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
范文 |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 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 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二、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物质有哪些性质 2、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了解氧气的色、态、味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学生自主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演示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写文字表达式,并学会分析硫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现象差异的原因 3、演示铁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篇2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而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再到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 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所以本节课我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展开学习,把本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目的: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 2、目的: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讲述空气的发现史,然后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从而提出问题:拉瓦锡实验的原理? 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目的: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同组讨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目的: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内容:讨论与思考:为什么要用红磷?能否用木炭或硫粉? 然后进行分组实验:两组同学分别用木炭和硫粉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分析原因。并自由发言。 5、目的: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内容: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目的: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内容: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并思索对本实验是否有改进方法。对较好的改进方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及时提供其实验设备,让学生利用自己所设计的方案完成实验。 7、目的: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内容: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从而得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 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学步骤: 3、活动与作业: 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 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 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 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 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 ⑥其它(自拟) 点评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篇4课题: 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 大烧杯镊子 药匙 试管 胶塞 红磷白磷热水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 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教学反思 一、组织科学探究要重视学习过程和探究经历 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学中有计划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二、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原理具体化 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明确强调要求进一步淡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的知识要求只需学会应用,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正确运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问题,领悟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可以通过类比的事例进行讲解:0-9九个数字就是组成无数个数字的元素,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引入“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学习工具,不直接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规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虑,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么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科学的有序排列。总之,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成社会调查、课外探究、课前导学单和课后检测等。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 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 1课时 准备: 1、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到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小实验]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观看录像《空气》。 3、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布置作业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掌握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其物理性质和用途。 2.理解复分解反应。 3.了解酸碱指示剂、浓H2SO4的特性及稀释。 4.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重点 盐酸、稀H2SO4的化学性质。 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用品 纯净浓盐酸、工业浓盐酸、稀盐酸、NaOH溶液、Zn粒、铁丝段、锈铁钉、Cu(OH)2、CuO、AgNO3溶液、浓H2SO4、稀H2SO4、BaCl2溶液,浓HNO3、稀HNO3、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水、玻璃棒、试管架、试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提问什么叫酸?写出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 [引言]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决定它们必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因酸根离子不同,必然又有各自的特性,即共性与个性的并存。我们分别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酸。 板书一、盐酸(HCl) 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演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展示纯净浓盐酸和工业盐酸各一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其色、态、闻气味(注意煽风闻味)。待学生观察后,请一个学生回答浓盐酸的颜色、状态、气味。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思考 1.瓶口的白雾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说明浓盐酸具有什么性质? 2.如何保存浓盐酸?敞口放置后的浓盐酸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改变? 板书 投影1.盐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有挥发性,常用浓盐酸密度1.19g/cm3,HCl的质量分数37%左右。 讲解烟与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为液体小液滴。 板书 投影2.盐酸的化学性质HCl=H++Cl- (1)盐酸与指示剂作用 演示 实验“指示剂与酸、碱的作用”注意滴管的使用。 做完实验后,总结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要求学生记住并能准确叙述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溶液、碱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 板书 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里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盐酸与金属的反应 演示 盐酸与锌粒、铁丝反应。(由二位学生作演示实验,注意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问题]反应现象如何?写出化学方程式 Zn+2HCl= ZnCl2+H2↑(置换反应) Fe+2HCl=FeCl2+H2↑(置换反应) 氯化亚铁(Fe为+2价) 现象:金属溶于酸,同时产生大量气体。 练习Mg、Al与盐酸的反应。 板书 金属+盐酸→盐(氯化物)+H2↑ (3)盐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演示 实验“盐酸与生锈的铁钉反应”请学生回答现象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6HCl=FeCl3+3H2O 不溶(红色) 溶(黄色) 思考 1.铁的化合价有无变化?铁与盐酸及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中,铁元素的价态是如何变化的? 2.盐酸为何可以除去铁锈?(Fe2O3不溶→FeCl3溶)。(少量CuO放入试管加少许水振荡,然后再加少量盐酸) 演示 CuO与盐酸反应实验操作、现象描述及方程式书写均由学生完成。 CuO+2HCl=CuCl2+H2O 不溶(黑色) 溶(蓝绿色) 练习 MgO、Al2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 像上述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般为金属氧化物。 板书 碱性氧化物+盐酸→盐+水 (4)盐酸与碱的反应 演示 NaOH中加酚酞,然后加盐酸振荡。 演示 实验,在盛少量Cu(OH)2的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观察现象,然后再加适量盐酸(浓度稍大盐酸或加热),再观察发生的变化。 Cu(OH)2+2HCl=CuCl2+2H2O 不溶(蓝色) 溶(蓝绿色) 分析反应的书写规律。 练习 写出氢氧化钾、氢氧化镁、氢氧化铝(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盐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讲解 以上反应是因为盐酸电离出的H+所表现的性质,Cl-性质如何呢? (5)盐酸与盐的反应 演示 实验“盐酸与硝酸银反应”,请一位学生进行演示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白色,不溶于水,不溶于酸 实验 NaCl溶液中滴加AgNO3再加少量稀HNO3,MgCl2溶液中滴加AgNO3再加少量稀HNO3,让学生做(边讲边实验)。 思考 1.上述实验说明什么问题?为何要滴加少量稀HNO3? 2.若改用Na2CO3溶液中滴几滴AgNO3,再滴几滴稀HNO3,现象如何?(学生做实验) 3.如何鉴别盐酸和硝酸? 小结 盐酸或可溶性的氯化物与AgNO3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AgCl沉淀。利用此反应检验盐酸和可溶性的氯化物。 板书 盐酸+盐→新酸+新盐 小结 学生按板书叙述总结出盐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分析盐酸与Cu(OH)2(碱)、AgNO3(盐)反应时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成分,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板书 3.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通式:AB+CD=AD+CB 思考 我们学习过中哪几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通式加以表示。 [讲解] 盐酸用途(结合前面性质考虑。亦可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 板书 4.盐酸用途:除锈、制药品、制氯化物等化工原料。 作业 略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篇8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备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篇9一、引入: 思考与交流:我们学过哪些分类概念呢? 二、课堂教学: 纯净物和混合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①: 1、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你是怎样区分的?请你各举2个例子。 2、找出下列物质中的纯净物与混合物,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①空气 ②氯化钠 ③液氧 ④氢氧化钠 ⑤铁 ⑥赤铁矿 ⑦干冰 ⑧铝合金 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混合物的有: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系。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②: 1、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什么是氧化物? 2、你能快速找出下列物质中的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吗? ①Fe ② Na2CO3 ③H2 ④CaO ⑤SO2 ⑥KNO3 ⑦ KCI ⑧CaCO3 (1)属于单质的有,化合物的有,氧化物的有 (2)怎样区分一种纯净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单质是由组成的;化合物是由组成的。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填空形式归纳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关系。 氧化物 1、概念:由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2、分类:氧化物 酸、碱、盐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③:给下列纯净物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①盐酸 ②氯化钠 ③熟石灰 ④氢氧化钠 ⑤硫酸铜 ⑥硫酸⑦氯化钾 ⑧碳酸 属于酸的有:;属于碱的有:;属于盐的有: 你的判断依据:酸是由组成, 碱则是由组成,盐是由组成。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酸、碱、盐的关系。 三、小结: 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结小结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能力检测:(PPT出示相关练习) 中考怎样考?(PPT出示相关题型) 结束。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