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范仲淹》教学设计 |
范文 | 《范仲淹》教学设计通用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仲淹》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仲淹》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1、画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识记。 2、搜集有关范仲淹的资料。 3、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二、激趣导入 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三、展示汇报: (一).介绍范仲淹。 (二).汇报字、词掌握情况 1、读生字、词语卡片。(分组展示) 2.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划粥割齑、大夫、范仲淹 a.读词 b.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C.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d.你还有哪些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淹”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出示: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3、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 三 )、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 粗茶淡饭 废寝忘食 贫寒 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 划 粥 割 齑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预习提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4. 仔细读读课文。 5. 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二、展示汇报: 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出示: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 他( )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独立汇报)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 2.听写练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课后反思:教学《范仲淹的故事》这课时,我是让学生们在课上预习的,给学生安排了充裕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然后让学生们自由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学中我还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了第2——5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主要事件,同学们都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了。 《范仲淹》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讲述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介绍了范仲淹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范伸淹的资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废寝忘食”翌词,能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3)领悟并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中具体描绘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品读中感悟人物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范仲淹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培养学生刻苦读书的美德。 (2)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并学习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一心为民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雨乐”的思想境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3、关键:抓住文中描写范仲淹言行的关键语句,感悟人物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ppt:两首诗词《江上渔者》《岳阳楼记》与范仲淹画像。 (1)谁能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词?(指名朗读)诗词的作者是谁呢?(指名介绍范仲淹) (2)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他不仅是北宋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乖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3)范仲淹是伟大的政治家,他有一句被后人传颂的最有名的诗句,展示了他伟大的政治抱负,谁知道那句诗? 课件出示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指名读)谁能说说从这句话的意思? 2、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查找。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情? (二)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闭门不出贫寒 划粥割齑于心不忍千载难逢和衣而眠佳肴 (出示ppt: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只身只得只煮米粥一只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概括一个小标题。想好后,与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写了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从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小标题是什么?这几个小故事有什么联系?(四个小故事: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2-5自然段,这四个故事都是写范仲淹刻苦读书的。) 板书: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 3、小组讨论:你认为本文可以分几部分?(三部分,第1自然段:总括;第2-5自然段:具体些范仲淹刻苦读书故事;第6、7自然段:写范仲淹伟大的政治抱负及做法。重点是第二部分。) 四、品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摘抄本课成语及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1、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2、课文第二部分讲了哪四个小故事? 二、学习交流、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 1、轻声读第一个故事,想想:范仲淹求学的哪些行为让你深受感动?画出让你感受深的句子,适当做些批注。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出示句子: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教师:对比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吗? ppt出示句子:“累了……饿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教师:“废寝忘食”是什么意思?一个“苦”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 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来说话。(课件出示) (4)师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 过渡:那时,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课文第三自然段就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他的读书生活。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认为最能代表范仲淹清苦生活的是哪个词语? 2、师:范仲淹对于这种极其艰苦的生活介意吗?他的哪些行为让你受到感动?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 3、交流汇报,相机点拨。 (1)范仲淹他怎么样读书?就“凌晨鸡鸣即起”引导学生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 (2)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4、小结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 读文---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交流所得。 (三)自学第三、第四个故事。 1、提出要求:按照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三、四个故事,先自己思考,再在组内交流,有不同建议的在全班交流时商讨。(学生学习,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2、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师:范仲淹生活如此的清苦,他的好友想帮助他,先是送银子后是送佳肴,可是范仲淹都(拒绝、粗茶淡饭)。 (2)ppt出示语言描写的句子“仲淹兄,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将来再见也不晚。”此时此刻,你觉得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3)指导朗读重点句。 (四)学习第三部分(6、7自然段)。 过渡:范仲淹立下如此志向,他又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后人对他的评价又如何呢?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 2、(ppt出示句子)理解并积累句子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三、总结全文。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如: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并为之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 四、拓展延伸。 1、搜集范仲淹的诗词。 2、找找其他名人读书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 范仲淹的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教学设计3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但能刻苦学习,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介绍了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只身苦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不出。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通过突出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通过相关语句的品读,领会人物的美德。 (2)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启迪学生向范仲淹学习,立下远大志向,刻苦读书。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3、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学情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由于学生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时常有立志而无长志的心理,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综合这一系列学情,我精心设计了各部分教学环节,相信可以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因此,整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在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学习其品质。 五、说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收集历名人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故事。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通过学生的收集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为整节课打好知识基础。 (二)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听写下列词语和句子。 词语:杰出、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收不忍、朝廷、千载难逢、粗茶淡饭、争先恐后。 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刚听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体现了什么呢?(板书:忧国忧民)那下面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教师指导:“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是范仲淹写的,说的是白云中的山巍峨,江水浩浩荡荡,而先生的风度仪态,像山水那样高尚清远。而后人则用这一词句来赞颂范仲淹。 4、教师:范先生像山水那样高尚清远的风度仪态指的是什么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 5、全班齐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 6、教师导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是范仲淹的志向和抱负,他并为此而刻苦读书。(板书:刻苦读书)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他是怎样刻苦读书的。 设计理念:通过听写检测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以及积累词语的情况,并从听写的相关词句中,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的高风亮节。 (三)品读语句,体会品质 1、教师指名反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围绕范仲淹的刻苦读书写了四件事情。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四件事情? 设计理念:学生结合上节课的小标题以及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叙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1)画出文中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自己读了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后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 3、集体反馈 故事1、“只身苦学”(板书) “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引导学生读这一句时,我就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从而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感情朗读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故事2、“划粥割齑”(板书)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1)教师:对于这句话描述的情形,文中用了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学生读:划粥割齑) (2)教师:这说明了什么呢?(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清贫) (3)教师: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清贫,但他毫不介意,他——(学生读句子) “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 “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 “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 “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 通过其他师生和范仲淹对见皇帝的不同表现,体会范仲淹的自信、刻苦,并使学生懂得“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整个教学过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线贯穿,有详有略,并注意感情朗读。 4、学习六、七自然段,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 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留下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尽量让学生充分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品读句子,领会人物的特点。教学的随机性比较大,教育师应当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重点在引导学生大胆地交流自己在读描述范仲淹言行语句中的咸受,在谈感受中进一步完善对人物的认识,特别是精神品质的领会。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同学们,范仲淹的刻苦成就了他的一生,使他如愿走上了治国爱民的从政道路,实现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和抱负。 2、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同学们,了解了范仲淹从求学到从政的历程,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引导学生说: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并为之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教师:从范仲淹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要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少年中国说》中诗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全班齐诵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理念:通过展示名人故事交流了学习成果,通过交流写法和课后练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 1、交流写法: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2、课后小练笔: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六、说板书设计 设计本课的板书,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如: 范仲淹的故事 只身求学 划粥割齑 忧国忧民→刻苦读书谢肴 闭门不出 《范仲淹》教学设计4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第二、三部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感悟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3、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4、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法朗读指导法质疑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交流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对范仲淹又了解了多少呢? 二、学习第三部份 1、学习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有范仲淹实现他的抱负吗? (2)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再读感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6自然段。 (2)提问范仲淹还有怎样的志向和抱负呢? (3)品读、感悟:“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三、学习第二部份 过渡:文章举了哪些事例讲范仲淹要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而刻苦学习的? 只身苦学、划粥割齑、谢绝佳肴、闭门不出 (一)品读、感悟 学习第二自然段“只身苦学”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能感动你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体会。 2、指名反馈。 3、出示重点句 (1)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2)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理解废寝忘食) 4、归纳学习方法:读、画、写、说 (二)利用上面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3、4、5自然段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小组内一起朗读3、4、5自然段 (2)画、写:找出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体会。 (3)说:同桌或小组内讨论你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2、检查自学情况 (1)理解成语“划粥割齑”。 (2)出示句子①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寝。②送银子他委婉谢绝了,送美味佳肴,却食品发霉也不吃一口。③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④别的师生都丢下书本跑出去,他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随便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 (3)再读这些句子。 (4)师小结:范仲淹为了实现他着远大理想和抱负而刻苦读书,实在令人敬佩,那后人又是怎样赞颂他的呢? (5)引导学生理解并品读感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三)总结写作方法 1、懂得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采用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去叙述; 2、回顾板书,明白写人首先必须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 3、再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反映人物的特点和崇高精神的。 四、课堂总结,拓展 范仲淹为着理想苦读诗书,成就了他的一生,实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今天,你学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收获呢? 五、作业 1、借初中语文课本范仲淹的名著《岳阳阳楼记》读一读,再次感受人物的高尚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身边熟悉的人。 六、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只身苦学 划粥割齑实现 刻苦读书谢绝佳肴理想和抱负 闭门不出 《范仲淹》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 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 二、新课 (一)读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完善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范仲淹》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ppt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ppt:两首诗词《江上渔者》《岳阳楼记》与范仲淹画像。 (1)谁能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词?(指名朗读)诗词的作者是谁呢?(指名介绍范仲淹) (2)范仲淹是伟大的政治家,他有一句被后人传颂的最有名的诗句,展示了他伟大的政治抱负,谁知道那句诗? 课件出示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指名读)谁能说说从这句话的意思?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查找。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情? (二)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毫不介意 粗茶淡饭 废寝忘食 闭门不出 贫寒 划粥割齑 于心不忍 千载难逢 和衣而眠 佳肴 (出示ppt: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只身只得只煮米粥一只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概括一个小标题。想好后,与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写了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从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小标题是什么?这几个小故事有什么联系?(四个小故事: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2-5自然段,这四个故事都是写范仲淹刻苦读书的。) 板书: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 3、小组讨论:你认为本文可以分几部分?(三部分,第1自然段:总括;第2-5自然段:具体些范仲淹刻苦读书故事;第6、7自然段:写范仲淹伟大的政治抱负及做法。重点是第二部分。) 四、品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摘抄本课成语及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识 1、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2、课文第二部分讲了哪四个小故事? 二、学习交流、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 1、轻声读第一个故事,想想:范仲淹求学的哪些行为让你深受感动?画出让你感受深的句子,适当做些批注。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出示句子: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教师:对比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吗? ppt出示句子:“累了……饿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教师:“废寝忘食”是什么意思?一个“苦”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废寝忘食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 引导学生用句式“ 了,就用 ”来说话。(课件出示) (4)师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 过渡:那时,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课文第三自然段就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他的读书生活。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认为最能代表范仲淹清苦生活的是哪个词语?(板书:划粥割齑) 2、师:范仲淹对于这种极其艰苦的生活介意吗?他的哪些行为让你受到感动?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 3、交流汇报,相机点拨。 (1)范仲淹他怎么样读书?就“凌晨鸡鸣即起”引导学生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 (2)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4、小结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 读文---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交流所得。 (三)自学第三、第四个故事。 1、提出要求:按照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三、四个故事,先自己思考,再在组内交流,有不同建议的在全班交流时商讨。(学生学习,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2、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师:范仲淹生活如此的清苦,他的好友想帮助他,先是送银子后是送佳肴(板书:佳肴),可是范仲淹都——(补板书:拒绝 粗茶淡饭 ) (2)ppt出示语言描写的句子“仲淹兄,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将来再见也不晚。”此时此刻,你觉得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板书: 埋头苦读) (3)指导朗读重点句。 (四)学习第三部分(6、7自然段)。 过渡:范仲淹立下如此志向,他又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后人对他的评价又如何呢?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 2、(ppt出示句子)理解并积累句子: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三、总结全文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延伸 1、搜集范仲淹的诗词。 2、找找其他名人读书的故事,读一读。 附板书: 范仲淹的故事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只身求学:废寝忘食 划粥割齑:闻鸡起舞 拒绝佳肴:粗茶淡饭 闭门不出 :埋头苦读 《范仲淹》教学设计7[教材分析] 本文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思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千载传诵,令人慨然。是记文中的“常青树”。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由有创意的朗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人生态度;激发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有高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美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 1、文章中记叙描写和议论之间的关系 2、“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想] 通过美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美文的兴趣,感受文章的韵律美,感知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励个性化的阅读。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收集作者资料。 老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足以见出洞庭湖之壮观浩大。而“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却反映了诗人郁郁不得志、为一己之悲而焦灼苦闷的情绪。而同是写洞庭湖,同处人生低谷,北宋范仲淹却独辟蹊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别样的画卷,抒发了不同于孟浩然的情感。相信这篇文章会让你有新的收获,也希望它能带给你新的思考! [说明]:以古典明曲《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依次链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滚动字幕。 (设计意图:从旧知导入,和谐自然。从而创设氛围引领学生思考文章内容和思想。)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谪守()薄暮()淫雨()霏霏() 浩浩汤汤()忧谗畏讥()墙倾楫催()宠辱偕忘() 2、[作者追踪]: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却能刻苦读书,少有大志。 (学生答,教师补充,同时字幕显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前的朗读预习掌握生字、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 三、背景链接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两人交谊甚厚。滕被贬岳州后,虽政绩卓然,可是仍旧情绪低落。在岳阳楼落成后,滕子京写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随信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据此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当时范仲淹也正贬官在外。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可以对作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从而为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四、美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语调语速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尽情想像文章文字中所包含的画面。注意根据文章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设计意图:通过美读课文既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感知文章韵律美、图画美、大气美,又能激发学生诵读古文的兴趣,为学习本文重点知识作准备。) 五、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过程中所标记的疑难词语和句子。 2、展示自主合作学习的结果。 (1)解释加点词语。 百废具兴()连月不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波澜不惊()长烟一空()把酒临风()吾谁与归() (2)翻译下列句子。 A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展示学习结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六、品味探究 1、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分几部分,依据是什么?概括出课文各部分内容。 2、对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评析。师提示,常见的几种评析角度: (1)修辞生动形象 (2)词语准确生动 (3)细节描写生动 (4)描写方法独特 3、文中表达作者人生态度和追求的句子有那些,说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4、你怎样理解“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情感,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答案不求唯一,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梳理文章脉络、品析语言的能力,鼓励其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七、升华提高 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心情抑郁难平。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让你回到唐朝成为他的好友,请你运用本文所学语句写一段话对之进行劝慰,让他撇弃个人得失,放眼天下苍生,重新振作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八、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2、教师结束语:先贤的脚步已远去,但我相信先贤的灵魂之光还在!让我们记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记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记住范仲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结束语去感染学生,给学生留下关于本文的深刻印象。) 九、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叙事缘由作文记之 二写景总写壮阔多变 迁客骚人 览物而异 分写览物而悲 览物而喜 三议论胸襟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抱负先忧后乐 (设计意图:使文章结构、表达方式一目了然,古今对照,凸显文章主旨。) 《范仲淹》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意象,来分析: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掌握边塞诗的内容特征。 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抓意象,析意境,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屏幕显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诗的共同特点----描写边塞的风光或者是战争的,这样的诗叫做边塞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词的名篇: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边塞看看那里特有的风光。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学生查阅资料解决。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词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 三、整体感知:读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3.思考:初读此词,你感悟到了什么情感? 4.翻译文意(学生将不会的提出来) 译文:边塞的秋天风景独具,大雁匆匆向衡阳飞去。军号一响,马嘶车号随风起。群山深处,烟雾茫茫,残阳如血,城门紧闭。 端起酒杯思念家乡,功业未建无心回去。羌笛声声寒霜满地,夜深人未睡, 将军、征夫们头发变白,流下了眼泪。 四、赏析上阕 请学生读上阕(再读),其他学生思考 (1)上阕写了何时何地的景色?可以用词中哪个字来概括这景色的特点? (2)与江南相比,边地风光“异”在哪里呢? “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3)分析意境特点:苍凉-悲壮(看图片) (4)这样的意境和下阕抒情有什么联系呢? [插入写作背景: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此词即作于出任延州时。] 赏析下阕(品情感)诗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面?明确:泪这一“泪”字包含了哪些情感?体现在哪些诗句中?明确: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全诗核心句 分析: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请学生读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笛悠悠霜满地”和上阕的意境照应,奠定“凄凉”的情感基调。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所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后句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止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而哀伤流泪。 过渡:文中,作者和将士们为了祖国的边疆不受侵扰,远离家乡和亲人,舍小家,顾国家,连“衡阳燕去无留意”,可将士们仍“燕然未勒归无计”直到“将军白发征夫泪”,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家人的幸福,祖国的安定,所以,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应感谢前辈们,尊敬为我们创造幸福的人们,把学习搞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报答祖国的培养。 五、拓展 在和平时期的战士们又是如何来实现自己报国理想的? 六、课堂检测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七、作业 1.根据今天学习的情和景的关系,请同学们仿写一首诗: 开头句:——秋来风景——, 范文:家乡秋来风景丽, 稻熟果香喜气溢。 四面歌声连连起, 院子里, 高粱麦穗挨墙砌。 2.请以“深秋戍边图”为题,用自己的语言将《渔家傲》改写成一篇短文。 八、板书 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上阕写景千嶂孤城 (异)长烟落日 渔家傲范仲淹↓借景抒情 家万里-归无计 下阕抒情 (泪)羌管悠-霜满地抒发思乡报国之情 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九、教学反思 本课堂重在理解词的意境,感受词人的爱国凄凉沧桑之情。然而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有些不尽人意,对词人的内心凄凉之感没有深入理解。课反还需做补充引导。 《范仲淹》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 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