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琵琶行》教案 |
范文 | 《琵琶行》教案汇编九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琵琶行》教案 篇1【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导语设计 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鉴赏提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 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2、明确内容: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中充满着丰富的感情(教师明确)。请学生根据叙事文章的特点概括每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口头总结)。 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诗人为什么流泪最多?(学生自由回答) 3、理清结构:叙述事件必须脉络清楚,白居易是怎样将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身世联系在一起的(启发学生理清叙事线索,分析诗章的圆型结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秋江夜送客(叙事起笔) 琵琶女 诗人 月夜奏琵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凄凉话身世 又闻此语重唧唧 (详叙事) (略抒情) (叙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 为君翻作琵琶行 满座重闻皆掩泣 (叙事结尾) 讲析:诗人以叙事起笔,直写秋江月夜送客,用“枫叶荻花”、“江浸月”这样极富动感的景物和“惨将别”这样“典型”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寂寞凄凉的图画,给人以萧瑟凄惨的感受。一个“忽”字,别生情怀,美妙的琵琶声使主人客人一时忘掉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出下文。接下来诗人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一是写琵琶女的身世(通过琴声及其“自言”),一是写诗人的感受。最后,这两方面的内容交汇融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人生体验上。写琵琶女的身世是叙事,写诗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诗章到此并未结束,由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才有“莫辞更座谈一曲”,才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诗以叙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4、诵读指导: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后,请学生分析应该如何朗读《琵琶行》(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 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 【说明:“自主阅读”是“诵读明意,把握结构”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因为只有自主性的阅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无须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首先将生字词预先写在黑板上。至于讲析内容的详略,则应视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而定,讲析应定位在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起引导作用这一原则上。】 (三)、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1、请一位同学按以上的诵读指导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2、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美妙的音乐形象。诗人选用普通的声响作喻体,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使那飘渺即逝的无形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这些美妙的文字对刻画音乐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示例后请学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②、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学生找出描写诗人“听”的感受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然后教师归纳) 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仰扬快慢的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受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 ③、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由学生分析,教师启发性提示。) 3、全班集体朗读第二段。 【说明:欣赏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学生完成,因为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品味欣赏”这一教学过程,须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诗人的人生体验,慢慢培养学生独自领悟的能力。】 (四)、课外拓展(预先印制好,下课时发给学生) 1、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目的。 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赵翼《欧北诗话》) ①、赵翼认为白居易不应该不顾身份地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的?(可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及其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拨插弦”之后,主动“自言”身世,而歌女“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差异?(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爱读《琵琶行》和《夜闻歌者》两首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说明: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必须培养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能力。“课外拓展”设计的题目,给了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同时又能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研究性阅读。】 《琵琶行》教案 篇2教学重点: 分析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导入: 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二、阅读第三段,概括琵琶女身世。 1、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发言代表。 2、多媒体出示句子,有小组代表发言分析,然后多媒体出示明确结果。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 技艺高超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 光阴虚度 (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 时过境迁 嫁与商人 (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 凄凉孤独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 感慨万千 3、总结琵琶女经历: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4、 学生再品第二段音乐描写,自由交流,阅读《名师一号》相关资料,最终让学生明白此段音乐描写既是在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是在通过音乐来书写琵琶女的情感。为下文自叙身世做铺垫。 5、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琵琶女经历再次欣赏一下其演奏的音乐,体会不同特点的音乐传达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正是这样既旋律多变,又饱含情感的音乐引起了作者的共鸣。在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禁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那么诗人与琵琶女究竟同在何处? 三、阅读第四段,概括诗人现状。 1、齐读第四段 2、多媒体出示诗句,由同学发言分析。 (1)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被贬离京,卧病浔阳 (2)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地势荒僻,环境恶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孤独苦闷 3、补充作者经历,体会作者沦落之叹。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32岁授校书郎、35岁升周至县蔚、36岁时被擢为翰林学士,37岁任左拾遗(谏官),期间,他除了直言诤谏外,还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和《新乐府》,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病死在长安,白居易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他的直言进谏和那些讽喻诗。 4、今昔对比,总结作者经历 曾经得志升迁,如今被贬离京;曾经春风得意,如今孤独苦闷。 5、总结诗人与琵琶女的共同点,理解主旨句。 曾经 色艺双全 红极一时 欢乐奢华 春风得意 才华横溢 连续升迁 如今 年长色衰 漂流沦落 孤苦寂寞 苦闷无聊 被贬离京 卧病浔阳 正是有如此的相似,再加上音乐的沟通,诗人忍不住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这既是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又是对自己处境的感伤,更是对遭压抑,受打击的不满。 四、鉴赏最后一段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先前我为琵琶女而叹息,现在琵琶女为我“良久立”,二人已经有了情感上的共鸣,此时心中充满的是“天涯沦落”的凄凉,因而再弹琵琶已是“凄凄不似向前声”,而听者的感受也有了变化,先前只是被琵琶女超凡的技艺折服,现在也为二人的经历感伤,因而“满座重闻皆掩泣”而诗人感触最深,故而“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真是“天涯沦落至九江,浔阳秋夜遇知音。知音一曲引诗情,世人永唱《琵琶行》。” 五、听最后两段的配乐朗诵,体会作者的贬谪之恨。 注:第二课时中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见课件中标注的部分。 六、作业 《名师一号》 板书设计 昔 今 琵琶女 红极一时 门庭冷落 欢乐奢华 寂寞凄凉 技艺超凡 色衰沦落 同是天涯沦落人 才华横溢 被贬沦落 白居易 得志升迁 被贬离京 春风得意 孤独苦闷 《琵琶行》教案 篇3白居易自幼聪慧,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一生留下近3000篇诗作。白居易的近3000篇诗歌中,流传千古的就是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琵琶行》,其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人唏嘘不已,白居易再听琵琶女的弹奏后为什么“江州司马青衫湿”呢?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琵琶行》教案 篇4目标设置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 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重点难点 1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预习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学案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导入】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 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 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 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 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注意读准字音。 湓浦口 ( )贾人( ) 荻 花( ) 霓裳( ) 六幺( ) (二) 速读全诗,整体把握,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① 齐读小序 ② 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③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 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 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 )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25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琵琶行》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琵琶行》教案 篇6教学目标: 体会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寄托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的用意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辅助: 幻灯片 开课时间: 20xx年3月 开课班级: 高三(6)班 教学过程: 1. 导入 唐宣宗李忱曾写诗赞扬白居易的诗,其中两句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大家能说说这两句诗说的什么意思吗? (注意抓住“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琵琶篇”理解)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想象《琵琶行》的流传之广,也由此可见它的感染力之强。 那么,《琵琶行》为什么有那么强的感染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琵琶篇,一起去感受那字里行间蕴涵的强大的情感力量。 2. 齐读全诗,再次走进文本。 3. 分析:中学语文在线 ① 教师提问:琵琶篇里说琵琶,全诗一共写了几次听曲?几支曲子各流露出琵琶女什么样的感情? 三次:岸上闻曲 船上听曲 船上再听曲 第一次:只写声从水上传来,且极富吸引力,并无特别的情绪流露 第二次:“幽愁暗恨” 第三次:“凄凄不似向前声”,凄凉 ② 为什么第二支曲子流露出“幽愁暗恨”的情绪? 齐声读第三节,说说你找到的原因是什么。 年轻时色艺双全,受人追捧;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委身贾人,独守空船。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巨大反差。 ③ 听了这支饱含着琵琶女身世之感的曲子,又听了琵琶女的身世倾诉,作者有什么反应? 作者为什么要叹息? 作者为什么会有“天涯沦落”之感? 这种“天涯沦落”之感和琵琶女的境遇到底有什么相似点?(四个问题分步提,学生答出第一个后再问第二个,依次类推) 齐读第四节,思考问题。 “我闻此语重唧唧” (落实“唧唧”一词,“唧唧”即叹息)。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白居易的身世经历:谪居 卧病 地僻 心苦 相似点:都从京城二来,都曾受尽恩宠如今备尝冷落,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④ 第三次的演奏为什么“凄凄不似向前声”? 齐读第五节,思考问题。 “感我此言良久立”,作者的身世引起琵琶女情感上的共鸣,这次的弹奏包含两个人的身世感慨,情感内涵更深重。 ⑤ 你怎么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句的情感内涵?(讨论进行) 作者哭人,哭己,哭人生, 强调本诗主旨:借琵琶女的遭遇寄托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 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⑥ 一千多年前,一支琵琶曲,作者听了不禁潸然泪下。一千多年后,一篇《琵琶行》,我们读了唏嘘不已。人生的沉浮谁能主宰?只可叹那不幸的人不幸的事。 请同学们再读2、3两节,找出最能打动你情感的语句,并说出你的体会。 教师预计学生可能交流的语句: l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曾经年轻貌美,才艺出众,却不知年长色衰后竟有那样凄凉的人生! l “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l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回想曾经的青春年少,曾经的风光无限,有豪华奢侈的纵酒放歌,有醉生梦死挥霍光阴,和今日的“门前冷落车马稀”相比,哪堪忍受! l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年长色衰,无奈委身于重利轻离的商人,所托非人。今夜孤身一人独守空船 看江水冰凉,明月无情,这时刻是何滋味?以景衬情。 l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 “忽梦”实非偶然。内心时刻被巨大的沦落感侵蚀着,那一道道纵横的泪痕实在是无人倾诉而无奈时的一种情感释放呀!白日的痛苦谁都不愿带到梦里。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白日痛苦的延伸。醒也痛苦,梦也痛苦,然则何时而乐也? l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贬谪是不幸。白居易一生心境就此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有兼济之志,后期则独善其身。又加生病,屋漏偏遇连阴雨,雪上加霜。 耳不闻雅乐,眼不见令人赏心悦目之景,见到的都是令人情不自禁想到痛苦遭遇的苦竹这样的感伤之景,听到的也是令人不禁悲从中来的杜鹃声和猿哀鸣,怎能不时时被贬谪之意包围?中 l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良辰美景无人同赏,一人独饮用孤独寂寞酿制的酒,“良辰美景奈何天”! 与“丝竹”相比,“山歌村笛”不入耳,显然有寓意,流露对贬官的怨言。 l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兴奋、激动中看出对丝竹之声的饥渴,这实在是贬谪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啊! ⑦ 评价学生的发言,以一副教师自创对联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上联:琵琶女奏琵琶曲,弹者有心,听者有意 下联:白居易叹居不易,遇也不幸,境也凄凉 横批:同是天涯沦落人 4. 小结本课重点,布置作业,结束此课。 《琵琶行》教案 篇7一、导课:复习引入,注意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本课目标:分析并欣赏诗歌的音乐描写。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音乐成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三、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四、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附: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2)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过渡: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女以情演曲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5、小结: 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五、比较阅读: 1、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 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简析: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2、刘鹗《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其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3、陈风同学《永远的天使—KangTa》: 像夏日的冷饮,清凉得透人心底;像咖啡的香气,绕梁三日不绝;像浓浓的烈酒,嚣张狂野;像情人手中接过的牛奶,温馨柔和;像刚泡开的浓茶,沁人心脾。这,就是去年韩国超人气组合HOT的主唱安七炫----KangTa的嗓音。 六、作业: 1、通过互联网,课外阅读刘鄂《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体会音乐描写。 2、听李娜《青藏高原》音乐,写一段文字,不少200字。 《琵琶行》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预习题: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1 齐读小序 2 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3 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 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引起了作者共鸣,为什么他听后会产生共鸣?我们先随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一起去欣赏一下琵琶女的弹奏。 四、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初步了解琵琶女形象。 (一)鉴赏第一段 1、一生读第一段 2、具体分析: 时间 秋天的夜晚 地点 浔阳江头 环境 萧瑟 事件 设酒送客 心境 寂寥 凄凉 (注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凉的心境。)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渲染凄凉的氛围,奠定全诗的基调,为琵琶女的出现设伏,做好铺垫。 3、齐读第一段,体会凄凉。 4、鉴赏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字词。 瑟瑟、管弦、惨、茫茫、主人下马客在船。 (二)鉴赏第二段 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场有几个阶段?(教师点拨) 引导回答:乐声引人,寻声问人,相邀始见。 3、“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突出乐声之妙。 4、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强调的字词 暗、迟。 6、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老师点拨即可) 转轴调音 未成曲调先有情 大家风范 出手不凡 听者感受 弦弦掩抑声声思 抑郁不止 诉说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 指法娴熟 演奏名曲 (需要强调的字词:思、信手) 7、鉴赏具体描写部分 (1)一生读 (2)琵琶女的演奏可谓精彩绝伦,诗人的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如此难以描摹的音乐诗人是如何做到描写的这么成功的? 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多媒体出示填表练习。 诗句 特点 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浊重轻细 急促清脆 叠音拟声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利 比喻摹声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幽咽冷涩 低沉暂歇 比喻摹声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愁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注意:老师要发问,强调抓住诗中重点词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中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结合) (3)需要强调的字词:间关、暂、幽愁、突出 小结:正是以上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难以捕捉,稍纵即逝的音乐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后的我们同样能够领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听第二段配乐朗读,感受音乐之美。 结束语:琵琶女的弹奏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吗?前边提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不,她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谈论,我们下节课再讲。 五、作业: 1 背诵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结合琵琶女身世说说琵琶曲所表现的情感,再次体会琵琶女的演奏。 板书设计: 浊杂轻细 清脆急促 叠词拟声 婉转流利 欢快无比 比喻摹声 仇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琵琶行》教案 篇9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示:字词正音: 湓pén(江名) 贾gǔ(商人) 思sì(名词,思绪) 嘈cáo(声音粗重) 舫fǎng(船) 虾蟆hámó 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 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词的相关知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课文分析鉴赏 元和十年(9),予左迁(10)九江郡(11)司马(1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职为 秋天(我)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14)。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15), 邻船 的人 那琴声 地发出京城乐曲的声调 原来是 歌女 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16),年长 色衰, 委身(1)为贾人(2)妇。 遂 过 向 乐师 年龄增长,容颜衰老 嫁 给 作妻子(我)就 命 酒(3),使快(4)弹 数 曲。曲罢 悯然(5), 自叙 少小 叫(手下人)摆酒 畅快 弹奏几支曲子 弹完(她现出)忧郁的样子 述说年轻 时欢乐事,今漂 沦(6)憔悴, 转 徙 于江湖间。予出官(7)二年, 事情 漂泊沦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辗转迁徙 各地 京官外调(已有) 恬然(8)自安, 感(于)斯人言, 是夕始觉 有迁谪 意。 因 为 自己觉得安然 (却)被这人的话感动了 才觉得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因此写了 长句(9),歌(10)以赠 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1),命(12)曰《琵琶行》。 (这首)七言诗 作歌 并送(给)他 共 字 命名 叫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浔阳江头(13)夜送客,枫叶荻(14)花秋瑟瑟。 晚上,在 边 秋风下, 响瑟瑟 第一层: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主人(16)下马客在船,举酒 欲饮 无 管弦(17)。 白居易 陪 走上 酒杯 (却)没有(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 惨(18)将别, 别时 茫茫江浸月。 (酒) 欢乐悲伤 分别 (看到江面) 月影映在江里 分析: 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 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忽 闻 水 上 琵琶声,主人忘归 客 不发。 然听到 面 (飘来) 琴声 回去 (也) 出发 分析: 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三层: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 第一诗段: 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寻 声暗(19)问 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 迟(20)。 顺着 轻声 询问 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移船 相 近邀相见,添 酒 回灯(20)重 开宴。 把船移近那船 她 上 菜拿回 盏 新 千 呼万 唤 始 出来, 犹抱 琵琶半遮面。 声 声 (她)才(走) (却)还 着 遮住半边脸 分析: 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第一层: 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转 轴拨 弦(22) 三 两声,未成 曲调 先 有 情。 动琴 动琴 (调音)三声两声 没弹奏 (就) 含 深 弦弦掩 抑(23) 声声思(24),似 诉平生不 得志。 (一) 低沉抑郁(的乐声)(一) 愁思 好 倾 一 能 低 眉信手(25)续续(26)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着头随 连续 拨 伤心的事情 分析: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27) 初为《霓裳(1)》后《六么(2)》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 先弹奏 弹奏 分析: 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大弦(3)嘈嘈(4)如 急雨,小弦(5)切切(6)如私语。 粗 如同(降临的)急雨 细 在低声私语 分析: 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嘈嘈、切切,象声词,采用对比手法。 嘈嘈切切错 杂 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7) 交错间杂弹奏(好象) 在 里 分析: 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8), 幽咽(9)泉流冰下难(10)。 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宛转流利 像冰下泉水幽幽咽咽冷涩艰难 分析: 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幽咽,见杜甫《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是诗人想象中听到的声音。其特点: 如泣如咽,似断似续。 冰泉冷涩弦凝绝(11), 凝绝不通声暂歇。 像冰下的泉流寒冷滞涩,弦声渐缓似要断绝 凝结不通弦声暂时停歇 分析: 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 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 声胜有声。 另 一种 产生 这时 琴 分析: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有声无声。 银瓶乍 破 水浆迸, 铁骑突 出刀枪鸣。(12) 突然破裂 溅射 爆发 齐鸣 分析: 形容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曲 终 收拨 当 心 画,(13)四 弦 一声(14)如裂 帛。 乐曲终了用拨子对着(琵琶)中心划一下 四根琴弦 响 象撕裂绸帛 画通划 分析: 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第二层: 弹奏琵琶的过程。(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东船西舫悄 无言, 唯见 江心秋月白。 船静悄悄 话声 只看见 一轮秋月淡白 分析: 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 第三层: 听众的反映。 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这两句? 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第二诗段: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第 二 课 时 一、课前背诵引入 二、课文鉴赏分析 1、听读课文 2、分析课文 沉吟(15)放拨插 弦 中, 整顿衣裳起 敛容(16)。 片刻把拨子放插琴弦之中 理 现出正容 第一层: 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自言 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17)下住。 说(她) 子 居住 十三学得 琵琶成,名 属教坊(1)第一部。 成弹奏 名字列在 最前一部 曲 罢 曾教善才 服, 妆成 每 被秋娘(2) 妒。 一曲弹完 使琵琶名手叹服 上妆后常常 美貌歌伎嫉妒 五陵年少(3) 争 缠头(4), 一曲 红绡不知数。(5) 京城富贵子弟 送 (弹完) (所得) 不计其数 钿头银篦(6) 击节 碎(7),血色罗裙 翻酒污(8)。 镶着金花的银钗(给音乐)打拍子敲碎了 红 (被)泼翻了的酒沾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又 (欢笑) 白白消度 弟走 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9)。 离开 容貌衰老 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10)嫁作商人妇。 车马 少 年纪大了 给商人作妻子 商人重利 轻 别离,前 月 浮梁(11)买茶去。 营利轻视 个 到 离去 去来(12) 江口守 空船,绕 船月 明江水寒。 (他)走了以后(我在) 独守 围绕 月光 清寒 去来: 偏义复词,来: 助词无义。 夜深忽 梦 少年事, 梦 啼 妆泪 红阑干。(13) 忽然梦见年轻时的往事 梦中啼哭泪洗脂粉红痕满面 分析: 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第二层: 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分析: 本段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 这一段里,作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这说明作者的阶级局限,他还不可能从本质上来认识和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 琵琶女一生遭遇,可用漂沦憔悴来概括。她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 第三诗段: 写琵琶女的身世。 第 三 课 时 一、课前引入 背诵课文已经讲析部分 二、课文鉴赏分析 我闻琵琶 已叹息,又闻此语重 唧唧(14)。 早 这话更加叹息不已 分析: 这一句用了互文的手法,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同 是 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 样 漂泊 的 见 经 分析: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2、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3、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第一层: 写作者的感慨。 我从去岁辞 帝京,谪居卧病 浔阳城。 辞别京城 被贬抱病住在 浔阳地 僻 无音乐,终岁不 闻 丝竹声。 地方偏僻 年 能听到音乐 住 近 湓江地 低湿,黄芦苦竹绕 宅 生。 住地附近 地势 环绕住宅丛生 其间旦暮 闻 何 物? 杜鹃啼血(1)猿 哀鸣。 这里早晚能听到什么声音 猿猴 春江 花朝 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 倾(2)。 春江流水,花开早晨,月照秋夜 常常拿 就独自酌饮 岂 无山歌与村笛,呕哑(3)嘲哳(4)难为听(5)。 难道(此地) 叫人听不下去 分析: 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1)、先说无音乐;(2)、听惯了伤感的啼鸣;(3)、山歌与村笛之难听。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第二层: 诗人自述。 今夜闻君 琵琶语(6),如听仙乐耳暂(7)明。 (弹奏) 曲调 暂时清明 莫辞更坐弹 一曲,为君翻作(8)《琵琶行》。 再 弹奏 写 (一首) 第三层: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段意讨论:第四诗段: 写作者的感慨。 感我此言 良久立, 却 坐(9)促弦(10)弦 转(11)急。 被 (她)很久站立 退回(原处)坐下 紧 弦声更加 急促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 声, 满座 重闻 皆掩 泣(12)。 (弦音) 象刚才的乐声 所有在座的人又听后都掩面哭泣 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 下 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 湿(13)。 眼泪流下 (被泪水)打湿 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第五诗段: 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三、师生共同讨论写作特点: 要求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争论: 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 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这样比喻,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四、小结和作业: 1、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 附录:板书设计 音乐描写: 嘈嘈粗重 切切细轻 急雨急骤、紧张 错 私语舒缓、松弛 杂 滑 流利、畅通 弹 难 滞涩、阻塞 有声 无声 迸、鸣激越、雄壮、强烈、高亢、昂扬、刚健 凝绝、幽咽、私语微弱、低沉、抑郁、柔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