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教融合教育体系下的研究生教学探索论文 |
范文 | 科教融合教育体系下的研究生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研究生教学的任务在于拓展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与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满足科学研究对人才的需求。科教融合作为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文章阐述单位所开设《菌物学》研究生课程的建设过程,通过开展和完善野外采集、实验室参观和讲座培训等方式,将科研实例引入课堂之中,有力地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集成和融合。同时提出需要继续探索分类学课程教学模式,将科教融合理念更好地应用于研究生培养,达到加强生物分类学科和研究队伍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科教融合;研究生教学;分类学;菌物学 2011年,中國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在《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战略与路线图(2010—2050年)》中提出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应坚持的方针是“科教融合,协同发展,突出特色,引领示范”。近年来,中科院构建以研究所为基础、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创造出一系列以科教结合和院所融合为特色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1]。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是第一环节也是重要部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早在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已明确提出要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2]。2017年5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施行[3]。《意见》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全球生物经济时代背景下,生物科技创新研究、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生物产业发展需求日益增加,并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为抢占全球生物资源竞争先机,不断地认识自然界生物物种多样性,尤其是菌物物种多样性,即菌物分类学或菌物演化系统生物学,是实现菌物资源研究与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上游环节[4]。 加强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菌物多样性及其演化系统与生物经济时代需要的基础与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和改革,不断地培养锻炼年轻菌物分类学家等科技人才,将有助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研究队伍稳定,并进一步推进菌物分类学的发展。笔者在从事研究生科教融合教育管理的工作基础上,以我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开设的研究生专业课《菌物学》的科教融合教学模式为例,从讲授内容、方式以及知识结构等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发挥本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为培养创新型菌物分类学和应用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与分类学相关的课程现况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课程与生物分类学相关课程多集中在动植物资源研究领域,如《保护生物学》、《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动物地理学与入侵生物学》、《植物系统分类学》、《资源植物学》、《植物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等近10门,菌物分类学相关课程仅开设《菌物学》和《真菌系统学及进化生物学》两门,且后者为近两年新增课程,主要从生态与进化角度阐述真菌系统学及进化生物学方面的基本问题。《菌物学》课程自2004年开设,内容涵盖菌物学基础概念到相关理论再到实践应用等各个层面,主要讲授菌物学基本知识以及菌物各主要类群的特点,是一门立足于培养研究生在菌物学乃至微生物学方面的基本常识、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程。 面对生物分类学,尤其是菌物分类学领域科研队伍匮乏的形势,为了最大限度地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对菌物学的认识命名、研究开发和实践应用,对菌物分类学现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形成基础知识与理论、最新发展和成果、实验技术及其实际应用融为一体的全新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对菌物学研究的兴趣,是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菌物学》研究生课程设置 (一)课程主题突出,内容与时俱进 《菌物学》课程现已授课13年,设置在研究生一年级,为国科大生命学院专业课,理论授课学时为40学时,每次选修人数在40人左右。课程以菌物分类学研究领域为主导,涵盖菌物学知识体系、基本内容、技术手段及其应用等五部分内容:(1)第一章“菌物学概论”,介绍菌物学的基础概念、发展历程,菌物重要性、主要特征、在生物进化系统中的位置及其主要类群;(2)第二章“菌物生长与繁殖”,介绍菌物细胞特征、营养生长、繁殖结构及其特点;(3)第三章“菌物多样性”,按照菌物的分类类群逐个介绍低等菌物(粘菌、卵菌、丝壶菌、壶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等的特点;(4)第四章“菌物生态”,介绍菌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菌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5)第五章“菌物利用與生物技术”,介绍菌物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菌物开发利用的生物技术。其中,第三章“菌物多样性”以不同菌物类群为专题,涉及各类群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课程结束后研究生陆续返回研究所开展课题研究,研究类群和方向各不相同,以上专题介绍为研究生在研究所期间的课题选择和实施过程提供知识储备,使理论教学为后续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对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引导其科研思维形成等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菌物分类学早期以形态学为主,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系统学对菌物分类体系的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在技术手段及应用方面,新的生物技术不断涌现,也使菌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向高质量高层次发展。《菌物学》课程非常注重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使课程设置日趋合理,及时反映最新的科研进展。 (二)教学方式丰富,理论实践并重 《菌物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设置为“野外采集”和“室内参观”两部分,突出了内外结合、动静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野外采集”带领研究生前往北京郊区亲身感受菌物资源的多样性,并对菌物采集、保存、观察、接种和鉴定等一系列菌物认知步骤进行演示和讲解,课程结束后要求研究生撰写野外采集报告并查找阅读文献对采集到的个别菌物进行分类学基本描述和形态学初步鉴定,以上训练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并活跃氛围,在认识野外菌物种类的过程中会等引导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室内参观”包括菌物标本馆参观和实验室参观两部分,菌物标本馆参观充分发挥了菌物标本馆的科普功能和科研价值,使研究生现场体会展厅呈现出来的绚丽多姿的菌物世界,同时了解作为原型标本存取系统的生物标本馆在生物分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实验室参观侧重介绍和展示菌物分类学研究中涉及基本科研仪器设备的技术原理和使用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仪器的科研价值,帮助研究生熟悉了解必须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思路,无形中提升了科研技术水平,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等特征。 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有效结合,加深研究生认知菌物物种特征、分类、鉴定以及收集利用其包括标本和菌种在内资源的基本意识,鼓励研究生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术去攻克菌物分类学困境,有助于提高未来的菌物分类学队伍在研究与开发菌物资源的主动性、广泛性和高效性。 (三)改革教学手段,加强学术交流 为保证课程质量,经十多年建设,《菌物学》课程的授课团队主要由专业课程教师和标本馆工作人员组成,前者主要负责“教学”环节,掌握深厚的菌物学基础知识并有多年的一线科学研究经验;后者主要承担“实践”环节的采集和参观部分,具有丰富的野外考察经历和较强的实践指导水平。 研究生课程一般信息量大、专业性强,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远不能实现知识的输送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加之《菌物学》课程是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重视菌物资源的采集和鉴定,在授课之初,课件中展示了大量真实有趣的蘑菇及其他大型真菌的图片和实地采集照片,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后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传统教学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课程运用了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包括采用旋转桌面展示菌物多样性、用触摸屏显示菌物的生长过程视频、通过互动抢答器学习菌物相关知识、使用激光识别介绍典型的菌物生态景观等。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使更多的师资资源和科研平台得到合理配置,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了不同专业研究生对菌物学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在多年科研教学积累下,课程首席教师姚一建研究员编译C。J。 Alexopoulos等著的《菌物学概论》一部,作为《菌物学》的教科书,已连续使用10余年,并提供大量课程和实践环节中搜集整理的讲义、动画、视频、图片等信息作为共享教学资源普及菌物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授课团队经长期筹划专门开设了“菌物命名法与多样性编目研讨会暨讲习班”,邀请国内外知名院士和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并对与会研究生在菌物分类和命名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实例分析和现场讨论,既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又拓展了其科研思路。 三、分类学科教融合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菌物学》课程构建了较完善的菌物分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以传授菌物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组织野外考察分队采集等具体形式进行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与他人合作;鼓励学生自行查阅文献信息或进入实验室进行标本观察等完成菌物标本分类鉴定,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引入菌物利用与生物技术等企业或工厂实例介绍,激发生物经济时代研究生对资源发掘和分类学研究的关注,起到了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作用。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基本实现了研究生认知、合作、创新、职业等能力的训练,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完善,如优化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增加案例讲解、扩大学术交流等,将科研实践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以期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动手能力。 不断探索分类学的课程教学模式,使研究生加深对生物资源的收集整理、深度研究和保护开发等分类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既促进科学知识在跨学科专业研究生群体中的广泛传播,也有助于相关专业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培养创新型生物分类学人才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林彦红。科教融合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4:27—32。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