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
范文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运用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的开放(创设情景) 1、游戏入手,请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2、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认为无误后,学生尝试。 3、思考: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 设计意图: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入猜数活动,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带着欢快、带着激情,在和谐、宽松、活跃的开放氛围中,立刻引起好奇性,他们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展开的开放 1、探求知识 ①请学生说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吗?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按照学生的口答板书) 12、15、18、21、24、27、30、33、36、39、42 议:这些数的个位上数字有特征吗? (个位上的数字是0、1、2、3每个数字都有) 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来考虑,有可能吗? ③任意写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62 让学生变换数字的位置,问:你发现了什么? 再把黑板上所列的两位数也调换一下数字,想一想,能不能被3整除? (被3整除的数,交换数字的排列顺序,仍然能被3整除。) 2、形成共识 ①引导: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否关系? ②分组交流,发表观点: (初步认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一个数的各位上数字的和有关) ③用上面的方法判断下面的数能不能被3整除。 54 372 454 837 (判断后,通过演算验证) ④学生看书释疑 议:书上用什么方法推导的?怎样记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开放了教学思路,充分重视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体验。这一阶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通过学生猜想、举例尝试,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接着通过交换数字的位置,使学生有模糊的认识,但仍然没能发现特征 ,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2、通过计算各数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3、通过交流,教师点拔,学生自我释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 三、应用的开放: 1、应用知识:(学生独立完成) ①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为什么? 45 51 111 201 437 ②写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多位数 2、开放提升: ①在下面每个数中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 23□5 127□ 3□6□ 5□□0 ②你能写出几个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吗?想一想,有何特征? ③你能去找到能被7、11、13、4、9等数整除的特征吗? 设计意图: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与延伸,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安排了两个层次: 1、主要是为了关注学困生,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及已掌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2、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去完成,特别在互相启发下,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二、新课学习 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 40+56=56+40。 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59+()=()+36(2)18+25=()+() (3)59+()=()+36(4)59+()=()+36 四、课堂总结 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加法结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来自网!http:// 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 (88+104)+96=88+(104+96)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256+99+44=(□+□)+□ (2)125+32+168=□+(□+□)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我们来复习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二、新课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吧。 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探讨: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425+14+186 (2)75+168+25 (3)245+180+20+155 (4)67+25+33+75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习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感悟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通过对任教的三年级(2)班学生进行课前调研,了解到全班59.1%的学生面对“比总数不公平”的情境,能够想到“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的建议,但没有学生能够清晰地回答“为什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就公平了?”。退一步说,就算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意义,那么“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是否就能直接与“每人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画上等号?细微的文字表述差异的背后,又表征着学生怎样微妙的思维差异呢? 事实上,“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而言,其心理活动的表征往往是“先求总和,再除以人数”。而这一心理运算对学生而言,其直观背景十分模糊。至于其最终运算后得出的结果又是如何成为这组数据的代表的,其意义的“联结点”对学生而言更是很难直接建立。由此可见,仅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且教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 于是,教师将备课的思维焦点再次落到“数据的代表”上来。能不能从“数据的代表”的角度,重新为平均数寻找一条诞生的新途径?于是,便有了本节课的尝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一、建立意义 (一)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1.谈话: (1)上个星期,于老师和体育来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看谁投得多。 (2)想不想知道比赛结果?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数据,请你判断一下,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课件分别依次出示来老师和于老师三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2.提问: (1)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为什么? 预设:分别计算出两位老师三次投篮的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小结: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要想比较谁的水平高我们经常先把总数算出来,看总数谁多。 (2)观察观察数据,还有别的办法很快地比较出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吗? 预设:直接将两位老师每次投篮的个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提问:为什么直接比5和3? 小结:如果每一次投篮的数量一样,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一次的成绩作为我投篮水平的代表就可以了。 提问:选择哪个数量来代表来老师的投篮水平呀?那于老师呢?方便不方便? 【设计意图:创设“1分钟投篮比赛”的情境,精心设计数据,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代表性”的理解。】 (二)强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谈话:不过,我可不服气,就找了一个理由:你是体育老师,我是数学老师,我要求再多投一次,结果来老师还真同意了,我就又投了一次。 2.提问: (1)你们说于老师再投一次的话,会不会对我目前投篮的成绩有影响? (2)想不想知道于老师最后一次投篮的结果?(课件出示于老师第四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3)我这次1分钟投了几个?我太高兴了,我为什么高兴呀?你们认为来老师会同意我的观点吗? (4)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比? (5)我平均每次投中了几个? a.谈话:有很多同学有自己的想法了,请你试着在图上圈一圈、画一画,或者在图下面写一写、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b.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 预设:从第四次投的7个中拿出3个分别给前3次各1个,就得到平均每次投中4个。 谈话:你这个办法可真好!这样一移实际就是把几次不相等的数匀乎匀乎,看起来每次都一样了。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有个名字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设计意图:首先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呈现“移多补少”求得平均数的过程,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平均数,强化平均数“匀乎匀乎”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方法二:先合后分 提问:还有同学用计算的方法算出了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的个数。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预设:3+3+3+7=14(个)16÷4=4(个)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了4个。 谈话:实际上就是把于老师四次投中的个数先全部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板书:先合后分) 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目的就是要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了,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3、3、3、7的平均数是4。 提问:再来看看,来老师水平高还是我水平高,这种情况下我干嘛要用到平均数来比较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呀?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投篮次数不同的情况下,比较总数不公平。这时就需要用平均数作为几次投篮个数的代表来反映投篮的整体水平进行比较。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活动2【讲授】二、深化理解 提问: 1.那你们觉得于老师要是再投一次的话,这个平均数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2.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吧,如果我第五次就投了1个,你们觉得于老师投篮的整体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3.你可没算,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告诉我下降了呢?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4.那我要想让我的投篮水平再上涨一点儿,你们觉得我得投几个?算算我投篮的水平上涨了没有?(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5.要想让我投篮的整体水平上升点,你觉得我这次得投几个才行?(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了统计学的意义后,进一步设计活动让学生借助于具体问题、具体数据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活动3【练习】三、拓展提升 (一)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1.估计平均数(课件出示) 提问: (1)不能算,直接看,有这样5个数据,估计一下平均数可能会是几呢? (2)为什么一下就能想到平均数是5呢?平均数可不可能是2,为什么? (3)真的是5吗?你怎么知道是5?用计算的方法会算吗?怎么算? 【设计意图: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平均数总是介于最小数与最大数之间,强化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判断直条所在位置(课件出示) 提问: (1)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第五个数据如果我也要画一个直条,它会在这条红线上面?还是在红线下面?请同学们用投票器进行选择。 (2)来选一个代表,谁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在红线的下面? 【设计意图:变化思路,由已知平均数逆求部分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平均身高 提问: (1)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可是他的身高才155厘米。你觉得可能吗? (2)那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每个人都是160厘米吗? (3)既然李强的身高是155厘米,根据这个信息猜想一下,可能有的同学身高是多少厘米呢?有可能超过160厘米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平均数的意义进行推理判断,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 2.平均水深(课件出示) (1)提问: a.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冬冬身高130厘米 池塘平均水深115厘米) b.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c.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2)谈话: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真实的情形吗?(利用课件,呈现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3)小结:虽然平均水深能够很好地反映这条小河水深的总体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小河某一处的深度。看来,平均数也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得不恰当,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发生危险,今后我们还会研究中位数、众数……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要联系实际去思考,平均数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设计意图:处理这一题目时,教师适时呈现小河的截面图,并标注出5个距离,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达到学生仍能借助平均数的意义理解东东下水的危险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感悟到平均数在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时存在的局限性,适时提出今后还要学习其它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水平的统计量,做好统计知识由中年级到高年级的衔接。】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如图4?16)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图4?16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 、120 、135和150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30+90=120,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突出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特别强调确定端点,再从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射线。这个画法与角的定义是吻合的,通过学生画角,能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这个环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学层次清楚,每个环节的引导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这样清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画角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点评:由于用量角器画角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一是采用了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同时通过对“画角中最难的一步”的讨论,突出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练习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9~12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xx,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7、判断: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 2、七巧板拼一拼 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有个大小不同的梯形。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教学内容: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课文第66页的例2、练习十一中的地3、4的相应小题,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2.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练习画垂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小数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熟练地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我们黄山市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 2、看完这组图片有何感想? 3、是的,这些图片都很美,我们黄山市是一个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我们这里观光旅游。最近,我从网络上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吧!2014年黄山市接待游客41650000人;2015年黄山市接待游客46658700人;2016年黄山市接待游客51871000人;2017年黄山市力争接待游客57000000人。你能把这些数据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吗? 4、这些整数,你是如何排列出大小的?引导学生总结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阳春三月,正是踏青时节,我家隔壁小军、小芳、小红、小强四家准备进行一次春游活动。要说去春游,四位同学可高兴,正积极准备呢! 2、要去春游,他们首先想到要准备吃的和喝的,于是他们一起去逛超市了。 3、这是他们购买的四种饮料的价格表: 5、如果请你选择其中两种商品的单价进行比较的话,你会选择哪两种?(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6、同学们说得太多了,能不能把上面商品的单价整理一下,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分类结果: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不同的;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相同的,但十分位不同的;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十分位相同,但百分位不同的) 7、根据分类,可以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讨论,总结归纳方法:①如果整数部分不相同,如何比?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②如果整数部分相同,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8、请学生把这四种商品价格,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设计意图: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尝试与探究的机会,关键处应给予点拨。 三、巩固练习: (一)分析超市中水果价格 1、四位同学购买饮料后,又购买了水果,我已将他们购买的水果单价制作了一张简单的表格: 2、请学生说说这四种水果单价中哪种水果最高,哪种水果单价最低?你是如何比较的? (二)选商店买商品 1、为了让这次春游更有意思,四位同学说不能只是走走看看,要进行一些活动,于是他们又逛了一些商店,发现这些店里同样的商品价格却不相同,他们想买最便宜的商品,你们能帮他们参考一下吗? 2、完成教材42页第8题 (三)给商品加上价签 1、四位同学买了体育用品后还剩一点钱,商议后决定买一些奖品,于是他们买了以下四种商品,现在价签没有了,你们能帮他们把价签加上去吗?你觉得这些奖品应该怎样奖励?(完成教材41页第5题) (四)分析跳远比赛成绩 1、四位同学在家长的带领下由于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使得这次春游活动既充实又快乐,他们还进行了一次跳远比赛,请大家看看他们的成绩吧! 姓名:小军、小芳、小红、小强 成绩/米:2.05、1.84、1.88、1.93 2、请你帮他们排排名次吧? (五)认识四位同学 1、今天我把这四个同学的照片带来了,我也检测了他们的体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教材42页第9题) 2、按照体重由大到小给他们排排序。 (六)精彩挑战 1、同学们,现在正是春花烂漫时节,你们也一定想走出教室去大自然看看吧!不过我这里有道习题,如果你能顺利闯关,春游就有希望啊!快快拿出你们手中的笔完成吧!(出示教材42页最后一个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如何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 2、这节课上你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应该改进? 板书设计: 小数的大小比较 1、50<2、55 2、55<2、88 2、88>2、85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整数部分和十分位 比较十分位都相同,再比较百分位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列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了解使用假设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尝试和列表中经历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对于鸡兔同笼问题,只有个别的学生在校外曾接触到会用方程法列式计算。大多数孩子不知道怎么解决,更不要说多种方法解决了。由于方程是学生五年级新接触的内容,所以大多孩子还不习惯用方程解决问题。学生不会主动想到列表。基于学生的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假设的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准备在第二节课体会方程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尝试、分析中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了一件小礼物,猜猜多少钱?猜对了就送给你? 教师:这样漫无边际的猜测什么时候能猜到啊?你们不想问我点什么吗? 生:在什么范围?老师告诉范围 教师:刚才同学们每一次猜测实际都是一种假设,假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以假设为基础的,假设有对有错,那错误的假设有没有价值呢?每一次假设都会帮我们排除一种错误,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只要不断尝试下去就会成功。今天我们就利用假设的方法共同研究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示课件。学生一起读出课题。板书:鸡兔同笼 2、师:你们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你知道它出自哪吗?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着鸡兔同笼的问题,孙子算经共分三卷,(出示课件),你们知道鸡兔同笼问题记录在哪卷了吗? 3、(课件出原题)读题 师:那就让我们看看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记录这一趣题的。(出示课件) 学生读体,并理解雉的意思,请一位同学译成现代文。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孙子算经》的历史,增强数学课堂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起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师:哎呀,想想就头疼,那么多头挤在一起好乱啊,怎么解决呢? 记得我们数学上一种方法,就是当问题复杂不便于研究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研究,待找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你们记起来了吗?这是什么思想啊/这是化繁为简的思想 活动2【讲授】展示情境,尝试探究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教师:那老师就把数换小点,看看这类问题有什么规律。 课件出示: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设计意图】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学生也容易接受,将数目较大的数换成比较小的数,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汇报,教师选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板书。还隐含了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鸡腿和兔腿 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 (二)猜想验证,教授列表法。 1、师: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和几只兔? 师:在猜测时,我们要抓住哪些条件? 师: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想对不还是错?那现在就把你们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2、学生汇报: 1)、(假如有采用逐一列表法的)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汇报讲出理由(你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调整的方法),并且说一说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 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补充说明理由和发现的规律。(贴出表格) 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请这些同学为他们的方法命名。(板书:逐一列表法) 2)、哪个同学与他们的列表方法不同?(汇报,说出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你的调整策略,在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当计算验证腿数多时说明什么?应该怎样调整?相反呢?) 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补充调整方法和策略以及自己的发现。(贴出表格) 种不同的列表(1)逐一列表(2)跳跃式列表(3)取中列表法 4、师:像这样把所有的情况在表格中一一列举出来,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三)教授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师: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 生:不会 出示课件 师:可笑的是兔子非常淘气,它觉得鸡两条腿走路很可笑,于是就抬起了两条腿,也学鸡两条腿走路了,此时从下面看腿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腿会减少 师:为什么腿会少呢? 生:因为是把里面的兔当成鸡来计算了,也就是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每只兔会少2条退。 师;如果比原来总共少了8条退,你能知道有几只兔子了吗? 生:4只 师:好,现在我们把刚才假设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课件出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 师: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这时笼子里一共有几只脚呢? 课件出示:8×2=16(条)。 师:但实际是几条脚呢?(16条)与实际相比,脚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比实际少26-16=10(条) 师:为什么会少10条脚?少了的10只脚是谁的? 课件出示:因为把兔当了鸡在算。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把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所以会少10条脚,这些脚是兔子的。 师:兔子的只数应该怎么算? 课件出示:兔有10÷2=5(只) 师:那鸡有几只? 课件出示:鸡有8-5=3(只) 【设计意图】简单地提问,能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解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展,不仅能减低题目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板演假设全是鸡的书写过程 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所讨论得出的信息,利用算式把这解题过程写出来?请同学们试试看。可以两人一组讨论完成。 3、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 总腿数:8×2=16(条)脚 比实际腿数少:26-16=10(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兔的只数:10÷2=5(只) 鸡的只数:8-5=3(只) 答:笼子里兔有5只,鸡有3只。 4、师:我们到底算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呢?(回顾与反思的过程) (课件出示:3×2+5×4=26(条)脚,5+3=8(只)。 师: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5、师:刚才我们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的解题方法,我们叫做假设法。(板书:假设法) 【设计意图】通过把解题思路的整理和归纳,向学生渗透什么是假设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6、师:现在假设笼子里全部都是兔,你们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解题。指名板演。) 7、板书: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兔总腿数:8×4=32(条)脚 比实际腿数多32-26=6(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鸡的只数6÷2=3(只) 兔的只数8-3=5(只) 答:笼子兔有5只,鸡有3只。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利用假设法解题,这样不但可以加深与巩固对假设法的理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同一道题用同一种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思路。 8、小结: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 对比列表发法和假设法,你们觉得更喜欢哪种方法呢?(得出假设法更具一般性,列表发有局限性) 活动3【活动】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师:现在你有信心解决《孙子算经》里的问题吗?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解题?(课件出示题目) 2、自己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幻灯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3、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师:我们的鸡兔同笼问题不仅在《孙子算经》中出现,也曾远渡重洋,传播到了日本,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流传甚广的龟鹤问题出示课件,它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并让生说说思路。 2、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师:生活中随处可见鸡兔同笼问题,看看这道题又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不同之处在哪? 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有几人? 分析,解答,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拓展延伸 我们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们知道古代人是如何解决的吗? 出示课件,学生自己读一读,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感受古人的聪明,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现在的解题方法与古人创造的“抬腿法”相比较,引导学生对祖先赞美,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热情。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你能尝试着编一道吗? 活动5【作业】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既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趣题,又解决了咱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你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吗? 生:方程的方法。 教师:对,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其他方法。今天数学作业是自己编一道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出示课件)其实数学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大胆猜想,那么数学将会变得很美丽,你也会因思考而变得更有智慧。(出示课件) 五、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要求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 ③将任意四边形剪为梯形 ④将梯形剪为两个三角形 ⑤将三角形剪为梯形 看谁完成的最快最标准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教学目的: ●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用具: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二、新课: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2.87页7题猜一猜小组同学模仿练习 四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激问导学: 一、激问导学 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问题,筛选重心。 活动一:买衣服。 1、阅读理解: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2、思考问题:请选择数学信息解答。 3、汇报、交流。 体验学习。 二、自主体验 发表、反思:学生激活经验,尝试体验,引发观点 活动二:计算周长。 1、请你介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部分组成? 2、请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它的周长。 3、汇报计算情况。 体验学习。 三、合作体验 方法探究、学法指导、领悟提炼、培养学习能力。 活动三:观察、对比。 1、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结合活动说一说列式的含义。 3、试一试: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转化为公式吗? 4、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 综合体验。 四、实践体验 综合实践体验,拓展延伸,感悟内化,对知识进行多元化运用体验。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题。 (1)9×47+53×9。 (2)25×(100—4)。 五、课堂学习体验小结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多元体验,共同发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计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议?(a-b)×c=?请你结合“买衣服活动”课后思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详案(3篇)相关范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2.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3.能对大数目进行合理的估计,能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白老师课前了解到我们学校图书室藏书约有4万册,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比我们图书室大的图书馆,你想看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谁来读一读图中的信息? 生: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约有图书十万册。 师:看到这条信息,你有什么话想说,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十万册是多少? 生2:这个图书馆的书太多了。 生3:书这么多,查资料肯定很方便。 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组在网上查到的其他图书馆的资料(课件出示) 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指一名学生试读,生面露难色,眉头紧皱。 师:怎么了孩子,有困难吗? 生:数太大了,读不出来。 其他学生点头,表示深有同感。 师:看来大家在读数时遇到困难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像这样的大数。(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认识) 二、贴近生活,建立数感 1.感知十万 师:十万是多少呢?结合你自己的经验,你认为十万是多少? 生:十个一万;一百个一千;一千个一百;……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十万是多少,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那你想不想亲自感受感受十万有多大啊?看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不同的材料:有每盒1000个的订书针;一小袋大约有1000粒,一大袋大约有10000粒的绿豆;报纸;大约有1000张纸的词典;还有正方体。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估计,推想,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十万是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汇报交流,感受十万。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十万有多大?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带着材料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你们是怎样推想出十万的,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描述的清楚,哪个小组听的认真? 生1:1小盒订书针是1000个,10小盒是一条也就是10000个,(学生边说边数)10条就是10个1万个是10万个。 师:你们估计一下十万个订书针摞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学生估计)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这样吗?(课件演示数的过程,学生跟着数)(课件演示) 生2:1小袋绿豆是1000粒,10小袋是一大袋是10000粒,10大袋是10个1万是10万粒。 师:你们估计一下像这样十万粒绿豆堆在一起大约有多少?(学生估计) 生3:这一块区域的文字大约有1000个,这一面报纸大约有10块这么大的区域也就是大约有10个1000也就是1万字,这样的10面大约有10万个文字。 师:下面我们一起跟随这位同学来感受一下十万个文字有多少? 学生演示一面,两面,三面,四面,五面铺开大约有多长? 师:现在是多少字了?(五万)好,再放上五面,是多少字了?(10万个文字) 生4:一本词典大约有1000张纸,这样的10本词典大约有10000张纸,100本词典大约有10万张纸。 师:你们估计一下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学生估计) 生:6、7米高。 师:我们借助教室的高度来感受一下,教室大约高3米,也就是说相当于几层楼的高度?(两层楼) 生5:一层有100个小正方体,这一个大正方体有10层也就是有1000个小正方体,这样的100个大正方体有10万个小正方体。估计可以放十张桌子。 师:现在你感觉十万这个数怎么样? 生:很大 2、自主探究新的计数单位 师:以前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我们用到了计数器,那十万在计数器怎样表示呢? 生1:万位上拨10个珠。(说说你的想法)万位上一个珠表示1万,10个珠就是10万。 师:十万用10个珠子表示,那11万怎么表示呢? 生:十万位上拨一个珠,万位上拨一个珠(说说你的想法)这是十万位,拨一个珠表示一个十万,万位上拨一个珠表示一万,一共是11万。 师:你怎么想到在这一位上拨一个珠表示“十万”的? 生: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10个万是十万,所以这里拨一个珠表示十万。 师:我明白了,这位同学借助以前认识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推导出10个一万是十万,所以他在这一位上拨一个珠表示十万,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这样(揭开纸条)你看同样是一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万”(板贴)。 师:在你手中的计数器上找到十万位,在什么位的哪一边? 生:万位的左边是十万位。 师:现在请你在计数器上拨一个珠,表示多少? 生:一个十万 师:再拨一个珠表示多少? 生:二十万 师:拨一个五十万,谁来说说什么位上拨几个珠? 生:十万位上拨5个珠表示五十万。 师:你们是这样拨的吗?像刚才那样继续往下边拨边数,看看还能找到哪些更大的计数单位? 学生分组操作计数器。 师:谁来说说你们又找到了哪些更大的计数单位? 生: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 师:你们都是找到了这些吗?谁还有不同的?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打乱顺序板贴计数单位。 师:你认为老师这样排列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谁来帮老师排列? 学生演示排列的顺序。 师:你为什么这样排列啊? 生:按照以前所学的个十百千万(师贴上)之间的进率,万再往前是十万,百万,千万------ 师:我明白了,他运用了以前所学的满十进一的知识解决了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师:大家同意他的方法吗? 生:同意。 师:还有比十亿大的计数单位吗? 生:百亿,千亿------ 师:所以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3.感知一亿。 师:同学们已经在计数器上数到了一亿,一亿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一组信息来感受一下一亿有多大? 师:钟表上的秒针跳动一亿下需要多少时间。让我们跟随秒针跳动的速度来数数看。 生:1、2、3……(一口气数了60下) 师:感觉怎么样? 生:有点累,快坚持不下去了 师:大家只是坚持了一分钟,也就是60下。如果让你不吃、不喝、不动,像刚才那样数上一小时是多少下?(3600下)如果要数一亿下,你认为需要多长时间。(学生说) 生1:3个小时 师:还差得多 生2:5天 师:我们一起看看有多长时间?课件出示:三年多。 师: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1000个人的头发大约有一亿根。 师:你现在觉得一亿怎么样?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亿? 生:中国人口十三亿 三、回顾整理,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在原来所学的个十百千万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新的计数单位。(板贴:计数单位)接下来老师有几道题目考考你,有信心迎接挑战吗? 1、拨一拨,说一说 四十万七十万九十七万(学生拨数说理由) 六百万三千万十三亿(学生把计数器推到桌子中间,想在什么位上拨珠说理由) 学生说十三亿的拨法,教师演示:十三亿 师:现在揭开手中计数器上的纸条,看看你们发现的计数单位是这些吗?太棒了,你们和数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 2、想一想,填一填 (1)与十万位相邻的两个数位分别是( )位和( )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 )和( )。 (2)从右边起,亿位在第( )位上,与它相邻的是( )位和( )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 )和( )。 四、走近生活,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些(指板书)新的计数单位,还感受了十万和亿的大小。我们借助这些知识,大家就会很容易的读出课开始时的这些大数了。课件出示: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课下与你的同伴试一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其实像这样的大数生活中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走出教室,到生活中感受大数,把你的感受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评析: 《万以上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对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节课上白老师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纵观本节课,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创设了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思想自由,心情舒畅,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白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人看待,师生之间力求民主、平等、对话、协商,互相学习,教学相长。 二、在大量的感知与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对数的认识部分新增的一大目标,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一点,白老师做得非常到位。例如“十万”的教学中,白老师先让学生谈自己的认识,既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再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有钉书针、绿豆、报纸、字典等,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通过估计、推想、描述等,感受十万是多少,然后白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全班交流,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使他们在倾听、碰撞、接纳、感受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十万”的理解。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亲身经历了“十万”的形成过程,对十万就有了比较直观、形象、清晰的认识。 三、重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我们都知道,迁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用到,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这节课在认识“十万”这个新的计数单位时,白老师通过让学生体会在万位上拨10个珠表示十万,引出怎样拨11万,看似很正常的过渡,却包含着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一环节既是对万以内数之间进率的回顾,也是认识“十万”这个新计数单位的最佳突破口。即关注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大胆放手,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助计数器自主探索比十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而白老师在学生汇报时又故意排错顺序,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再次排列这些计数单位,加深学生对数位顺序的理解和认识。 此环节中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获取知识,达到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看出,每个学生都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参与去学习数学,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网络。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是学生体验、实践、反思、总结的过程,真正做到了在过程中体验,在亲历中建构。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4课 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 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02年12月 申办城市 波兰 弗洛兹瓦夫 俄罗斯 莫斯科 韩国 丽水 墨西哥 克雷塔鲁 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 2 12 28 6 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⒈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要求】 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点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感知 1、游戏导入: (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练习十五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习十五”习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习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平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综合练习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