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设计 |
范文 | 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人人平等的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到了,柳树醒了,各种鲜花盛开,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去参观科技园。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生①:1/5 生②:2/4 生③:3/3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5.完成“做一做”第1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6.练习:“做一做”第2题。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师:一共有几片枫叶?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二、自主探索,辨析平均分 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 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 操作: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 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酸奶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第3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习二第3题。 (1) 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 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 课件演示验证。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 四、归纳总结,回味平均分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平均分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平 均 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把6块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2块。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果盘、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你来说我来猜”的小游戏。老师画出红黄蓝三个颜色的气球,并标上数字1、2、3,告诉同学们后面的数字依次轮回红黄蓝颜色,现在你们可以任意说一个数字,我就能猜出它相对应的气球是什么颜色,之后师生进行猜气球颜色游戏,师说,几次我猜对了吧。为什么我会猜的这么准呢,其实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动手操作,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一)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二)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5.练习:圈一圈,填一填。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同学们,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下面请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余1根小棒,如果是10根、11 根、12、13、14……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3.小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4.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1)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2)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生: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教师板书:余数<除数 (3)归纳小结: 余数既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 余数<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四、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 有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摆三角形呢?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3、填一填:( )÷6=7…… 里可能会填几。 五、课堂总结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3. 谈收获。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2=3(盘) 8÷4=2(个) 7÷2=3(盘)……1(个)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余数小于除数 12÷4=3(个) 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设计3【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具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感知余数的意义。 2.借助已有知识通过学具分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列式和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余数。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希沃电子白板课件,小棒,草莓,盘子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来玩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看图形宝宝都已经藏好了。你能根据你看到的一部分图形猜出后面藏着哪一个图形宝宝吗?(生猜测后师展示图形并提问:、、各有几条边)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初步感知有剩余的情况。 (1)仔细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摆小棒)他们是按照怎样的要求在摆呢?你能从图中找到重要信息吗?(生汇报) (2)如果让你也摆一摆,你最想摆哪个图形呢?(生汇报;师随机根据生的汇报让生猜测11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你想要摆的图形。并随即抽取3位学生上台用11根小棒分别摆一摆、、,验证自己的`猜测) (3)展示三位学生作品: 师:3位同学用11根小棒分别摆了,摆得图形虽不同,却出现了相同的情况,你发现了么?(都有剩下的小棒) 师: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里又藏着哪些新的数学知识,与之前已学的知识又有哪些联系呢?请随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莓园,到那里去探索这其中的奥秘! 2、学习例1,在对比中感知余数的产生。 (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生汇报) (2)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指名展示摆法,其余生观察)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3盘)摆完了吗?(正好摆完)你能根据你的摆法列出算式吗?(6÷2=3(盘)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能说说你的想法吗?(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6里面有3个2) (3)象6÷2=3这样的除法算式咱们以前就学过,你还记得它各部分的名称吗?(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师:同学们真不错,对已学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4)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你还会摆吗? 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用学具摆一摆。(小组合作) (5)谁愿意来展示你们小组的摆法。(指名展示摆法,其余生观察)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3盘)摆完了没有?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不够摆一盘) 师:这1个草莓就是多余的草莓。 (6)你能借助已有的除法知识,试着把你的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列式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 (7)老师也列好了算式7÷2=3(盘)……1(个),看看你们能看懂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引导理解算是含义) (8)对比7÷2=3(盘)……1(个)和6÷2=3(盘)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重点强调剩余的1个草莓) 师:这剩下的一个草莓在算式中我们数字1表示,在数学上我们把表示剩余的这个数叫做“余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师: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我们该怎么写呢? (9)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师边范写边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书写,生随师书空) 师:你会写了吗?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读呢?请同学认真听!(师范读生学习读法。) 三.巩固练习。 1.课本P60做一做第一题 2.课本P60做一做第二题 (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习。 课本P64练习十四第一题 五.全课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生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借助已有的除法知识,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并利用新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其实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还有很多,咱们以后讲继续学习。 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和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2、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师花瓣学具、小组探究单 课前准备: 课前小探究 问题:把22朵花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朵,还剩( )朵?你会用算式表示吗?你能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吗? 教学过程: 一、认识有余数除法名称及含义 1、情境引入 自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花,我们一起去欣赏。 看,这是3片花瓣 的兰花,这是4片花瓣的花,有5片花瓣的,还有6瓣花,它们美吗?你最喜欢的是几瓣花? 2、动手操作。 现在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花, 用你们拿到的12片花瓣拼一拼,看看最多能拼几朵花? 3、学生汇报 预设1:我们把12片花瓣,每3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4朵花。 预设2:我们把12片花瓣,每6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预设3:我们把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追问:剩下能不能再拼一朵花? 预设4:我们把12片花瓣,每4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3朵花。 4、结果分类。 学生反馈 师小结:看来,我们在平均分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不够分,还有剩余的情况。 5、尝试列式 预设:12除以5等于2,单位朵,余2,单位片。 师教学并板书(师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余数的除法。 6、理解含义 追问:12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商和余数都是2,但它们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预设: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可以拼成2朵,所以它的单位是朵。还剩余2瓣,所以它的单位是片。 (设计意图:以拼花和分花为主体,主要是想贴近生活,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我的数据“12片”,没有用教材中的6个草莓。因为12这个数据即可以被3、4、6整除而巩固了旧知,被5整除余2又延伸到了新课。) 二、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例题变式 如果增加一片,13片,还是每5片拼一朵,你说最多可以拼几朵?为什么?同桌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学生汇报。 2、小组合作 继续增加花瓣的数量,14 、15……20、30、100。最多可以拼几朵,还剩几片花瓣?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要求: 摆一摆:小组里,每人选一种,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将你的想法用算式的形式汇报给小组长。 写一写:小组长将组员的结果记录下来并汇报。 对比观察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除数都比余数大 …… 追问:当除数是4,余数是?当除数是5时?除数是6时? 师小结: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除数一定要比余数大。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把15朵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5÷4=3(朵)……3(朵) 追问:这里数字、单位都一样(3朵),意思一样吗? (2)把16朵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4=3(朵)……4(朵) (3)把16朵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3=4(朵)……4(朵) 2、课前探究结合。 这个问题还记得吗?就是我们课前研究的问题,现在你再试试看,跟之前写的一样吗? 3、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算式。 (1)师:如果我们只看这个算式,去掉这些数据,你知道这里余数可能是几?最大是几?( )÷6=( )……( ) (2)如果我知道余数是5,商是2,你知道被除数吗? ( )÷6=( 2 )……( 5 ) 四、全课总结师: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用途很广、作用真的很大,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后拓展 在算式( )÷6=★……★中,余数和商是相同的数,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它们有什么规律? 六、板书设计 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 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 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3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是平均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每人独立在练习本上写一写除字,然后组内互查,帮助写错的订正。 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 3 )支竹笋。可以用算式12÷4=3表示,读作:12除以4等于3。你能结合题目说一说12、4、3各自代表的含义吗? 小组内互相读一读12÷4=3。 2、自主学习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3、展示交流 生:我们小组来汇报:12代表12支竹笋,4代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3代表每盘放3个 师:那12个苹果,平均分成4盘,每盘三个,用算式怎么表示?12根小棒呢?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生:算式都是12÷4=3。我发现:把12个东西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都用算式12÷4=3表示。 师:那15÷5=3 表示什么含义呢? 师: 你能编一个用12÷4=3计算的题吗? 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设计6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 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 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 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 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逐步培养会学习、乐学习、敢于表达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步:准备练习(情境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分”的知识,你们都学会了吗?好,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热热身。请看大屏幕——讲述游戏规则: 请出每组4号回答问题,答对加2分,答错本组同学补充,只加1分。 请出参赛选手。答题。1号加分。 第二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 是啊,小熊猫很高兴地把竹笋平均分给了4位小伙伴,可是它又遇到新的难题了,需要好朋友来帮助,谁愿意做它的好朋友?(我) 大家真有爱心,可是要想帮助它解决问题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知识,要学吗?(要) 请看大屏幕——小熊猫就是被这6道题难住的,不过,你先别急,答案就藏在书里,如果你找到了它,请把它圈起来,就可以帮助小熊猫了,开始吧! 读一读数学书13页例4,并思考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学具代替竹笋试着分一分,到底每盘应放( )个?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平均分的过程。 3、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4、想一想,12、4、3分别表示什么? 5、你觉得除号怎么写最好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6、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试着再读一读其它算式,如15页第1题。 第三步: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活动规则: 1、与小组同学分享你的收获,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弄明白后别忘了说声“谢谢”。小组每人都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小组同学都发言的加合作学习分——5分。 老师巡视。 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哪道题有问题?准备几号发言。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抽签决定选题,推荐几号答题加几分,答错扣相应的分数,本组同学补充加1分。 谢谢可爱的孩子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地帮助小熊猫解决了问题,不过,常老师想把这道题难度提高,你敢接受挑战吗?(敢) 请看大屏幕——抢答开始。 第四步:教师点拨讲解 你们太棒了!从这些题中我们发现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 “÷”,它就表示平均分,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你们学会了吗? 第五步:第二次尝试练习 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环节——自我挑战本领强 比赛规则: 老师摇号选答题人,为了我们小组的荣誉,你们可要好好准备呀!自选题目,答对加相应分值。答错本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加1分。 悄悄告诉你,老师的考题就藏在13页做一做1、2题和15页2、3题,自己先在书上答题,好好准备一下! 答题——巡视——摇号——选题——加分 我们看看各个小组都得了多少分? 虽然各组获得的分数不同,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老师为你们骄傲,最后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争做小组中最受欢迎的人!有信心吗?我期待着你的进步! 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设计8教学内容:课本68页的例6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和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有余数的除法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小游戏,从1开始依次往下数1、2、3、4、5,轮回来6、7、8、9……一直这样数下去,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现在老师说任意一个数,你能马上就找到这个数对应的手指是哪个吗?试一试。 数到24是哪个手指呢? 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的数,老师一下子就知道是哪个手指,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习完今天的知识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出示课件图片。 (1)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有13面小旗子,它们摆的很有规律) 师:知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吗?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你知道第16面小旗子应该是什么颜色吗? (2)解决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谁能很快就知道第16面小旗子是什么颜色。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反馈。 (是黄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们的方法。 预设: 生1:最后一面小旗是第13面,我接着往下画,画到第16面小旗是黄色。 生2:小旗每3个一组是一样的,每一组里面的小旗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排列。16个小旗3个3个一圈,圈了5组,剩余1个,这1个就是第16面小旗子,他是第6组里面的第1个。按照排列的顺序,可以知道是黄色。 (引导学生明白这种圈一圈的方法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根据摆小旗的'规律,用除法的余数能够快速解答这种周期问题。因为余数是1,就说明第16面小旗时某一组里面的第1面,应该是黄色。) (3)验证结果。 师:用16÷3=5……1这样的求余数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正确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说一说。 2、想一想:如果按照那样的规律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第6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中的珠子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串在一起的,然后独立思考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说说解题的思路。 2、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六一儿童节,校园会场上摆了很多漂亮的花盆,看看是怎么摆的。如果一共要摆32盆,那么最后一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讨论后交流、反馈。 3、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1)引导学生用求余数的方法进行判断。 (2)这是一道思考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月里面完整的星期有4个,就是说一个月里面至少有4个星期六和星期日,但是题目中说6月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意味着六月的前两天应该是星期六和星期日,这样才符合题意。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做的小游戏,其实它和我们今天学的用除法余数来解决问题有关系。你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吗?它的奥妙就是每次都数5个,就是把5看作一组,做除数,报出的数就作为被除数,然后用报出的数除以5,看余数是几。余数是1就是大拇指,余数是2就是食指,余数是3就是中指,余数是4就是无名指,没有余数就是小拇指。 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设计9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60—P61的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绘本的具体情境,感受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2.从实际情境和操作实践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根据数学问题,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4.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用算式表达,感受余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并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五、教学准备 课件、9张鞋子图片。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读绘本吗?(生:喜欢)前两天老师也读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百足虫的100只鞋》。这里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里面还包含了一个数学问题,具有很独特的数学思考。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绘本教学 (1)绘本阅读 方式:多媒体播放。 于是,它打算先把8只鞋子送给只有4只脚的小松鼠。 (2)复习无剩余的平均分 过度:爱思考的百足虫就在想: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1)课件提问: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预设:4只小松鼠。 过度:那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2)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每4只鞋子一份) 边说边分:把四只鞋子分给一只小松鼠。 分给1只小松鼠之后,暂停,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鞋子还能再分给一只小松鼠,我们就继续分。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小结:刚才我们把8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刚好分完,没有剩余。 3)用算式表示平均分 提问: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预设:8÷4=2(只) 师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 预设:表示平均分,我们就用除法算式。 小结:的确,像这样进行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1)引入新问题 过度:百足虫送完8只鞋子之后开开心心地回了家,可是…… 绘本阅读 “还剩下这么多的鞋子怎么办?”小百足虫回到家问妈妈。 “你不是还有其它的朋友吗?”妈妈说。 师:小百足虫想到了小松鼠,松鼠只有4只脚,穿起鞋子也比较方便。 绘本:于是百足虫又带了9只鞋子,准备送给好朋友小松鼠。 课件提问:想一想9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2)动手分一分 过度:我们也像刚才一样分一分。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拿出学具:9张鞋子图片。 1.同桌两人摆一摆、分一分。 2.分完后,和同桌说一说分的过程。 3.说完后,把学具收起来。 师:谁来读一读? 师:请拿出学具,边分边说,开始。 生操作,师巡视,并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3)生展示分法 师:哪一组来帮我分一分? 提问:你要怎么分? 预设:把4只鞋子分一份。 分好第一堆之后,师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余的鞋子数比1只松鼠的脚只数要多,我们就继续分。 分到最后只剩下2只鞋子之后, 追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2比4只少,不能再分了。 师评:谁明白了他的意思? 预设:1只松鼠需要4只鞋子,而剩下2只鞋子就不够分了。 师评:谁想再来说一说? 预设:剩下的鞋子只数比一只松鼠不得只数少,就不能再分了。 师评:你说的真清楚,请坐。 (意图:深刻理解什么时候能继续分,什么时候不能分。) (4)说过程 过度:回忆刚才分的过程,谁能把分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我们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 课件出示完整的表述: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5)写算式 师:你能也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巡视不同的方法,并询问不同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取不同算式展示 预设1: 9÷4=2(只)还剩1只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只小松鼠有4只脚,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就分走了8只鞋子,本来有9只 鞋子,就还剩下1只鞋子。 师评:你们听懂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你呢,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 预设2:9÷4=2……1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就用除法算式9÷4,分的结果是分给了2只松鼠,就把2写在后面,还剩下1只鞋子就在最后面写上1. 师评:有没有问题想问他? (学生的两种算式在描述过程中,根据学生的4只鞋子分一份,就把4只鞋子图片圈起来) 师:这两个算式,哪一个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什么? 师评:的确,刚才我们是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就用算式9除以4(板书:9÷4),结果分了1个4,2个4,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边说边圈出2份,并板书2只),还剩下1只鞋子,我们就在2只松鼠的后面写上1只,中间我们用6个小圆点隔开。 板书算式:9÷4=2(只)……1(只) (6)揭示课题 过度:观察2到算式,同样都是除法,这一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剩余的'数。 师:你还记得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名称吗?9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2叫做(商),那这里的2叫做什么呢? 预设:余数。 师红笔板书:余数 提问: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生齐读:9除以4等于2只余2只。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手指算式)。 张贴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余数性质:余数<除数 (1)脱离实物,半抽象思考 过渡:分9只鞋子遇到了余数,爱动脑的小百足虫就开始想了:那把10只鞋子、11只鞋子分给小松鼠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停顿5秒)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成果? 预设:10只鞋子,每4只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余2只鞋子。 师:用哪一个算式? 预设:10÷4=2(只)……2(只) 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余数2不能再分? 预设:1只松鼠有4只脚,而剩下的2只鞋子不够再分了。 师:说的真清楚,剩余的数比一只松鼠的脚的只数(手势指到4)少,就不能再分了。 提问:那分11只鞋子的算式怎么列? 预设:11÷4=2(只)……3(只)(师板书) 师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3)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分:9只鞋子、10只鞋子、11只鞋子时的余数,猜想分12只鞋子时,余数可能是? 预设:余数是4. 师: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没有余数。 师评:那我们就来分分看。 出示课件分12只鞋子(正好分完 没有剩余)。 提问:谁来帮助列算式: 预设:12÷4=3(只)(师板书算式) 追问:之前分9、10、11时,都产生了余数,分12只鞋子怎么就没有余数了? 预设:因为12÷4刚好够除,三四十二。 师评:他用了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不错,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预设:如果剩余4只鞋子的话,就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追问:谁听明白了? 请人重复:剩下的数等于4时,可以再分给1只松鼠。 追问:也就是余数能不能等于4? 预设:不能等于4. 追问:那余数能大于4吗?比如余数能不能等于5? 预设:大于4只鞋子,也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提问:余数不能大于4,也不能等于4,也就是说余数必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4. 师板书:余数必须小于4. 过度:当我们4个4个分的时候,余数必须小于4,如果除数是6,,6个6个分,余数就?如果除数是8,8个8个分,余数就?(出示课件:一堆鞋子分给:蚱蜢、蜘蛛)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6,余数必须小于8. 师:看来余数跟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是什么关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师擦掉4,板书除数。 师:我们一起来把你们重大的发现读一读。 生齐读: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5.巩固提升 过渡:你们这么爱动脑筋,百足虫太喜欢和你们交朋友了! 师:于是百足虫打算把9只铅笔,每人分2只。可以分给()人,还剩()只。 追问: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预设:…… 师:小百足虫突然想到今天妈妈给自己买了很多山楂,于是它打算把17个山楂平均分给3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分()个山楂,还剩()个山楂;请你拿出“学习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预设:…… 过渡:看来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下面百足虫想考考我们大家的眼力,大家有信心吗?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不计算,运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4÷4=2……6( ) (2)18÷5=2……8( ) (3)21÷3=7 ( ) (4)27÷4=5……7( ) 过渡:看来大家的眼力也不错,百足虫想跟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大家愿意吗? 师:请看游戏规则:大家一起唱“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1)7人 2人一组 (2)15人 4人一组 师在黑板上记录:_____人一组 剩余_____人 师:大家玩的开心吗?请大家观察老师记录的:“每组人数”与“剩余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剩余人数必须小于每组人数。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和百足虫一起学习了数学知识,你学的开心吗?为什么? 预设1:我知道了怎么写有余数的除法。 预设2: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 师评:孩子们,你们都有了这么多数学知识的收获,真是不简单,那你想对绘本中的主人公小百足虫说点什么? 预设1:善良,因为它把鞋子送给自己的朋友。 师评:懂得分享的孩子,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不过老师觉得你们也很善良,因为你们都积极思考,帮助百足虫解决了余数这个难题。 …… 师小结:百足虫真是一个善于分享的好孩子,不过老师也必须我ini门送去大拇指,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绘本故事中发现了数学问题,而且勇敢地解决了今天的数学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也能像今天一样,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孩子们再见! 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设计10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平均分小棒的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列除法横式、书写除;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教学重点: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沟通符号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含义是相同的.。) 二、根据平均分的操作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明确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1.整体感知写法 2.沟通平均分操作与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1)建立联系。 (2)沟通关系。 3.回顾对比,理清写法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这个除法竖式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2)竖式中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3)你发现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怎样表示? 5.巩固表内除法竖式 三、对比反思,总结全课,积累经验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除法竖式有什么好处? 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设计11上课意图:学生在学完“除法的初步认识”后,很多孩子在解决问题时都是直接利用乘法口诀计算,对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不够明确。例如,同样是用15÷3=5这道算式计算“一共有( )个桃子,平均放在( )个盘子里,每份( )个”和“一共有( )个桃子,每个盘子里( )个,分成( )盘”时,对两题的理解混淆不清,即对于“将谁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求出的是几份”这些问题理解不透。这节课,我们将试图沟通“除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减法是一种“分”的运算,而除法又是“分”中的“等分”运算,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把知识教“薄”。 教学目标: 1.梳理比较“等分除”与“包含除”,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经历自主表征的过程,在对比中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深人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小磁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质疑,自主表征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除法。(板书:21÷3=口)等于几?怎么验证它是对的? 引导学生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在交流比较中进一步明确算式表达的含义。) 二、沟通交流 1. 交流反馈自己的想法 (1)乘法口诀 (2)分一分,投影展示学生分一分的情况。 把21个圆平均分成3组,每组7个。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个)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把21个圆,每组分3个,能分7组。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组) 2. 辨析,理解除法意义 师:两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对照两幅图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减法算式表示吗?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减了几个3?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注重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对比中,让学生直观感知两个“3”的不同意义,进一步明确“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联系与区别。) 3.对比,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师:观察减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这两道算式之间有联系吗? 小结:每次减3,减了7次等于0,说明21里面有7个3,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相同的数,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你们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呢?为什么? 现在,我们从21个圆片中每次移走不同个数的原片,(第一次拿走4个,第二次拿走5个,第三次拿走6个,第四次拿走6个)你能用一道减法算式表示吗? 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同一题材的情境便于比较,有利于直观感受数学事实,有助于学生感悟除法和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呈现的答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减法的关系桥梁,突破了难点。) 三、编题,巩固意义 自主编题 根据21÷3=7,你能编一道数学问题吗? 小结: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用生活中的实例表示21÷3=7,进一步巩固出除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把握除法的本质) 四、总结,回顾意义 学了这节课,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1、在掌握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1、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2、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法学法: 1、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突破法 2、“激趣”教法设计:直观导入法。 3、“乐学”学法设计: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手势游戏:( )里最大能填几? 2×( )<13 ( )×5<49 7 ×( )<48 9 ×( )<29 ( )×6<41 8×( )<52 4 ×( )<25 ( )×3<17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人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答话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119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7) 反馈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三、巩固发展 1.完成63页的做一做第1、2题 《除法试商》 《除法试商》 3.(1)26里面最多有( )3。 (2)27里面最多有( )5。 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试试看。 《除法试商》 5、计算后,仔细观察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46÷7= 28÷5= 74÷8= 7×6+4= 5×5+3= 8×9+2= 《除法试商》小结: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6、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除法试商》 《除法试商》 ÷ =6……1 只要除数比余数大,就符合要求。 四、课后小结: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试商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3、列好竖式,你是怎样检验的? 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设计13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6个草莓 7个草莓 几个一份 每2个一盘 每2个一盘 分的结果 分了3盘,正好分完 算式表达 6÷2=3(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 )÷6=7??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设计14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9~60有关余数的除法。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 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 草莓图、小棒 一、激趣定标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 ÷ 2 = 3(盘)、、、、、、、1(个)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设计15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材第42页内容 教法设计: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小黑板等 学习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三、自学指导: 打开数学课本42页,看图,看文字并思考: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怎样列式解答呢? 4、为什么用除法? 5、解答正确吗? (5分钟后进行检查自学效果) 四、先学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看书自学,老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下面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检测环节: 出示主题图 提问:(1)找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要求声音响亮,其余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举手更正。) (2)2名学生板演,完成P42页“想一想”指名学生板演。 (3)2名同学板演43页练习九第1题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 五 、 后教 1、请学生上台更正,并指出对错。 2、合作提升 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方法.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一说。 七、当堂训练 必做题:1、 ÷ = ÷ =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 表示( )里面有( ) 每份是( )。 个( )。 2、 63÷7= 56÷8= 72÷9= 口诀: 口诀: 口诀: 2、一根28米 长的绳子,每7米截成一段,可以分成几段? 3、一本书玲玲看了8天,共看了72页,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 选做题:小明和8个同学去公园玩,买门票花了72元,一张门票多少元? 八、抽查清 完成课本P43页第4题。 九、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练习九第6、8、9题。 选做题:课本练习九第5、7题。 十、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 口答: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