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说课稿 |
范文 | 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说课稿 篇1核心提示:"用数学"是第三课时,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通过同一情境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是让学生学会看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三.让学生能看图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内容对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另... 教材分析: 这一节的内容包括8,9的认识,有关8,9的加减法 以及8,9加减法的应用三部分,共5课时 "用数学"是第三课时,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通过同一情境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是让学生学会看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三.让学生能看图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内容对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另外,咯市还通过结合"用数学"的教学过程来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条金,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算出结果.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寻找问号的数量时侧重通过计算的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所以本节的设计意图是在指导学生找出求"一共有几个蘑菇"用加法解决,而求"剩下有几只小象休息"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初步知道求整体,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再通过加减法两个题目的对比,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求总数,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求部分,用减法.总数减另部分是答案.再让学生运用这个口诀,看图提数学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理解接受. 针对以上的教学设想,却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4 能根据图画提出至少三个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为: 一、创设情境,引新设疑 1(播放录音) (出示电脑画面,有声音出: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哈利,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快乐的森林玩一玩!, 提问:① 你们知道哈利要带我们去哪里玩吗? (快乐的森林) 老师板书题目:快乐的森林 ② 你见过的大森林是什么样子的?------------------(有美丽的树木,可爱的小动物……) 老师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爱护小动物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引导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动态蘑菇园,导入:哈利首先要带我们去快乐蘑菇园听小蘑菇们唱歌 问题 ①:通过观察,你看到现在在唱歌的是几个蘑菇呢? (通过观察,现在有6朵蘑菇在唱歌) 师: 你再听听,(有声音出:真好听,真好听,我们也想来一起唱.-------进入两朵小蘑菇) 问题 ②:谁来帮哈利算一算:现在一共有几朵蘑菇在唱歌了呢?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①交流算法:6+2=8,一共有8朵蘑菇。把左边的6朵与右边的2朵加起来就是8朵 ②引导理解:列式2+6=8对吗? (求一共有多少蘑菇就是把这里的蘑菇加起来就得出结果了,可以是左边加右边,也可以是右边加左边,所以2+6= 8 6+2=8都对) 小节总结与评价; 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又这么乐于助人,哈利为了感谢你们对他的帮助,特意邀请你们去看看森林里的节目表演-------小象跳舞 2,引导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的一共有9头象的字样.再3头小鹿跳舞的画面和音乐.再出示问题:有几头小象没有跳舞? ①引导观察,组织讨论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弄清问题是: 有9只小鹿,3只小鹿在跳舞,不跳舞的小鹿有几只? ② 引导学生列式解决问题: 因为一共有9只小鹿,3只跳舞,求不跳舞的小鹿就是用总共的9只小鹿减去跳舞的3只小鹿列式为:9-3=6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再总结方法 (电脑出示蘑菇和小象图的比较图) ①提问:为什么求小蘑菇的题用加法解决,而求小象的题用减法解决 ②引导学生明白小蘑菇的题目是求整体的数,即总数,求总数就用加法.小象的题目是求其中的一部分.求部分就用减法 ③老师总结口诀: 求总数,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 求部分.用减法,总数减另部分是答案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① 出示课件一:(一共有8只小鸭子,水里面有3只,求在岸上的有几只?) 让学生观察,把题意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8-3=5 ②出示课件二;(左边有7只小狗,右边有2只小狗,求一共有几只小狗?) 2+7=9 ③引导汇报,结合学生回答,电脑演示,进行订正 四、唱歌,休息五、联系生活、整体感知、加深理解 (出示小鸟图:原来有5只小鸟,后来飞来了4只,) 引导学生提问:① 原来有5只小鸟,后来飞来了4只,现在一共是多少只? 5+4=9 4+5=9 ②有一些小鸟在树上,后来又飞来了4只,现在一共是9只,求原来有几只? 9-4=5 ③现在一共有9只小鸟,原来有5只小鸟,求后来飞来了几只? 9-5=4 ④原来的小鸟比后来飞来的小鸟多几只? 5-4=1 ⑤后来飞来的小鸟比原来的小鸟少几只? 5-4=1 六、活动练习,巩固旧知 发给20位小朋友每人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一道数学题,让学生把得数是“8”的投入到“8”号信箱中,把得数是“9”的投入到“9”号信箱中,还有一些小朋友的卡片得数不是8也不是9,便找不到信箱,就请他们讲讲,自己没有把信送出去的原因。 七、总结收获,渗透联系 ①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②回顾并记忆口诀: 求总数,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 求部分,用减法,总数减另部分是答案 数学说课稿 篇2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简便算法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难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算出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然后很快说出下面两题的积。 322= 143= 1204= 3220= 1403= 12040= 32200= 14030= 120400= 2.板演。 下面各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840 280040 28034 指定三名学生分别在黑板上演算。 订正时提问: (1)写竖式时,被乘数和乘数怎样对位? (被乘数与乘数0前面的数的末位对齐。) (2)计算时,用被乘数与乘数哪几位上的数相乘? (用被乘数与乘数0前面的数相乘。) (3)乘完以后,怎样落0?第(1)题为什么落一个0? (284=112,2840与 284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所以在112后面添写一个0。) 第(2)题与第(1)题比较,为什么多落两个0? (2840=1120,280040与 2840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0倍,积也扩大100倍,因此,在1120后面再添写两个0) 第(3)题在什么时候才落0? (乘数两位数与被乘数0前面的数乘完以后,再把被乘数的0落下来。也就是先得出2834=952,28034与 2834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 10倍,因此在952后面添写1个0。)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已会计算乘数是两位数及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现在我在复习题(3)乘数后面添一个0,就成了乘数是三位数。那么,乘数是三位数时,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简便计算呢?(板书课题: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教学例7。 想一想:下面两道题用竖式怎样计算简便? 280340 2800340 让全体同学在本上试算,教师巡视,看到不同的竖式,让学生写在黑板上。着重讨论下面两个竖式: 讨论: (1)写竖式时,被乘数与乘数是怎样对位的?这样对位的目的是什么? (先把被乘数与乘数0前面的数的末尾对齐,目的便于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副标题#e# (2)2834等于多少?(2834=952) 28034等于多少?(28034=9520) 这时,教师把被乘数末尾的0用黄粉笔描一下。 (3)280340等于多少?根据什么再补一个0? (280340=95200,与28034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在9520后面添写一个 0。) 这时教师把乘数末尾的0用红粉笔描一下,把9520后面的0用红粉笔描一下。 (4)280034等于多少?(280034=95200) 这时教师把被乘数末尾的两个0用黄粉笔描一下,把积952后面的两个0也用黄粉笔描一下。 (5)2800340等于多少?积根据什么再补一个0? (2800340=952000,与 280034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所以在95200后面再添写一个0。) 教师在乘数后面的0用红粉笔描一下,在积95 200后面的0也用红粉笔描一下。 3.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遇到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先怎样乘?然后怎么办? 教师明确: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被乘数和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三)巩固反馈 1.先想一想,每道题的竖式怎样写能使计算简便,再算出来。 全体学生在课本上填写,指定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看重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先怎样计算,然后怎么办。 2.检查下面两题的计算有没有错误。 指定一名学生说出错在哪里,错误原因,然后全体学生在本上计算出正确结果。 4.课后练习: 练习十四、第7,8,9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被乘数、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在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已经学过,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因此,新课前先复习乘数是两位数、乘数与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同时复习刚学过的积的变化规律,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的算理。在此基础上出示例7,乘数是三位数且被乘数、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 例7的教学是采用让学生试算的方式,着重提出三个关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竖式怎样对位,先怎样乘,然后怎样把0落下来,并联系积的变化规律,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组织练习时也围绕这一重点,着重练习乘数书写位置和最后积应补几个零。这样抓住关键,有针对性地练习,可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例7 数学说课稿 篇3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安溪县湖上中学数学教师张象稳,能参加这次说课评比活动,我感到十分高兴,同时也非常珍惜这样一个难得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合并同类项。 以下我就五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说课内容: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3.4节第2课时内容,是一堂探究活动课。是在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继而介绍了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同类项以及有理数运算律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知识重点,其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应用是整式加减的重点,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是学好后续知识的主要纽带,同时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又合并同类项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运用。 2、难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特点与教学重、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了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得出同类项可以合并,并形成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合并同类项,学生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二、 教学方法、手段 1. 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 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索,以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主动观察→分析→思考→比较→探索→联想→猜测→类比→归纳→例题探索→练习挑战、巩固提高→总结 数学说课稿 篇4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已经认识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作准备,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潜在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学难点是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联系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使学生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这节课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教学认识平行线 在课的开始,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体育场。出示体育场中的直跑道1路灯2两条交叉的小路3山羊4等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可以看作是直的线。接着从图片中动态地抽象出几组直线。让学生观察每组的两条直线,提出一个问题,根据每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把他们分成几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讨论、交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加入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想法。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怎样想的?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认为分成两组,(路灯和小路的是交叉的,跑道和山羊是不相交的)有的认为分成三组,(跑道、山羊分别分成两组,路灯和小路分为一组),对于学生的不同的答案,我不急于评判,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哪一种分法正确?找出能说服别人的理由。在生生之间的对话中,使学生认识到第四组的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同时对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的也较为深刻。 在此基础上,我指出象第一组这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的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平行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丰富平行的表象。接着,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自由判断,指名说判断的理由。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初步感知,到对每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概括平行的含义,到找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逐步建立平行的表象,对平行线的认识逐步清晰。 二、画平行线 在教学画平行线时,我先让学生借助一些材料和直尺,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画。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画法,(可能有的是对的,也可能有的是错的)让不同画法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画法。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交流:你认为哪些画法是规范的,哪些画法是不规范的?说出能证明自己的理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学生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基础性资源的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平行的特点,感受画平行线应使两条直线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让画法规范的同学演示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完成作业纸上的练习,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生独立画,组内互查画的是否规范,交流各自画法。 这样,学生经过自由尝试画平行线,通过对各种画法的交流、评价,逐步概括出较规范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按要求画平行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画平行线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线的特征,深化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首先,想想做做第2题拿出课前发的长方形的纸,按要求对折两次,再打开,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想办法证明你的发现是否正确。学生独立操作,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证明的?使学生在操作、猜测、讨论、交流中了解长方形对边是相互平行的,长方形对边之间平行的线段都是相等的。 接着,我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各有几组平行线段,使学生感受不同图形的特点,深化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最后,我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找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在全班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同时进一步体验平移的特征。 临近课尾,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自己的收获,并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还想解决哪些问题,从而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 数学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它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材的编排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说明:这里强调“过程”,即: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索与获得的过程,而不是要教师直接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讲明给学生,让学生处于接受的状态。这样设计,符合了新课程学生的现代学习观。) (2)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图形的拼摆,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探索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拼合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采用: 1、实验法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课件演示,配合启发。 学生动手实验,交流汇报之后,再看课件演示,教师给予点拨,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请学生回忆并指名学生说明上节课同学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完整地说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继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对于表达不清楚、不完整的同学,教师显示课件,启发其完整的表达,并给予鼓励。)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 出示问题:怎样把三角形的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填写实验报告单。(说明:学生准备直角、钝角和锐角三角形各两个,且两个直角、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三角形的形状分别完全一样。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感悟出“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拼摆的前提,通过学生亲手拼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有助于“用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概念的建立。) 2、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成果,并演示拼摆的操作过程,说明拼摆的方法。“我的发现”这一栏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大胆地发言,说出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教师给予鼓励。(设计意图:让学生汇报实验成果,教师给予表扬肯定,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设置“我的发现”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课件演示三角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动手拼摆,再播放课件演示这一顺序必须把握好。先让学生自由做实验,有利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由发挥,而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学生汇报实验成果之后,再观看课件演示,这就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的展现了图形拼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小组合做,讨论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 学生借助手中的图形讨论问题。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学习成果。 教师结合课件补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讨论、交流中发现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的关系,帮助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三)巩固拓展 1、课件出示两道基本题的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课件演示规范的板演过程。(设计意图:基本题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2、课件出示两道拓展题的练习。(判断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三角板,实际动手量出三角板的底和高,再计算面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提到。)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经过大家亲自实验,归纳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真了不起!但请大家仔细想想,这节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设计意图:一堂课的学习,不能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把本节课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产生了疑问,才会积极地去探究。) 六、说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字母表示:s=ah÷2 数学说课稿 篇6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八年级(下)第19章第2节《矩形的判定》,主要研究矩形的判定方法,它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以后学习正方形和圆等知识的基础,通过观察试验,归纳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A会证明矩形的两个判定定理。 B会根据矩形的定义和判定定理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并能进行有关论证和计算。 (2)数学思考: 经历探究矩形判定条件的过程,通过观察猜想证明归纳总结,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 (3)解决问题: A探索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B利用矩形的判定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B进一步体会矩形的结构美和应用美。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矩形的判定方法。 (2)难点:合理应用矩形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4、教材处理: 根据教学目标,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探索矩形的判定定理1时,用教具演示,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在保持互相平分的前提下进行伸缩,当他们的长度相等时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印象深刻,本节课利用学生自制矩形献给母亲的礼物,为检测礼物是否为矩形,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检测方法,判定每种方法的数学原理,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在探索矩形的判定定理2时,先让学生观察动画按顺序画出矩形,含有三个直角的四边形观察猜想此四边形为矩形,再证明这个猜想。将106页练习2作为例题,从不同角度探讨此题的解题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本节课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来学习数学,渗透数学思想,交给学生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让学生体会基础知识是解题方法的能源。联想想象直觉分析与综合等思维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比较法化规法,抽象概括法,特殊化方法等数学思想方法是解题方法与技巧的灵魂,注重解题研究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2、教学手段:通过学生自制学具,动手操作和课件可以让学生验证体会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猜想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教学程序: (一)引课:教师通过提问和矩形定义,列表对比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性质,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引出本节课题矩形的.判定。目的在比较突出矩形独有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和对角线相等的两个性质。为探索矩形的判定做好铺垫。 (二)教学过程: 1、先用教具演示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在保持相互平分的前提下进行伸缩,当他们的长度相等时让学生观察猜想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并引导学生证明,目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研究工人师傅检测门窗方法的数学原理,让学生思考不同检测方法,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3、接着让学生按顺序画出含有三个直角的四边形,观察探索矩形的判定定理2,在证明这个猜想,目的是通过学生动手画图实践观察,猜想,验证,感受到动手操作,猜想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和推理能力。 4、总结矩形的三个判定方法,并应用这3个方法做10道判定题,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强化矩形的三个判定方法。 5、例题和随堂练习,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判定定理的应用,学会思维提高分析能力,体会注重解题研究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6、小结:学生对本节课的体会,收获进行总结。 其目的是:(1)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课堂的反思。 (2)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学有所成的喜悦, 7、作业:必做题和选做题。 其目的是:(1)便于发现问题,及时查缺补漏。 (2)巩固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说课稿 篇7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的第1课时。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设置了甲、乙两个水库的水位变化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列算式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使他们自己发现、探索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术,由有理数的乘法的练习中引出倒数的概念,进一步探索出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及乘法运算律,使同学们真正地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1)”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前几课的延伸与拓展,是有理数除法运算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 教学目标: 1. 能力目标:经常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知识目标:会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 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即为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记忆乘法法则的基础上会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难点是确定多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及有一个为零时积的情况。 三、 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采取师生互动方式,并将分析、观察、验证相结合。通过学生主动性学习,教师的指导,练习的巩固层层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2. 学法: 事先让学生预习,有不懂的再在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弄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观察、归纳、猜想、验证,并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新学知识,能熟练地进行乘法运算。 四、 教学过程分析: 1. 导入过程: 利用课本的问题的案例来导入,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小学已学过的乘法知识,为后面学习负有理数的乘法做铺垫。 2. 探索新知过程: 首先,我引用课本的议一议和猜一猜中的两组式子,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规律,猜出结果,并自己归纳出乘法法则。其中利用导入中所书写的式子,节省课堂时间。 对于例题的选取,我先了两个例题,例题共五个小题,我先示范做一个题,其余让学生尝试用刚学的知识自己解决,这样做的目的是先示范做题的步骤和格式,再查看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其中还利用例1引入有理数中倒数的概念。在例题的选取中,我还有意挑选了不同的题型的乘法计算题:例1是两个数相乘的,(1)小题是一负一正相乘,(2)小题是两个负整数相乘,(3)小题是两个负分数相乘的;例2是三个数相乘的,(1)小题含一个负数,(2)小题含2个负数。这样做既可让学生了解不同题型,也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准备。我还利用例2的第2小题添加“0”改变题目,让学生了解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0,我认为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知识,也节省了课堂时间。 对于乘法中确定符号的问题,我引导学生通过对例题中式子的观察,以及对原有乘法知识的回顾,提示学生留意各个式子中负数的个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解决课本76页议一议中的积的符号的确定问题。 3. 随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题的选取中,我也有意选择了多种题型加以巩固,并增加了一个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的题型,让学生再次了解要先计算小括号中的加法,明确此类题型的计算顺序。 4. 小结: 以提问的形式大致回顾本节所学的内容,主要问了三个问题: (1)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些什么内容? (2)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 (3) 什么样的数互为倒数? 5. 作业: 作业我同样选取不同题型的五个计算题,目的是想查看学生学的效果如何,是否对哪类题型还留有疑问。 6. 自我评价: 这堂课我觉得满意的,是能够利用短暂的45分钟把要学的知识穿插在学与练当中,充分地利用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并且能让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对于课堂上学生做练习时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处理还没有能够处理得很好,我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再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另外对于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的符号问题,我觉得自己归纳得还不是很到位,我想解决的办法是在以后的练习中再做些补充,让学生加深理解。从中我也得到一个教训,再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应该多学习教学方法,多思考如何归纳知识点,才能更好地帮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系统!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