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说课稿 |
范文 |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77---78页,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想、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了两个小朋友做“指鼻子、指眼睛”的游戏,左图用指左眼引起对“哪边是左”的问题的讨论;右图用指右耳,引起对“哪边是右”的问题的讨论。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一定的区分左右的知识。对前后、上下、正反的理解积累的经验比较多。也能很容易的就区别开来。但是对于左右的相对性的,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这时本节课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 三、教学设想 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有意义的素材 我在上新课环节,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初步确定左、右观念。接着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造性地设计了“找邻居”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精神。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活动中学数学。 数学活动教学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明确提出了以“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力求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活动促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本课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左右、记住左右,并能自觉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在体验左、右相对性时,通过学生相对而立,伸出右手握一握,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对面的同学与自己的方向不一样。初步感知对面同学的左右方向和自己的左右相反。同时又让学生课后参加实践活动——走楼梯,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并训练学生左、右的方向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贵在用,走出教室,开放课堂,既巩固了知识,又指导了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文明规则。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左右”的认识,学生兴趣盎然。 四、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确定以下活动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左、右这两个方位,初步掌握判断左、右的方法。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语描写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让学生经历在现实情景中描述或交流物体间位置关系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能熟练的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间位置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指鼻子眼游戏,游戏最贴近学生的生活,由游戏入手巧妙引入课题。让学生从玩游戏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索,交流提高 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表意见,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学生面对面做游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出争论,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奥秘;最后通过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这样,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接下来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在游戏中对左、右这两个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从初步感知发展到进一步理解,并能在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例子,从而加深印象,学会运用。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认识上、下、前、后,通过做游戏引入对上下前后方位的认识,并以自己的切身体验理解这些方位;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方位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本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具体的认识,通过游戏再加深一下认识。 六、板书设计 认识左右、上下、前后 左 右 上 下 前 后 说课稿 篇2一、教材分析: 《三打白骨精》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学期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苏教版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课文单元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组合。第三单元一组课文的主题是“诗文精粹”,由《三打白骨精》、《词两首(如梦令李清照;渔歌子张志和)》、《螳螂捕蝉》三篇课文组成。编写的意图是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本册教材课文体裁多样。《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属于叙事性课文。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根据《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又是学生所熟悉的故事题材,适合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进行简要的复述训练。课文的主要特点是: ㈠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课文总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部分人物。第二部分(第二至七自然段)讲述了孙悟空三次怒棒打白骨精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围绕“三变”、“三打”和“三拦”展开。作者采用反复叙事手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三变”、“三打”和“三责”虽然情节基本相同,但是叙述内容不断变化,所以没有给人重复冗长之感,相反更能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也更能体现降魔除妖的艰苦不易。比如,白骨精的“三变”:一变成了村姑送斋饭,实际使的是美人计,二变成了找女儿的老婆婆,实际使的是是苦肉计。三变成了信佛的老公公,刺激唐僧,让他赶走孙悟空,实际使的是离间计。 ㈡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孙悟空机智聪明,“三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又疾恶如仇、坚定不移,三打白骨精,次次不放过。白骨精的贪婪狡猾,诡计多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村姑,再变老婆子,最后变成老头儿。唐僧胆小怕事,人妖不分。 ㈢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语句不同,用词准确生动。“一打”是“劈脸一棒”;“二打”是“当头一棒”;“三打”是“抡起一棒”。还有课后练习3中的带点字词同样生动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1)唐僧一再推辞,八戒嘴馋,夺过罐子就要动口。 “夺”字表现了猪八戒迫不及待、嘴馋的样子; (2)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闪”字代表了一个很突然、很敏捷的动作。一个八旬的老妇人能作出这样的动作,说明她的行为与正常人不同。 (3)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摔”字表现了唐僧的胆小。 (4)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笑”字表现了孙悟空的自信与乐观。 二、教学目标: ⒈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过程。比较三次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 ⒉抓住故事结果,揣摩人物内心,明白其中道理:不能只看外表,而要透过外表看内心。 ⒊ 学会按照课文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比较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写法的不同以及表达效果。 四、教学过程。 ㈠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⒈简介名著《西游记》。 ⒉说说孙悟空的本领。 ⒊揭题审题。板书:三打白骨精。提示:中国传统小说惯会用“三”字来设计小说情节,比如《水浒传》有“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有“三顾茅庐”,《西游记》中除了“三打白骨精”,还有“三借芭蕉扇”等,其中的“三”字包含了做事不易、需要克服困难才能成功的意思。 ㈡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⒈找出课文中与“三”有关的描写吗?(主要写三个人物 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 唐僧三拦) ⒉找出孙悟空的一打,二打,三打分别在哪一段吗? ㈢研读课文,认识人物 ⒈引导学生自学“第一打”部分。思考:课文分几步把孙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的经过写清楚的?课文又是怎样写白骨精和孙悟空的?找到写白骨精的句子读读,想想写了白骨精的什么?读读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经过的句子,划出有关“打”的动词。说说从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⒉研究 “白骨精”特点。白骨精“诡计多端”,她使出的第一计是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不胜欢喜”、“摇身变作”、“径直”等词,补充原文中描写美貌的句子,体会它的“美里藏恶”。 ⒊研究“孙悟空”特点。孙悟空“第一打”是怎么打的?引导学生抓住“火眼金睛 劈脸一棒”等词, 体会他的率直、善于识破妖计的性格。 ⒋研究“唐僧”特点。引导学生抓住“连忙扯住”、“责怪”等词体会唐僧的胆小怕事,人妖不分。 ⒌总结学法: ① 找句子一分别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 ② 想特点一读读想想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特点 ③说经过—简要说说打的经过。 ⒍学法迁移。回顾第二、三自然段的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五、六自然段。 ①自学划出描写“第二打”有关句子。②交流,抓住人物不同的特点。“ 闪”(与年龄不相符,定会是妖怪)“哭”让人起恻隐之心,其实“哭里藏刀”使的是离间计。“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敢于斗争) 。“惊得从马上摔下来、一口气念了20遍”(胆小、人妖不分,善恶不辨) ②自学描写“第三打”的有关句子。思考:孙悟空的“第三打”与前面两次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孙悟空的足智多谋来体会人物形象。尤其是一个“笑”字,感受孙悟空的自信。 课文虽然没有交代唐僧的反应,可以适当补充原文,由于唐僧的善恶不辨,最终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㈣反顾全文,整体感受 ⒈这个故事里有三变,有三打,有三拦。你读着觉得重复吗?为什么? ⒉从白骨精的三变”,孙悟空的“三打”和唐僧的“三责”中,你对三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看法? ㈤再读课文,根据板书练习复述。 附板书: 白骨精 孙悟空 唐僧 (三变) (三打) (三责) 变村姑 劈脸一棒 连忙扯住 变老妇人 当头一棒 惊下马来 变老公公 众神照应 战战兢兢 抡起一棒 口不能言 说课稿 篇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机械能守恒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特点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7章第8节新授课,机械能守恒定律属物理规律教学,是对功能关系的进一步认识,是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铺垫,为今后学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打下基础。 教材的结构特点:上一节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本节内容从理论推导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理解,下一节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在内容衔接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这样的安排符合新课标指出的: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加强培养学生能力的观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 3在具体问题中,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 (2)过程与方法: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得出过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实例探究→发现结论→理论推证→总结规律初步应用)与方法(实例探究+演绎推理);经历归纳概括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过程,会初步应用条件来分析实际过程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机械能守恒,感悟自然界的守恒思想,体会自然的对称美和谐美 3、重点、难点 ①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定律的内容及条件 ②难点:能正确判定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经过了势能、动能定理的学习,已会一些基本模型的建立。(如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而对书中的摆动、抛体运动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应用动能定理应用,所以,学生已具有了学习本节课的基础;但处于现阶段的学生尚处于由“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的一个过渡期。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 四、说教法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出(过程),我采用演示单摆实验(创设情景),发现现象(能达到相同的高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定性得出两个最高点的机械能相等,教师再设计问题(对其它的点或其余的实例是否又具有任意性与普遍?),再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论论证和实例验证(物体在光滑斜面上自由下落和振子的运动),进而得出规律。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导入新课 1. 小球是否会碰到鼻尖 引导学生观察小球摆回的高度是否与初始位置相同.(“本实验趣味性强,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2.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概念介绍与目标明确)① 把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②本节课就研究动能与势能转化过程中其总和满足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标题〉请分析下面实验中的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 演示实验 1小钢球自由下落.(通过实验,发现现象) 学生可能举出实例:摆钟的摆锤、大坝泄水发电等.学生分析这些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教师使用延迟评价,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作用)哪些力做了功?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各组派代表回答)学生应能得出:结论,教师提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同学们想一想,动能定理W总=Ek2一Ekl的左边是什么含义?右边又是什么含义?二者相等说明了什么 道理?同理,公式WG=EP1一EP2的左边是什么含义?右边又是什么含义?二者相等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程度不同,认识这一抽象的理论的能力不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甚至用具体数据表现这一抽象的理论.让学生切实明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含义)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2.机械能守恒定律 (1)推导 教师投影如图所示,物体自由落下,在下滑过程中任意选取两个位置A,B. 以地面为参考平面.当物体经过位置A时的动能为Ekl,重力势能为EPl;经过位 置B时的动能为Ek2,重力势能为EP2. 总问题:物体在A点和B点的机械能是否相等? 分问题1:分析物体的能量转化情况; 分问题2:分析物体受力,分析每个力做功情况; 分问题3:列出动能、重力势能变化时的功能关系; 比较物体在A,B两点的机械能的大小.(如果学生程度较好,可以只列出总问题) 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必要时教师引导,得出结论:物体只受重力,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能量的转化情况比较容易得出) 弹簧和滑块在气垫导轨上的往复运动.(ppt展示) 同可以证明:在只有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也保持不变。 结论: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也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公式Ek2+EP2 =Ekl+EP1 如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及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等,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机械能相等是否又具有普遍性(即转化过程中的任意位置)呢?必须经过严密的论证。(让学生知道科学真理的得出必须经过严密的论证)并注意其受力情况. ① 钢球自由下落; ② 平抛; 让学生思考并作出分析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得过程。 学生:独立推导。然后用投影上台展示 (2)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教师演示实验:改用泡沫球做自由下落运动,师生共同演绎(起到示范性与更正性作用) [理论分析]对如图5所示的几种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从物体受力及力做功的角度),归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只有重力做功”。 让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及上述实例分析,就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先独立思考、分析,然后分组讨论并进行归纳、交流,再加上教师引导得出: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所谓只有重力做功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不受其他力;或者除了重力外还受其他力,但其他力不做功);重力或弹力做功只发生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变化,其他力做功会引起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转化.(学生层次不同,讨论的深度也会不一样,只要讨论到第一层次即可)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问题:下列哪些实例中物体机械能是守恒的? (1)抛出的篮球在空中的运动(空气阻力不计);(2)跳伞员在空中匀速下落; (3)轮滑极限运动员沿光滑曲面下滑。(4)抛出的手榴弹或标枪在空中的运动。 (5)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小球碰到一个弹簧,把弹簧压缩后又弹回来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1、学习了机械能的概念,“同一状态”下物体的机械能等于动能与势能之和; 2机械能守恒定律内容:在只有重力、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发生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结论叫机械能守恒。(强调守恒的意义)。表达式:Ek2+Ep2=Ek1+Ep1 (强调各符号的意义及变形式)3、条件:(在 比较中得出)①从做功方面理解——物体只有重力、弹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强调实质性理解);或②在只有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守恒。(注意:归纳过程中要回到具体的物理情景中去,在情景中去思考结论的得出有何前提,其实这个前提就是这个规律的条件)注意:由于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系统共有的,所以我们在讨论机械能守恒的时候,所指的物体就是系统。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4、满足条件的常见运动类型:自由落体运动、抛题运动、光滑固定斜面上物体的自由滑动。归纳小结、拓展延伸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思考与训练:一小球在空中自由下落,另一质量相同的小球在粘滞性较大的液体中匀速下落,它们下落的高度相同,在这两种情况下,重力做功相同吗?是否机械能都守恒? 六、说板书设计 机械能守恒定律 1、机械能的概念及表达式:E=Ek+Ep 2、机机械能守恒条件: 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1)只受到重力或弹力作用;(2)受到多个力作用,但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3)受到多个力作用,除重力和弹力外,其他力也做功,但其他力做功的总和为零 4、机械能守恒定律表达式 说课稿 篇4说教学分析: 1、说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练习九1---3题,《10的认识》。 2、说教材位置:10的认识的编排是:先显示一幅主体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是本单元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重点是全面掌握10的组成,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认知规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设计本节课: (1)联系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教材是外在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加工成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才变得生动有味。因此,我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扩大了教材的范围,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猜一猜、讲0和9的故事、做拍手游戏、找朋友、贴人、用展台进行直观演示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10,建立初步的数感。 (2)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于学习的程度。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特别是10的认识这一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或在家里已接触过。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被动汲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时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小组合作摆小棒、贴人游戏等。 (3)引导学生感受到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完用10根小棒摆一个图形后, 问学生: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教完10的认识后,我安排了一个“课中操 十个手指”活动,一来让孩子们休息一下,二是让孩子们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建立数感。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动手能力、交流合作技巧也得到发展 3、说学生实际: 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数字1--10,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但是,由于我校地处民族大街一带,家庭来源复杂,家长的素质不是很高,大多数孩子没有经过正规学前教育,学习习惯比较差。开学一个月来,有3、4个学生在各方面很优秀,特别是学习方面。有3位学生很特别,汪洋本人还算努力,但家长没文化,一个字也不识,每次布置的大本和卷子作业都不完成;李永妍,开学学一个月了,连上课听讲都不会,更别说学习了;翟文杰是个特殊的孩子,虽然上过学前班,和没上的一样,上课很随便,说话也不清楚… 4、说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本着充分体现了《课标》的精神,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2. 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 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重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 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说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计数器、尺子。 说学具准备:小棒、数字卡片 说课稿 篇5【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说课稿 篇6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将从1教材、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3教学理念、4学法与说法、5教学过程、6板书六个方面来进行此次的说课。 首先我说说教材,我说课的课文是《小桥流水人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编排在此处让学生学习,我认为编者颇具匠心,从纵向看,新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回顾所学课文,二年级有自强不息的《丑小鸭》,三年级有珍惜时间的《和时间赛跑》,四年级生命意义的《生命的药方》,这些必不可少,但还有故乡,还有思念;从横向看,安排在在第二组,虽是略读课文,却继续深化“家乡”的主题,使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对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有所领悟;二是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语言的清新、流畅,积累语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最好的诠释。课文从以“潺潺的小溪,小小的木桥,难忘的老家,安乐的居民”为线,给读者勾勒出一幅乡村诗情画意的美景,用作者的语言就是“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根据课文的性质和价值取向,我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知识目标,读准“潺潺、干涸、婀娜、粼粼”四个形容词;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情感目标,爱家乡,广而言之,就是要爱祖国。重点是能力目标,而从“热爱家乡,赞美家乡”到“思念家乡”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也不会是一个很大难点。 介绍了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下面来说说教法和学法,其实,水无常形,教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是相当有必要的。先谈教法,我分为3点: 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语; 2、举一反三法,通过训练,有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 我始终认为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学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这些就应该是学法的核心。 综上所述,我本次说课的教学理念是:以新课标要求为指导思想,以朴实真实为课堂教学的追求,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接下来,我将进行说课的中心环节——教学过程。 ①播放幻灯片,加背景音乐,揭示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家乡都很熟悉,就我们浙江而言,广义来说是江南鱼米之乡;狭义来说在城里有高楼大厦,街道大桥,乡下有山有水,有花有草,也有小桥流水人家。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那么老师适时引入本堂课主题,谢冰莹笔下的家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出示课题:小桥流水人家 ②初读课文,整体体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还可以多读几遍,并把他记下来。教育家叶圣陶说:读书务必做到正确、流利,只有“字字未宜忽,”才能“语语悟其神”,而这首先要读正确,然后才能谈到思考。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读好之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交流: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③再读课文,理清文脉;窦桂梅老师说:对于教材中需要“美容”的或是 “整容”的部分,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些部分增、删、裁、剪,组成一个个精神大餐。我认为,这不仅是老师的任务,也应该让学生参与。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法,对文章标上适当的符号,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可以得出,作者热爱家乡,在赞美之中,难忘家乡的点点滴滴,“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像,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④细读课文,感悟文本。新课标里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潺潺的小溪,小小的木桥,难忘的老家,安乐的居民给作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情思,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苏霍母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 。在儿童内心世界中,这种需求更为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知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对文本在不改变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肯定,学生会有以下句子的深刻体会:“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引导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这是鸟语花香、风姿绰韵的美;“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这是无限遐想、放飞梦想的美;“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这是忘记烦恼、尽情享受的美;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这是古朴勤劳、安居乐业的美。这美,这境,交织着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爱,这爱此时此刻化做永远的思念,永远的相思。板书:小桥 流水 老家 乡亲 思 ⑤课后作业,拓展延伸。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深地理解课文,以作业来拓展延伸,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中美丽的家乡不仅有小桥、流水、老家、乡亲,还有清山绿水,还有绿树红花,还有你的欢声笑语,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六、说板书。 精美的板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我也力求自己的板书,能够更贴近文本,让学生能够有所得,有所悟?最后,借用作家冯骥才在《珍珠鸟》中的一句话: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的,美好的境界往往就显示在细节之上,谢谢大家。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