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石潭记教案 |
范文 | 小石潭记教案模板合集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石潭记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好文中的乐(难点)。词语、生字结合预习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文本 (一)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 (二)译一译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 心情:愉快 写鱼,动静结合,侧面衬托水的清冽。 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紧扣“清冽”写潭(水)。 4、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水声动听,环境优美,游鱼逗乐。 (四)比一比 当堂背诵,比比谁背得最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分析。 小石潭记教案 篇2一、 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 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背诵课文。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3) 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4) 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仔细观察,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 这一重点是根据本文的特点所定。 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学生年龄尚小,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体会作者由“乐”而“忧”的感情变化。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确定的教学方法如下: 1、诵读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良好的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是对这种文质优美散文。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鉴赏的主体。 2、讨论点拨法。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 3、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想象。 4、迁移练习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的写作中。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好习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进一步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设计导语:同学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你肯定有无限的感慨,肯定想用最美的语言把它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的写景美文《小石潭记》,想必他能教给我们一些好的写景方法。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习的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 (三)作者及文体简介。这既增长学生的文学常识,更为后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打下基础。 (四)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面,同时显示字幕,声频播放配乐课文朗读。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在优美的画面中感受课文的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b)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c)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多媒体展示资料,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d)学生依据多媒体展示的问题有感情的朗读文中的句子。 ⑴写发现小潭经过的句子。 ⑵描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⑶描写水和鱼的句子 ⑷描写潭上景物的句子。 e)每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游览内容,理清游览顺序。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 通过有目的的读,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胳,学习游记的写法,另方面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尽量做到当堂背诵。 (四)研读、探究。 (多媒体展示以下四个问题) ⑴作者在叙述发现小石潭经过时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设计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移步换景,全景描写特写的方法。 ⑵潭中的水和鱼各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⑶作者描写小潭源流各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⑷潭中的气氛如何?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计这几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各种描写技巧描写景的方法。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完善板书设计,这一板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景物特点,写作方,抒发的情感一目了然。) b、探究思考: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教师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并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之情 主要写作方法有:移步换景、全景描写与特写相结全,动景与静景描写相结合,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设计意图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扩展的设计是强化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以致用。 (六)朗读背诵: 依据多媒体展示的一幅幅画面朗读背诵课文。这样做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又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七)巩固迁移:观察某一地方的景色,运用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的方法,写一段话。 这样做的目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六)、(七)课堂没时间可课后完成。 (八)布置 1、 一词多义(略) 2、 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 小石潭记教案 篇3知识能力: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2.理解作者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怨愤抑郁的心情。 教学重点: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国文人有一句话说:一山一水真朋友,一花一鸟好兄弟。文人在失意郁闷时寄情山水,唐代有一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出示柳宗元简介,并指名学生读。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学习重要字词的含义。 2.听录音朗读,感受作者描写的情境。 3.学生模仿朗读,注意语调的变化。 四.知与不知试试看. 1.解释下列括号内字词的意思。 水尤(清洌) 往来(翕乎)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2.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 全石以为底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 以其境过清 为堪为岩 五.临潭观景悦心情. 1.小组合作探究.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写石,哪些句子写水清,找出相关句子,并说明理由。 ⑵.文章一开头,作者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观鱼时与游者乐,可是坐潭后,竟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凄”,矛盾吗?为什么? ⑶、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的景与情如何统一的? 2、学生交流,解决问题。 3、教师小结。 六.寄情山水抒真情。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比赛。 2.作业:任选一处景致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小石潭记教案 篇4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 ,也可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清洌( ) 参差披拂( )(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悄怆幽邃(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 代的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 ”。 ②《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澈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8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6.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环:如鸣佩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②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③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清( ) 8.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并探究说明这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见小潭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20分) 10.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彻 ②俶尔远逝 ③如鸣佩环 ④心乐之 ⑤近岸 ⑥隶而从者 11.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②以游鱼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阳光”“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3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4.填空。. ①《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③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语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 鱼,则变换为 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 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说“闻”“伐”“取”“见”好在哪里?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写景与感情相融。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0.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试举例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阐述。 【反馈检测】(20分) 21.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负势竞上 ②泠泠作响; ③望峰息心 ④ 横柯上蔽 ⑵翻译下面句子(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⑶请说出文中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感情?(3分) 小石潭记教案 篇5【教学立意】 《小石潭记》是以写景记游为主的一篇古代散文,它以移步易景的记游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变化本课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提示、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叙事写景、抒情状物相结合的特点;启发学生通过品位语言,体会作者在此篇游记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本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生动描写了人迹罕至的小石潭环境景物的清幽静谧之美,抒发了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 (1)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讨论探究 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 ⑤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⑥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潭水之清和游鱼之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天空的时候,着一鸟而让观者感知天空的辽阔高远,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烘托的写法) ⑦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幻化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像人那样感到快乐似的) ⑧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那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⑨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 4.总结拓展 ①总结全文 王国维说“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 ②拓展延伸: 关于崔氏二小生: 柳集旧注:“崔简之子也”据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权厝志》旧注:“崔君名简,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东柳氏”句下注:“简娶公之姊”据此,则“崔氏二小生”当为柳宗元的外甥 ③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赏 思 ↓ ↓ 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凄 — 潭中气氛 5.必要的教学资料准备: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6.文章的生活背景: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小石潭记教案 篇6一 、目的要求: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U盘。 六、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 A、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隶 l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è 为坻wéi dǐ为屿wéi yǔ 为嵁wé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jhu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放录音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五、小结 六、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 二、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探究质疑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6、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7、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四、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五、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 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二、讨论明确 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四、拓展练习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五、课堂小结。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后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的,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六、作业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七、 板书设计: 景物:潭水:清澈见底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教案 篇7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 熟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翻译全文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3》。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课下反思感觉内容有点单薄。 一: 教者在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二: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课了。 小石潭记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能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着有《柳河东集》。著名的有《捕蛇者说》、《三戒》等。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2、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3、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4、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堪( ) 怡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悄怆( )( ) 幽邃( ) 寂寥( ) 摇缀( ) 隶( ) 参差( )( ) 5、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引导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谭水清澈空明,鱼儿闲适、轻快、灵敏、活泼。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富有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反馈练习: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合作讨论,研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潭中石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2、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3、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日光、游鱼、影子,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影布石上,佁然不动,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特写镜头) 谭水: 清澄(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 游鱼: 轻快、活泼(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动静结合 拟人)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讨论 (1) 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明灭可见(曲折、蜿蜒)(静)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动 6、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7、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讨论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二、总结 1.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2.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3.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4. 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扩展: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五、反馈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佩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六、布置作业 探究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三门峡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七、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顺序 景 写法 情 发现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心乐之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澄 侧面描写…特写镜头 似与游者 游鱼:动静结合 相乐 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 ……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凄神寒骨 悄怆幽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