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
范文

《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把我们从都市的喧嚣中带进了自然淳朴的乡风里。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文章不仅语言生动、脉络清晰,而且内容丰富,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深情的赞美之词,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三个场面在内容与手法上都各有特色,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富有地域风情特色的民俗画卷。

本篇作为单元首篇,它对单元目标的完成有奠基作用,因此学习本篇课文,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而且还能以作者细腻的审美之心,引领学生关注民俗,热爱民俗文化。

二、说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扎扎实实的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从而感受语言文字所创设的美妙意境,基于这些,本课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从而体会歌会的特色。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欣赏品味精彩的语言片段,感受云南歌会的美。

(因为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教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

3、体会作者对民俗文化的赞美,领略民俗风情,并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提高,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计为)

重点:

通过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感受歌会的特色。

(本单元的单元说明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但据我了解现在的中学生对民俗文化了解的很少,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俗可能会更感到陌生,因此我将难点定为)

难点:

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生命意蕴。

四、说教法、学法

(我认为好的教学方法不但要有趣更要有效,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基于本文的特点,我首先将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并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同时通过点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关键时刻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使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路。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理解课文内涵)

教法:多媒体辅助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篇课文虽然脉络清晰,但是内容繁多琐细,对三个场景的解读上很难处理,因此我决定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并以美为切入点,把对美的赏读与挖掘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因此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

1、关注民俗话题——走进美

导语:首先我将播放一段视频,这是在我们河南土生土长的曲艺盛会——马街书会。看完了我们河南的马街书会,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美丽的云南,看看那里有怎样美丽的风俗?(这样的导入首先从我们熟悉的民俗入手,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情切感,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2、初识文章特色——发现美

(由于本文的篇幅比较长,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体会并不符合实际,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找特色:

首先,让学生速读课文,归纳总结本篇文章都有哪些特色?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但是归纳总结能力可能还有些欠缺,因此在此环节我会加以适当的点拨,进而总结出)

比如:

课文结构清晰、表现内容丰富、语言自然生动、片段描写精彩等特色。

在归纳出这些特色后,紧接着我会让学生们在课文中找出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特色?

比如,课文结构清晰,可以分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以及山寨对歌三个画面;在片段描写上又有景物描写片断、动物描写片断、情景描写片断、场面描写片断、人物描写片断等等。

(在这个环节中,不但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而且学生每次查找的过程都是对文本深层次解读和思考问题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生科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将从以下两大步骤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一步:

3、展示歌会画面——感受美

在这个环节我将通过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以及它们在特点和描写内容、描写重点上都有声么不同?并通过表格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加以教师的点拨进而总结出以下内容:

歌会画面描写重点描写内容歌会特色

山野对歌人物外貌、动作、才智对抗赛歌

比拼才智

紧张激烈

山路漫歌环境花、鸟、人即兴歌唱

快乐自由

无拘无束

山寨传歌风俗参与的人、场面、形式民歌传唱

热闹非凡

其乐融融

(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且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展现,化繁为简,直观清晰,让学生很容易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第二步:

紧接着我会让学生对“山路漫歌”这一自然段进行重点品析,因为本段对景物、动物的描写都很精彩,而且十四五岁的赶马女孩子与学生们的年龄相仿,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4、体会民俗风情——品味美

①听歌声

本段生动地描写了唱歌的场面,试着在文中找出都是谁在唱歌?

云雀在唱歌:一边飞一边不停的唱歌

戴胜鸟在唱歌:“郭公郭公”叫个不停

赶马女孩子在唱歌: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让学生通过品味体会作者把自然界的歌声与人的歌声相应和,给人一种自然朴实,和谐欢快的美感。)

②赏语言(本段语言非常优美,我会找出具有代表性的)

“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从而让学生体会把报春花的颜色和天空的'蓝色交织在一起,不仅有种醇朴自然的本色,而且使人产生一种联想,给人一种意象美,让人身临其境。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动词运用的生动精彩,不仅表现出云雀的轻捷,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云雀扶摇盘旋而上的姿态,活灵活。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品味到语言的优美,而且赏析这些优美的语言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③品美点

再此为了激发学生们的表达欲望,我会先进行点拨:

把这段文字多美呀!美在有动有静。动态的有云雀,静态的有报春花。。。。。。。经过点拨学生们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美点,比如:美在有点有面,美在有声有色,美在有人有物等等。

好的老师要懂得有放有收,进而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本段中作者把大量笔墨都用在了景物描写上,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意图?

(设置这个问题也不一定要求学生分析的面面俱到,只要有所感受,体会到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以及作者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就行了)

5、反思民俗生活——升华美

思考:学习完这篇课文试着比较一下,云南的歌会和马街书会的异同。

拓展延伸:我们的马街书会虽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但如今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学习完这篇课文,在对待民俗文化方面我们都有哪些思考呢?

(我认为我们提倡让学生关注民俗文化并不能只是肤浅的停留在表面,应该让学生有所领悟,设置这样的拓展延伸,既是对本课难点的突破,又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

作业设计

1、收集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以“家乡风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记忆中云南的跑马节》。

六、说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人物美

山路漫歌风俗美

山寨传歌场面美

刘慧丽

《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2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②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③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

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和同学们在电视或广播中接触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大不相同,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我们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种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分两步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讲析重点

第一步: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能够明确: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盹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课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特定环境、’当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精读“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设置三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我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是: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主要是歌曲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设置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学生能在想象中身临其境,真正体验在这种宛如画卷的环境中,当地的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欲望,赶马女孩子热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环境有着根本的联系。从而学生会真正体会和思考: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为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这种歌会的风俗也代代相传下来。

(三)、巩固运用

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设置了当堂的口头作文,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试着分析这种民俗形成的原因。

(四)、归纳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介绍云南民俗风情的散文,我所确定的重点、难点,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五)、布置作业:

1、推鉴课外阅读书:《沈从文散文选》

2、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作文。

四、时间安排

启发导入2分钟讲授新课25分钟

巩固应用10分钟归纳小结2分钟

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质疑、反馈矫正,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外貌神态人物美

山路漫歌:花鸟人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特点目的风俗美

《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1、场面描写,手法各异。

作者安排文章的结构十分讲究,就像安排一出戏一样,讲究了前台与后台,讲究了原因与结果,讲究了表象与内涵。第一部分中作者重点写赛歌场面,突出的是赛歌胜利者的风姿,赞扬的是云南年轻妇女的开朗活泼与勤劳敏捷,属于前台表演,是唱歌的结果,是读者接触的表面现象,是一个亮点。但它只是一个代表。第二部分中作者写赶马女孩的唱歌,实际上是写出了云南歌会的群众基础,因为人人爱唱歌,所以云南每逢集会或节日才会有歌会,歌会是建立在厚实的民俗基础上的。它反映民族习俗的丰富内涵。第三部分写“金满斗会”,实则写出了云南歌会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写出了云南歌会那鲜明的民族特点,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赛歌的“点”与人人唱歌、集体传歌的“面”相结合,内容厚实丰富。文章的行文过程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2、人物描写,精雕细刻。

如“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得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调细致,人物如在眼前。另外,又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的面目神态,细腻真实。

3、相互照应,结构紧凑。

初步了解前面所讲的因果照应,表里呼应以外,还有很多相互照应的句子例如“各自蹲踞在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与“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相照应。”这样写使文章的结构紧凑。

二、说教学目标

1、本节课生难字词比较多,需识记,作者需要详细的了解。

2、让学生掌握三个场景以及侧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应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三种写作手法:“工笔细描”、“点面结合”、“烘托”。

4、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重点确定为:了解有哪三种场景的云南歌会,三种场景描写的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确立为掌握文章的三种写法:“工笔细描”、“点面结合”、“烘托”。突破难点应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并组织小组合作填表的方式。难点应结合课后练习二,以及教师组织的模拟采访,小组合作探究文章写法等环节,得以突破。

四、学法指导

方法:自主、合作、实践、探究

让学生通过填表,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另外,又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共同解疑、模拟采访、畅谈家乡风土人情等活动,以突破重点、难点。

五、教法

三单元阅读教学法

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填写表格,理清文章的结构。

理解阅读:模拟采访,深入学习课文;合作探究,品位语言和构思,深入研讨课文内容。

拓展阅读:让学生畅谈家乡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的热爱。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归纳能力,并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做适当评价。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让学生模拟采访,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学生

对文章的语言、构思、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赏析,促使课文内容的研讨更加深入。

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并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的热爱之情。

七、多媒体课件

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声音和影视资料,辅助教学。

八、教学特色

本课的教学实施了“三单元阅读教学法”,教师由讲师变为导师,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用合作、讨论、研究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特别是教学中设计了模拟采访、畅谈民风民俗这些易于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使课堂变成了开放型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并使之整合提高。

《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大多写各地风俗,也讲述民间艺人轶事,为我们开启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的大门。学习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描绘了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写作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2、教学目标:

依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形式、内容和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品味“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二、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这是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

2、协作讨论法:

通过同学间的协作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本课教学中主要运用这一教法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3、多媒体演示法: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充分运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优良的课堂教学氛围,扩大教学信息量。

三、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会学习的习惯。)

1、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要多读,可采用范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2、圈点批注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出重点的字词句及有疑问的地方,在相应的位置做好批注。运用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查阅资料法: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应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新途径,不再一味听老师讲,机械记书本内容,而是主动探究,亲身实践,开动脑筋,探求真知。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以语言的感悟为基点,采用层层铺垫的思路,引导学生深悟文章的情趣。我设计四大教学板块:“课前热身”“畅谈云南”“细说歌会”“学以致用”,四步由课外引入到课内,由课内延伸课外,由浅入深,互为铺垫。

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以下预习任务:

1、熟读课文,自学词语。

2、了解作者、作品、风格。

3、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

(一)课前热身

屏幕展示,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一板块主要是检查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认识作者,沈从文,初步了解沈从文的作品特点和他的文学成就。

(二)畅谈云南

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开怀畅谈,用一句话说说对云南的印象。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以达到训练学生搜集资料和口语表达的能力。接着老师展示一组云南风情的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云南的歌会。

(三)细说歌会

这一板块主要是对文本的探究,通过三读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一读课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写了哪三种歌会形式,每个歌会形式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通过这一个问题,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老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在内容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二读课文,说说你最喜爱的一个歌会场景,并谈谈喜欢的原因。

这是在整体感知前提下的品读,要求学生对三种不同场合下的歌唱方式、内容、作用、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后选择其中之一进行多角度的、有个性的品味。画出自己欣赏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喜欢的原因,对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小组合作探究。对文本细读我用一个问题牵动学生阅读,防止那种支离破碎的分析,破坏文本整体的美,放手让学生自主体会。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