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
范文 |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柱的体积》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1一、说教材 1.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 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 教学目标 (1) 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 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说教法 从形式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 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 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 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 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 1. 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口算),单位为厘米 (1) 半径为1厘米; (2)直径为4厘米; (3)周长为62。8厘米。 2. 什么叫做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二)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想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让学生自行设疑,教师向学生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认读目标 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三)导入新课,实施教学目标 1.设疑:要判断圆柱体积的大小,究竟哪个大?哪个小?到底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出示投影,帮助学生思考。 2.演示操作,揭示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 快。演示给学生看以后,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推动过程。并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让学生看书质疑。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 运用。 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 (1)单位要统一 (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四)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1.填表:集体订正后,教师提问,这道题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求它体积,如果不知道圆柱的底面积,那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才能求出它的体积?该怎样求?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3.变式练习: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2一、说教材 《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学会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认识了圆柱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体积方面丰富学生对圆柱的认识。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的推导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特别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底面积·高”对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有正迁移作用,所以学生对圆柱的体积的含义将不难理解。但如何化曲为直,将圆柱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是学生思维的难点,应当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具演示来突破这一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复习:大家还记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吗?让学生说出公式。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想办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2、创设问题情景。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初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课件演示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过程。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既而动手操作。沿着圆柱(萝卜)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进行验证、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整个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亲自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小组合作,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三) 运用。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 (1)单位要统一 (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三)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1.练一练1题:计算各圆柱的体积,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完成练习第2题。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3.变式练习: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式。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五、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长 · 宽 · 高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 · 高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3一、教学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小节的内容,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过了“圆的面积”、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等知识,而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是学生从圆形的二维度量学习到三维度量学习的一次飞跃,因此本节课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 思维层面:六年级学生思想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转化等方法解决问题。 知识层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对探索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有正迁移作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度量知识和度量经验,为学好本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目标 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下面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并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体积。 能力目标:经历猜测、验证、合作、动手操作等过程,体验和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接下来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 因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导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和学法 下面说一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结合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化曲为直”的转化。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度量意识。 六、教学过程 下面这个环节,也是本节的的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 首先说说课前准备。 (1)教师在钉钉群中,提前进行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3.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圆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复习二维度量知识和三维度量知识,建立度量意识。 (2)在钉钉群中上传相关学习资料和微课视频。 (3)根据班级情况把学生分为5个小组,经小组成员共同商议,确定每人在组内的具体任务,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学生准备: 1.准备圆柱体积的推导学具等材料; 2.复习圆面积公式及长方体体积公式并预习新内容; 3.观看《圆柱的体积》微课视频。 下面是课堂实施步骤: 我设计建造凉亭的柱子需要多少木材和圆柱形的杯子能装多少水这两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圆柱体积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摸杯子”活动中,感受圆柱“体积”的存在,通过与柱子对比的感受圆柱“体积”的大小,初步建立体积是用以度量空间大小的概念,感受度量圆柱体积的必要性,激活度量意识。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起学生思考圆柱体的体积又该怎样计算呢?由于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是直柱体,学生可能会猜想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学生猜想对不对我们一块来研究。 演示“积分”的方法:用硬币竖直方向堆成一堆,形成圆柱。让学生观察到,底面积是固定的,每增加一枚硬币,高就增加一些,体积也随之增大。初步感受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索获得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多种方法,积累度量的直接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学生在放硬币的过程中体会度量的本质,数起源于数,量起于量。 演示“转化”的方法: 动画演示拼、组的过程,让学生明确:圆柱可以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依次解决三个问题。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小组分工,合作完成。 成果展示,交流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积累度量的经验,实现度量的价值。 多元评价 激励上进 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然后教师进行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圆柱的体积,并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启发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让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发挥度量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度量能力。 七、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长 · 宽 · 高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 · 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