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
范文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本组课文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已具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新词,规范书写“惩”;以自己的方法理解“租借”“铿锵有力”“衣衫褴褛”等词的意思。 (2)在初步的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展示周恩来从少年到垂暮之年的一组照片。老师语言渲染进行大致解说。 【设计意图: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此处,一幅幅总理亲切的照片和着老师诗一般的语言,将学生的目光紧紧吸引,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老师板书课题,相机理解“崛起”“之”之意,明晰课题含义。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2、就题质疑。归纳总结: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借助已有识字经验,先扫清一部分“拦路虎”: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汇报,将不认识的列举下来,在读文中进一步扫除。 2、初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补充三组词语: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2)耀武扬威、衣衫褴褛 (3)铿锵有力 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解决问题。(周恩来因为“中华不振”,才立此远大志向。) (二)再读课文。 1、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2、其余学生边听边思,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分层次理解词语,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了探究的愿望。】 三、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研读重点语段,深入感悟。 1、第7自然段,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第8自然段。 (1)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深入体会“中华不振”,完善板书,添加感叹号。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形象,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引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抓住“惩处”,再理解“中华不振”。 指导写字:学习“惩”字,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抓住“惩处”进行感情朗读指导。 2、出示图片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洋洋?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与文本进行交流,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展现出一个“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对话”这样一个过程,培养起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在阅读实践中通过学思结合习得学习方法,获得语文能力。】 四、写话训练。 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此处挖掘文本空白,将读写整合,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我想只有这样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语文课才有可能流淌诗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少年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主人公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主人公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主人公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交流有周总理的生平事迹 2、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找出、画出生字词。 3、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4、交流在课文中积累的四字成语。 5、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6、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正确读写“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4、交流朗读在课文中积累到的四字词语并用各自的方式谈理解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说说在阅读中自己感受到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并说说件事给你的感受最深刻 3、朗读展示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1、通过读课文,你感觉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零五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二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理解课题 1、请学生跟着写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全体朗读一遍课题。 2、提问: 这个课题里面哪个词是我们不理解的?(崛起)请查查词典,说说它有几种意思?哪种意思更适合本课的意思? 3、说说课题的意思。 4、根据自己理解出来的意思再次朗读课题。 三、理解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生词,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 幻灯片显示: 崛、帝、范、巡、嚷、惩、铿、锵。 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字特别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混?如果有哪个字特别不太认识,赶紧去请教别人,看看有什么办法记住它。等一下,我们看看小组学习的效果怎样?如果整个小组都读认识了,那就请这个小组的同学都把手举起来。 3、检测小组学习生字的效果。请一小组全部读,全班同学判断对错。请二小组读,如果读对则全班跟读。 4、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拓展课外词语。 (师:这些生字你还在什么词语里面见过它?) 提问若干同学。检测学生自学词语的情况。 幻灯片出示: 帝国主义、焦点、伯父、模范、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诸生、抱负、胸怀、铿锵有力、喝彩、振兴中华。 5、生词正音。学生跟随教师鼠标朗读一遍屏幕生词。 6、提问理解词语的好办法有哪些? (一查工具书;二联系上下文;三请教别人。) 7、本课出现的这些词语,哪些是你大概理解它的意思的? (提问个别学生。) 8、教师帮助理解比较难的词语。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 9、除了词语之外本课当中还有一些比较长、比较难的句子。老师把它拿出来让大家看看,读好了这些句子,读课文就没有问题了。 出示难句: ⑴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⑵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⑶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指导朗读。 10、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记忆这些生词,老师用文字把它们串联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段话。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写作能力。 出示: 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11、去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边读边补充完整。 师:如果还有词语我们无法理解怎么办? (呆会进入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三、初读课文 (师:经过了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接下来,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把我们读得不太好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请别的同学帮你听听,让他给您提提意见。)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展示: 师:下请3个同学合作为大家展示一下。指名读(1~6自然段)、(7~8自然段)、(9~16自然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们的字音、句子是否读准确了,呆会咱们来评一评。) 3、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对学生指出来的错误进行更改。 (1到2名学生进行评价。) 4、给课文做眉批: 师:有个文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课文当中你特别有感受的句子勾划一下,或者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文中作个标记,等一会儿咱们交流。 5、交流本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出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6、交流学生感受较深的地方,并注意提问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视学生反应情况交流1至2名。) 7、交流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能够由学生解答的尽量让学生给予解答,不能够解决的把问题写上黑板留下节课解决。 四、写字训练 1、打开课本124页,看一看本课的12个生字。看一看,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特别地注意。 (巡、嚷等。) 2、教师示范。 3、学生练习。 (师:同学们把大家刚才提到的比较难写的字或者你认为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练一练,练几遍你自己决定,练到你满意为止。) 4、个别评价。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咱们想想刚才老师在黑板上留下的作业,第二节课咱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从题目入手,引出全文主线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理解,我们知道课题的意思了。那通过上节课的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吗?你是从课本上的什么地方发现这句话的?(出示两句话,学生感受其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从读中感受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这句话的意思与课题的意思一样,这是课文给我们的一个提示,说明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那咱们一起认真地把这句话写下来。 板书: 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当时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中华?)请大家阅读第1~6自然段,想一想伯父与周恩来的一番对话。看看从伯父的嘴中,我们能知道些什么?(我们从伯父的嘴中知道了当时的中华是“不振”的。(板书:不振) 3、自由练习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4、男女同学分角色表演对话。 二、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师: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周恩来的种种疑问,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自己亲自去看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情景。特别让你感到气愤的地方多读几遍,等下咱们交流交流。 下列环节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机动处理: 第7自然段: ⑴ (提问找到这里的学生)你从刚才的句子里面感受到了什么?从那些词语里面感受到种界的繁华?哪些词语感受到巡警的威风。 (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那么老师引导:为什么会让你气愤?) ⑵ 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再读句子。谈谈感受。 (教师引导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中华不振”。) 第8自然段: ⑴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⑵ 出示: 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想像──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呢?洋人会说些什么?围观者又会说些什么呢? (提问这样想像的根据是什么?) ⑶ 带着总结出来情感(妇女悲伤、洋人得意、围观者愤怒而无奈)再读读本段。 ⑷ 总结刚才分析的结果,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华不振”。 2、同学们,像这样令人气愤的事情在当时来说太多太多了。当时的那个“不振”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看看一组图片。 (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访问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看到这样的镜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国家落后,人民就要挨罪。”可是从租界地回来之后的周恩来并没有因为明白这个道理而沾沾自喜,相反地他陷入了一片沉思。请大家齐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你想到的用笔记下来跟同学们交流。 2、经过认真、充分的思考后,周恩来的回答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请问,他的理想跟其他同学的理想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交流感悟 1、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努力读书。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展示“周恩来光辉一生的图片”。) 2、(如果有时间)看完影片后,我想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就让我们带着对周总理的崇拜与感动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诵一遍吧。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讨论: 我为什么而读书?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找找四个字的词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从语言文字中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训练朗读能力;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运用,学会文章段与段自然过渡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一、 导入 1、今天我们进入第七组课文有学习,请一名同学导读,其它同学思考:从导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师: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在成长中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故事。 3、齐读课题,初次看到课题时,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谁?这个人的志向真伟大……)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了解他吗?资料汇报。 二、 阅读课文 (一) 1、和你同桌一齐读一遍课文,并且交流一下你预习中的收获。 2、交流预习收获,词、字两方面相机提示字形、字音、理解个别词意。 3、指名朗读,思考:围绕着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中写了几件事? 4、反馈 5、这三件事的连接,作者过渡得很巧妙,你发现了吗?(过渡句,过渡段)在哪里? (二) 1、为什么而读书?其它同学与周恩来的回答迥然不同,找出相关的段落再读一读,体会体会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1)读。 (2)体会。 预设(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为祖国、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2、少年周恩来就已经立下了如此远大的志向,请同学们想一想,使周恩来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1)(中华不振)。 (2)(耳闻目睹租界里中国人受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 3、根据预设 提问:文中几次提到“中华不振”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周恩来又是在哪一次提到后沉思,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呢? 4、在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之时,周恩来这样有志青年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大志,那么在21世纪初,中国在世界已经有了一席之地,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的今天,作为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我们,思考过“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吗? 5、学生发言(预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读书) 6、联系今天的学习,坚实地走好每一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吧! 三、 阅读链接 感受周恩来的临别赠言和诗篇的含意,进一步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四、 综合性学习 1、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 2、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选读课文《真实的高度》。 3、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汇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6【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得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事情? 2、课文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交流搜集的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引入揭题。 1、板书课题。 2、12岁的.周恩来竟把为中华之崛起确立为自己的读书的目标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怎样? 二、品读词句,感受“中华不振”体会人物情感。 1、默读1-8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经历了哪些事让他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轻声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部分,从两个人的对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部分。 4、12岁的周恩来听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后内心产生了很多疑惑,终于来到了租界地亲眼见到了洋人欺负中国人的情景,才真正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默读8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中介绍了哪些人,把描写这些人的词句画一画,把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写在句子旁边。 5、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体会人物情感。 a.衣衫褴褛的中国妇女失去了亲人却无人主持公道是因为什么? b.外国洋人肇事害人不知羞愧仍然得意洋洋是因为什么? c. 中国的巡警不顾同胞的苦痛,不顾民族尊严甘愿做洋人走狗这又是因为什么? d.围观的中国人眼看同胞被欺侮只能握紧拳头敢怒不敢言这还是因为“中华不振”。 6、播放图片《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圆明园遗址》、《南京大屠杀》谈感受,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 7、从租界回来的周恩来有什么表现?默读9-最后的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8、周恩来在沉思什么? 9、这就是少年周恩来立下的读书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1、这也是周恩来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拓展延伸。 1、周恩来生平介绍,感受他不平凡的一生。 2、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你们是否也有自己的读书志向呢?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立志读书 【教学反思】 一、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经过一番琢磨,我发现在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教学只要能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二、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 言为心声,语言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语文教学讲究“披文以入情”。文本所描述的事件是周恩来立志的主要原因,但是让学生仅仅了解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事情发生的现场。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体会只有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其次文本所介绍的中国屈辱史仅仅是当时社会缩影的一角,要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事绝不是一种偶然,因而在教学中我又为学生补充了四幅有旧中国代表的图片,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体会。 三、拓展文本,联系自我。 如果本文仅限于对中华之不振的了解,仅限于对那段历史的拷问,仅限于对周恩来少年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钦佩,那本文的教学就是不完整的。立志是行动的起点,因此课的最后我适当地拓展了人物,补充了周恩来后来是怎样实践自己的誓言,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也让学生明白光立志还不够,更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誓言。其次让学生思考在现在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真正目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7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重点难点 1、理解周恩来小时侯是怎样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念头的。 2、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生平的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同学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 2、释题:中华 崛起兴起 (先由学生试说,教师补充)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四、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练习写字,掌握字型 1、学生说说每个生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做示范和指点。 2、学生练习写字。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2)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周围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再让学生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2)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 3、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是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四、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诗的注释,学生试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所想到的,写下来。 2、小组内交流小习作。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了总理小时侯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沉思振兴中华 (疑惑不解) (理想、抱负、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⑴ 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⑵ 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⑶ 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 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 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课后小结】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起来。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3、阅读中指导怎样把成长故事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中指导写作。 难点: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讲的谁的小时候的成长故事?课文讲了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小故事? 2、交流:疑惑不解——解开谜团——立志读书(板书) 二、新课学习 导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他是在疑惑不解、解开谜团中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课文是怎样把这三个小故事连起来写清楚写具体的呢?我们继续学习。 a、学习第一部分(1—6自然段):阅读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读懂少年周恩来心中的疑惑,学习把故事写具体。 1、引言:课文是抓住周恩来的什么方面的描写来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不解的呢? 2、交流中学习。 (1)角色朗读对话。读懂少年周恩来心中的疑惑:为什么那地方不能去? (2)引导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读出周的好奇。 周恩来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指名读) 周恩来一次又一次地想:(齐读) 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齐读) b、学习第二部分(7——8自然段):阅读中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正原因,进一步学习把故事写具体。 1、引言:周恩来闯进租界,看到什么事情让他揭开了自己的谜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2、读文交流把握: ①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疑惑) ②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洋人轧死自己的亲人。(同情) ③肇事的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愤怒) ④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可悲) ⑤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理解反问句(谁也不敢怎么样。) 3、小结:妇女哭诉,洋人得意,巡警耀武扬威,中国人无奈,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 c、学习第三部分(第9—17自然段):角色朗读中抓住人物语言读懂周恩来的志向。 1、自由读课文,找出答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交流体会: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周恩来立志: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 3、对话朗读 ①指名读同学们的话,与周恩来对比——理解“抱负”、“胸怀”。 ②引读周恩来的话。 a、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 b、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 c、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③引读校长的话 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第二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激动地喝彩: “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④合作分角色朗读 d、读过渡句:学习如何把故事写清楚。 1、导语:课文三个故事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的三件事是由两个过渡句联系起来的,请你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读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四、阅读链接: 读诗感悟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五、综合性学习: 本组课文主要记录的是成长经历中的故事,本单元的习作也是要求写一个他人或自己的成长故事,为了开拓你们的写作视野,丰富写作积累,要求每个同学课外通过阅读、询问、写信等渠道,了解别人的成长故事,回顾思考自己的成长故事,做好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不解——解开疑团——立志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在教学中我做到: 1、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本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设计让寻找文中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来反映中华不振。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2、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 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让孩子们心海难平,让孩子们心有所向,让孩子们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并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 4、本节课原准备把课文的第三部分也上进去的,但又担心时间紧促,所以就舍去了,造成了本课时文本内容较少而课外知识穿插过多,人文性过强而工具性弱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更深刻,课堂上没有达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 课堂粗糙,应不断优化。请老师们指导。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0知识与能力 1、重点认识一些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什么? 2、交流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3、同学们,你们来学校学习是为了什么?(指名说) 4、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书上标出来。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出示小黑板,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 三、读通全文,全班交流。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2、周恩来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四、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听写词语。 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二、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指导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4、从本段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己一边读,一边想: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体会“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自读读文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你从本段学到了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五、课外延伸。 1、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 2、了解周恩来或别人成长的故事。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板书: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 目睹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立志 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我教学本课,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以读说感悟为主,让学生明白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感受周恩来博大的胸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爱国的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示了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喧嚷、得意扬扬、惩办、志向、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同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同学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读考虑: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疑惑,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衔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局部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同学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疑惑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疑惑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时地追问和考虑。 五、学习课文第二局部 1、让同学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身的同胞在自身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实际,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局部 1、考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讨论: 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激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沛的考虑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实际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什么,让同学谈一谈或写一写自身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考虑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同学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同学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⑴让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小组读。 ⑶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