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学活动教案 |
范文 |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十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 篇1[活动目标] 通过对豆子的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高脚杯6个、黄豆若干、大铁盘6个、记录白纸30张、铅笔30支。 [活动过程] 探究的问题: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要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看看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豆子被泡大了。 (2)豆子会从杯子里跳出来。 (3)不会有变化。 试一试。 幼儿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并仔细观察。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看见一颗颗黄豆陆陆续续地从高脚杯跳到铁盘中。 (2)豆子发出蹦蹦的响声,好像豆子在“跳舞”。 (3)豆子被水泡大了,杯子里放不下就跳出来了。 数一数。 有多少豆子在“舞池”中跳舞,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活动的结果。 想一想。 还有哪些豆子会跳舞呢?水泡过的豆子与干豆子有什么不同? 注意事项: 1.实验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各个环节教师要提前做一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2.挑选黄豆时要挑选颗粒饱满的黄豆。 科学活动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了解纸易皱、易撕、怕水、怕火等多种特性。(重点) 2、能大胆猜想与实验,积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新发现。(难点) 3、喜欢探究纸的秘密,知道要爱惜和节约用纸。 活动准备: 1、摸箱,内放各种有特点的纸若干。 2、废报纸若干,空瓶子每人一个。 3、小纸人一个,课件。 活动过程: 一、采用摸箱的游戏,让幼儿感知、回忆各种纸的外部特点。教师引导语: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来和你们一起玩一个摸箱的游戏。1、请幼儿上前摸纸箱中的纸,猜出名称,并说出理由。2、请幼儿说说还知道哪些纸。 二、通过竞赛让幼儿了解纸易折、易皱、易撕、易卷等特点。 1、教师介绍竞赛规则:每个人眼前有一个空瓶子和一张旧报纸,看谁能用各种办法快速地把这张废报纸快速地放到瓶子里。(幼儿操作时,教师强调平常做纸的实验时也要用废旧纸,因为纸很宝贵,同时鼓励幼儿发散性地想出各种办法) 2、请有代表性的幼儿演示方法,得出纸的各种特点,同时随机教育要爱护纸。教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纸有易折、易皱、易撕、易卷的特点,再以后使用纸制品的时候可千万要小心、仔细,不要把它们弄折、弄皱、弄撕、弄卷了。 三、通过小游戏让幼儿了解纸的其他特性。 1、纸宝宝迷路回不了家了,这儿有四条路,帮帮它看走哪条路能最快最安全的回家? 2、教师演示课件教具让幼儿知道纸怕火、怕水、怕划,同时进一步教育幼儿爱惜用纸。(出示课件:有四条路同向小纸人的家,长短不一,其中路上分别有火堆、水坑、碎玻璃、小草,请幼儿预测小纸人走这四条路会发生什么事情,同时演示课件、现场演示)教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纸还怕火、怕水、怕划再以后使用纸制品的时候可千万要小心、仔细,离火、水、刀子远一点。 四、谈话:让幼儿了解一些特殊的纸。教师设疑:不是说纸怕水吗?那我们平常喝水用的纸杯为什么不怕水呢?(原来这些纸是经过特殊处理过的,已经不怕水了)那你还知道哪些特殊的纸呢?(教师介绍一些特殊的纸:不怕高温的纸,可放在微波炉里烤;可以吃的纸等)请幼儿一起品尝可以吃的纸。 科学活动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幼儿乐意探索、寻求蛋宝宝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2、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 3、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个熟鸡蛋、各种物品:沙包、米、泥、瓶盖、小杯子、布等。 活动过程: 一、歌表演《小小蛋儿把门开》,激发幼儿兴趣。 1、幼儿听音乐,边唱边做动作。 2、师(以蛋宝宝的口吻):小朋友真快乐,我也想站起来和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能帮助我吗? 二、幼儿探索活动 1、第一次探索活动 ⑴让幼儿交流为什么蛋宝宝站不起来? ⑵迁移生活经验,说出哪些物体也是圆的。 2、第二次探索活动 ⑴幼儿探索,借助各种物品使蛋宝宝站起来。 ⑵幼儿相互交流操作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游戏活动:孵小鸡。 师生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幼儿边模仿鸡走边念儿歌:"鸡妈妈真能干,会捉虫、能下蛋,孵养小鸡带着玩。"鸡妈妈边绕圈边走边问:"小鸡小鸡多大啦?"小鸡回答:"长出脑袋和嘴巴。"最后小鸡说:"翅膀出来了,我能出来找虫吃啦!"鸡妈妈带着小鸡一起出去找虫吃。 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的语言角中,投入图片,让幼儿了解小鸡成长的过程 科学活动教案 篇4活动一 目的: 1、引导幼儿观察云的形状,说出看云的感受。 2、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准备: 选择多云的日子和一块草地。 过程: 一、引发兴趣,唤起幼儿的有关经验。 1、谜语导入: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有时像棉絮,有时像鱼鳞。 2、启发幼儿说说平时看到过什么样的云,它们像什么。 二、引导幼儿到户外观察云的形状,说说看云的感受。 1、引导幼儿观察天空中的一大片云,说说这片云的形状像什么。(让幼儿充分想象,发表意见。) 2、幼儿随意坐或站,自由观察天上的云,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样的云,它像什么,后来又变得像什么,为什么会变。 3、请幼儿说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现象,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启发幼儿说出云是在不断移动的。) 三、引导幼儿欣赏故事《云宝宝和风娃娃》(附后)。 1、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提问:寂寞的太阳公公有什么愿望?云宝宝和风娃娃是怎样做的?它们变了些什么魔术? 2、引导幼儿根据观察所得,尝试仿编故事。 四、组织游戏:会变的云。 启发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一片云在草地上任意地飘来飘去。当教师说“云变了”时,幼儿马上摆出一种姿势表示云的形态,并说说自己变的是一片什么形状的云。当教师说“大风吹来了”时,幼儿就四散跑开蹲下,表示云被大风吹散了。 活动二 目的: 1、引导幼儿认识云的形成过程以及云的颜色与厚薄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准备: 白云卡片一张,磁带、录音机各一,手电筒五支,白纸若干。 过程: 一、游戏:我是云宝宝。 随着愉快、轻松的音乐,幼儿依次传白云卡片。音乐暂停时,拿到白云卡片的幼儿可发挥想象,说:“我是云宝宝,我能变成××。” 二、讨论云的形成。 1、为什么天空中有云?云是怎么来的?(引导幼儿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回答。) 2、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提问:“小水滴想旅行请谁来帮忙?太阳公公帮助小水滴变成什么飞上了天?后来发生了什么事?云是怎么聚集而成的? 三、讨论云的颜色。 1、云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天空中的云有时是白色的,有时是灰色的、黑色的? 2、通过实验感受云的颜色与厚薄之间的关系。 ①将手电筒当作太阳,将白纸当作白云,引导幼儿做实验,观察当“太阳光”照在一张纸上时所产生的现象。(透过纸能清楚地看到光。) ②当“太阳光”照在叠放的几张纸上时,你发现了什么?(光能透过纸,但看得不太清楚。) ③再加上一些纸,你发现了什么?(看不见光了。) 3、小结:其实云是白色的,只是因为云的厚薄不同,才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当云很薄的时候,阳光照在它们身上,云看上去就是白色的;当云变厚时,阳光只能透过很少的部分,云看上去就是灰色的;当云很厚时,阳光无法透过,云看上去就是黑色的。 活动延伸: 画出各种各样的云。 科学活动教案 篇5设计思路 带孩子们外出活动时随处可见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鲜花,他们对色彩很感兴趣,同时对大自然中美丽的花朵也是情有独钟。自春晚过后,刘谦表演的魔术便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孩子们也经常讨论着神奇的魔术表演,有的甚至跃跃欲试尝试着表演简单的魔术。为了将以上两点有机结合,根据大班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水平,我设计了本活动。活动主要涉及科学领域,在活动中使幼儿初步了解水的吸附力的作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动手制作乒乓球小花,并通过各种方法尝试让小花转起来,通过探索对水的.吸附力有直接的认识,并在整个活动中体验旋转带来的快乐,产生对科学操作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操作,体验旋转带来的快乐,产生对科学操作活动的兴趣。 2.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尝试用剪刀剪硬质物品,学习用废旧乒乓球制作旋转的小花。 活动准备 1.废旧乒乓球若干,剪刀、泥工板每人一套,清水、小筐每桌一份。 2.录音机,轻音乐及欢快音乐磁带。 3.“闯关”幻灯片。 4.魔袋一个,不同材质的小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魔术“变小花”,导入活动 1.老师扮魔术师,从魔袋里依次变出不同材质的小花,导入活动内容。 2.鼓励幼儿通过闯关成为神奇的魔术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制作旋转的小花并探究旋转的奥秘 1.引导幼儿闯第一关“观察关”。播放幻灯片1,老师变出乒乓球小花,请幼儿在观察外形的基础上说一说其制作方法。 (1)这朵小花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谁能说一说是怎样做成的? (2)师生小结乒乓球小花的制作方法,强调剪刀剪硬物的技巧:用半个乒乓球做花朵,用剪刀剪出你喜欢的花瓣形状,剪刀用力要适当,注意花瓣要剪均匀,一朵漂亮的小花就做好了。 2.引导幼儿闯第二关“动手关”。播放幻灯片2,用剪刀、乒乓球制作小花,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幼儿闯第三关“探索关”。播放幻灯片3,利用学具让小花旋转起来。 (1)幼儿自由探索:请你试一试,如何让你的小花转起来。 (2)提供泥工板、清水,引导幼儿将小花底部蘸少量清水放在泥工板上不停旋转。 (3)小结幼儿操作,肯定幼儿的探究。 4.引导幼儿闯第四关“揭秘关”。播放幻灯片4,初步了解水的吸附力的作用。 (1)引导幼儿讨论:小花为什么一直转,不容易掉下来。 (2)师生小结:必须有水,小花才不容易掉下来,水的吸附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板子的倾斜度决定小花旋转的速度。 5.游戏“看谁转得快”,让幼儿亲自尝试如何让小花转得更快。 现在请小魔术师运用你的魔法让小花转得更快,在规定时间内比比看,谁的小花转得又快又稳,不会掉下来。 三、小结幼儿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感受旋转的快乐 1.幼儿用肢体动作扮演小花,随欢快的音乐旋转。 2.鼓励幼儿寻找生活中更多旋转的物品,萌发探究的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6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卵生和胎生的科学常识,并了解自己生命的生长过程。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增加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气球15个、图片:ppt、1——10月胎儿 视频:胎儿成长、剪脐带、受精卵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了解胎生与卵生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区分胎生与卵生 谈话:猫妈妈生的宝宝是什么?鸡妈妈生的是什么? 小结:在妈妈的肚子里长大并出生的动物是胎生动物,妈妈生出蛋再孵化出来的是卵生动物。 2.谈话:还有哪些动物是胎生的?哪些动物的卵生的?我们人是什么动物? 二、了解自己的生命生长过程。 1.生命的形成 谈话:你是怎样生出来的?你为什么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呢?要待多久才生出来?观看“小威向前冲”视频 小结:爸爸妈妈结婚以后,爸爸把一种叫精子的东西送给了妈妈,和妈妈身体里叫卵子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留在妈妈肚子里面叫子宫的地方。在这里面一天一天的长大,经历了九个月(280天)左右,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 2.成长经历 谈话:你们还记得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的吗?吃什么?(观看视频:胎儿成长)(胎儿成长照片)了解成长每个阶段的情况。 小结:在妈妈肚子里的九个多月,随着宝宝的慢慢成长,妈妈的肚子也会越来越大,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妈妈非常辛苦。 三、体验 每位幼儿肚子前绑一气球,听指令做各种动作,感受妈妈保护宝宝的艰难。 小结:你们是在妈妈辛苦的保护下出生的。回家后每位孩子都说一句爱妈妈的话 或做一件爱妈妈的事,感谢妈妈的养育。 科学活动教案 篇7设计意图: "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一组相对概念,幼儿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这些相对的概念,还要让"大"和"小"的概念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本设计以系列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并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学会通过目测法、重叠法比较大小不同的两个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大与小的运用,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大猫和小猫模具、大小不同的模型皮球、盘子、汽车、一些常见的物品如扣子、瓶子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大猫小猫来小朋友家做客了,(出示背景图片与模具)哪一只是大猫?哪一只是小猫呢?引导幼儿进行比较。 二、实际操作,学习常见的比较方法 1.出示帽子,引导幼儿分别用目测法、重叠法进行比较大小后,按大小分别送给两只猫。 2.出示小球,用目测法比较大小后,送给两只猫。 3.出示小汽车,用重叠法比较大小后,送给两只猫 三、巩固练习 给小兔家的其他物品比较大小(扣子、毛球儿、药瓶儿)出示实物让幼儿感知物体的大小。 四、活动延伸: 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找找“大”和“小”。 小班科学《大与小》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三维目标均能完成。首先我利用大猫和小猫去小兔家做客导入活动,不仅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还让他们认识了大小;接着通过帽子、皮球、汽车等让幼儿来比较大小;最后用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品进行巩固。从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来看,我发现孩子们很乐意比较物体的大小并进行操作,活动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我提供的材料是幼儿喜欢并熟悉的;另一方面,该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感知和操作。只是在制作教具的时候,我如果把用“重叠法”来比较的几组物体大小差距做得再小一点,挑战性增强,效果应该会更好。 科学活动教案 篇8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已经认识了很多模式,如ABABAB模式、AABAABAAB模式、ABCABCABC模式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大班幼儿能够识别构成模式的基本单元,并且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和创造模式。据此,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 我们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纸牌(扑克牌)作为活动材料。由于纸牌含有颜色、数字、花色等多种特征,因此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适应的方式来表现和创造模式。例如,能力弱的幼儿可能会按照颜色“红黑红黑红黑”来排序,而能力强的幼儿可能会按照花色“草花红桃草花黑桃草花红桃草花黑桃”来排序。这也可以增加活动中幼儿相互猜测各自排列的模式的可能性和趣味性。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回忆已有的玩纸牌的经验。在该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对纸牌的花色及数字的表述方式是否一致,以便为之后游戏的开展减少障碍。第二个环节中,教师让幼儿抽取纸牌中不同花色的A,并且出示模式“红桃A、黑桃A、红桃A、草花A、红桃A、黑桃A、红桃A、草花A”。对于这个模式,我们既可以按照颜色将它描述为“一张红一张黑一张红一张黑”两个一组间隔排列的模式,也可以按照花色将它描述为“一张红桃一张黑桃一张红桃一张草花”四个一组间隔排列的模式。这样的安排也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环节能够认同同一种纸牌的摆放方式可以有不同的模式表述。第三个环节是活动的重点。幼儿被分成4组,每组摆放一种模式,其他组轮流猜测。在这过程中,幼儿需要观察教师提供的材料,思考怎样排才能成功,并且将纸牌用完。猜测时,幼儿需要观察其他组摆放的模式,寻找构成模式的基本单元,发现模式的规律。从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到幼儿对于模式排序的真实经验。 表面上看,本次活动所涉及的数学核心经验是“模式”,但事实上也蕴含着集合与分类的数学元素,因为根据物体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与根据物体不同的属性进行模式的识别和创造,在本质上都是促使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条理化、清晰化,这也就是集合与模式相通的地方。 目标: 1.在纸牌接龙游戏中感知不同模式构成的基本单元。 2.体验参与竞赛游戏的乐趣。 准备: 1.纸牌(数字1~10)若干,用KT板自制插纸牌用的有一定长度的三棱柱台卡(正反两面都可用,外面覆盖透明插袋)。 2.宜进行分组教学。 过程: 一、认识纸牌 1.教师抽出几张纸牌让幼儿辨认:这是什么?有哪些花色? 2.教师归纳:在这些纸牌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红桃、黑桃、方块、草花四种花色,每张纸牌上都有数字。 3.教师告诉幼儿游戏的名称:今天我们用纸牌来玩一个接龙的游戏。 二、开展“接龙”游戏 1.教师交代玩法:先看清楚纸牌的排列规律,然后一张一张出牌“接龙”,直到每个人手中的纸牌全部用完。如果不符合“纸牌接龙”的规律,就表示失败。 2.教师提供若干四种花色的纸牌A(以14人参加活动为例,可提供7张红桃、3张黑桃、4张草花),让幼儿抽牌,人手一张。 3.教师在三棱柱台卡上依次翻开6张牌:红桃A、黑桃A、红桃A、草花A、红桃A、黑桃A,并提问:这些纸牌是按什么规律接龙的? 4.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是按什么规律进行纸牌接龙的,看瞳后自己接着把纸牌插放到三棱柱台卡上。 5.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纸牌是几张一组,是怎么排列的? 6.教师归纳:按花色来说,1张红桃A、1张黑桃A、1张红桃A、1张草花A,1张红桃A、1张黑桃A、1张红桃A、1张草花A,是四张一组间隔排列的;按照颜色来说,有1张红、1张黑、1张红、1张黑,是两张一组间隔排列的。如果从颜色、数字、花色不同的方面来说,同一条“龙”有不同的排列规律。 三、开展分组“接龙”竞赛游戏 1.教师可提供以下难度递增的四组材料: (1)12张纸牌的数字相同,花色不同,分别为3张红桃、3张草花、3张黑桃、3张方块。 (2)12张纸牌中含两个不同数字,花色分两种,分别为6张红桃、6张草花。 (3)12张纸牌中含两个不同的数字,花色分三种,分别为4张红桃、4张黑桃、4张草花。 (4)12张纸牌中含三个不同的数字,花色分两种,分别为6张黑桃、6张方块。 2.教师交代玩法:幼儿分4组比赛。每组根据拿到的纸牌先“接龙”,然后让其他组幼儿猜一猜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猜对得1分,猜不出或猜错不得分。 3.教师强调规则: (1)每组必须先商量按什么规律排列纸牌。 (2)采用轮流猜的方法互相说说纸牌排列的规律,即第一组猜第二组的,第二组猜第三组的,第三组猜第四组的,第四组猜第一组的。没有轮到的小组要耐心地听,判断其他组说得正确与否。 (3)猜对得1分,猜错不得分。如果轮到的小组没有猜对,其他小组可以抢答得分。 4.教师预估幼儿游戏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回应方式。 (1)当幼儿无法按照一定的模式排列纸牌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将纸牌分类,将相同的纸牌放在一起,看看每种纸牌有几张,以便按照规律排列。 (2)当幼儿无法表述“几个一组”时,教师可以按规律将纸牌一组一组分开,让幼儿辨别“是否每组都是一样的”,从而让幼儿理解模式的基本单元。 (3)当幼儿猜测的结果与设计者的想法不一致时,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猜测结果是否成立,发现同一种接龙方式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模式表达。 5.教师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记录每次接龙涉及的纸牌属性,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6.教师与幼儿一起统计得分情况,公布获胜队,结束活动。 延伸活动: 1.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将活动材料作为个别化学习材料放到活动区中,让幼儿两人一组,先各自设计、摆放模式,再相互猜测模式。 2.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正确表述模式。 评析: 1.活动材料简便易得 扑克牌对于教师来说简便易得;玩扑克牌对于幼儿来说又是十分熟悉和喜爱的活动,大多数幼儿都具有一定的经验。 2.活动设计寓教于乐 在活动中,教师将数学教学目标隐藏在游戏中,既能为幼儿所接受,也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此外,该游戏的规则和竞争性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分组和轮流游戏的设计也增加了幼儿的参与性。 3.活动过程层层递进 活动难度逐步提高:一是活动中幼儿的学习难度体现出了梯度。如第二个环节的集体“接龙”游戏指向的是模式的识别与扩展,第三个环节的分组“接龙”竞赛游戏指向的是模式的创造与识别。二是教师引导幼儿对物体属性的认知从一维发展到多维。如第一个环节的熟悉纸牌是为了引发和梳理幼儿关于扑克牌的已有经验,为之后的接龙游戏做好准备。第二环节的集体接龙游戏中,教师出示的模式的基本单元为“1张红桃A、1张黑桃A、1张红桃A、1张草花A”,排除了数字这个维度,引导幼儿先后从颜色和花色两个维度总结模式,以帮助幼儿完成从一维到两维的认知跨越。第三环节的分组接龙竞赛游戏中,第一、二组纸牌的差异属性有两维,第三、四组纸牌的差异属性有三维,纸牌的差异属性维度逐渐增加,难度逐渐增大。 科学活动教案 篇9【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图片了解中国火车的发展历程。 2.知道各种火车名称、外形特征和功能,引发幼儿对火车性能的探究兴趣。 3.感受到我国高铁事业的飞速发展的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与自豪。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带领幼儿搜集关于各种火车的视频图片,并统计自己看到的火车品种、及特点。 2.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玩具火车。 3.幼儿已有坐车火车经验。 【活动建议】 1.请幼儿结合统计表交流“我搜集的火车”,了解各种火车的名称和外形特征及特点。提问:说说都有什么火车?它们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功能有什么不同?2.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视频资料,探索火车的奥秘,了解火车的发展史。(1)让幼儿观察各种火车图片,如蒸汽火车、内燃机车、绿皮火车、动车、高铁,了解不同火车的不同特点。(2)请幼儿找找不同火车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及功能,并记录下来。小结:火车的演变过程为蒸汽机车时期、内燃机车时期、电力机车时期、高速列车时期。蒸汽火车利用煤为动力、绿皮火车是利用柴油为动力、高铁是利用电为动力。 3.引导幼儿分组玩玩具火车,并向同伴介绍自己喜欢的火车的外形特征及用途。4.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交流“火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1)谈谈都坐过火车吗?去过哪里?如果没有火车会怎样?感受火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2)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安全文明乘坐火车”5.观看中国铁路发展历程的视频,让幼儿感受到我国高铁事业的飞速发展的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与自豪。【活动延伸】启发幼儿提出关于火车的更多问题,请教师、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讨论。幼儿园大班音乐《捏面人》公开课视频+教学设计+PPT课件音乐反思(无琴谱)缺1分钟。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公开课视频+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活动目标: 观看蝴蝶花,愿意听老师讲述蝴蝶花的特征。 学说“ 蝴蝶花” 活动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等。 2. 蝴蝶的标本或者图片。 活动过程: 1. 把幼儿集中在一起,准备让幼儿认识蝴蝶花。 2. 欢看蝴蝶花。 教师打开课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都认识哪些花呢? … 今天阿,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种花,名字叫做蝴蝶花. 接着打开课件,让小朋友看几组图片后,引导二幼观察花,请幼儿说说这花像什么呢? 提问: 小朋友呀看了那么多美丽的花你们觉得老师给你们看的花像什么呢? 出示蝴蝶的标本或者图片,引导幼儿学说 “蝴蝶花” .先让幼儿看一些别种类型的花,告诉他们这些花分别是什么, 集中小朋友的注意力接着出示蝴蝶花的图片让小朋友得到一定的认识,并学会说蝴蝶花. 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蝴蝶花有各种颜色,如紫色、蓝色、红色、等.茎和叶子是绿色的。在出示一些蝴蝶的图片,让小朋友观察蝴蝶和蝴蝶花到底是怎么样的不同呢?等。 3.带幼儿去户外散步,找找其他的花,说说这些花的茎、叶子是怎么样的。 课后反思: 对与这堂课,我发现了很多不足也收到很多老师给我的意见和反馈,比如,我在第二个环节没必要出示别的花,这样反而让小朋友乱了,这个环节可以去拿一盆假花让他们欣赏,亲密接触。然后,在语言上有些不必要的话可以舍去,每看过一些图片后可以让幼儿思考了先,在让他们记住这是蝴蝶花。在介绍蝴蝶花的时候也没有介绍到蝴蝶花的特点,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操作教具上我也有很多的问题,比如不能管自己,而忽略了孩子应该边关注孩子边操作,孩子集中力散了,可以突然声音一轻可以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尽量把课件分析透彻,别思考过多不必要的因素。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