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
范文 |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通用1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是曲线图形的开始,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园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画圆。 三、说教学设计 1、情景中创造圆 课的开始,创设情景:“正确答案离小胖右脚3米处”以右脚为点,3米长的范围上去寻找,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并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个点,逐步形成圆。 2、比较中初步圆 出示已认识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平面直线图形,让学生去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慢慢地引出圆是由一条围成的平面图形。 3、紧紧扣住圆的特征 通过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中的中心点到各个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让学生去寻找相等距离的条数,慢慢演变成,圆的中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处处相等,并且有无数条这一圆的本质特征,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长,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中同长是圆的本质特征,这一教学重点。 4、画圆中感受圆 让学生尝试画圆,处处感受画圆的困惑,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感受到画圆的步骤,定点,定长,绕一圈,正确掌握圆的画法。 5、解释生活中的圆 汽车轮胎为什么设计成圆的?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圆的一中同长本质特征 6、回归情景问题,延伸突破圆 回归情景问题,并出示篮球与圆,让学生比较认识到圆是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一中同长,从而完整正确答案在以右脚为圆心,3米长为半径的球体上,圆的认识又有以重大突破。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2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P95-96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教授的内容是在第五单元学生就已经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以及有关角的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只是因为刚学,学生对于推理的书写过程还颇为陌生。 因此,通过本节课探究相等的角,进一步加深对有关角的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对推理的过程更趋于熟练化、合理化,让其在复习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使所学知识得到提高与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有关角的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因此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同角的补角相等,同角的余角相等这两个简单的几何命题,加深体验几何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数学结论的明确性,为后继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1、引入部分。 因为本节课所执教的内容需要学生能够根据角的关系熟练的计算出角的大小。从而推理说明出各角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引入时安排了两题角的计算帮助同学们进行复习,目的是复习角的计算格式和特殊角的度数。 2、新知探究部分。 因为两条直线相交后得到角有很多,而小于平角的只有4 个,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够根据以前的知识说出它们之间互补的关系,而对与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形成的相等的角可能部分学生有了初步感知,也许会说到。所以我采用的是猜想- 验证的策略。而经过总结验证的策略可能会有如下三种; (1)学生会想到把四个角都测量一下 (2)举例法,假设测量出其中一个角,通过计算得出其余的角。 (3)通过推理说明,根据同角的补角是相等的关系证明出结论。但是在课上不出现同角的补角是相等这样的话。目的是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练习部分:这要分为二个层次。其一,找一找,动一动。通过身边找一找或动一动创造一组的相等的角,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二,想一想,说一说。本节课主要我的定位是能够找出各角之间的互补或互余的关系,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言语表达的条理性。 而对于书写过程可能学生做起的难度很大,因此,基本上没要求书写计算过程的部分。 4、总结部分。其一,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今后要学习的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的知识,但是在小学阶段不做要求,但是,我想为了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引入数学文化的方法,介绍最早证明出对顶角相等的科学家是古希腊的泰勒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热爱科学的争当数学家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其二,知识的总结,谈一谈你的收获或感受。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3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6页例2。 教材分析:《垂线的画法》位于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是画规则平面图形的起源。它将直接影响到对规则平面图形的画图和计算。因此,它在整个小学数学平面图形的数学中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也将影响到学生对平面几何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掌握垂线的画法,能灵活运用绘图方法能力。 2、认识垂线的性质。 3、注重发散思维训练,激发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垂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垂线性质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1、教具:,数学用三角尺一套,题单。 2、学具:学生用三角尺一套。 教学宗旨:突出重点,深化难点,拓纲务本,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法和学法:1、教法:讲解法、提问法、演示法、问卷法。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总体上安排有: 1、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2、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3、强化新知、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4、畅谈收获与感受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在创设情景、导入新知部分。 首先复习旧知组织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来;接着用富有挑战性的语言——你们会画垂线吗?从而激励学生去尝试画垂线。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通过“自己尝试画垂线——比较画法——演示”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总结画垂线的方法。那就是: ① 手握斜边,使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② 两手配合,沿直线平移三角尺,使另一条直角边靠近指定点。 ③ 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学生掌握了垂线的画法后,再次让学生过直线上的点画垂线,巩固正确作图方法。同时老师重点强调“重合、平移靠点、画线”这画法三步曲 二、难点的处理: 也就是探究垂线的性质。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此处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通过“画一画、量一量”,而后发现:点到直线的线段有无数条,有一条最短的。这时老师演示且揭示垂线的性质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 通过质疑“你是怎样画出这条垂线段的?”抽象概括与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是一致的。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强化新知、提高能力。 先独立完成分层练习题,写在题单上,及时反馈垂线的画法。 后运用垂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二人小组讨论完成教材第69页5、6题,并说说理由。 5、最后谈收获与感受,总结本课。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新发现?有何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由“学习享受”转变为“享受学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4教学内容: 北师大出版社四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27页的内容,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 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 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计算器上各种功能键,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计算器、课件。 学具准备: 实物计算器、网上“在线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今天老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小小工具手掌大,不动笔来,不要纸,点点数字和符号,得数它都全知道。它是什么工具呀?你想认识他吗?(课件出示) 2,教师展台展示:实物计算器。 板书课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评析:猜谜语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他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它究竟神奇在哪呢?为后面的学习留下了悬念。】 二、认识与体验计算器的各种功能键 1,请问哪个学生会使用计算器,请上台来展示一下。 2,学生尝试性实践活动(展台展示使用过程)。 生①:( )+( )=( ) 生②:( )-( )=( ) 生③:( )×( )=( ) 生④:( )÷( )=( )?? 3、学生在尝试与评价活动中、发现与认识计算器上的各种的功能键,感受到各种功能键的魅力。 ①开关、清除键。 ②运算符号键。 ③数字键。 ④等号键 ⑤小数点键? 【评析:学生现有的经验是最好的切入点,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在尝试计算与讨论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各种功能键的魅力。】 三、网上“在线计算器”的应用 1、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性计算。 (1)请同学们在计算器上、输入任意一个自然数(7)→×878→-765→×2→+20xx→-470→÷1756→( ) 结果会怎样呢?(课件出示) (2)请同学们计算第一组同学早餐的价钱。(课件出示) 生①:3.00元 生②:2.00元 生③:1.50元 生④2.00元 生⑤:2.50元 生⑥:2.00元 生⑦:2.50元 操作过程:输入3.00→+2.00→+1.50→+2.00→+2.50→+2.00→2.00=( )屏幕上呈现的15就是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在计算中感受一些数学规律。(课件出示) (1)1+2+3+4+?+98+99+100=( ) (2)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 学生在尝试计算与讨论的实践活动中获得:(课件出示) 第(1)题:就是50个101是多少。101×50=( )。 第(2)题:积的中间位就是1的个数,如:11111×11111中间位就是5,中间位前面是1234,中间位后面就是4321。以此类推,不需要计算,就知道得数。 3、巩固练习:教材第27页第3、4题。 【评析:网上“在线计算器”的应用,其实是老师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全班只有10个计算器,不过师生恰到好处地尝试了网上研究数学之乐趣,陶冶学生之性情,使神奇的计算工具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四、本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使用计算器了吗?它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与快乐。同时,我们尝试了网上研究数学问题,对学习数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数学起源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原本就是趣味无穷。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5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算式》,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一)》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使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 教学中,我将通过谈话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 观察分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3、 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挖掘宝藏。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有趣的闯关游戏活动,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得探索规律的体验,懂得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四次闯关,在每一关中经历“计算、观察、思考、交流、归纳”这一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探索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在每个同学都想一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议一议、全班交流、老师板书等启发引导。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进行讨论总结出规律。 第三关:神奇的9。通过设置“9999999×9999999=?”的难题,经历解决问题的挫折,激发寻找新办法的探索欲望。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通过“卖关子计算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 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的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深化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山脚到山顶有2222222层,每一层有5555555级台阶,要走多少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解决22222222×5555555=?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6一、说教材 学生通过前几年的学习与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对圆形物体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圆的初步认识》是建立在学生的这些经验上来进一步认识圆的有关特征,让学生深切体会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为后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半径和直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圆的美。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圆上所有的点到固定点O都有相同的长度r,认识圆心、半径。 难点:初步认识圆的有关概念。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认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而理解半径;用讨论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学习半径、直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动眼看一看等方式自主探索,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半径等知识。通过自学的方式去学习圆的对称轴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点亮双眼,看自行车车轮 我出示了生活中自行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车轮形状,学生们都知道是圆形,又出示正方形车轮的自行车,问这样的自行车你们见过吗?学生们会说没有,紧接着我就提出疑问为什么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形呢?圆形车轮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初步知识。带着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圆的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静做细观,共探圆的奥秘 1、认识圆的边:观察圆形,看看它的边是由什么样的线围成的?由此得出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认识圆心:移动车轮、转动车轮,让学生观察车轴在车轮中的位置有没有改变,通过实物迁移,用一个点表示车轴,从而去认识固定的点即定点在圆中叫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 3、认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动手操作、同桌讨论,在图中找出与圆心距离为3厘米、2厘米、4厘米的点,能找多少个,并观察分别在圆的哪个位置,从而认识点在圆上、圆内、圆外三种位置关系。 4、认识半径:通过点在圆上这个知识认识到圆上所有点与圆心所连的线段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接着介绍这样的线段就是半径,用字母r表示,接着小组去讨论怎么理解半径,并通过一道练习加深对半径的理解。 5、认识直径:出示一个圆及圆中的6条线段,让学生观察6条线段中哪条最特别,通过小组讨论找到特别之处经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再介绍这样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再让学生说说如何理解直径并在圆中试着画一画直径,看看还能画出多少条,并量一量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而得出圆中有无数条直径,长度都相等。 6、认识对称轴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通过预习回答问题来知道圆的对称轴及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说明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并给学生一张圆纸片,动手操作来解决如何确定它的圆心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静思默观、自学新知、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圆的有关知识,既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又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齐心协力,一起练习 本环节通过判断和选择两种题型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四)巧思妙想,畅游数学天地 首先,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接着让学生们猜 谜语,轻松一下: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个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打一个水果)猜出后,我们再猜一猜羊吃草的范围最大能吃出什么图形?在猜谜中感受到圆在生活的存在。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圆的,然后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圆,最后出示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句话一切平面图形中,圆形是最美的,学生感受圆的魅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7一、说教材: 《数据的分段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第1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初步教学分段统计数据,所以例题和习题都明确了数据以及各段的数值范围,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教材通过创设学校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的教学情境引出分段整理数据,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把购买鼓号队服改为购买武术队的服装。围绕购买服装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分段整理--制作统计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整理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逐步优化,突出画“正”字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在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会根据实际情况,用画“正”字法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初步学习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4.结合统计,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会数据的分段整理,难点是能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做出决策。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灵活采用谈话法、比较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画“正”字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统计数据的全过程。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探究尝试、合作商讨、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真实经历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特别是学会了分段整理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需求: 以学校准备为武术队队员购买新的服装引入全课。在师生的交流中得出:要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先要知道每段身高的人数,从而引出分段整理。 2.自主探究、学会整理: (1)初次尝试:同桌合作,尝试分段整理。此时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在交流中进行方法的最优化,提出画“正”字法整理。 (2)再次尝试:同桌继续合作,但规定整理的方法,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学生操作中教师巡视,收集资源。在资源的对比中,体会画“正”字分段整理时的注意点,如:合计的意义,统计表中日期的填写等,让学生初步学会画“正”字分段整理的方法。 (3)回顾总结:分段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分析数据。 3.联系实例、感受方法: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活动要求,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让学生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分析统计结果,说说知道了什么 4.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1)第2题采用4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统计,第3题是独立完成统计。过程与第1题一样。 (2)介绍:你知道吗? (3)出示2、3题的两张统计表,谈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数据的分段整理 分段整理数据(画“正”字)——制成统计表——分析数据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8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本课是上海版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分数的初步认识在三年级时已有接触过,已知道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比一比”、“分数的加减法”和“小探究——分数墙”三个部分,本课内容主要是学习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学生对分数理解的关键,本课的学习还为以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意义、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让学生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操作演示,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的算理,并且明白只有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分子才能相加、相减的道理。使学生通过操作明白算理,在“动”中思、在“动”中悟。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计算简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4、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前,学过了同分母、同分子的分数比大小,会通过画一画的方法直观进行大小比较,对分数的认识也上升到能用比较抽象概括的语言进行推算,这些都是学习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初步学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尝试、交流、猜想、验证等思维形式,发现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有趣的情景激发数学学习兴趣;通过“因为……所以……”推理过程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以游戏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学,使全体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4、在学生的反馈中,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四、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归纳、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概括的同时,自己尝试对分数加法的计算,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将分数加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条思路。 3、充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增强合作学习的合作精神。 4、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充当老师的角色,自己出题,学生自己解答。 五、说教学过程 1、为了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在复习中,设计了一个“拼图游戏”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计算回答的同时,也将分数的含义理解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加深,为新课内容打下基础。 2、在新课以前,让学生直接根据演示列出算式,然后告诉学生知道为什么:+=,接着就揭示课题:分数的加减法。这样可以使课题很自然地渗透到学生脑海。 3、在教学分数加法时,我决定采取让学生试着进行计算,并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告诉自己的小伙伴。我想通过这种方法,一定可以使学生人人动手、动脑,体现出自主探索学习的优越性。 4、新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并在具体的生活情意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因此在有1的分数加法教学中,由于有前面的基础,我让学生直接算出结果以后,再特别指出:“”这个分数有何特点,使学生明白实际就是一个单位:“1”可以直接等于“1”,并且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等于1的分数,请学生举例,同时使学生明白等于1的分数有无限多个。 5、在分数减法的教学中,由于有了加法的基础,所以我决定大胆的让学生自学,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探索、推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将分数减法的算理记在心中。让学生积极思考,明白为什么要把“1”看作“”,而不看作其他分母的分数的原因。 6、在分数加减法教学过程完成后,我准备引导学生完整的归纳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且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以利用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强学生的记忆。 7、课堂练习是一堂课的关键部份,所以我在学生完成了课本相应的做一做以后,鼓励学生自己上黑板出分数加减法的题目,再请其他学生来完成,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我想学生一定具有极强的课堂兴趣。 8、最后,我还安排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记、在欢快的气氛中,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刻入学生大脑。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以新课标为准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一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愉悦、兴奋的氛围中自然接受所学的知识内容,并让学习内容能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为后面的学习分数打下基础。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的。在以上教学设计中,肯定会出现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们批评指正,欢迎多提宝贵意见。非常感谢! 《分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找到了新知的“生长点”,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探索“为什么这样算”。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力求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题尽量让学生说,一些例子让学生举,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努力使自己的角色实现转变,做一回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欣赏者。 从课堂实施上看,大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重点探究“为什么这样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处于欲言不能,欲罢不止的亢奋状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想法,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从而达成共识。 本课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根据教学内容,我并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从学生熟悉的分吃西瓜的情境出发,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所有的例题和部分练习题都出自于学生之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练习材料的选取上我以“有效性”为前提,设计体现了“密度”和“梯度”的特点。另外又注意了开放性,关注学生思维个性化的彰显,从而实现“差异性”。最后的拓展练习,我采取了一题多用的方法,灵活的驾驭生成性的东西将本节课推向高潮,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连带关系,又让学生感受到“课已尽,意犹在”。 本节课的欠缺之处是,在指导书写算式中有1的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时,还应更具体些,学生口头会表达,但在规范书写上还是有困难,只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分数的加减法算式。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9一、 说教材 《认识整万数》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写和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教学整万数,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数目,认识万级和个级的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会读写整万数。教材分为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教材通过呈现生活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出现较大的数,引发学生求知欲,再以“10个一千是一万”为基础,借助计数器,引出“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第二段,教学整万数的含义及读写。这里将写数和读数结合起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数的实际意义。 第三段,教学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教材介绍了我国的计数习惯,根据已有知识,给出各级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让学生联系读写的体验,通过类比,推出万级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 教学目标: 1、凭借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使学生在认识个级数的基础上,认识万级的数,认识记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掌握整万数的含义和读写。 2、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数目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3、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教学难点:读整万数,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 二、说教法和学法 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结合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这样的大数目,让学生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设计理念 1、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身边的数据出发引出大数,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去读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借助于直观教具计数器拨一拨、数一数,由计数器上对计数单位的认识直接切入数位的认识,逐步完善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的排列规律。 4、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及相关数学顺序表,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一个逐步形成过程,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三、巩固应用、深化新知;四、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时,选择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的有关数据,通过阅读这些有意义的数据,既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 学生对于相邻数位间的进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学生一起回忆万以内的计数单位及数位顺序表。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一万一万地数,从一万数到十一万,理解10个一万是十万;十万十万地数,从十万数到一百万,理解10个十万是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地数,理解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及相关顺序表,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一个逐步形成过程,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认识数位顺序表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的经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各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由计数器上对计数单位的认识直接切入数位的认识,逐步完善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的排列规律。这样安排可以为理解“读万级上的数的方法与个级相似”做准备。 3、了解整万数的含义,学习写数、读数。 学生借助计数器,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在此基础上,我又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整万数,帮助学生理解,多少万就是多少个万,因此需要在万级上拨出多少,拨好后再读一读,写一写并交流读、写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感悟整万数的写法和读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新知 整万数究竟有多大,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也较难理解,通过读写生活中的大数目,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数的读法和写法,也初步体会到了整万数究竟有多大,如:xxxx有400000平方米相当于有40个教学楼那么大。 四、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使学生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堂中的自我评价更能激励学生自我发展。同时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进行课后调查,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整万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的目的也是为生活服务的。 五、说板书设计 我在设计板书时,安排了数位顺序表,再根据数位顺序表写整万数,并用红笔突出万级的写法,突破写书整个难点,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充分体现了板书的概括性,指导性。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0一、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课本第64-6 5页,例1—例4)包括: (1)小数的性质; (2)小数性质的应用(六年制第八册第四单元)。 2.教材所处地位:本节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小数的性质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小数性质的应用是本节的重点。 4.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小数的性质; (2)根据需要把小数化简或是把整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二、教法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 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 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 三、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 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在商店里,经常把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的小数:手套每双2.50元,毛巾每条3.00元。这里的2.50元、3.00 元分别是多少钱?(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为什么能这样写呢?这是小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我们今 天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研究小数的性质 (1)出示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米尺(10厘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点,说 明: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书)。 请同学们看米尺想,1分米是1/1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10厘米是10个1/100米,可写成怎样 的小数?(0.10米),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 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在这里应用直观演示法,变抽象为具体。然后板书准备比较,观察上下两个等式,说明0.1、0.10、0.100 相等,再添上“因为”、“所以”、“=”。 A.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B.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C.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在这里应用了比较法,便于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总结性质。 (2)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靠性出示例2:比较0.30和0.3的大小。(图略)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1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体会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情感态度。 (1)通过对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动参与意识。 (3)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教材分析: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教法学法: 1、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探: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模型,动手画图与合作讨论,共同探索出平行公理及推论。同时,通过设置拓广探索等练习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使学生的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同时,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教学,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让学生尝试“说点儿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让学生感受一组画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平行线(板书课题) (意图:通过熟悉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无处不在,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好了情感准备。) 二、合作交流 1、建立模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模型,并思考问题: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意图:利用这个模型引入,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2、平行线的概念。 (1)学生讨论得到: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吗? (3)动手画一画,分小组讨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4)动画演示空间图形:这样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么它们平行吗? 3、平行线的画法。 (1)过直线AB外一点P,你能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吗?能画出几条? (2)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 (3)练习:过点P画直线MN的平行线。 4、平行公理。 (1)讨论:在前面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如图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2)类比前面我们学过的“垂线的性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归纳平行公理。 5、平行公理的推论。 (1)讨论:过点B、C分别画直线a的平行线b和c,那么b和c平行吗?由此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2)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 (3)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三、反馈练习 1、巩固练习。 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 (3)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平行线的概念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落实基础知识。) 2、综合运用:P13、练习。 说明:(1)学生画图、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巡回指导、集体讲评、示范。 (意图:这组练习是“基础练习”与“复习巩固”的综合。让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画法及平行公理,使学生能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 落实新知 3、拓广探索。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说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并在全班交流,然后教师利用动画展示。 (意图:通过拓广探索,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学生设计不同的队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明:学生分组小结,各组代表发言交流体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赞扬。 (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1、让学生利用平行线设计一些图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平行线的美学价值。 2、让学生利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画出自己家住房的平面图,自己设计一个户型,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板书设计: 5.2.1 平行线 1、平行线的概念练习书P13 2、平行线的画法 3、平行公理 4、平行公理的推论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2说教材: 今天和大家研讨的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内容, 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在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行了深入探究,在为后续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打下基础,教材内容不仅有广泛的应用,还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内容思路是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进行对比研究,在研究中找出图形的不同,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建立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思维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本节课,通过情景教学模式,与授课内容与学生自身经历结合,渗透数学思想,结合数学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说学情: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课题首要是研究,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及本质区别;并且将数学概念里的“图形与空间”传达给学生。本节课程,利用学生已学图形知识延续,通过观察、争辩、动手实践、探究掌握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一般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图形,彼此是完全独立的同时也相互有联系、有渗透。让学生充分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魅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接收知识的情况,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比较、争论思辨、抽象概括能力,解析几何图形。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思考分辨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探索发现的乐趣,学会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探索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信封 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建立概念”这一主题,落实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类、比较”等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反思思辨交流学习。 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让学生理解重点知识。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提出平行线问题,引出平行线与梯形课题)→新课教学(辨析特征,分类思想→了解本质,宗旨思想→逻辑联系,集合思想→拓展应用,转化思想)→反馈发展(联结知识,极限思想→贯穿模型思想) 教学设计: 此次采用思考实践,自主探索与分析辩解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从已知 “平行线”入手,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来。引导学生提出课题,“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同时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让同学对不同四边形进行分类,了解学生对四边形的认知,分析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不同,突破原有对梯形的固有认识。 这个环节设计,让学生面对四边形进行分类思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不同之处,突破对原有梯形的固有认识,了解他们的本质区别。体会分类思想能够增强思维的缜密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从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感悟分类思想。 演示操作、构建概念: 以点子图引导学生绘制图形,确认学生对四边形的基础认识。通过旋转绘制的梯形,让学生理解,不管梯形的位置怎么变换,他的本质属性是没有变的,它依然还是梯形。 这个环节设计,通过画抽象图形梯形的特征,在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之间架起数学模型桥梁,将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把抽象的图形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老师给出“特殊”梯形,引发学生争辩,但没有给予学生观念干预,而是引导学生触摸概念本质,从图形的本质去思辨,了解发现图形的特征与区别,让学生感悟“万变不离其宗的”的道理。 3、探究新知、明确概念: 学生通过两组平行线特征,快速联想到图形平行四边形,老师却拿出的是长方形。学生迷茫时候,层层追问,逐步点拨,学生抓住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在思辨中深刻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梯形属于四边形不属于平行四边形,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争论辨别中得到升华。这个环节设计,让学生归纳四边形图形的本质区别,并进行归类处理。在思辨中深刻理解,丰满了学生对思辨性概念的认识,对四边形图形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系统,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就成功了。 4、图形观察,理解特征: 导入趣味故事,“女儿给的信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信封的形状,得到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图形,让学生用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分别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这个设计,给学生造成悬念,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了解图形之间的转换,理解图形之间的变化过程,相互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对转化思想有所感悟,为今后学习几何图形的面积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给学生思维提供成长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验证结论,归纳概念: 通过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上三个点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图形转化中的对立与统一,体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沟通,再次凸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本质区别。 这个设计,有助于学生在归纳所学知识内容的时候,清楚数学系统的逻辑,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在简单的挑战中体会极限思想,串联上下知识的逻辑结构,发现数学知识的发散与严谨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思想渗透,贯穿课堂: 通过画图、猜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辨析图形之间的特征,了解之间的关联,学会分类思想;通过图形之间的关联,了解其中的本质联系,明白图形之间的数学宗旨,清楚数学模型概念;明白图形之间本质联系,让学生分辨四边形集合之间的关联;集合里图形转化之间的应用,使得学生学会图形转化,清楚数学的转化思想;关联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系统性,数学的内容是相互之间的关联思想,并非相互独立的; 将学生原先写不关联的知识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建立系统的“结构性认识”,使模型结构更加明晰,从而使得分辨思想方法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课堂。数学思想方法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有联系、有渗透的,同一问题可用多个思想方法解决。 教学亮点: 分类归纳,发现本质 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分类归纳知识本质区别,让学生去自主思考,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建立概念,更加自然的得到有效地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体会数学思维逻辑系统性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缜密性,为学生以后学习数学建立系统性的认知结构。 逻辑联结,引导探究 创设情境,设置信封悬念道具,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通过学生对信封的了解,从而使已知信封形状与其新的图形产生联结,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图形之间的本质属性的关联性,在验证中去总结归纳,将抽象的数学语言用图形的特征解释。让学生清楚认知数学知识的关联性,从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利用故事,激发探究 针对学生对有趣未知的奇闻轶事好奇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导入女儿给的信封,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使学生兴兴致勃勃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生动有趣内容,引导的新知识点。激励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发现数学就在身边的乐趣。 教学反思: 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实物去创造情景,从而认识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概念,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的秘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 应该更加重视操作实践,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知识,培养自主、探索思考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更能自主的去观察、发现、探索,并且总结归纳。 在教学课堂中应该多借助教学道具,设计更适合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3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2、教材地位与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认,而本单元则是在以前学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单元是在小学阶段对整数学习的最后一课。对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数目。 3、教材的编排特点:a.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增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万以内的整数。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会做一些课前准备,一是准备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二是准备计数器、游戏卡片等教具。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掌握亿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级个级、万级、亿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难点:1、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2、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法: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学游戏 五、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前准备:口答:一千里面有10个百,一万里面有10个千;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个位 十位 百位 千位 万位)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利用课件出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图片)你们会读这些数吗? 瞧,这些数比以前学习的万以内的数更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一万)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4一、说教材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课时,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认识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安排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随处可见平行与垂直的原型。学生的头脑里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本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从学生出发,以《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生活实例引入,通过猜测、动手画线、图形反馈使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知识,以及运用分类、观察、讨论等方法以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从而揭示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最后加以巩固、提高与应用。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 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亲身体验,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1吕杰教师适时给予鼓励,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的关系,认识两线平行垂直。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建立垂直与平行的空间观念。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晚上,吃过晚饭小明在收拾碗筷时,不小心把两根筷子掉在地上了,如果用两根筷子表示两条直线。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猜测一下:两根筷子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怎样的图形?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设计意图: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新课,便于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引导探索,感知特征2 1、展示各种情况首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作品,然后将部分同学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学生会出现如下情况。 2、进行分类: (1)相交与否。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能给他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第二种,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第三种,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师:你们所说的交叉是两条线碰到一块了,在数学上称为相交。 (2)引导学生分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这里学生可能对两幅图有疑问: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同时请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把两幅图中的直线分别延长。学生通过观察与想象很快明确了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刚才在分类时有的同学把已经相交和快要相交看作不同的两类,因此分成了三类,那分成四类的同学把交叉成直角的看成单独的一类了,其实这也是相交。这样同学们在交流中达成分类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设计意图:在积极探究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辨析、求证过程中顺其自然的发现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三)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认识平行: 师:这组直线会相交吗?你是怎么想的?有的学生认为它不会相交,有的学生觉得两条直线是一样宽的,有的学生则认为是不是一样宽,必须动手量,通过用尺测量,说明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这种情况在数学上叫互相平行。(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向两边无限延伸,进一步说明两条直线向两边无论怎样延伸都不可能相交。)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质疑: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教师出示图帮助学生理解,问:平行吗?平行。接着问:这样还平行吗?为什么?因为不在同一平面。练习:出示下列几组直线,判断哪几组互相平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强调: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时“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解惑这样一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他们的想象,情感等参与到学习中去,亲身体验,加深理解平行中同一平面,不相交的概念。)2、认识垂线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两条直线相交后都有四个角,我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我发现对着的两个角一样大。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四个直角呢?学生说:“可以量一量。”(请一学生验证。)教师小结: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设计意图:学生从相交后形成的角度来看,发现+,从而引导学生用工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现象,清晰揭示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垂直与平行》 (四)巩固新知,应用提高 1、找一找 a、出示主题图,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学生们自主发言。 b、在几何图形中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举例说明平行的例子:五线谱中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