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陋室铭》教学设计 |
范文 | 《陋室铭》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陋室铭》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陋室铭》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品千古铭文。 2、悟万世雅人。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1、《陋室铭》篇幅短小,韵律十足,节奏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大意是目标设计之一。 2、《陋室铭》借陋室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借助文章论文知人,并借助拓展材料论世知人也是本文达成目标之一。 (故事导入) 在大唐历史上,有一位倔强的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无怨言,随手写下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他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他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见知县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愤然提笔写下千古铭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此人何许人也?——刘禹锡 刘禹锡何许人也?——唐代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千古铭文是什么?——《陋室铭》 (设计理念) 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导学生更深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借背景了解作者、引出课题,水到渠成。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故事背景介绍也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解题深入) 陋室即是?——简陋的房子 什么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学,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有座右铭和墓志铭。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在这篇千古铭文里自述心志的。 (设计理念) 铭这种文体在课文底下的注释里有,学生应该不难找到,通过学生的回答,既了解了铭这种文体,也在老师“通过课文底下的注释获取文言知识”的引导下,让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美文美读) 1、读准字音。温馨提示: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疏通文意。随手圈划生字词语,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辨音识字] 德馨xīn 鸿儒hóng 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调素琴tiáo [辩词释义] 斯是陋室:斯,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初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辩音识字,辩词释义,夯实基础。 2、读出韵律。 用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用韵:ing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朗读指导] ①铭是韵文,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韵脚稍微拖长音。 3、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读指导] 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重音的体现。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读出画面。 让我们化身陋室的主人,描绘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的画面,并赏读。 室外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中。——从这句话可知“陋室”简陋,环境幽雅板书。这句话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渲染了环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悦之情。 [赏析示例] 青苔绿绿的,密密的,像一方绿绿地毯,像一袭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云,落在我陋室的阶前。阶前的石头和那细细的石缝里,都渗出来流出来那醉人的绿呢!阶前的丛丛青草,青青的茎,青青的叶,青青的露水,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正透过我那稀疏的窗帘,打量着我呢,于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室中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交际来往的人儒雅板书。 [赏析示例]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绿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抚案叫绝,笑声串起优美的乐章飘过窗帘,飘向远方…… 室内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书。 [赏析示例] 轻抚我的素琴,简单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动,手握泥金书写的佛经,一股悠然涌上心头。坐在我的小屋子里,没有灯红柳绿的杂音,没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惬意舒畅。“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才是真正的乐趣啊! [朗读指导] ①“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②以下两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字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设计理念) “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本,并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语言文字描绘画面的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细解文意) 陋室陋吗?从文中哪儿看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1、由于人的品格高尚,忘却了陋室。 2、由于人的品格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小组合作: 1、作者是怎样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 2、作者既写陋室,为何又写诸葛庐和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朗读指导] ①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内容。 ②“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 “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悟万世雅人) (论文知人) 我眼中的刘禹锡 同学们还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面对淤泥,陶渊明选择了远离,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通过学习,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学预设] 1、和陶渊明一样的避世,否则怎会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陋室的环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隐逸之心。 2、品德高尚。虽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即使遭遇贬谪,但有高洁傲岸的志趣。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论世知人) 一个永恒的刘禹锡 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每贬到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郎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连州: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扬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他虽然有着“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贬谪境遇,但依然有着“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安贫乐道;他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沉吟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秋天里诗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里坚守理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齐背《陋室铭》。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在刘禹锡的精神里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板书设计) 室外景:环境优雅 安贫乐道 陋室 室中人:交往儒雅 不陋铭 室内事:生活高雅 高洁傲岸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陋室铭》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 (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 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反思: 《陋室铭》 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学习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1、托物言志手法。 2、翻译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不爱慕荣利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生活情趣。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指导法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二)简要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字词积累 (四)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拨朗读技巧。 (五)学生结合注释,正确的翻译课文。 1、自主翻译 2、合作交流 3、提问并适当点拨 六;学生理解课文 方法:问题启示法 1、文章开头运用什么手法引出“陋室”? 2、作者从哪个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 3、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诸葛庐’和‘子云亭’呢? 4、作者在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5、作者写陋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物 托物言志 志 高尚情操 陋室 安贫乐道 七、作业 1、正确翻译课文,完成练习册。 2、背诵全文 。 《陋室铭》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文言文教学。我用了一课时,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教学任务完成,教学顺利。但是,今天改完基础训练册后发现,许多学生作业错误很多,字词翻译全班只有几个同学全对。问答题有几个没写的,中间对课文的内容掌握的也不够好。我认为这节课不太成功,原因有: 1、课文朗读少,课前预习不好。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性较差。所以以后设计问题要精,组织课堂能力要强。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多读课文,熟悉文本。 《陋室铭》教学设计4(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1、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4、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 品析诗句)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 ,无白丁(雅) 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5、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1、“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2、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3、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4、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5、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6、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 (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陋室铭》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