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
范文 |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角的度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 2、比较角的大小。 3、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角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角。 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预设:不一样大。 和学生交流怎样才能比较出角的大小的方法,通过交流可以发现: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比较麻烦,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比较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从画角的操作过程中,体会角的意义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由学生画出的角有大小,巧妙地引出角的度量问题。 探索新知 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要测量出角的大小,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同学之间交流,并推出代表汇报 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运用课件向学生一一介绍:中心、外刻度、内刻度、外刻度0°刻度线、内刻度0°刻度线和角的计量单位以及度的符号。 分别在量角器上找一找任意的刻度线(如:45°、85°、165°的内、外刻度线)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正确判断所摆的角的度数是读内圈,还是外圈,从而解决量角时读数的难点。 教学例1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测量角的度数? 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步骤: 第一步:点重合 第二步:线重合 第三步:读准数 学生动手量一量第40页中两个角的度数,并标注出来。 延伸讨论,学生自己有没有更好地看刻度的方法。 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边向右,就认内圈的刻度线;相反,就认外圈的刻度线。 设计意图: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认识量角器的'过程是让学生去发现规律,找到特殊点,掌握新知,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探究新知,体验成功。 点题精讲 通过讲解典型题目,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注意度量角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并灵活运用。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老师对同学的汇报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收获,系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这节课概念比较多,测量角的大小几乎没有旧知识进行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对手和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即使量的方法正确了,面对内外刻度线又会不知所措。对此,我的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一是课题的引入。这里我让学生尝试自己画出自己喜欢的角,并通过自己的方法在同桌之间进行比较(有的用三角尺,有的直接重叠相比较)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从何使学生产生学习角的度量的欲望。 二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量角器上找不同的角时,让学生特别注意看清楚内圈和外圈的刻度,并指出所找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三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课堂上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这个角时从0°开始向哪边展开的,这就分清了究竟是哪个刻度上的数。 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 1.对量角错误的同学没有及时给机会让他再次量角; 2.教学评价方式略显单一,缺少同学之间的评价。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比较角的大小过程中,产生度量角的需要,经历角的度量过程,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感受1°角产生的必要性。了解1°角实际有多大。 2.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并会估测生活中角大小。 3.在逐步精确的探索过程中,体会角的度量方法,感受极限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三个角大小的过程,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1°角的产生、发展过程,理解用小角量大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 滑梯中的三个角、360等分圆、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生活情境引入,体会角的作用 (出示三个滑滑梯,角度不同) 讨论: (1)三个不一样的'滑滑梯,你喜欢玩哪个?为什么? (2)同样是滑滑梯,为什么会给人不用的感觉? 结论:滑梯面和地面所形成角度的大小不一样,角度越小,滑下来的速度就会越慢;角度越大,滑下来的速度就越快,越刺激。 (课件抽象出滑梯中的三个角) 3.提问 问题:那这三个角到底有多大呢?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角度的大小呢?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探究角的大小 利用剪好的滑滑梯的三个角,动手操作,比一比:哪个角大?大多少? 2.用直尺量边——感知量边比角的局限 直尺测量法——在固定边的长度位置处,量张口的大小。 结论:能比较出这三个角的大小,但确无法准确知道这三个角具体是多大。 3.用角量角——初步感知“标准角”由大到小的变化 小角量大角法——用最小的∠1去量,把∠1对折1次,再去量;把∠1对折2次,再去量。 结论:测量的标准越小,所剩余的部分就会更小。 4.认识角的度量单位—1° (1)介绍角的度量单位。 微课解说度量单位1度是怎么来?并引出度量角的单位。 (2)建立1度角的表象。 课件演示1°,并比划比划,理解1度角的意义。 (3)认识直角、平角和周角。 课件演示10°,感受10°的大小。并通过课件依次演示直角、平角、周角,了解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与度数。 深入实践,深化思想 1.估角 利用附页1中图1的360等分圆,来估计这三个滑滑梯的角度的大小。 汇报: 第1个滑滑梯的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大约是15°; 第2个滑滑梯的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大约是41°; 第3个滑滑梯的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大约是63°。 2.估一估,下面的角是多少度?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说说自己的收获 2.设疑:角的度量有没有专门的工具呢?它是怎么测量角的大小的呢?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3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二课时。 二、【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标,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趣味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难点: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活动时间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出示简笔画、激趣引入2分钟出示简笔画: 问:同学们,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 ∠1和∠2谁大,大多少?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学生仔细观察后汇报: ①我发现图中两个人分别在跑和站立; ②我发现有我们上节课刚学过的线段和角,还有圆形; ③我发现它的手和脚是由锐角、直角或钝角组成的。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10分钟那么量角用什么工具呢?(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 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 看着量角器,你想对发明量角器的人提些什么问题呢? 2、建立1°角的概念。 让学生看书,自学1°的概念,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度)(课件演示1°角) 3、认识几度角。 从一边的0°刻度线起移至30°处,问: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150°,(课件闪烁)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 从一边的0°刻度线起移至150°处,问:这又是多少度的角?(课件出示) 小结: 现在我们已经熟悉了量角器的特征,这些特征在量角的大小时有些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试着用量角器量这两个角。 同学们赶快动手吧。 学生仔细观看,合作研究量角器。 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量角器中间有个空心点,边上有许多刻度线,还有许多数字……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适时启发) 学生看书学习:量角器把1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角。 学生可能回答30°角或150°角 学生开始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应得出:这个角是锐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的单位,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各种角的度数。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中注重渗透数形的结合思想。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量角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量角器的使用。 学具、教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直尺,小角 教学设计: 课前活动:你玩过滑梯吗?来,我们自己做一个滑梯的小游戏:把自己的文具盒拿出来,拿了出自己的橡皮,像我一样把盒子倾斜起来,把橡皮放在上边,你看会发生什么情况?你喜欢什么样(角度)的滑梯?说出自己的想法(理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活动一:让学生比较一下∠a和∠b,这两个角哪一个大? 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那就用自己的方式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分组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量角。可能出现的想法: (1)用直尺量。 (2)用三角板来量 (3)描出一个角,将描的角移动后来比较。 (4)用活动角来比较。 (5)用小角来量。 (6)用量角器来量。 学生探索活动时,主要引导学生用小角来量,用小角量的。如果让学生把所用的小角对折后再来量,看一下,∠a和∠b是不更能说明谁大谁小呢? 此时讲解:测量长度有长度单位,测量重量有重量单位,那度量角呢?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单位? 活动二:尝试使用量角器。 如有用量角器的,你能介绍一下自己的量角器吗?(看谁是优秀的解说员活动)看能不能让学生通过看书,与小组成员交流,从量角器上面的字开始介绍,把量角器的特点介绍出来。 (师讲: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所对的的角叫做一度,记作1度。通常用1度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生介绍后,师引导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 ①能从量角器上找到直角吗?(要说出直角的顶点和两边的位置——认识量角器的.中心与零刻度线) ②你能找到几个直角?(要说出直角两边的刻度,注意区别内圈刻度线与外圈刻度线) ③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到最小的角吗?(说一说它与直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是直角的九十分之一,或直角是它的九十倍) ④向学生介绍如何规定1度的角(度量角的单位)后,明晰直角是多少度?平角是多少度? 3、再量∠a和∠b。 找学生演示量角的过程:学生在演示时,通过学生的操作,初步引导学生理解点对齐,边重合。 学生动手操作量角,可能出现的错误有: 1、中心点与顶点没有对齐、 2、0刻度线没有与一条边对齐 3、没有分清是读内圈还是读外圈的度数。 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指导讲评。(此时,还应该注意:学生易错的题目学生如果不出现,还得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做一下) 讨论交流量角的方法,然后汇报应该量角时应该注意什么。 注意:测量往往有误差,所以学生量得的结果很可能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要讨论: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测量得到的都是近似结果,测量的误差也因人而异)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误差?(比如,延长角的两边,使它们超过量角器的半径……) 巩固练习: p28练一练,第3题生独立练习 第2题引导学生结合三角板来估计角的大小 总结:我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后汇报。 课外作业:体会量角的用处 我们要设计滑梯,如何来设计坡度?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5设计说明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并明确了角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自主探究,激发兴趣。 在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说一说在量角器上发现了什么。然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归纳小结,从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度量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动手操作,掌握新知。 教学中,借助用三角尺判定直角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寻找量角的方法: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活动角、三角尺、量角器 学生准备: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感受角的大小。(出示活动角) 师:要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可以怎样做?变小呢? 生自由讨论、交流。 明确:角是有大有小的,角的两条边张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角的两条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 (师出示两个角) 师:∠1和∠2哪个角大?大多少呢?我们怎么进行度量呢? 2.揭题。 师:我们以前学习度量线段,用厘米、分米、米来表示,那么,角的大小怎样度量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对活动角的操作,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化枯燥的复习为有趣的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主探究,建构模型 1.量一量,比一比。 (1)组织学生操作比较。 (2)交流比较的结果。 (能比较出大小,但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比∠2小多少)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要准确地测量出一个角的大小,应该用一个合适的单位来度量。 (1)课件演示将圆平均分的过程,学生观察。 (2)介绍角的度量单位。 (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3.认识量角器。 (1)观察量角器。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观察,同桌合作探究量角器) (2)汇报观察结果。 (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量角器是半圆形的,上面有许多刻度线,有两圈数,都是从0°到180°。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6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总结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 2.经历量角器的形成和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要领,知道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及特点 学情与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张练习纸,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工具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发度量的需求 1.教师出示活动角,引导学生演示将角变大、变小。 师:你们还记得这位老朋友吗? 生:活动角。 师:谁能将这个角变大或变小。(生按老师的要求变大或变小。) 师:看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叉开的程度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叉开的程度越小角就越小。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它们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两个角。哪个角大? 生:∠1大。 师:眼力不错,老师不光想知道哪个角大,还想知道具体大出的部分。有办法解决吗? 生:用活动角量一量。 3、用活动角量角。 师:那就用你的活动角比一比。(学生各自操作)谁到黑板上来比一比。 师:注意观察,他是怎么比的。用活动角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时要注意什么?(突出顶点重合、边重合) 生:活动角的顶点要和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要和量的角的一边重合,然后固定好,照这样再量另一个角,就能看出∠1比∠2大出的部分。 生:比的时候要注意顶点对齐,一边重合。 [设计意图:本环节激活了旧知--复习角的大小的含义,唤醒学生对角的大小的度量的高度关注,为用单位角量角的大小做好铺垫;复习用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以及比较角的大小时注意“点对点,边对边",这实际上是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的雏形,因此需要重点关注。] 二、初探角的度量方法,了解量角工具产生的历程。 1.用同样大的小角(10°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激发学生度量角的需求。 (1)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两个角的大小 师:老师还想知道∠1比∠2大了多少个这样的小角,你能利用这些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出∠1出比∠2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操作)。 (2)小组合作,度量两角的大小。(教师深入小组指导,一个小组上黑板上操作。) (3)交流反馈:度量的方法。 师: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那个角大,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 生:∠1比∠2大了一个这样的小角。 师:你们是怎样度量的? 生:所有小角的顶点都要和被量的角的顶点重合,摆放第一个小角时,一条边要与被量的角的一边重合。挨着往上摆。 小结:度量的时候将每个小角的顶点和要量的角的顶点对齐,摆的第一个小角的一边要和要量的角的一边重合,挨个往上摆,这样就能量出要量的角里含有几个这样的小角。 (4)感受用小角度量∠1与∠2大小的优点。 师: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这两个角的优点是什么? 生:能知道∠1比∠2大了1个小角。 小结: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这两个角不仅可以量出两个角的大小,而且还可以知道∠1比∠2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解决的数学问题更加多了。 师: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去度量一个更大的角,你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你能想个办法改进一下,量的时候摆一次就能量出一个较大的角里含有几个这样的小角吗? 生:把这些小角用胶带纸粘起来。 师:这个办法可以吗?是个会创造的孩子。 2.把单位小角拼成半圆,构造最简单的量角工具。 师:按照你们的创意,我们就把这10个同样大小的小角粘在一起就会形成这样的量角工具。(课件演示粘成的半圆量角工具) 师:这样的量角工具,这些小角的顶点到哪里去了? 生:到了半圆的中间。 师:数一数,半圆中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小角? 生:10个。 [设计意图: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角的集合,让学生悟出用小角测量的可行性与操作要点,为学生理解量角的原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较用小角量角的优点与不足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改进工具。根据学生“把小角拼起来”的创意,及时演示拼成的半圆工具,其实这就是一个简易的量角器。凸显了量角器的本质--单位角的集合。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量角的方法就不再教条了。量角就成了“用单位小角测量角的大小”,学生的思考就有了源头,学习就成了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和重复。这种简易量角器的形成是学生探索量角工具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以后只需要把这种工具加以改良优化就变成了量角器。] 3.用半圆工具度量角,初步把握量角的方法。 师:会用它来量角吗?那我们就用它量几个角好吗?(课件出示:(1)量∠1(40度)、∠2(120度)的角), 生:∠1里有(4 )个小角,∠2里有( 12)个小角。 师:说一说是怎么量的。 生:半圆工具中间的点要和度量的角的顶点对齐,半圆的直边要和角的一边重合,然后数度量的角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小角。 师:所有小角的顶点集中到中间的一点,找准它是量角的关键。我们再来量一下这个角吧。 (课件出示:量∠3(22度)的角) 生:∠3里有两个小角多一点, 师:生活中经常需要知道多出来的角究竟有多少个同样大小的小小角,看来我们创造的工具还需要改进,你有办法改进吗? 生:把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几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学生用“简易量角器”测量了三个角的大小。“简易量角器”与“成品量角器”相比具有线条稀便于数、无刻度只能数、无缺省可以数的三个特点,正因为有此三个特点,所以用“简易量角器"学习量角就有了非常大的优势,一是方法容易学会,二是能够突出“量角器"和“量角方法”的本质,三是有效地化解了难点。同时生成问题,产生进一步探究的需求。] 三、进一步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了解量角器的构成,初步掌握量角方法 1.改进量角工具 (1)细分半圆工具。 师:为了更加精确地量出角的大小,我们把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10个更小的`角。。(课件演示平均分的过程)这样,就把这个半圆工具平均分成了多少个相等的小小角 生:180个。 (2)认识1度的角 师:每个这样的小小角的大小就是量角的基本单位“度”。(课件演示1度角的大小,帮助学生建立1度角的空间观念)。读作:1度 (3)认识几度的角。( 师:观察这个量角工具(课件出示10度、45度、120度的角),谁能找准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并能说出具体的方法? 生:10度、45度、120度。先10度10度地数,再1度1度地数。 2.认识内、外刻度线 (1)出示22度的角。 师:量一量这个角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2度,量好后先10度10度地数,再1度1度地数,这个角里有2个10度和2个1度的角,就是22度。 (2)出示130度的角。 师:这个角又是多少度?你会测量吗? 生:130度。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测量好后,10度10度地数出来的。 师:每测量一次角,我们就从始边起10度10度地,1度1度地数一遍,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麻烦。 师:能不能改进一下,让我们一看终边就能很快知道测量的角是多少度。 生:从始边起10、20、30......标上数,这样就能很快看出是几度。 师:这个办法好(课件出示内圈刻度线),我们再量一个角体验一下(练习纸上量∠5) (3)出示反方向50度的角。 师:这个角又是多少度,量一量。 生:50度,130度。 师:究竟是多少度,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这个角的开口方向在那边,从哪儿数起,这个角应该是多少度? 生:50度。 师:看来,量角工具上标一圈数,我们测量开口方向不同的角时很容易混淆。这个缺陷能不能改进改进。 生:从这边起再标一圈数。 师:那我们就来实践实践(课件出示外圈刻度线)量∠6体验体验,好不好使。 4.认识量角器。 (1)课件上认识量角器 师:通过努力我们创造出来的量角工具叫量角器,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结合课件边演示边介绍)量角器的各部分可都是有名称的。内圈的数叫做内圈刻度;外圈的数叫外圈刻度;这些长长短短的小线是刻度线,它们聚在的这一点叫中心点;0所对的刻度线叫做0度刻度线。 (2)认识手中的量角器。 师: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认一认。 (3)认识量角器教具。 师:谁来把这个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用真实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感悟出必须加两圈刻度,体会两圈刻度线设计的科学性,至此一个完整的量角器已经形成。引导学生完整认识量角器,为使用量角器准确量角奠定了基础。] 四、用量角器量角,掌握量角的方法要领 1. 读角的度数专项练习(130°和45°)。 (1)重点练习读角的度数时读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 (2)体会在量角过程中应该怎样正确摆放量角器。 2.学生尝试量角,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和步骤。 (1)学生独立量角。 (2)小组交流量角的方法。 (3)全班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和步骤。师完成板书(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经历了量角器形成的探究过程,把握了量角器是由180个1度的单位小角的集合的本质特征。从开始探究到创造出量角器,学生经历了多次量角,学生独立量角已水到渠成,将量角和总结量角的方法放给学生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数学活动经验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独立量角( (1)量两条边较短的(85°)角。 师:量这个角,有的学生又遇到了问题,谁能帮帮他? 生:先延长两条边后,再量。因为角的大小不会改变。 (2)出现误差后的应对策略: 师:同样大小的角,怎么会量出84°、85°、86°三个不同的结果呢。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 生:出现了“误差)”。 师:看来尽管我们会量角了,但在量的过程中还会有小小的误差。但有些时候必须把误差降到最低最低,我们来看画面。(课件演示“神七”发射成功的情境画面和文字材料(配音读)“角度在火箭在发射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能有一点点误差.......。”) 师:看到这里,你受到哪些启示? 生:量角的时候,要认真,尽量减少“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测量时产生”误差“是很正常的,教师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误差。借助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的图片及文字表述,让学生体会到尽力降低误差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7(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两组角(如图)。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要求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2,想一想:测量线段的长短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的大小要用面积单位,那么测量角的大小呢?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一认 (1)拿出量角器,指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你发现量角器上都有些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小结:量角器是半圆形的,半圆的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半圆边上的刻度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小格标上一个数,右为起点的是内刻度,左为起点的是外刻度。 (3)介绍周角,平角及1°。 2,试一试 (1)量一量p27∠a∠b各是几度,说一说是怎么量的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质疑:量角器上内外刻度一样吗什么情况下看内刻度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 (3)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呢与同桌交流量角的方法。 (三)练一练: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p28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判断谁说得正确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教会学生先估计是锐角还是钝角)。 3、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 (五)作业: 练一练2,3 (1)第2题 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所量的角是什么角大约是多少度这是培养学生估计能力的一个载体,也是学生直觉思维的基础。 (2)数学游戏:先让学生读懂游戏规则,然后同桌两人比赛。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2.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3.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出示量角器的图片.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半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 °”表示,结合图片,认识半圆仪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2.(1)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习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平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平角、锐角……)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平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齐顶点和0刻度线,如何确定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12° 92° 179° 34° 89° 160° 58° 100°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比谁猜的准 活动目的 学生在量角时往往出现不知看哪一圈的刻度,如果结合角的分类和估测能够避免这一问题,依据先判断角的种类.再估测角的大小,最后进行实际测量,不仅能避免错误,提高学生估测能力,还能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活动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两、三人即可)进行比赛. 活动过程 1.轮流画出一个任意角,先共同判断属于哪一类角.达成共识后,组员各自估测此角的度数大约是多少,然后组员共同用量角器测量其准确值. 2.比一比看谁的估测值与准确值最接近,五局三胜,选出组冠军.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角的意义,认识量角器,并能正确使用量角器。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正确使用量角器。 难点:量开口向上、向下和边不够长的角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配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我准备的教学工具有: 多媒体课件、红领巾、量角器、三角板、要量的角图片、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周末,海尔兄弟决定去郊外爬山,当他们达到山脚时:(课件出示海尔兄弟的对话),此时,摆在海尔兄弟面前的两座山坡都可以到达山顶,但是一个平缓,一个陡峭。 2、师问:如果你是他们,你们会怎么选择?引出坡度的问题,在我们数学里研究的实际就是角度的问题。我们说第一个山坡比第二个山坡大,实际就是第一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3、质疑:你知道第一个角比第二角大多少吗? 引入: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接着问:用什么去量?从而引出量角器。(板书:量角器)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老师引用了同学们熟悉的动画片海尔兄弟的形象,来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导”(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 1、观察:先让学生取出量角器观察,和同桌相互说一说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上边有什么。 2、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有的说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有的说有数字,不管从左至右,还是从右至左,都是从0到180;还有同学发现在量角器下方的中间有一个点…… 3、课件自动播放的形式,让同学们认识量角器的中心、1度角的大小,内刻度及外刻度。(课件出示) 4、读写:用符号表示角的度数。 5、练习:写出下列各角的度数的练习,同时强调在书写角的度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理解和掌握量角的方法作铺垫。 (二)“探”(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角图片(50度),先让学生猜这个角的度数,再照样子量出这个角的度数。 2、让学生汇报量出的结果,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用“首先……然后……再……”的陈述方法把量角的过程说完整。 3、指名展示自己量角的过程。 4、用课件出示50度角的'另一种画法,让同桌相互汇报自己量出的结果。总结:我们读角时要注意分清内圈和外圈的刻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初步思维的能力。在学习角的度量时,先让学生尝试动手度量,选择有一定难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度量的角,让学生示范,并进行讨论交流。学生收集到多方面信息后,自己总结归纳出度量方法。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探究新知,体验成功。 (三)“收”(学生接受,概括的过程) 课件形象演示,引导学生总结出量角的一般步骤:量角的时候量角器的中心对着角的顶点,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对着角的一条边,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着刻度几,这个角就是几度。(板书:量角的过程)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师生交流取得共识。力求使数学知识化、情趣化,让学生体验“快乐数学”、“实用数学”。教师始终扮演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也体现出了“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1、用量角器量出下面角的度数 2、要求学生拿出红领巾图片,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作好记录。 3、量一量 4、出示两种角,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说一说它们哪个大?很多同学采用平移的方法得出两个角一样大。 通过活动,学生发现: 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跟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四、质疑反馈,全课总结 1.看书质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充足的时间、空间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总结、提炼,在经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熏陶,思想得以升华,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构建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数学。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量角器 中心 重合 顶点 方法:0刻度 对齐 一边 度数 读 另一边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10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相关概念,区分5种不同的角,用量角器和三角尺正确地量角、画角;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观察、操作、推理、表达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发数学思考,渗透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有关线和角的基本概念与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初步感悟图形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谈话: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有关线和角的知识? 预设:线段、射线和直线;角的分类;量角;画角 2.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学得可真不少,那么学习了这些新知识,有什么用呢?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数学上和生活中的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自主梳理知识要点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使散落的知识点汇集成知识网络,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实践应用 1.量一量 (1)量一量,队旗上的角。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所佩戴的红领巾是队旗的一角,现在就让我们认识一下队旗,量一量队旗上的角。 ①出示图片 ②小组合作 互相指一指这5个角,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独立量角后交流。 ③展示量角过程,交流量角方法及结果。 提问: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2)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 ①出示图片: ②观察图中的角,有什么发现? 预设:∠1和∠2可以组成一个平角;每相邻两个角合起来是一个平角。 ③思考:想一想,至少量出几个角,就能知道每个角的度数。 预设:一个钝角、一个锐角 ④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对顶角相等;相邻角的和为180度等。 (3)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①谈话:估一估,图中的角大约多少度?是什么角? 预设:∠1=45度;∠2在140度到150度左右;∠3=60度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估的? 学生结合图形说明。 ②量角、验证。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的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单纯的量角技能训练,而是从不同角度精心选择的问题。问题1,量队旗中的角,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应用于生活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身影。问题2,则是承载了多重意义,既可以巩固对平角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对顶角相等”的角的性质等。问题3,则是估测意识的培养,学生在“估一估”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角的大小和类别的认识,深化了对不同角的关系及量角器原理的理解。此外,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充分体现了课标要求: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2.画一画 (1)画出与∠1、∠2同样大的角。 ①观察,思考:你能画出同样大的角吗?和同伴说说你的想法。 ②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2)按要求画,再回答问题 问题1:画出直线AC。 问题2:画出射线CB。 ①独立画图后,交流检查 提问:画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预设:画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要通过A、C两个端点。 画射线,前面的字母是端点,可以向另一个方向无限延伸,要通过B点。 ②追问:画好的图形中有几个角?是什么角? 学生自己在图上标一标,小组内说一说。 【设计意图】量角和画角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本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其工具性的特点,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用到了量角、画角的知识。不同的是,题目的选择,更注重数学思考,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训练,使学生自然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算一算 (1)你能快速填出各个角的度数吗? ①观察、思考、独立试做 ②组内交流想法 预设1:量出各角度数 预设2:根据图形特点,算出各角度数。 ③小结 【设计意图】数学计算的背后是数学概念的理解,本环节的设计在于进一步巩固有关平角、周角的认识及对顶角相等的图形性质。 (三)巩固深化 (1)比一比,两幅图中的∠1与∠2是不是相等?说明理由 (2)观察、思考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第一幅图:∠1、∠2分别与∠3可组成直角; 第二幅图:∠1、∠2分别与∠3可组成平角 (3)独立试做,组内交流 预设1:量出各个角的.度数 预设2:因为∠1、∠2和同一个角合起来的度数相等,所以∠1、∠2也相等。 预设3:第2幅图中的∠1、∠2是一组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发现规律、说明理由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使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四)回顾总结 (1)谈话:这节课中我们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有趣的问题,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新的收获? (2)课后作业: 折一折 ①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吗? 90?、45 ?、135 ? ②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后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度数的角? 【设计意图】将课上的学习延续到课后,在动中学,在玩中学,在“折一折”“想一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11【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用小角去测量大角究竟有多大这一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确定角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介绍1°作为角的度量单位的过程中引入量角器,并用量角器去测量角的大小。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让学生追问为什么这样规定的需要出发,设计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的环节。 【教学目标】 1.在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产生度量角的需要,感受1°角产生的必要性。在用单位角度量的过程中产生对量角器的需要,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初步学会用量角器测量角。 2.在逐步精确的测量过程中,体会思考数学问题的严密性与逻辑性。 3.在活动中感受到人类的聪明才智,激发学习数学的情感,感悟到学习数学快乐。 【教学准备】 1.量角器、三角板、信封(内装60°、50°、20°角的纸片及由60个1度角组成的大角) 2.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比较角大小的需要中,感受量角单位产生与形成过程 1.明确比较方法,产生度量需要 (1)比较角的大小 教师黑板上出示4个角①50°、②60°、③35°、④110°,请学生比较大小。 (2)交流比较方法 直观比较角的大小,得出不能直接看出∠1和∠2的大小。学生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 a、重叠法比大小 b、临摹法比大小 c、借助活动角比大小 交流时,引导学生注意体会“顶点对齐、边边重合”的比较策略。 [设计意图]“顶点对齐,边边重合”是进行角的大小比较,也是一个量角的过程,这也是为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进行渗透! (3)准确描述角的大小 思考:要想知道∠2有多大?∠1有多大?∠2比∠1大多少怎么办? 引导学生想办法来量。 2、量角的大小,产生对1°角的需要 (1)讨论如何量角的大小 电脑演示测量长度和面积时所用的单位。请学生思考:量角的大小,用什么做标准呢?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就是“建立联系”,由于测长度用的是特定的长度作标准来测、测面积用特定的正方形的面积作标准来测、测角的'大小就用特定的小角作标准来测,这样在此复习测长度和面积的方法,期待顺利过渡到测角用小一点的角作标准。 小组讨论后达成共识:用小一点的角去量这个大角。 (2)小组合作量角的大小、并汇报办法 老师为学生提供用透明的硫酸纸做20°的小角和∠2、∠1,供学生操作用。 第一次:用信封中的20°小角去量一量∠2有多大,得出正好是3个小角。 师:用小角去测∠2正好,那用它去测∠1呢?动手试一试。 第二次:用信封中的20°小角去量一量∠1有多大,得出2个多的小角。 师:用小角去测∠1时是有2个小角还多,但3个又不够?这样又不精确了,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思考把测量的小角变得更小。 师:怎样把这个小角变得更小呢? 第三次:再用对折后的小角去量∠1,得出正好5个新的小角那么大! 师:用对折后的这个小角去测∠1正好,那去测∠2呢?(正好6个)是不是说用这个小角去测∠3、∠4也一定正好呢?不正好又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思考把这个小角变得再小! 师:那要小到什么程度呢? [设计意图]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测角的大小,用作标准的角应该尽量的小。 3、介绍角的度量单位 师:过去人们认为我们生活的地面是平的,他们发现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而太阳与地球中心连成一条线,再与地面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角,太阳走到不同的位置就形成不同的角,这样人们把太阳升起再落下这个过程与地面形成的角平均分成180份,就有180个小角,每个小角就是1度。 [设计意图]介绍了古时候人们是如何规定1度的,这也是追根溯源的最好体现,我们在设计时争取还知识以本来面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感受数学的神奇、有趣与博大,同时也能了解一些数学文化。 (电脑演示把圆平均分成360份的过程)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给学生提供一个近似的1°角,拿在手里仔细看一看;打开书看看书上的1°角;再把眼睛眯到快闭上了,眼角大约就是1°;让学生感受1°角的小! [设计意图]相比1厘米、1平方厘米、1分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1度的表象更难建立,这样的设计也不能让学生建立起1度的表象,只是想让学生知道1度角是很小的,小到什么程度可以自己去感受。 活动二、在量角的需要中,感受量角器产生与形成过程 1、用1°角去量角的大小,产生“用量角器量”的需要 引导思考有了1°角是不是就可以量所有角的大小了,并试着用1°角去量∠2。 学生在试着量的过程中感受到测量的麻烦和不准确,并思考对策。 [设计意图]学生真的去测过后,会发现这样的测量在理论上能实现,可现实中真的太难办到了,这样学生就有一种改进测量方法的需要,在这种需要的推动下,学生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2、制作量角器 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达成共识,把60个1°角合在一起形成一个60°的扇形,用它去量角的大小。并试着去量∠1、∠2,谈谈量后的感受?方便吗? 请学生思考怎样改进这个“量角器”? 老师这时可以提供给学生直尺作为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直尺在测量长度时那么方便呢?引导学生在这个简易的“量角器”上标上刻度。 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来量黑板上的∠4,感受这个简易量角器的小。 师:既然还是麻烦,测量时需要移动,还不准确?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没有标刻度的60度的简易量角器太小,不能满足测量所有角的大小的需要;还有没标刻度太不方便,容易数错。从而为感受量角器的伟大发明。 3、认识量角器并用量角器测量 请学生拿出书桌堂内准备好的量角器,对照屏幕和老师一起来认识量角器。 认识后,请同学们接受挑战,根据刚才的学习和以前自己对量角器的认识,同桌两人分别来试着量一量∠1、∠2的度数,也验证一下大家用简易的“量角器”测量的结果对不对? 请同学到多媒体展台下示范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汇报后引导学生交流内圈和外圈度数的读法,明确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与自制的“量角器”比,感受量角器的方便。 [设计意图]在感受量角器的方便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激发学习数学的情感,感悟学习数学的快乐。 活动三、建立常用角的直观表象,提高估计意识 1、量一量有趣的角度,形成30°、60°的表象 (1)60°——立正时两脚之间的角度。 (2)30°——室内楼梯的最适宜坡度。 2、先估计再测角的大小 出示人们电脑打字最佳姿势图片。先估计再测量:眼睛与电脑屏幕上下边所形成的角、肘部所形成的角。 [设计意图]在练习阶段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建立30度、60度等特殊角的表象,也以此来培养估测意识,虽然这一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但只有这样不断地渗透才能使“学生有估测意识”变成一种可能。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 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练—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角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 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三、课堂小结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13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角的度量单位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 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学生再用量角器量书上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X开的大小,X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 p40、5、7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14教学内容:课本。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度量角的具体步骤,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并把量得的结果用符号"。"表示。 2.使学生认识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计量角的常用单位"度"组织引导。 教学重点:掌握量角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角的度量。 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感受新知: 1.教师课前在黑板上画一个30°的角。 2.请学生上来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3.请学生上来用可旋转的教具表示一个比黑板上的角还大一些的角。为什么这个同学表示的角比黑板上的角要大呢?(因为两条边叉得大) 4.到底大多少呢?靠肉眼能判断出来吗?看来只能依靠工具才行。 (二)度量角度,树立印象: 1.认识度量工具。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测量角度的工具--量角器。 2.观察教师的木制量角器,观察上面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3.量角器应怎样放在角上,才能正确测量呢?请讨论…… A.顶点对中心 B.一边对0刻度 (一边不对0刻度可以吗?稍后的实际测量中可以点一点,以示它的方便与快捷) 4.现在量角器放在角上(教师黑板上演示),现在角的两边看不见了,该怎么办? A.拿小一点的.量角器。(这儿合适吗?) B.延长角的两边。(可以吗?为什么?) 5.读出这只角的度数。(两个数中应读哪一个数呢?为什么?) 角1是30度记作30。 即角1=30。 教师说明"。"的表示方法。 1.看书本P53看这个角是几度,填在书本上。测量以后请想一想:说明什么问题? (三)实践操作,形成经验: 1.测量P54的试一试题中的两个角是几度。 2.测量P54第1题展开阅读全文。 A.看一看,哪几只角是直角?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直角都是90度) B.再量一量角3与角4。 填空:P54第2题 3.第54页第3、4题 (四)小结: 角的测量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15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第一册第37~38页: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一、设计思想 1、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方法的培养。通过用小角比较角的大小,逐步引出简易量角器,通过对简易量角器的优化,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量角器的构造过程,理解量角的原理,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总结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教材分析 1、《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38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知识向动态的学生探索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2、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基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因此在认识量角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起点,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本节课我力图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简易量角器”测量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创造出量角器并获取角的度量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独有的数学体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五、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2、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角的度量的本质是看被测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小角”,促使学生对这两个本质充分而深刻地理解是上好这节课的逻辑基础,因此本节课我精心设计活动,首先“利用大小相同的小角,比较角1、角2这两个角的大小”,明确量角的单位是“单位小角。接着,我设计了一个把单位小角合并成为半圆的过程。一个简易量角器就形成了,明确量角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然后是强化用“简易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最后优化量角器,其中让学生讨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再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总结概括出量角的方法与步骤。 七、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复习角的概念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角? 2、故事引入 ①谈话: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着,其中的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2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②提问: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生: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③揭示课题: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测量。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探究新知 1、1°角的产生 (1)用三角尺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 ①小组合作:选定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比较。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你选的是三角尺上的哪个角,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预设:用30°角量,∠1=30°,∠2比30°角大,所以∠2大。 用45°角、60°角量,∠1比45°角、60°角小,∠2比45°角、60°角大,所以∠2大。 用90°角量,∠1比90°角小得多,∠2比90°角小一些,所以,∠2大。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比出了它们的大小,但是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和∠2到底有多大,两个角的大小相差多少,怎么办? 生:测量出两个角的大小。 (2)介绍1°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角有多大。 【设计意图】度量需要统一的标准,学生借助三角尺中的同一个角比较角的大小,渗透了度量时标准要统一,唤起了学生度量的经验。借助课件认识1°角,既有助于学生形成1°角的表象,了解角的单位及符号,又有助于学生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为认识量角器做准备。 2、认识量角器 (1)谈话:了解了1°角是如何确定的,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2)小组合作:先拿出自己的量角器看一看,再讨论一下这些量角器有什么共同点?汇报交流:谁来介绍一下,你有什么发现?(配合课件演示)学生: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到180°,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有两条0°刻度线等。 (3)操作活动:用两根牙签,在量角器上摆角。 ①摆一个直角。学生试摆后交流方法。(摆角时,一条边对准0°刻度线,另一条边对准90°刻度线,顶点与中心点重合。) ②摆一个60°的角,学生试摆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是1°,60份所对的角就是60度。 ③摆一个120°的角呈现错例,比较辨析。 【设计意图】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通过动手摆角,初步感悟量角器是角的集合以及用量角器度度量角的一般方法。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 (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学生展示量角的过程。 (4)尝试归纳量角的一般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一条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反馈:照样子,量出∠2的度数。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5、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量角步骤的归纳与提炼,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辨析中学习新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倾听的习惯。 (三)巩固深化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 学生独立度量后交流方法。 (2)猜猜看 看角的一条边在量角器上的位置,猜角的度数。 (3)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量角的方法。 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设计意图】注重量角的技能训练和个别指导,使学生在量不同方向的角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估一估,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再量一量。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实践。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拓展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 九、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 量角器构造: ①中心点 ②零刻度 ③内刻度 ④外刻度 角的度量单位:“度”,符号“°” 角的度量方法:点对点,线对边,读数要看另一边。0在内读内,0在外读外。 十、教学反思 1、“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测量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法一般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数学活动。 2、本节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生成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多次感受了量角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量角器,学会了量角方法,而且在经历量角工具探索过程的数学活动中,多方面的数学品质得到培养,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