19页说一说。 四、 全课小结 数学教学设计 篇9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猜数引入 老师想了一个数,它是个两位数,你们猜它是几?(随着学生的猜测,教师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忆刚才我们猜数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呢?像刚才这种在老师提示下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叫估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计。 [说明:课前的猜数游戏,学生兴趣盎然,为新课的引入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估计的需要 1.今天的课堂上,除了老师和你们外,还来了你们的一些老朋友呢!(课件呈现8只机器猫)来了多少只机器猫?(当数量少的时候,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了) 快数一数,这里有多少?(课件呈现满屏幕的机器猫,造成学生数不清的困难) 2.这么多,一下子数不清,我们可以估一估呀!(学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师:怎样估计能精确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这样的几份。 生2:给这些机器猫排排队。 …… 3.课件给机器猫排队,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约有几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师:机器猫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约有多少只?该怎么列式? [说明:创设数机器猫只数的情境,分成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1.直接呈现数量较少的机器猫,学生一眼就可以观察得出;2.呈现很多机器猫,造成数不清的困难,引导学生感受估计的需要;3.由于眼花缭乱,第一次估计不精确;4.通过交流估计的方法,达到比较精确的估算。这样四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到了估算的必要性与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约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2.交流展示学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师介绍约等号的含义、写法和读法,并与等号进行比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说明: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与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以尽情地流露与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到完善。学生在此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虽然有的方法还不恰当,但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了发展,并在与他人方法的比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3.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4.同样是把因数看成整十数,但估出来的结果差距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啊? 5.通过交流明确:应该把因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个结果,哪个与准确值最接近?(课件演示每种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个8,C是多估了2个29,D是多估了2个29和1个8;这里不需要向学生直接说明,只要让学生感受即可) 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给每人5只机器猫,估一估,这些机器猫够送吗?42×5≈200(只) 和前面一题进行比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试一试。 21×6≈ 48×5≈ 397×3≈ 510×7≈ 9.小结:我们在估算的时候,都是把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个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拓展提升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 联系。陆老师今年暑假的北京之游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关的知识,让我们以数学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长城 长城离陆老师所住的宾馆有点远,汽车每小时行驶53千米,3小时才到达,长城离宾馆大约有()千米。 第二站:美丽的北海公园 告示:每条大游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个旅游团,每个团有31人,估算一下,他们能同时上一条船吗? [说明:此题引发了学生的争论:约等于120,却为什么不能上船?出现认知上的矛盾,学生通过争论后,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结果也比准确值小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在运用估算结果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必须考虑现实情况。] 比较:31×4○120(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另一个用途) 第三站:天坛公园 每张门票8元,陆老师所在的旅游团共有39人,320元钱够买门票吗? 为什么同样是估算,刚才不能上船,而现在买门票却又够了呢? 学生通过辨析比较发现,刚才是估小了,而现在是估大了,所以够了。 比较:39×8○320 第四站:购买北京特产 每种特产,老师准备都买8份,请你们帮助我算一算,大约要花多少元钱? 反馈: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 =800(元)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单?想一想,老师大约带多少钱就够了?(让学生明白估算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题材,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并关注估算在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辩证看待问题能力上的作用。 1.大胆改变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估算的需要,体验估算的现实性。 乘法的估算,学生以前并没有接触过。在这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所学习的新内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并通过现实问题,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与此同时,课中所设计的一系列练习,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碰到的现实问题,并具备用估算解决的现实需要,因而整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体验数学课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数学课,既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能将简单的问题深化。“乘法估算”一课,教师们都会想到要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必要性”,设计的学习素材要富含现实气息,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现实运用估算的过程中,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根据估的结果就可以解决相关问题;二是因为估的结果有时估大有时估小,单凭估出来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即还需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考量。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这些情况,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估大”、“估小”的情况及如何运用这样的结果解决问题,同时穿插比大小的训练,从而将现实性、思辨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数学教学设计 篇10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数学教学设计 篇11活动目标 1、认识心形,三角形,星形的形状特征。 2、学习按形状特征进行分类。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 活动重点: 学习按形状进行分类。 活动难点: 幼儿根据不同形状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挂图,心形,三角形,星形图卡。 2.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1.师幼问好 2.学习心形,三角形,星形名称。 (1)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这是什么图形?出示心形图片,它像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像爱心,所以它叫心形。 (2)师:出示三角形图卡,引导幼儿认识三角形。 (3)师:出示星形图卡,引导幼儿认识它的形状名称。 3.学习按形状特征进行分类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人物身上的符号。 A.师:请小朋友看一看画面中3个爸爸身上分别是什么图形?(抽幼儿说) B.师: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中3个妈妈身上分别是什么图形? C.师: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中3个宝宝身上分别是什么图形? (2)按形状进行连线 A.引导幼儿把身上形状相同符号的爸爸、妈妈、宝宝一家三口人用线连起来。 B.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连?(引导幼儿说出它们身上都有××图形) C.请小朋友给三角形、星形一家人连线。 4.学习按形状特征进行分类 请小朋友把相同符号的一家人贴在一起。 5.游戏找朋友播放音乐《找朋友》 请小朋友根据自己身上贴的图形卡片找到相同符号的小朋友。 数学教学设计 篇12一教学目标 1.通过案例理解正比例函数,能列出正比例函数关系式 2.教会学生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1.《阿甘正传》是一部励志影片。片中阿甘曾跑步绕美国数圈,假设他从德州到加州行进了千米,耗费了他150天时间。 (1)阿甘大约平均每天跑步多少千米? (3)阿甘一个月(30天)的行程是多少千米? 【生】列算式回答 【师】点评总结 2.写出下列变量间的函数表达式 (1)正方形的周长l和半径r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抽象问题让学生思考】 (2)大米每千克四元,则售价y元与数量x(kg)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3)下列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合作)【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规律】 (1)y=200x(2) l=2∏r(3) m= 【生回答,师点评】 【引入新课】 1、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y=kx (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板书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 、【例题讲解】 例1在同一坐标系里,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y==x y=3x 解:【略】 【掌握函数图像的画法:列表,描点,连线】 3、练习 (1)已知正比例函数y=kx.当x=3时y=6 。求k的值 (2)一种笔记本每本的单价为3元。则销售金额y元与销售量x之间的关系式是怎样的?当销售金额为360元时,则售出了多少本这种笔记本? 五课外作业 【反思】 由于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而理解函数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这节课首先通过实例,回顾函数的概念,其次抽象提出正比例函数关系式,由学生观察得到特点,然后引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 篇13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 年历卡及表格,课件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 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时间单位年、月、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 1、从20xx年到20xx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2004—20xx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 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介绍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1、计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阅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填表二。仔细观察表二,从表中记录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2、汇报。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20xx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出示资料,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释与应用 1、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维训练 小明过了4个生日,他今年可能几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五、作业布置 解答我们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多少个月,多少天的问题,并写在数学日记中,也可以写一写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更多的收获。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仔细观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发现、收获新的知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观察比较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 《年月日》教学教学反思 两次教学《年月日》,相同的教学内容,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亦不相同。根据两次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教学中这些方面需要改进: 一、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及时调控课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严格把握好教学时间,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在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引导,但教师不能引导过多,适可而止。 二、重合作过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结果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予以点拨,交流后有所收获,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结论。 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时间思考,不能提出问题后就急于找同学回答,这时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反应较快的同学,要注重学生的不同差异,面向全体同学。 四、习题训练量不足 要想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要加强练习题的训练,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 数学教学设计 篇14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 5.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欣赏几张图片,大家想一想这是什么活动中的呢?(运动会开幕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看,同学们在干什么?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团体操,整齐吗?(出示P99页情景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 老师有点看不懂这幅图,哪里才叫一个方阵?(请同学在屏幕上指一指)那另外两个方阵在哪里?(屏幕不够大,照片没有照出来)。 那这道题除了“有3个方阵”这个条件外,你还能找出其他的条件吗? 生:(每行10人,每个方阵有8行。) 师:那么我们想一想如何根据这些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讨论讨论。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生汇报。板演。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信息,培养了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方法一:先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 10×8=80(人)表示什么意思? 80×3=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 列出综合算式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8行的人数。(把3个方阵横着并在一起,先求出一大行的人数,再求出8大行的人数。) 10×3=30(人)表示什么意思?30×8=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列出综合算式10×3×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10列的人数。 (把3个方阵竖着并在一起,先求出一大列的人数,再求出10大列的人数。) 8×3=24(人)表示什么意思? 24×10=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 列出综合算式8×3×10=240(人)。 小结: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最后结果相同,都连续用了两次乘法,是两步计算应用题 不同点:方法不一样。 师:真了不起!,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但是,无论思路如何,都是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连乘 (设计意图: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个。 做一做: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呢? 练习1:它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他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练习2:我们算一算这个场所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练习3:他已经游了多少米? 拓展4:钢笔问题(方法最优化,解决问题) 为了杜绝浪费粮食现象,学校准备举行节约资源教育活动,并准备购买钢笔奖励给节约之星,共有40个班级,每个班级有3名节约之星。大队委员来到文具批发市场后,得到如下信息: 第一家商店:每支8元。 第二家商店:每支9元,如果购买100支或100支以上,每支6元。 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到哪家去买? 四、回顾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这节课你们开心吗?那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教师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后祝每个同学都越来越聪明、能干。 数学教学设计 篇15活动目标: 1.巩固对半圆形和梯形的认识。 2.复习20以内的计数与单双数。 3.能合作设计规则,自主游戏。 活动准备: 在黑板上画出带数字的各种图形,将小猫,小兔,公园画在图形的两侧。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察游戏图。 教师:1.图上有谁?它们要去干什么? 2.图上有哪些图形?图形上面有些什么? (二)交代游戏玩法。 教师:小兔和小猫要去公园,小兔喜欢走单数的梯形,小猫喜欢走双数的带弧形的图形,而且要按从少到多的顺序走到公园,看谁能找出它们的行走路线,很快画出来。 (三)幼儿寻找行走路线。 (四)请部分幼儿画出游戏路线,其他幼儿进行验证。 (五)改编游戏,自主活动。 1.教师:你喜欢这个游戏吗?你觉得什么地方可以改一改? 2.幼儿两两结伴设计数字游戏,然后一起玩一玩。 3.幼儿分组讲解自己设计的游戏,师生讨论的数学内容与玩法,提出改进意见。 4.幼儿改进游戏玩法与规则,继续分组游戏。 5.全班选出最受欢迎的数学游戏,一起玩一玩。 课后反思: 本活动把图形与计数,单双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幼儿按单双数的多少顺序进行排序,从而找到行走的路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规则,自主游戏。 数学教学设计 篇16【活动目的】 1、 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比较,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并进行排序。 2、培养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 黑白序列的排序图样。 2、学具: ① 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a、铺地砖 b、串彩链 c、围围墙 d、排排队 ②花片 ③黑白方块若干 3、环境创设 : 小动物的家。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 以小朋友为“小动物布置新家”引入课题。 (二)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简单的排序规律。 1、幼儿分组操作。 a 铺地砖:提供蓝、白两种颜色的泡沫地砖,让幼儿按颜色变化规律排序。 b 围围墙:提供四种颜色炮弹玩具,让幼儿按颜色及节数按规律排序。 c 做彩链:提供不同长短、宽窄、颜色长条手工纸让幼儿根据纸条多种特征串成彩链条。 d 种树:提供高矮、品种不同的树木,让幼儿按其形状、高矮不同的规律排序。 2、自主探索活动内容的交流: 1)取分组活动的内容若干,提问:你是怎么排的? 2)引导幼儿想出不同的排法,请幼儿排一排,教师强调规律性。 3)针对幼儿的疑惑进行讨论。 4)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排序的方法有多种,可按形状、颜色、数量等多种特征排序。 (三)出示三张大卡片,引导幼儿发现并说出它们的排列规律 (第一张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增多;第二张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减少;第三张蝴蝶逐一减少,小花逐一增多)。 [评析: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图形排序的规律。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 (四)让幼儿自取不同颜色花片,学习按物体数量的递增和递减的规律排序。 (五)欣赏黑白序列 教师出示黑白序列,让幼儿观察寻找序列中黑白两色是以几个为一组进行排列,知道黑白两色也可组成许许多多有趣的序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