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范文

有关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同仁们: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把我对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教学设计理念及其教学设计给大家谈谈,稚嫩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教学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漪老师也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高考话题作文的内容已经开始涉及到心理学、哲学的内容,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教师培养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修养。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让学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这一思想主题的同时,也落实把握文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与语言的涵咏。

解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高中语文分别在第一册和第三册共安排了了三个单元的散文教学,其中第一册的散文教学要求要使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这个单元的散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在二单元的前两篇散文中我已经教给了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针对《我与地坛》这篇自读课文,我将着重培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体的能力。抓住核心内容,了解文本特点。

《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自己感受母爱后对生存有了更深层的领悟。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借景抒情。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课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解读学生: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生命话题材的文章,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现实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像张海迪、海伦·凯特等勇敢挑战生命的人物,所以对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叙述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结合高中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开始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现实,及其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态度与表现,我想通过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人,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有伤痛地生活。痛苦,有时是证明我们活着的惟一方式。痛,并快乐地活着。……总之,给学生一点关于痛苦的哲学观点,给他们自以为痛苦的高中生活铺垫一点理论基础。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通过为数众多的散文学习,熟练地把握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本身也不会构成学习的难度。而关键在于“景为什么能成为情的依凭所在?”这个问题。学生在解读《我与地坛》时,可能会对地坛为什么能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这里形成阅读障碍,一方面是因为地坛包蕴的历史内涵与人文精神本身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造就了学习中的难点,教学过程要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与启发。

教学课时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基于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安排了两课时完成这篇自读课文。并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作者对生命和生存的理解。

2、找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句子若干,品味其中包蕴的情感。

3、学习此文后,能产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有亲近关心母亲的冲动。

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教法:启,拔,导学法: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练笔强化。

下面,我重点给大家谈一谈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及实施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课时:感受生命,品味生存

教学设想:完成教学目标1、3。分四个环节展开。重点放在第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导语引悬念,激发出兴趣。学生在大目标的指引下展开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约11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导语:“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了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你们想知道他是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完成由工人到作家的蜕变过程吗?”(教师板书课题:我与地坛)(1分钟)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我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

2、教师要求学生在5到8分钟内快速阅读全文,并且用几个词归纳出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约10分钟)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因此,我限定阅读时间,并要求阅读后归纳概括。通过课堂上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个教学环节: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出示具体学习目标后,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第二次对话。(约7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3、教师出示具体学习目标:(约1分钟)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

4、学生第二次深入文本阅读。(约6分钟)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向学生出示了具体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第三个教学环节:在学生深入理解探索文本的基础上,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约20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4、逐一落实具体学习目标。

(1)落实具体目标1,并给定学习方法:找,读、议。(约10分钟)

教师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引导学生谈一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与史铁生有无相同之处?你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个人经历与人生体验不同,决定了各自对文本的解读,对生命的理解也不会相同。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体验,重在让每一个学生有所领悟与体会。贯彻素质教育课堂要面向全体的要求。

(2)落实具体目标2,并给定学习方法:说,议。(约10分钟)

教师设计了两个小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其问题依次是:读了文章的

第二部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从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我适时补充三个素材引导学生感受、品味生存。第一个是“夸父追日”的故事,第二个是“西西弗的神话”,第三个是老子的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设计意图]让学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壮,明白生命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与可贵,以此消融平时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与痛苦。通过师生对话,展开心灵的交流,提升学生的精神与情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产生爱戴母亲的情愫。实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四个教学环节:师生共同小结后,教师布置作业,扩展练习。(约2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根据板书,用简洁明了的话概括本课学习内容及收获。

2、教师布置作业:中国人有句俗语“好死不如赖活着”,当代女作家池莉

有篇小说题名《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如今的社会有人喊生存日艰,有人说要提升生活的质量等等。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展现你对目前高中生生存状态的一点思考。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

识与技能。为了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我特设计如上作文题,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

解读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感悟生命品味生存

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找,读、议。)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说,议。)

[设计意图]追求简洁,突出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第二课时品评融情于景挖掘地坛内涵

教学设想:完成学习目标2。分四个教学环节。重点放在第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复习导入,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约3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导语:“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生命,品味了生存。明白了真正的勇者,敢于面对社会的挑选,敢于正视竞争的激烈。怎么样?能够接受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挑战吗?”

[设计意图]作为学习活动推动力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

智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着手。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设计了如上的导语,激起学生挑战学习的兴趣。

2、教师布置学习任务:仔细阅读文本第一部分,用几个词语概括这一部

分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要了解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努力落实这个要求。

第二个教学环节:学生深入文本,把握表现手法。(约8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学生用5至6分钟再次阅读文本第一部分。

2、学生用几个词概括第一部分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孔子曰温故知新。既为建构新知作准备,又训练学生阅读文本与归纳概括文本特点能力。

第三个教学环节:以问题为链条,突破难点,落实语言训练。约25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抓住地坛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写,请找出描写地坛特点的句子。”(这个问题难度系数不大,学生大多都能找出来。)

2、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如何理解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个句子”要求学生结合地坛景物描写讨论品评“荒芜”“衰败”这两个词的内涵。

(1)学生通过课文43页“九坛”的简介,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对地坛有一个大的感性认识。(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多媒体展示地坛的历史变迁,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地坛。)

(2)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确:“荒芜,是指因无人管理而满野草。”“衰败,即衰落,由兴盛转向没落。”

(3)学生分别找出体现“地坛荒芜”与“地坛并不衰败”的句子,品味作者在其中包蕴的情感。此处不求让学生能深能透地理解史铁生的生命哲学,而重在启发学生有所悟、有所感。

(4)教师提供带个人色彩的感悟:时间可以消融人的痛苦与不幸,历史可以包蕴个人的荣辱得失,人在自然的永恒的和谐里找到生命的真谛。

(5)讨论写景句子里的语言创新。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帮助学生领会地坛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体现重点,落实了语言训练。

第四个教学环节: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扩展练习。

1、教师归纳小结本课学习要点: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并且适当

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注意语言的创新。

2、教师布置作业:谈一谈你母亲的人生追求和生存方式给予你的影响,

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有关“我与母亲”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识

与技能。我设计如上作文题,既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训练学生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进行写作。

解读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设计意图]追求简洁,突出学习内容。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文的区域,共选编了五篇文章,《核舟记》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有不局限于这些,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力图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设计思路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及本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及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强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1、理解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2、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都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用“读、查、译、诵”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再辅以查工具书,同桌互译等方式“读懂”课文。

三、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实际,我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变讲解为主为自学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学生运用“读、查、译、诵”的方法预习,教师印发关于作者及作品简介资料一份。

(二)、教学设想:本文文字比较浅显,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加以归纳。

(三)、导语: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检查预习情况1、请几位学生朗读全文2、请几位学生翻译课文内容,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与纠正。

3、对文中的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及一词多义加以归纳并投影出示。

(五)、作品赏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艺。

1、集体朗读课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2、思考并讨论。①、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层次应怎样划分?②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在那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③、在介绍核舟时,作者使用了怎样的顺序和那些说明方法?④、纵观全文,王叔远雕刻核舟的技艺“灵怪”在那里?(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雕刻家的精湛技艺,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六)、总结全文:对照板书,让学生回顾全文,接着再齐读一遍课文,最后说:“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比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一下它的有关情况”

(七)、作业布置:

介绍一事物

五、说板书设计:

舟(正面) 船舱(中间)上箬篷,下小窗(16个字)[来源:]

舟 (主体部分) 游览者(船头)佛印右,苏轼中,鲁直左

记 舟子(船尾) 一人仰面啸呼状,一人俯听茶声然

舟(背面) 提名(14字)篆章(4字)

(这样设计板书,使得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体现出雕刻家的“奇巧”)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八年级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战争的残酷,中国人民的英勇气概,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参提出,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的情感,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孙犁的这篇小说《芦花荡》是精读课文,为两课时。我的设想是第一课时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情节,着重分析人物性格,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第二课时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分析环境对刻划人物形象的作用,并进行人物外貌,心理描写的训练。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小说中主人公“老头子”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孙犁在刻画这个人物时从面到点,以“过于自信和自尊”为性格的核心,展开情节,老头子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正是因为作者没有把老头子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他才更有了几份亲切,他的英雄行为才更富有传奇色彩。孙犁的小说正是擅长以生活中的平常人物为代表,展现后方人民看似平静却又十分艰苦的斗争生活,表现普通群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从而传达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认识

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课堂上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2、配乐诵读整体感知

学生在《十面埋伏》《平湖秋月》的音乐背景下以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文章,初步感受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阅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并将对课文的整体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的句式说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阅读永远是对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配上合适的音乐更容易让学生和与文章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这样的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3、合作探究感受传奇

1)、比较小兵张嘎、李向阳,铁道游戏队等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这个传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觉得这个老头可爱吗?(重点探究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重点探究老头子的性格内涵)

3)、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描写艺术)(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对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做全面探究,体味人物和情节的传奇色彩。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问题有更明晰的掌握。)

4、展开想象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在品读中展开想象,如果自已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出示画面,请学和给老头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画外音。(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环境能有自己的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参与说话,展开想象,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合活动原理。)

5、小结存储体验拓展

小结: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课文中的老头子就是一个真实,可爱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胜利。从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中,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他的行为告诉我们,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延伸: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在大家所熟悉的抗日战争歌声当中结束。(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故事,歌声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让语文课堂向更远的方向延伸。)

6、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佳句。

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小说名作《荷花淀》。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细致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掌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质疑,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情景交融的情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深情。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我”被称为“小滹沱河”的原因;

2、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三、说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说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带领大家认识一个人。(投影)他身材高大,足有1.9米,“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尽管一生遭受了很多的苦难:流亡、饥饿、受迫害、被捕、监禁、坐牢、受审判、劳动改造“,但“生命不停地自燃 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汗血马 扑倒在生命的顶点 焚化成了一朵 雪花”,他离开家乡56年,但家乡的滹沱河边高粱林几乎伴随了他一生,他就是牛汉。著名诗人、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有诗集《温泉》(获全国优秀诗集奖),有散文集《滹沱河和我》、《萤火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滹沱河和我》

(过渡:开头有这么一句话“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 滹沱河和“我”有什么关系?“为甚么要把我跟滹沱河一块说?”我们深入到课文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

二、速读思考 理清层次

思考:作者围绕滹沱河写了哪些事情?

明确:沉睡的滹沱河;咆哮的滹沱河

三、品读思考

滹沱河是一条怎样的河?我对滹沱河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交流明确答案

沉睡的滹沱河

想象中的滹沱河

我的心情:向往

2、“我”第一次见到的滹沱河----干涸的滹沱河

[人/情] “我感到异常的失望,滹沱河啊,你丢尽了我的脸了!我怎么会像眼前这个喊不应打不醒的滹沱河?”(第4节)“……我怀着满腔的悲伤向她们说的滹沱河走去。我找寻我那个失落的梦,在滹沱河那里寻找我心中的滹沱河。”(第5节)

“灰灰的”、“无知无觉地”、“躺”、“尽是”等词表现出了“我”的失望;

干涸的滹沱河打破了“我”心中的神秘感,其实越失望,说明期望值越高,对滹沱河更关切。

3、姐姐口中的滹沱河——大水“说来就来”

我的心情:[恐惧]

[如]被“镇住”、不吭声、不仅手凉,心都凉了

4、第9节尾句“现在我才明白她们为什么说我是个小滹沱河”,“我”是不是真的明白了?

[答]没有完全明白,因为“我”还没有亲眼见过真正的滹沱河,只是间接了解了它的情况。

5、咆哮的滹沱河

气势宏伟、野、难管束……

文中从哪些方面逐步体现了滹沱河的气势?

(从“我”与滹沱河的接触入手进行分析,还要注意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听滹沱河

[正面] “那滹沱河一会儿像是从深深的地下喷出来的;一会儿又觉得天空在打闷雷,像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

[侧面] “它们的声音被吞没了”、“……平常谁的声音我都能听出来,此刻全分辨不出来”……

看滹沱河 (点击词汇——“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问:划出句中的动词,并从“滹沱河”和“我”两个角度去分析。

插入问题:上文有哪些句子也表现出了“我”想亲眼见见滹沱河的急切心情?

6、为什么长辈们都说:“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

因为“我”和滹沱河的脾性合一:野、难管束;(说来就来)

之前我们品读了第三部分,领教了滹沱河的“野、难管束”,那“我”的“野、难管束”又是怎么体现出来的?(从文中找相关的描述)

7、分析加点字的含义——“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析]这既说明了“我”对滹沱河的崇敬之情,也说明“我”认识滹沱河的过程也是“我”成长的过程。

8、品读结尾:

为什么说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

我的本命河。”

——“我”与河脾性合一(野、难管束);它是故乡的代表,我爱滹沱河,也热爱这生我养我的故乡。

——这里的“很野,很难管束”是贬义褒用的,这其中还包含了无畏、勇敢,充满锐气的精神。[联系第一节] 课文对滹沱河的描写,实际就是对自我的描写。“我”的性格脾气与滹沱河的脾性“合一”。 滹沱河是故乡的极富特色的河,是故乡的象征。作者通过对滹沱河的描写,寄托了对故乡深深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融于对滹沱河的认识过程之中

老师总结:的结尾既是拓展,又是总结,也是抒情。

四、讨论总结

1、情景交融

情——景(人——河)

[总]故乡情思(单元主题)

2、前后呼应(请学生在文中寻找)

(五)作业

写一段记忆中的故乡的场景,字数两百字

建议: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和修辞。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二、说学生

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习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习,探究诗歌的内涵。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