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范文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 (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平均: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