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说课稿小学 |
范文 | 有关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一、地位作用及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所学的内容,是建立的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知道及二年级上册学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基础。因此,这一课的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对新知识的牵引,让学生由已知感受末知,从末知探求新知。 二、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对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另外,我校正在进行“先学后教”实践性课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了课本传递信息的功能,尽量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今后乃至整个学习生涯打下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 鉴于以上原因,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分分摆摆的操作,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怎样分才是平均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并由此粗浅的感知除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3、能用学到的平均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此我还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每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而难点则是平均分的分法。为了解决重难点,能较好的利用媒体资源,我对教材略作调整,舍去了春游图,只借用了例1。 四、教学设计 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学课文,探索新知;巩固练习,加深理解;课堂小结;课堂练习这样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放新课。 曾经听过为这样一句话:“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味浓;课结束,趣末尽”,说明在一节课中 “趣”字应该贯穿始终,而起始阶段的“趣”味显现就尤为重要,它不仅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能缩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趣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 课件出示3只小猫正在吵架的情境: 劳动节到了,猫妈妈交给三只小猫的任务是浇12盆花。 小花猫说:我浇离我近的两盆,其余的你们分。 小白猫说:小黑猫个儿大,多浇点儿,浇6盆,其余的我们浇。 小黑猫说:我们还是一人四盆吧! 叫学生当裁判评评谁有理,谁的方法最公平。 在这个情境中,二年级的学生很天真,可能不同的人会认为不同的猫有理,但一抛出“公平”两字,自然的会想到是小黑猫,那为什么公平呢?原先凭学生的旧知可能会有个模糊的表述,但学了新知就会更清晰明了,从而由此导入了新课。 (二)、自学课文,探索新知。 解决重点: 指导学生自学例1,找出新知,汇报交流。 这里我先让学生带问题看例1:他们在干什么?看着他们分的你有什么要说的?你有办法比他们分的更好吗?你睁大眼睛找找,你能从例1中找出今天老师要教给你们的新知识是什么吗? 之后汇报交流。 怎样分是平均分是一个重点,这里我借取了我们学校在搞的“先学课教”这个实践性课题的一部分精华,把“先学”变为让学生“先看图”、“先理解图”,“后教”变为“后点拔”,同时把揭示新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获得一种自豪的体验,这样在看看学学找找中更容易接受这个“平均分”这个在学生实际生活中其实已经接触较多的知识,并把它抽化成一个概念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概念体系的升华,让学生在脑海中深深烙下:每份同样多,才叫平均分。 突破难点: 课件出示劳动节第二任务:美化校园。 小花猫:把10棵树种到5个花坛里,每个花坛几棵树? 小白猫:15朵共插到3个花盆里怎么分? 小黑猫:12张画贴到三个走廊里。 叫学生到电脑前把自已的分法一一演示。 这里主要解决平均分的分法: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这个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借助了直观的媒体演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所以直观的感知清晰的看清平均分的过程,让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判断题(叫学生判断这样是不是平均分) 检验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2、学生摆学具:师出题,叫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平均分了。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进一步掌握平均分的分法,要求速度的原因是为了让学生选到最为有效的分法。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哪问题? 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最后的小结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平均分的概念,还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平均分找出来,把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五)、课堂练习。 练习三1、2、3或课堂作业本。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同时也能反馈于教师,让教师了解本堂课、本班学生存在的缺陷,以使做到堂堂清。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教材P8484,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掌握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培养数感和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 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 PPT、投影、题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T: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小兔安家的情境中进一步学习有关除法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二、新课探讨 1、观察图,发现并利用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T:首先,观察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预设:图中左边有6只小兔,右边也有6只小兔(一共有12只小兔),还有4间房子。 T:你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完整地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有12只小兔,4间房子,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PPT) (板书: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学生齐读一遍完整的题目)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 T:要求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实际上也就是要? 预设: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T:应该用什么方法算呢?(除法)怎样列式? 预设:124=3(只) (板书) T:想哪一句口诀?(三四十二) T:这个算式在情境中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把12只兔子平均分到4间房子,每间房子分到3只。 T:刚才我们是自己观察图发现信息并提问解答,现在毕老师还有个问题,敢挑战吗?敢挑战的同学请坐直。 问题二 PPT: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6只,需要几间呢? T:读一读题目,想一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求什么? 预设:求12里面有几个6. T:用什么方法来算?怎样列式呢? 预设:126=2(间) T:想哪一句口诀? T: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把12只小兔按每间房子6只来分,需要2间房子。 (口答:需要2间房子) T小结:这两个问题都是在把12只小兔平均分,所以我们都用除法来算,这里用到的口诀是(三四十二),这里用到的口诀是(二六十二),它们的得数都是12,以后凡是算12除以几,我们都用得数是十二的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 3、填一填 T:根据刚才我们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经验,看看能不能完成这个表格。能看懂吗?谁来解释一下? 预设:第一行表示的是有几间房子,第二行表示的是每间住几只小兔。 (1)类型一 T:刚才我们是横向观察,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列,这里的2表示什么意思?要求什么? 预设:每间住几只小兔? T:一个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还能找到什么相关信息? 预设:有12只小兔(PPT) T:谁能能将这个问题完整地说一说?会说的请起立。 预设:有12只小兔,2间房子,平均每间住几只? T:也就是要把12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来算?(除法)怎样列式? 预设:122=6(只)(PPT) T:和我们刚才解决的哪个问题类似呀? 板书:122=6(只) T:这个算式表示的是? 预设:把12只小兔平均分到2间房子,每间住6只。 T:再观察第二列,你知道是解决什么问题吗?谁能说一说? 预设:有12只小兔,3间房子,平均每间住几只? T:怎样列算式?我应该写在哪儿? 板书:123=4(只) T:这个算式表示的是把12只小兔平均分到3间房子,每间住4只 T小结:这三个问题都是在求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所以我们都用除法来算。并且都是用小兔的总数除以房子的间数。 (2)类型二 T:再观察第三列的数据,你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吗? 预设:有12只小兔,平均每间住3只,需要几间房子? T:实际上是在求什么?(12里面有几个3)和哪边的问题类似?都是在把12只小兔按每间几只来分,求需要几间房子。怎样列式? 板书:123=4(间) T:观察最后一列,想一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有12只小兔,平均每间住2只,需要几间房子? T:也是在求12里面有几个2?怎样列式?写在哪儿? 板书:122=6(间) T:122=6(只)和122=6(间)这两个算式一样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单位不一样 T小结:单位不一样,说明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一个是求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一个是求需要几间房子。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平均分,但我们都是用除法来算,并且都用到了得数是12的乘法口诀来求商。 (3)观察表格,找规律 T:接下来,请同学们整体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a、竖着看,把这一列的两个数2和6相乘,就是把每间房子住的小兔只数和房子的间数相乘,得到的都是小兔的总数12,说明我们计算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b、横着看,小兔总数都是12,房子间数越多,每间住的小兔的只数就越少,房子间数越少,每间住的小兔的只数就越多。(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观察) T:看似简单的表格里却藏了很多的小秘密,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4、解决问题 T: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5只,3间能住下吗? (1)学生先在题单上算一算、比一比。想好的和同桌讨论,说一说你的想法。 (2)老师分别找几种不同的方法展示 预设1:35=15(只),12<15,所以3间房子能住下12只小兔。 预设2:123=4(只),4<5,12只小兔住进3间房子,每间住4只就可以了,每间住5只肯定能住下。 预设3:125=2(间)2(只),12里面有几个5就需要几间房子,12里面能找到2个5,所以需要两间房子,还剩2只兔子,需要1间房子,所以3间房子能住下。 T:1个小圆圈表示1只小兔,有12只小兔就画12个圆圈,5只小兔住一间房,就5只一圈,一个大圈表示一间房,需要3间房,能住下。 T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有的用乘法来算, 有的用除法来解决,还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我们分析。所以,小朋友们要多动脑筋。 T:接下来,我们就来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教材P85练) 1、解决问题(教材P85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T:第一个问题是求什么? 预设:24里面有几个3 T:怎样列式,想哪一句口诀? T:第二个问题是要把24怎么样呢? 预设: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T:怎样列式,想哪一句口诀? T:这里都是把24平均分,所以都用除法,并且都是用得数是24的乘法口诀。 2、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教材P85第5题) (1)你能看懂这个表格吗?说一说。 (2)知道每个盘子里放6只杯子,求有几个盘子,只有一个数据,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预设:杯子总共有18个 T: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从图中数一数,总共有18个。 预设2:观察表格的第一列,有2个盘子,每个盘子放9个杯子,29=18(个) T:观察第二列,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去算?怎样列式?口诀? 预设:有18只杯子,每个盘子里放6只杯子,需要几个盘子? T:第三列两个数都不知道,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想得数是18的口诀) T: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预设1:总数都是18,横着看,盘子越多,每个盘子里放的杯子数越少。 预设2:竖着看,杯子的总数都是18,盘子数每个盘子里放的杯子数=杯子的总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小兔安家 平均分 除法 (1)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 (2)需要几间房子? 124=3(只) 126=2(间) 122=6(只) 122=6(间) 123=4(只) 123=4(间)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材是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建立时间观念”的顺序编写的,在编写上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知道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课前准备:自制多媒体课,每个学生带一个小钟表,模型钟。 二、说教法和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本节课我注意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3、实践探索学习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我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来获得新知,这样既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开放性。 4、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刚上课,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我创设这样一个谜语情境:“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嘀嘀嗒嗒走,猜猜他是谁?”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学生猜出是钟表后,接着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表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光有漂亮的外表,钟面上还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钟的表王国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也很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然后,我用课件演示让学生加深对钟面结构的认识。(出示课件)在汇报观察结果时,有的学生说到了秒针,我肯定学生观察得很仔细,同时我会告诉学生我们看时间的时候通常只看时针和分针就可以了,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习。 2、认识整时刻 “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钟两个好朋友,那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的吗?”我利用这样的过渡性语言,承上启下,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了3个不同时刻的钟面(出示课件)3时、6时、8时。然后再提问:3时、6时、8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发现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我便适时地告诉学生: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然后,我用学具再次让学生巩固看整时的方法。(出示一个钟表模型,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4,那么钟面上的时刻就是4时)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动手操作,拨整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结合生活实际拨整时的动手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同学们读书的时间8时,同学们做课间操的时间10时,然后让学生以“一人说时间,一人拨钟”的方式同桌合作进行练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让学生掌握了认整时的方法。 衔接语:通过学生认识了钟面、整时刻,能熟练地拨整时后,再学习时刻的另一种表示法。 4、学习时刻的另一种表示——电子表示法 我用卡片出示4:00的电子钟时间,(板书)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下午放学的时间,“有人会读吗?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告诉学生这种记时法叫电子记时法,并指导学生电子记时法的写法。 (三)应用新知 解决问题 为了达到巩固知识,开发智能,激励再学习的目的,针对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多角度、有层次、有趣味,形式多样的练习。 1、说一说,比谁棒。通过让学生说说小朋友一天的活动和什么时刻做什么,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互相评议安排是否合理,更能丰富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 2、画一画,比手巧。同学们能帮老师修一修三只掉了针的表吗?比一比,看一看哪一组小朋友最聪明,通过创设一个情景,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组织学生合作进行修理钟表,既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写一写,比眼快。通过让学生观察钟面,用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迅速地写出钟面上的整时。 (四)总结拓展,体验乐趣 今天我们和钟表交上了朋友,从这个朋友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自我评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再次巩固新知的好方法。 四、 说板书设计 时针 4时 分针 钟表图片 4:00 12个数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突显重点)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如果说正确把握教材的意图,领会新课标精神是肥沃的土壤,那么随时更新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则是源源不断的清泉。只有源源不断的“清泉“灌溉着肥沃的“土壤”,才能使土地上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说教材与学生 《连加、连减》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 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二、说教学理念 1、数学文化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数学素养培养目标:1)应用意识;2)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2)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五、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课的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教师借此让学生在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预算顺序。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利用动态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 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于表现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有表现的机会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编写连减的算式,再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减的含义。出示板书连减,因为连减的算式动态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是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法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 、“街心广场”教材创设了计算街心广场面积,花坛面积和每块地砖的面积等情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三个长方形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小数乘法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来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2 、教材还通过情境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探索地板砖面积,女少可以从前两个整数乘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小数乘法得数;可以通过单位名称的转换推出得数。 3 、教材通过尝试练习:试一试和填一填的活动,使学生归纳出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的规律,这些都能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热情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 、结合三个长方形面积关系,促能学生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法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 、通过具体情境,发现数学信息。培养观察、收集信息的习惯。 3、能应用这一关系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 4、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小数点搬家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故事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课题实验研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引导搭桥在设计这一课时,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索中发展自主探究和。因此,我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索活动。 活动 1 :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街心广场的放大平面图,让学生进行讨论三个长方形的长与长、宽与宽有什么关系。 活动 2 :在计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字特征和小数点的位置,教师板书配合说明。 活动 3 :根据积随因数变化的规律,举出实例让学生探索、解答。 活动 4 :在尝试练习中,师生共同探索、归纳出: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总之,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难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合作探索。教师尊重学生自我发现,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方法。 【说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识,过渡新知识 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2、长方形的定义,面积计算公式。 3、接着教师发给每生一张街心广场放大平面图提出问题。 A 、它们都是什么图形? B 、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宽之间有什么关系,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街心广场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学生思考,并回答自己的想法。 观察情境图,得知街心广场、花坛和每块地砖的长分别为 30 米、 3 米和 0.3 米,宽分别为 20 米、 2 米和 0.2 米,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三个长方形长是依次缩小到原来的,宽之间也是如此。那么,面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长方形面积=长 x 宽,我们先求出三个长方形的面积。 板书: ( 1)街心广场面积为 30 × 20 = 600 (平方米 ) ( 2)花坛的面积为 3 x 2 = 6 (平方米 ) (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为 0.3 x 0.2 二 0.06 (平方米 ) 学生可能对 0.3 × 0.2 =0.06不大理解,教师引导可以利用单位之间的换算来求。 0.3米 = 3 分米 0.2米=2分米 3 x2= 6 (平方米 ) 6 平方分米= 0.06平方米故 0.3×0.2=0.06 2 、引导探索发现:在乘法中,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积则缩小到原来的。(反之,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积则扩大到原来的 100 倍) 举例:根据 57 x 24 = 1368 ,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积 ( 1 ) 0.57 x 2.4 ( 2 ) 570 x 0.24 ( 3 ) 0.57 x 24 让学生分析解答 通过例中第( 3 )小问,提示: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倍数,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到相同的倍数。 3 、尝试练习,引导提问,归纳。 课本第 43 页“试一试,填一填”,可以发现,在4 × 0.3 =1.2 中,两个乘数共有 0 + 1=1位小数,积 1.2 里也有 1 位小数:在 0.4×0.3 = 0.12 中,两个乘数共有 1 + 1 =2位小数,积 0 .12 也有 2 位小数。在 0.13x2 = 26 中,两个乘数共有 2 + 0 =2位小数,积 0.26 是也有 2 位小数;在 0.13x 0.2 = 0.026 中,两个乘数共有 2十1 = 3 位小数,积 0 . 026 里也有 3 位小数。 归纳:在小数乘法中,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1 、课堂作业,完成课本第 43 页的“练一练”第 1 一 2 题。 2 、基础训练上的相关作业。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课题《发新书》,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让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出多种算法,体验多种算法,然后比较出最好的算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一步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竖式的写法。重点:(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组织学生在前面计算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达到对算法的优化,在通过“试一试”、“算一算”、“想一想”等形式达到知识的掌握。 三、说学法: 让学生通过尝试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先试一试,从试的过程中发现方法,再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出更多的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又有更深的挖掘,让学生给学生讲方法,反而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新知,又让他们自主地总结出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使用教材]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一步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竖式的写法。 [教材分析] 重点: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小棒、电脑、课件。 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流程] 一、基本训练 上课一开始,录音机里播放出节奏明快悦耳的乐曲,学生听到乐曲立即做好听算准备。接着录音机里报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题,学生逐题写出得数。算完后,教师报答案,学生自己核对。在3分钟里完成20道题。 二、导入新课,探究新知: 1、显示发新书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让学生思考50本够不够是什么意思?说一说你的看法。 3、教师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小明他们班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思考列出算式29+18= 4、教师向学生讲合作学习的要求,学生分组思考这道题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来? 5、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交流。 6、学生汇报合作结果。 A竖式的方法。 (1)、|让一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说出列竖式的方法。教师板书: 29+18=47 29 +118 47 (2)、让学生观察这个竖式,你有哪些还不太明白?(突破满10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3)、请学生总结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列坚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编成一首儿歌: 进位加法要记牢,相同数位要对齐, 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是要进一。 B、摆小棒的方法。 (1)、摆小棒,并鼓励学生边说出自己摆的过程。 (2)、让学生比较摆小棒和列竖式这两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 C、口算方法的尝试: (1)、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口算方法? (2)、教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生1:10+20=308+9=1730+17=47 生2:29+10=3939+8=47 生3:30+18=4848-1=47 7、让学生再比较这三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一些?说一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 1、+ 森林医生: 37+16=4326+13=49 3726 +16+113 4349 (1)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两道题错在什么地方? (2请学生试着改正过来 2、让学生完成试一试里的习题。 四、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齐唱儿歌结束。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