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说课稿
范文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属于书信体,是一个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为“战争与和平”。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地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本节课,课时安排为二课时,本节说课的重点是第二课时。

2、教材分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是读起来使人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的编排意图为: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教学本课时,要帮助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是四年级教材的重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的具体体现,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培养,并带到将来的语文学习当中去。

3、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其依据是:由于战争离现实孩子的生活很遥远,但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特别是那些无辜的孩子们,很多孩子因为战争失去了家园,成了难民,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设身处地地通过文中的主人公的情感来体会人们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对来之不易的和平倍感珍惜的情感。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

能力目标:体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书信体的写法。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说教法

1、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2、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愿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解决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

3、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战争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创设情境表情朗读法,尽可能地再现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利用真实可信的音像资料,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观后、读后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世界并不太平。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来表达“我”的感情,朗读时要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怀念”这一情感基调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

5、所用的教学用具:PPT和有关伊拉克战争及“9.11”事件的录像资料。《让世界充满爱》歌曲。

三、说学法

1、学法指导的重点和依据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习特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以“自读自悟——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表情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发表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抒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为学习主线,通过这条线索的学习清晰地把“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植入学生的思维中。

2、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

①、搜集资料展示。

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③、提纲自学,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①、首先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歌曲及对背景的,拉近了作品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②、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③、运用媒体再现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什么”,让学生想像“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准备情况。

搜集资料展示。

2、完整的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雷利的呼声是——要和平不要战争,一个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共同探究的重点内容。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

三)问题引导: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一个中国孩子发出了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作者在为谁呼吁?

四)合作探究:

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体会,同时指导朗读。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试着自主解决问题。

2、用“为了……为了……为了……我们要……”说话。

3、观察,小组逐一汇报。理解“和平之花”。

五)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雷利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发出了呼声呢?

2、联系实际说行动。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六)课堂检测:

面对乞求与渴望的目光,你们一定思绪万千吗?那就拿起自己的笔,给那些饱受战争之苦的小朋友写封信。

七)、作业超市:

任选一道。

1)、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制作手抄报。

2)、写一写: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给做点什么呢?

3)、利用多种方式如网络等呼唤和平。

3、如何实施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课堂中通过学生充分的自学、体会、质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各项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五、说板书设计

运用重点语句概括式板书突出的重点。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悲痛——父亲在维和行动中牺牲

忧虑——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板书设计,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的中心,此板书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老师,我设计的美工活动,制作叶脉书签是结合主题"金色的世界"而开展的。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1、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探索制作叶脉书签。

2、体验制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制作叶脉书签,对于各种年龄的孩子都是一种感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中班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已渐渐地发展、提高了,他们对身边的自然物本来就比较感兴趣。通过提供一些较丰富的小工具,如:不同的刷子、毛笔,这些都是他们平时经常见到和使用的工具,让他们在自己亲自体验操作中获得劳动成果,他们会感到特别的开心和满足。

活动前,通过环境的创设、欣赏,幼儿对叶脉书签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活动中,教师通过出示图谱的形式,让幼儿讨论制作方法,把教师的讲述转化为幼儿的讲述,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第一次操作是给幼儿自我尝试的机会,鼓励他们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增强自信心,并为幼儿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第二次操作是让幼儿在第一次操作的基础上学习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让每个幼儿有机会参与尝试、有机会获得成功。教师则作为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活动结束部分引出下次活动内容:如:第一组,外出找树妈妈。第二组,做礼物送给好朋友。两个活动的结合体现了动静交替,让幼儿亲近大自然,使自然环境成为教育幼儿的宝贵资源。

说课稿 篇3

【说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谈生命》是一篇清新优美的当代散文。作者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启发我们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阅读全文,能把握作者思路、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对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并感受和借鉴这种人生态度;学习本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对生命感悟的写法,体会文中一系列形象所蕴含的意义。

二、具体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初三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的规律,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掌握文中生字、生词的写法和基本含义,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⑵ 正确理解文字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品位文中含哲理意义的语句。

⑶ 继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散文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文体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本文以典范优美的现代白话文写成,注入了感情,写出了气势,很适合朗读,应结合朗读揣摩文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学生读书时背景音乐的播放创设情境,学生在教师积极有效的帮助和点拨下,以读为主线,开展研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⑵ 学习文章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抽象事物的写法:

课文以“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比喻人生,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描述春水和小树的行动和生长的现象,生动形象,给人以审美享受,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比喻方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勇于战胜困难,热爱生命,积极投入生活。

培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象。

【说教学内容】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冰心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文质兼美,意境美、哲理美和语言美兼具,景、情、理和谐相融,是一篇很好的学习材料。从语言上看,字、词、句、段都耐咀嚼,“形象表达”尤其精彩,如果导引得当,学生必然学有所得。从思想内容上看,文章谈的是“生命”话题,处在人生重要关口的初三学生,应该有体验、有兴趣,能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或许能够受到启迪,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1、教学重点: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确立的原因是本文以典范优美的现代白话写成,注入了感情,写出了气势。学生可以揣摩来学习如何运用一定的修辞表达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一系列具体形象所运含的深刻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确立的原因是课文以“春水”和“小树”比喻人生,具有很强的隐喻性。需要训练学生形象思维,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这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便有些难度,要综合运用他们理性思维和概括能力。因此确立以上为教学难点。

【说教学方法】

一、总体教学构思及依据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按照学的规律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我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本文是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要通过朗读、精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从而达到领会文章的主旨的目的。另外,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设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引导,有助于学生自觉、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落实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

二、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与依据

为学生营造阳光明媚、温馨舒适、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追求教师和学生对作品的平等对话,进而让读者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这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通过朗读领悟、合作讨论、质疑创造、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诱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我设计了三大环节:一、情境导入、二、走进文本:以读为本,品读结合,这一环节中设计了对文章不同角度的品读:阅读一: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阅读二:寻章摘句,读出自己;阅读三:联想想象,由读到写;阅读四:质疑问难,读出问题;阅读五:背诵警句,积累巩固。第三环节:走进生活:比较阅读,延伸课堂。

三、学情分析及对策和依据

我所任教的班级,城区学生居多,他们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语文基础较好。另外初三学生,生活的体验、语言的积累较之低年级学生有较大的优势,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也有了发展,对于本文的学习,对于“生命”的认知,应该更具有“可生成性”。并且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寓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物象,学生一定喜欢。但文章中有不少语句含义很深,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相当大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让学生结合体会自由谈,教师适当点拨,不硬性强求。

四、困难对策及依据

由于初三学生的经历及认识有限,文中一系列具体形象所运含的深刻意义及作者的思想观点,学生可能理解不透彻。老师应恰当加以点拨,方可深入体会。另外针对一部分学生上课有畏难情绪,老师要构建开放课堂,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中沟通,在相互启发下补充,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要尊重个性体验。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重要特性──人文性。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为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探究兴趣。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生命”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也是人类恒久的话题。试想一下,当你只身一人站立在广袤无边的大沙漠中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深入: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短短的几十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流星,转瞬即逝。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内涵,它是贝多芬在琴键上迸发出的铿锵的音符,它是凡高笔下绚烂的色彩,它是绿荫场上运动健儿分秒的搏击,它是孤灯下莘莘学子熬更守夜的苦读……尽管这些生命的形式各不相同,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都是相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笔下的《谈生命》,倾听她对生命的诠释。

(这样的导入,联系生活拉进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的探究兴趣。)

导入之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的和目标,定向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走进文本:以读为本,品读结合

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老师说过,“知识要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在这一板块中,我采用“朗读”策略,教给学生品读的方法,“还课堂琅琅的书声”,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创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所以这一环节设计了对文章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解读。

1、阅读一──咬文嚼字,读懂文章: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依靠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问题。

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阅读二──寻章摘句,读出自己:

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欣赏,与大家交流。

一要说明喜欢的理由。二要说出自己的体验。三要读出正确的情感。

这一步是学生个性化品读文本。这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品味语句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适时以身说法,以期师生共鸣。让学生进入个性阅读的空间,在阅读中既审视作者、文本,又观照自己,因文悟道,披情入文。

3、阅读三──联想想象,由读到写:

让学生仿照文章“形象”的文句,通过联想、想象,以“生命像……”开始,写几句形象的话,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交流、共享。

这样设计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关心社会,并指导他们表达丰富的情感体验。

4、阅读四──质疑问难,读出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语文课标》中也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注重引导学生第三次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大胆质疑。学生对文章当中自己不明白的内容进行质疑,小组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交流与合作,探求解决问题方法。除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再设置两个问题:

⑴ 作者把“生命”形象化地说成是小树,生命与小树有哪些相同之处?

⑵ 通过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表明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又将主动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这样看来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

5、阅读五──背诵警句,积累巩固:

丰富语言积累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让学生品读文中警句,争取当堂成诵。这样既是语言的积累,又是思想的升华。

在第二大环节中,学生了解了文章的读法,从咬文嚼字到寻章摘句,从理解性阅读到创造性阅读,从品味赏析到阅读积累,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三、走进生活

设计这样的问题:“冰心用散文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梵高用画来表达,大家愿不愿意寻找一种恰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由课内而课外,由书本而人生,拓展学生的阅读,让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定向驰骋。

(这样设计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思维,充分发展学生个性,采用各种形式表现自己对生命内涵的感悟,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学生自行准备,如果需要还可以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利用绘画、演讲、诗歌、快板等形式来表现。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延伸到课后完成。)

附时间安排:情境导入:3分钟;咬文嚼字,读懂文章:2分钟;寻章摘句,读出自己6分钟;联想想象,由读到写8分钟;质疑问难,读出问题10分钟;背诵警句,积累巩固8分钟;走进生活5分钟。另外还有3分钟作为弹性时间,视学情而定。

以上是教学的主要过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说,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注重兴趣与感悟、注重朗读与积累、注重个性与反思”,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我的教学理念,也是本节课的设计原则;感受语文的魅力,让课堂鲜活起来,让学生爱学会学,是我课堂教学的追求!以上说课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三课时。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而且情境很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情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把整个课堂设计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游园”这一情境中,让此情境贯穿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情境中我把数学问题改为“一共有多少瓶”这一条件进行更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能很熟练的计算出得数,因此这节“9+5”的课,多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旧”知识,并不能引起多大的兴趣。

2、学生虽然很熟练的计算出2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但是具体是怎样得出来的,也就是计算方法却说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这是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

1、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民主,和谐的小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展开探究的双翅,在数学天地里翱翔;变幻评价方式,有师评价,也有课件中的语言评价。

四、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能力目标: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习态度。

2、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9加几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游园”,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先说一下对教材的分析。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

文章通过追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本文构思巧妙,结构精美,语言朴实,饱含深情。

这一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学习本单元,重点内容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背影》一文中,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是最有价值的教学要素,是最关键的教学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确定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为此构建了三维目标体系,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依据对课程目标的理解,结合单元要求,以及上面对《背影》一课内容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把握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2、 采用多角度阅读等方式进行整体感知,抓住细节描写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3、 体味父爱的伟大,对父母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背影》是一阅读教学篇目。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整个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一些疑难或富于探讨性的问题或小组讨论,或个别畅谈、教师点拔,其间融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既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

因此,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诵读法 ,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启发学生读懂悟透 。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1情境导入,2初步感知,3整体把握,4重点赏析,5拓展延伸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提问:我们的父亲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朱自清的父亲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学习了《背影》,大家就知道了。

(二)、初步感知

我分3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1、初读课文,同桌或小组内相互检查重点字词,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2、听录音。配乐朗读此文,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要求和技巧。

3、朗读课文,自我感知课文。朗读是学生练习语感,提高阅读鉴赏作品能力的有效途径,有感情十分投入的朗读,既能唤起表象,加深理解,又能训练思维。《背影》平淡朴实、亲切自然、感情真挚,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感受其间的情深意切,受到精神的愉悦与感染。

(三)、 整体把握

指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理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主题,感受父子情深。

先指导学生读文章,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这是教学的重点,我简单演示一下教学的过程。

同学们,我们通过读课文,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能不能再读一读,认真思考一下,文中几次写到背影?能否分别起个小题目?说说理解了什么?同学们说的很好,文中有四次写到背影,一次是总写,其余三次,分别是:买橘子的背影,离去的背影,泪光中的背影。父亲的外表并不美,动作和语言也不漂亮,可是当我们读了以后,也忍不住像朱自清一样,眼泪又来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再回到文中,用心感受这份情,感受朱自清语言的魅力。

(四)、重点赏析

你对那一段,那一句有感觉,交流一下。

在此环节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细读,或沉思,或圈点批注,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与同学交流解决以上问题。

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更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阅读兴趣,同时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完成教学目标(2)的学习。

(五)、拓展延伸

1、小结教学内容

2、让学生谈谈,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到了什么?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问候,也许是一次长谈…..请你把最感动的那个时刻记录下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将心比心》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文中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一、在商店里,阿姨帮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二、母亲去医院打针,宽容与体贴没把针打好的实习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即将当护士的女儿。)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中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作者通过这两个事例中的人物对话的描写来告诉学生: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二、说教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为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事例来揭示做人的道理,所以一定要正确的将课文读熟。

2、通过学习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只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我觉得真正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这一学习目标可以很好的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更进一步去理解“将心比心”的意义,从而把它用

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六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表达能力。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 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理解“将心比心”一词并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三、说教法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所以我用引导法教学。教学中,我会以学生读和说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要求学生读不顺的地方多读,不理解的地方同桌或小组间讨论,解决不了的请教老师,教师再给予引导。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为了达到“读课文”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以下这几个环节:

1、自由朗读

朗读时采用难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多读几遍,不会的轻声身别人请教的办法。检查朗读时我会提醒学生难读的地方,要求他们多读几遍或进行领读。

2、个别检查

指名学生读课文,看看学生是否已将课文读通,读的时候可采用这样的方式:点出几个学生,让他们一人一段接读课文。个别检查后让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说说故事

a、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后将文中故事复述出来。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故事内容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b、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这样做可以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2、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用“ ”划出,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3、说一说:交流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

要求:a、要说清楚自己感动的原因。

b、其他同学说的时候要注意倾听,听后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

(说一说这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说话交流能力和倾听习惯的训练

4、抓住重点段,层层深入的朗读

a、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对话。

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要读出文中人物当时的心情,让学生进入到文中人物的角色中去,让他们在读中悟,悟中读。

b、多次引读结尾段,以产生层层深入的效果打动学生的心灵。 这一段是文中的重点段,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目的是想让他们在读中悟出真理并且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这一段记下来。

5、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更深一层感悟“将心比心”的内涵 这一点是教学中的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事情是能够体现“将心比心”的,另外我会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故事,让学生说说应该怎么去做,看看学生是否已经真正领会“将心比心”的内涵以及课文所要传授的意图。

(四)再读课文,总结

1、生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师总结归纳

五、说板书

板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本篇课文是阅读课文,所以我没有特别的去设计别样的板书,只是很普通的板书,但在上课过程中,我会根据需要在黑板上将重点的词句写出并讲解。

板书:

故事一

故事二

人物:阿姨、奶奶

人物:母亲、实习护士

事情:阿姨帮奶奶推开沉重的商店大门 事情:母亲宽容没把针打好的实习护士 从这两件事中,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复兴区户村教育集团xx小学张xx老师。今天我要说的是小学五年级阅读指导课。说课的内容将围绕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展开,题目为《以好书为伴,与经典同行》。

大家请看!这是我的说课流程图,下面我将从设计意图、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意图

《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了学生广泛阅读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阅读。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心灵自我关照的过程,因此更要尊重学生阅读的自由性,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去思考、质疑、发现和创造,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鉴于以上考量,我选取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作为阅读教材进行阅读指导教学的说课。

二、教材分析

我选的图书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课外知识面不广。许多学生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课外辅导不够。学生回家有的不主动看课外书,有些不知如何看,有的看课外书的方法不正确,还有的看课外书的目的性不是很强,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寄托在课外进行,在课内我们更要努力开展好阅读指导课。而且我认为,阅读指导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更要注重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

四、教学目标

(根据对上述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并会运用。

能力目标:在具体的故事中,让学生进行思考、体会,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通过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总结人物的优秀品质。

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目标制定好了,要想真正实现可谓困难重重,这就是我们的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具体的故事,进行阅读体验(重点)

2、通过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难点)

六、教学准备

(教学难关就在前面,怎么克服呢?为此我在教具学具上准备了:)

1、多媒体课件

2、音乐《敢问路在何方》

七、教法、学法

教学上,我把直观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师生互动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忆中思、说中学、做中悟。凸显了学习的实践性,在整个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探索精神,发展文学思维、培养创新精神,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巧妙的为学生架起一座知识的桥梁。

学法则渗透在各个学习活动当中。因此,在教学上不仅让学生从熟知的影视情境入手,而且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以下三种学习方法:

1、观察回忆法——会学

2、探究归纳法——乐学

3、拓展阅读法——善学

八、教学过程

那么,如何才能把教法和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和谐统一的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呢?在课堂结构上,我设置了4个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音乐《敢问路在何方》

歌曲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让我们忘记忧伤,分享快乐。上课之前我用一首孩子都很熟悉的歌曲来导入新课,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西游记》阅读指导课

(二)初步感知、探讨发现

在这个环节我实施开放式教学,运用“引导—探究”教学法。通过看图提问,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从而激发探究欲望。

1、我首先向学生提问:拿到一本书你会先看哪些东西?以此来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相机总结通过封面、前言、目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2、接着过渡: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西游记》,羡慕那些长生不老、上天入地、神通广大的神仙;惊叹那些曲折离奇、妙趣横生的故事,有些情节至今想来还觉得趣味盎然。

3、之后运用直观教学法,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故事。你喜欢哪个故事?让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回顾了书中的内容,还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达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目标。由这一环节引出孙悟空这一角色,让学生们说一说:同学们喜欢他吗?为什么?让学生踊跃回答。我这样做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回忆关于孙悟空这个角色的内容,进一步了解书里的内容,并学会适当引用书里的故事情节去分析、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突出地强调孙悟空的神通广大。

4、接着运用情感教学法,进行启发式提问:同学们,你们只看到了他强大厉害的一面,你知道吗?孙悟空为什么这样神通广大,他是怎么学到这样高强的本领的吗?孙悟空不远万里,辗转十年,学艺的路上被人耻笑,学本领的时候耐心向师傅请教,终于在菩提祖师那里,学到长生不老之术、七十二般变化和一翻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今天我们就好好读一读这一节,看一看他是怎么学得一身好本领的?

(三)细品精彩、剖析人物

1、我们看书时会用到哪些方法呢?(引导学生交流、相机板书:想画面、勤思考、抓词语)

设计意图:再次回顾总结读书方法,巩固加深。

2、生读文,适当的告诉学生可以边读边做批注。

3、出示重点句子,学生反复阅读,期间,通过出示问题:读悟空学艺这个片段,我认识到孙悟空()的好品质,从()句话可以看出来。这样对重点句子的反复阅读理解,让学生分析归纳人物性格,并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然后设计一个小悬念,老师出示的只是原著中的一个片段,书里还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呢!这是个小秘密,同学们课后去书中寻找吧!

(四)拓展总结、激发兴趣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像《西游记》一样优秀的作品,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很多名著,都值得大家好好阅读,当然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边读边想,希望同学们从小以好书为伴、与经典同行。

九、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利用今天的读书方法,去感悟《西游记》里的其他人物。

2、请大家课下多读名著,用心体会书中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思想感情。

十、板书设计

《西游记》阅读指导课

想画面《三国演义》

勤思考《水浒传》

抓词语《红楼梦》

十一、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新课堂理念为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了阅读思维。但由于学生对《西游记》等四大名著的认知基础不同,故实际阅读指导教学中难以精确把握教学深度,同时在活动中对整体认知水平过于关注,对个体差异关注不够。今后这方面要多加注意!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本课选自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版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的第一单元。下面就我在实施本课

时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路进行简单地阐述: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使用

这节课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本课针对小学生

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了简单介绍,学生通过对计算机感性的认识,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了解各个硬件

的功能,掌握鼠标操作方法,学会正确开机、关机。从而揭开计算机的神秘面纱,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打下坚实的时基础。

2.教学目标

我本着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为宗旨。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简单了解其功能,并能对各种硬件进行识别;掌握鼠标操作方法;学会正确的开机、关机方法。

②.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学习的思想,树立将来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哪些?

确定依据:根据三年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小学阶级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是对计算机产生感性认识,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学生

能指出名称,所以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

鼠标的操作方法

确定依据:鼠标是计算机的重要输入设备,今后学习中的很多操作,都是通过鼠标来操作完成的,这节课又是学生第一次使用,所以不太容易

掌握,故作为本课难点。

二、教法阐述

计算机硬件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基于本课内容的

特点,本课主要采取“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自学指导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

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获取,力促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愉悦的气氛中展开。

三、学法指导

信息技术是操作性比较强,而且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仅仅教会学生某一些操作,某几种软件的使用,而是教会他们学习

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本课通过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硬件环境:有40台机器的机房,投影仪

软件环境: windows98操作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一套,自制导课课件,学生自学指导用课件,自制游戏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教师简单枯燥的讲述,学生是不能深刻体会的,我设计了“介绍自己的一位好朋友”这样的环节,

请两名同学介绍一下他的好朋友,在学生介绍后,我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今天老师给大学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和它认识一下?

”用投影仪出示课题:常见的微型计算机。

设计意图:将计算机以“认识新朋友”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课堂教学在愉悦的气氛中展开。

(二)、认一认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能叫上你朋友的名字,我们的新朋友——计算机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它有哪些功能?你知道吗?请

知道的同学到教师机指给大家。比如键盘、鼠标,这些能叫上名字,功能说不准确,教师出示学生所指硬件功能,并请这名同学读给大家。不

能叫上名字的硬件,教师出示它的名称及功能,并指名学生读一下。最后教师小结:一套常见的微型计算机,从外观看,它是由显示器,主机

,键盘和鼠标组成的。我们把这些看是见、摸得着的设备称为计算机的硬件。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说,再由老师总结,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准确。

(三)、试一试

1.启动计算机:教师“我们认识了计算机这个新朋友,要让它更好的为我们服务,首先要学会启动计算机。”

按照教师的指导,依次打开相应设备的开关,教师用投影展示windows98桌面这一画面,告诉同学们看到这一画面,表示启动成功了。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体验计算机启动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自由探索尝试

教师:“你现在最想用计算机做什么?”,“下面一起做一个游戏,认识计算机常用的硬件”。

在这里老师给同学们提供如下学习资源:

(1)、用投影出示打开游戏的方法,玩游戏规划。(每一步注明鼠标操作方法)。

(2)、课本中鼠标操作方法

设计理念: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规定具体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汇报玩游戏收获

教师:“游戏玩完了,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学生说一说,重点总结鼠标操作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检验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4.关闭计算机

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自学关闭计算机。

(四)、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五)、作业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省编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信息技术第《初识WORD》设臵字体、字号和字的颜色,会使Word文档整个版面看上去更美观,这是Word使用中的一个小的升华,也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Word中提供了的字体和字号要比写字板丰富得多,这是Word有别于写字板的独到之处,学生一定会感兴趣,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展开教学。对一部分文字进行字体、字号和颜色的设臵,首先应选中这部分文字,这和上一节课文字块的移动、复制与删除方法相同。所以可以借鉴上一节的方法,进行知识扩展。但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样的操作,往往不选中文字就去设臵字体、字号等,结果设臵完了没有看到字体字号的变化,教师应重点提示:在给一段文字设臵字体字号前,要把这段文字定义成文字块。。

二、学情分析

通过写字板的学习,学生对设臵字体、字号和字的颜色并不陌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借助写字板中的设臵方法来学习Word。由于时间较长,可能会有一些学生淡忘了这些知识,所以教师首先应带领学生做好复习。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这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文字录入技巧以及对

文章的修改,在作文集中已有2~3篇自己的文章,但是文张字体单一,字号较小,颜色较单一,学生急于改变现状,所以本课适时推出,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同时也应看到,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对于合理的文章美化没有一定的标准,很可能出现技术已经学会,但文章杂乱,审美观点不强,美化不够合理,所以教师要做到合理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掌握对文字进行字体、字号和颜色设臵的方法。

2、方法和过程目标在学习改变字体和颜色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科融合,综合创作环节中培养学生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改变字体、字号和颜色过程中,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获得知识。通过自我展示、自我激励,团队协作,培养学生鉴赏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重点:字体、字号和颜色的设臵方法。 难点:文字颜色的合理应用。

五、设计理念

1、我在设计的时候注意了学科整合。

在情境导入与学生练习环节,我特地翻阅了第三册语文教材,并询问班主任教学进度,刚好在本周学习古诗二首,为下周本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综合创作环节中,选择语文课本学生编辑的电子作文,自由编辑文本格式,设臵字体、字号和颜色。比一比谁编辑的更美观。渗透了语文、美术两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又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2、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在改变文字字体和颜色等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首先通过”画图”的合理配色,通过知识迁移、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去习得知识,获得成功,突破难点。

3、任务驱动与激励制度的融合。

通过任务驱动和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以实现教学目标。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自主开发的课件。

3、已经输入好的需要编辑的古诗。

七、教学流程:

一、兴趣导入,揭示课题

运用广播教学软件展示古诗。教师点拨:这两首一样的古诗,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说说你的见解。总结归纳不同找出,一是字体不同,二是字号不同,三是颜色不同。同学们想不想让自己打出来的字变得赏心悦目、丰富多彩?我们的Word工具完全可以实现大家的愿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运用Word工具设臵文字的字体字号和颜色。

二、任务驱动,学生自主 根据学生学情,本环节突出由易到难,以点带面,由扶到放的过程,分四个层次展开教学:第一层次:从设臵字号入手,揭示新知识点。

1、任务驱动。尝试自己设臵字号。

2、鼓励会的学生主动上台演示改变字号的方法。(让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如讲解的不清楚的其他学生可以适当补充,老师引导点拨)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在自我展示过程中得到了成功体验。3、当这个学生演示完,接着全体学生尝试操作。渗透小知识点,字号有几种单位,每种单位最大是多少,最小值是多少?再找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巩固、强化知识点。在学生自主尝试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评价,对做得好的学生加以肯定和鼓励,激发学习动力。对掌握不熟练的学生给与指导。第二层次:知识拓展,给文字设臵字体字号。1、利用多媒体展示对古诗进行字体、颜色设臵的学生,引出知识点。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想不想实现这个效果?2、学生讲解,其他学生二次自主尝试。任务驱动,对古诗进行字体、和颜色的设臵。3、评价并总结合理设臵字体、字号、和颜色的方法。 本层次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体会到深入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学科融合,综合创作

1、任务驱动,打开自己前几节课录入的文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进行自由修饰。2、出示评价标准,为学生创作提供扶手,

便于学生有目的的修改自己的文章。3、学生对文章修饰完之后,小组内互相评价,并推荐出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全班展示。师生对小组推选出的作品进行评价。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课堂评价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素养。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让学生交流本节课的学习心得。(2)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在这里重点强调,编辑文章的过程中要注重美观,不要滥用效果,以避免画蛇添足。(3)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课外找一些文字资料,了解1~2种字体的来历,在下节课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增广见闻,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设臵字体、字号、颜色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新城校区 杨青海

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 初识WORD 第三课时

授课年级 三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对文字进行字体、字号和颜色设臵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概括总结并运用已学知识变通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以求更好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设臵字体和字号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准备】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可以借鉴上一节课的方法,采用两段相同的文字,一段设臵了字体字号和颜色,而另一段没有,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接下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字体的设臵,让学生总结规律,然后向学

生布臵任务,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尝试性学习。也可以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导入新课。

(二)确定问题 任务驱动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

1、学习字体的设臵。

2、学习字号的设臵。

3、学习字体颜色的设臵。

可以一次性布臵所有任务,然后一个一个完成。也可以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布臵一个任务解决一个,然后再布臵新的任务,再解决……

(三)自主学习 协作探究

因为对现有文字格式的设臵也要先定义文字块,所以可以先复习文字块操作的步骤。通过教师提问,请学生叙述文字块的操作步骤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

提醒学生:文字块的操作首先就是要选中这段文字,告诉计算机我们是要对这段文字进行操作,这是关键且必须的一步,请大家注意。

接下来,学生可以根据上节课文字块的操作或通过看书和回忆写字板的使用来自主学习,也可同桌间或小组间互相探讨、尝试操作,共同解决新问题,最后完成任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则在此期间适当点拨和启发指导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四)汇报交流 参与评价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介绍学习的经验,叙述操作方法和步骤,对于好的做法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差一些的要引导其另辟奚径,以求殊途同归,最后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办法解决该问题。

(五)课堂小结 理清脉络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强调易忽视和易遗漏的操作步骤。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爱如茉莉》这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这件小事,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发出的清香,看上去普通平凡,但真切持久,感人至深。

二、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实现新课程的要求,根据这篇抒情散文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深意。

3.凭借课文的学习,力求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及生活中懂得爱、学会爱、表达爱的能力。

将“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将“结合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真爱就像茉莉’。”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在选用教学方法时,我采用了自读探究、以读代讲、读中悟情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紧紧抓住妈妈爸爸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爸爸妈妈之间的真爱,让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相契合,与文中爸爸妈妈的心相交融。

四、说教学过程

学生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环境熏陶,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爸爸妈妈之间的真情关爱及“我”对“真爱就象茉莉”的理解这样两条线索,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对真爱的理解不断升华:

第一步,读课题,复习感知茉莉,激起疑惑。上课伊始,我从三读课题入手,奠定情感基调。然后复习词语,感受茉莉并导入提出问题“那株茉莉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却说真爱像茉莉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读中悟情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精读细节,体会真爱。在这一环节,我为学生留下大块自学探究的时间,通过找、读、品等方式,让他们潜心会文,在组织汇报学习收获时,我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阳光的轻柔等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探究、读中体会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

第三步,品味真爱,感受真情。此处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整体感知画面,引导学生从“紧握”、“微笑”等词语体会病房内父母执手而眠的温馨。然后由画面设问:“他们真得睡得很香吗?”引出学生对下文的学习。当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父母之间不留痕迹却又感人至深的爱后,再次出示这幅温馨的画面,在音乐的旋律中,在文字的赏读中感受这份平淡却真挚的爱。紧接着抓住文中的“这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进行研读,引导学生领悟父母的爱如茉莉般散发芳香,像阳光般闪耀光泽。最后通过“病房里,那簇茉莉更加洁白纯净……”与文初“我差点笑出声来……”这两句话中“钻”和“咽”字的对比品析,让学生真正体会真爱就像茉莉那样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

第四步:以诗的形式提炼课文内容,并深情诵读,深化理解,让学生再次感受父母间如茉莉般感人的爱。

第五步:回味生活,领悟爱的真谛。在领悟爱如茉莉的基础上,引生回味生活,把自己对爱的体会用诗般的语言在纸上流泻。从读到写,积累运用,内化文本,拓展延伸。

第六步: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他们在生活中表达爱的方式,并把它写下来。在训练学生习作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通过孩子的声音把文章中如茉莉般洁白纯净的爱传播得更远。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践行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五、说板书

板书中左边的三个词语:直奔、紧握、微笑,是体现父母间爱的细节。右边的三个词语: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是茉莉花的特点,左右对比让学生更好的感受父母的爱都流淌在生活的一些细节中,平平淡淡如茉莉一般,但却真真切切散发出缕缕幽香。整个板书设计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以上是我所教学的《爱如茉莉》的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8: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