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三课文捕蛇者说教案 |
范文 | 初三课文捕蛇者说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课文捕蛇者说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的含义及用法;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的写法; 3.认识柳宗元同情劳动人民、痛恨苛政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能大概掌握课文情节。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背景介绍:唐玄宗天宝中期起,战争仍频,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沎(cǐ)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早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却有一种职业可以免其赋税,到底是什么职业呢?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捕蛇者的世界。 2.解题释疑: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 3.梳理字词: 朗读课文,请学生口译课文,教师补充注释,并归纳重要字词。 可分为三类归纳: (1)词类活用: 如:动词作名词:殚其地之出(出产的粮食),竭其庐之入(收入的财物) 名词作状语:岁赋其二(每年) (2)古今异义:病:古义(困苦不堪)今义(疾病) (3)一字多义:食:谨食之(喂养)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 (教师举例,请学生补充归纳) 4.小结设疑: (1)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思考:文章是如何表现蒋氏一家悲惨遭遇的。 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 将准备的字词测验发给学生,进行复习巩固。 2.问题研讨: 形式一: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写法、感情深入探究,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解决。 形式二:教师进行指导性地提问,带领学生逐步解读课文,并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问题集锦: ①永州之蛇“异”在何处?永之人为何争奔走焉? ②蒋氏三代命运悲惨,令人同情,你认为他哭诉时想让作者帮助他吗?为什么? ③文中描绘蒋氏乡邻“今其室十无一焉”,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④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⑤作者引用孔子的语言有什么用意? ⑥作者对“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现象抱以怎样的感情和态度呢? ⑦对于作者的期望——“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3.写法探讨: 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包括:生存情况之对比,生活状况之对比,危险次数之对比,死亡时间之对比等。 4.质疑之声: 柳宗元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官吏却写出如此“大逆不道”之文章,有人认为他是为百姓之生活困苦而疾呼,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他被贬官后的失意所为,对朝廷之不满更多的是一种私心,你如何看待?(可结合其经历及当时社会背景来谈) 5.归纳总结: 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课后思考: 若你就是那位考察民情的官吏,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发挥想象力,为本文续写一段文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