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
范文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的意思。 3、能借助图画,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学会边读边想,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成一段话。 4、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词中表现地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大概意思。 2、背诵课文。 3、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并写成一段话。 教学准备: 含有这首词的投影片。 拟订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通词句,理解词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⑴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 ⑵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⑶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课文,思考:每句话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2)说说还不明白的地方。 参考: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也忽然见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篇2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词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2、借助工具书、教师的指导理解这首词,在理清词的大意的前提下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常识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在古代的文学史上宋词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齐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适时的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6、指名配乐朗读,适时评价。 7、男女生比赛读。(读前互相鼓鼓劲儿) [设计意图: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学生步入六年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此,教师可放心地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了解作者,整体把握,了解课文大意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这需要我们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别枝”,给予讲解。 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教师小结: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出示红字: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这一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出示相关视频。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设计意图:“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然后通过品读悟情,把学生带入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与词产生共鸣。]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指名读。 5、出示相关图片。(画面、音乐)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让学社兴致勃勃地描述,声情并茂的朗读。] 三、精读品味,耐心回味 1、同学们,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 3、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谈谈收获吗? 4、师总结: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5、PPT出示作业(分层作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课件设计: PP四张抒情音乐一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背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 2、揭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牌词题 二、布置初读。 1、自由诵读:字字正确、句句通顺。 2、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检查。 1、(出示课件1)指名读,正音;齐读。 2、质疑,引导解疑。 四、小组学习。 1、用心读,边读边想画面。 2、小组内互说,有感情地朗读。 五、大组交流。 1、自由说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 ①引词句。②说画面。③作补充。④练诵读。 2、范读。学生闭眼想象完整画面。 3、(出示课件2)说完整画面。 ①小组内互说。②独立说或合作说完整画面。 4、配乐诵读。 ①指名诵读。 ②简评。 ③齐诵,可变换方式。 ④练背。 六、补充积累。 (出示课件3、4)补充辛弃疾词《南乡子》《破阵子》,师生齐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篇4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扇子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 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6、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C、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出示词语:别枝惊鹊鸣蝉说丰年七八个 两三点旧时茅店社林忽见) 有不懂的词意思吗? (2)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4、质疑一: (1)指名说:谁在说丰年”?师质疑:你从哪看出是丰年?(出示稻花图) 学生回答(农民、诗人、青蛙) (2)假如你是他们,看到这一片长得这么好的庄稼,你会说什么呢?想不想表演一下他们的对话? (同桌自由选择表演) 请学生表演:(3组:诗人与农民、青蛙之间、诗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 从刚才的表演,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说丰年,喜悦) 是啊,与农民相处了20多年的诗人,看到了农民将要丰收的景象,他是多么的高兴啊,他情不自禁高声吟道:男生读句子。 是啊,“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农民丰收之不容易啊,想到这,诗人又忍不住大声呤道:请女生读。 看,诗人多关心农民的生活,所以他给自己起的字号叫?(稼轩) 稼是什么意思:种植庄稼,从他起的号可以看出辛弃疾很(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他在黄沙岭还建有黄沙书院,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质疑二:为什么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 小组讨论。 四、赏读,悟诗情。 1、创设情境品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懂了词句的意思,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南宋时,与诗人同行,一起欣赏那里的美景,愿意吗?(出示图)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黄沙岭,天已经黑了,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听老师读(配乐)。 2、汇报。 听完,看完,你有什么感觉?美在哪?,请你说说,你认为最美的地方,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 3、学生汇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引导:美在哪?你觉得哪个词用得最好?(惊、鸣),一,体会“以动衬静的写法。(板书:景美。请你来读读,你觉得怎么读好这句?(舒缓) 4、对比读:谁愿意挑战他,读得更美?给掌声。五、总结。 引读: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在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上, 看见了----(明月高悬)(绿树环绕)(喜鹊鹊翻飞),辛弃疾不禁高兴地吟道――(齐读第一句) 闻到了和听到了-----(蝉儿轻叫)(蛙鸣齐唱)、闻到了(稻香扑鼻)丰收在即;喜讯远传,不禁欢快地唱道――全词(齐读第二句) 走着,走着,忽然骤雨将至,茅店立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兴奋地唱道——(齐读三、四句) 多么迷人的景色啊,老师也被你们的朗读给陶醉了,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好吗?看看我们的读能否把后面的老师也陶醉了?有信心吗(配音师生串读)。 六、布置作业。 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自选) 1、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它词 2、把这美景画下来,做成诗配画 3、把词改写成美文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 情:说丰年(喜悦)关心农民生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篇5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以读促教,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想象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链接辛词,课外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课文掌握学习诗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对“词”的认识 2、诗词对对碰 过渡:你们真是学习上的有心人,这节课我们再走如一首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3、出示题目,师读。学生说说老师为什么停顿。 4、师生一起板书课题。说说你在题目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5、诗人猜猜猜(诗人介绍) 过渡: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就是辛弃疾的作品,选自与他的《稼轩长短句》。 二、制定学习目标 1、学生自己制定 过渡: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读”是学习诗词最好的途径,为此老师制定了一个“四步读书法” 2、出示读书方法 三、品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读准音 1、自由读,字正腔圆 2、指名读 3、强调“见” 4、齐读 (二)读韵味 1、自由读,找韵脚 过渡:诗词有了韵脚我们读起来才会朗朗上口,有了平仄音就有了声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现在我们听听名家朗读,体会一下诗的韵味。大家边听边画节奏。 2、视频朗读 3、指名读 4、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5、师生配合读 过渡:古人读书的方法有很多,你知道哪些?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6、指名读 7、师吟诵 过渡:不知不觉我们又读了几遍,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现在穿越到辛弃疾的身边,做他的同行者,把自己看到的,听得到,想到的大胆说说。 (三)想画面 1、自由读,边读边想。(提示:汇报时用上读着读着……) 2、学生汇报 过渡: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可见想象可以产生美。词就像一杯咖啡,需要细细品味,这样才能走人画面,走人诗人心里。 (四)读情感 品上阙 1、学生读上阙,品“惊鹊” 2、想想鹊儿被什么而惊 过渡:这么轻微的声音竟然能惊动树枝上的鸟儿,黄沙岭的夜晚真静啊!这种写法就叫“以动写静”我们之前也学习过不少,老师举两个例子,同学们读读 3、写法分析 4、想一想,说一说 过渡:是啊,诗人多么期盼有一个丰收年啊,多么希望农民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啊。 读下阙 1、六月的天,猴子的脸,说变就变。正在大家津津乐道,展望未来的时候天气发生了变化(读)这时诗人的心情怎样(着急)他会怎样做(避雨)结果呢?(读)这时他的心情怎样?(喜出望外)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质疑:“点”意趣所在 3、齐读 四、阅读链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齐读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 2、小组自由学习 3、汇报(音,韵,画,情)相机指导朗读 4、情感总结 5、对比这两首词有什么不同? 总结:同学们感受真深。同一个人写出的词风格迥然不同,他不愧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一生征战沙场多年但一直热爱大自然心系人民,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 五、布置作业 1、选择其中一首编成小故事。 2、阅读更多辛弃疾的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背诵课文。 2.抓“明月、惊鹤、鸣蝉”等词语进行品味,扣“说丰年”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并在诵读中感悟作者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词句的意思。在读中理解、想象词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创作背景;预习课文。 教学准备: 收集辛弃疾的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区别词与诗的形式,解题。 1.出示《静夜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区别诗与词的大致形式。(题目、字数……) 2.解题。 二、检查预习,读通字词 (一)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词语。 出示词语:(明月、清风)抽读。 出示词语:(惊鹊、鸣蝉、蛙声)抽读。 出示词语:(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抽读。 (出示句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抽读指导读准确;老师示范读、学生齐读。 (出示词语:忽见)抽读(正音,为什么读现呢?“见”是一个古今字,读“现”的音,是出现的意思。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是一样的。) (二)检测读文的情况。 三、再读诗词,体会音韵 (一)划出节奏。 请同学们拿着笔,轻轻读这首词,试着划一划这首词的节奏。 (二)读出韵味。 押的是an韵,而这些句末押韵的字叫做这首词的韵脚。一起来读读这些韵脚。 四、品读诗词,感受意境 (一)品读夏夜的清幽 (出示句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明月、惊鹊、清风、鸣蝉 (1)抓住词中的意象“惊鹊”“明月”“清风”“鸣蝉”感受夏夜的美。 (2)抓“鸣蝉”体会以动衬静的写法。 2.品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示句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在“稻花香”中体会丰收的喜悦 (2)换角色,体会丰收的喜悦 (二)品读沉醉的喜悦 1.体会天色的变化。 (出示句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体会景美醉人。 (出示句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五、链接背景,感悟情感 (一)感悟情感 1.出示背景资料。(出示辛弃疾生平) 2.师:一位爱国词人,因为光复祖国的雄才大志得不到施展,一腔忠勇,奋发而为词,辛弃疾才会痛首疾呼:“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还写到:“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诵读全诗,升华情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并能背诵。 教学难点: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3、同学们,读了题目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才是词的题目。 4、简介作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他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被免去官职以后闲居在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较熟悉。这首词就是他那里生活时写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实在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4、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1)出示图片,引导理解上阙词义。(明亮的月亮升起来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爽的夜风伴随着蝉的鸣叫。闻到稻花的香气,听到青蛙的叫声,让人想象出一派丰收的美景。) (2)出示出示图片,引导理解下阙词义。(很远的天空闪烁着七八个星星,山前似乎有淅淅沥沥的雨点滴落。旧时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店哪里去了呢?转过了一个弯,在小溪的石桥上忽然就看到了。) 三、读中感悟 读课文,体会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让学生试着背诵这首词。(注意词的节奏) 五、课堂总结 这首词通过写乡村夏夜月明风清,稻花飘香,蛙声和蝉鸣,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农村生活的热爱。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篇8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3、根据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4、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悠悠中华文明五千年,古代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多读一些古诗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素养。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自由背诵。 看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先来看一位老朋友(出示辛弃疾的图片)这是谁? 对,那谁能谈谈你知道的辛弃疾? 辛弃疾,他出生时家乡已被今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苏上饶多年,今晚,月光如水,清风拂面,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词—— 齐读,板书课题。 读了这个题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二)初读感悟。 请大家自读,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抑扬顿挫。 指名读。 看来大家都预习的很充分,词读的那么流利,那意思明白了吗?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把你读懂的地方跟大家说一说,不懂的地方请教一下周围的同学。 全班交流。 你能不能结合对字词的理解,把整首词的意思说一说? (三)再读感悟。 你喜欢作者描绘出来的画面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相关诗句和你的想象谈谈想法。 是什么人在说丰年?会说些什么?丰年与稻花香、蛙声有什么关系?是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看到“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时会怎样想?怎么做? 从“旧时茅店社林边”和“路转溪桥忽见”两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当时心情怎样? 请你带着你的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 (四)拓展延伸。 词人用自然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园风光,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漂亮的图片,请你们来给配一配诗句,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有信心吗? 四、教学反思。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写的是作者在夏夜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色,表达了此人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热爱农村生活的思想感情,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让人不仅看到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园风光,而且产生一种身历其境的美妙感觉。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方法引导,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拓展延伸几个教学环节,希望引导学生在疏通、理解古词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搜集整理的资料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在理解古词意思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基本上完成了预设,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词的意思。但在理解“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时,我没能及时指出这里的七八个,两三点都是虚指,造成了错误,在课后也及时进行了纠正。体会意境这一环节本想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谈自己有没有过词人那种“路转溪桥忽见”的感受,可是因为前面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上课时就把这部分给略过了,造成了这点没有讲透。 新课标规定,对诗词的学习应该是由诵读开始,到体会意境,最后在落实到诵读,但整堂课我只在第一个环节扎实了诵读,没有进行诵读的指导,还是读得不够。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反思,今后我会继续学习怎样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争取讲好每一首古诗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正确书写“鹊”字,背诵这首词。 2、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诵读、品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诗词、辛弃疾的资料等,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词引入,自主解题 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唐诗宋词又是其中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教师小结:我们读诗词的时候要稍加停顿,抑扬顿挫,那就会读出节奏和韵味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标注的停顿再读一读。(课件出示全词,学生练习朗读) 3、指名朗读、教师范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配合读。 过渡: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我们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了一些画面呢?那就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来品读词的上阕吧! 三、解词品悟,课上研讨 (例中学)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想象画面,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大胆的说一说。 2、全班展示汇报。 学生自主发言。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描绘得真美啊!作者几乎动用了所有的感官描绘了黄沙岭的夜景,大家来说一说有哪些感官呢。(教师板书:看--明月别枝;听--鹊啼蝉鸣蛙声说丰年;嗅--稻花香)你觉得这样的夜景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想象会产生美丽,我们在品味诗词之美的时候,一定要大力借助想象。 3、提问:是什么惊动了栖息在树上的喜鹊呢? 学生自主发言。 4、提问:是谁在说丰年?又是怎么说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这明月、清风,这鹊啼、蝉鸣、蛙声,还有这弥漫着的稻花香,使得黄沙岭的夜晚是那样的清幽、静谧和美好,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板书: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此时,作者行走在这样的夜晚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以译文的形式带着大家再次重温上阕的内容。(课件出示上阕词义,读给学生听) 5、指名读。 教师小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刚才学习上阕的方法:先是想象画面,然后是抓关键词语理解词义、体会情感,最后是串联整个词义,读中悟情。 (实践悟)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品读下阕。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6、全班展示汇报。 过渡:多么美的月夜啊!仿佛画卷一般。词人就这样满怀喜悦地行走在路上,之后怎么样了?谁来描绘一下下阕的画面? 学生自主发言。 7、教师小结:刚才还是明月高悬,一片明朗,转眼就变得昏暗只看得见几颗星星了,雨点也飘落下来。此时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想到什么?(教师板书:思避雨)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路转溪桥忽然看见了茅店,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发言)在山野中夜行遇雨,仓皇之间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可以想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何等欣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带着大家再次重温下阕的内容。(课件出示下阕词义,读给学生听) 8、指名读。 教师小结:就是这后两句点名了词人的身份--行人。也让我们理解了题目“夜行黄山道中”,原来明月别枝是行人所见,鹊啼、鸣蝉、蛙声、说丰年是行人所闻,遇雨急寻茅店是行人所思。整首词都没有离开“夜行”二字!既写出了赏景之美,又写出了避雨之趣。让我们充满情感的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吧! 四、整体感悟,盘点收获 1、学生再读全词,回归整体,尝试背诵。 2、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本首词。 2、(迁移用)请同学们运用以上学习的方法,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也可阅读辛弃疾或其他词人的词作。 以下任选一个完成: 3、结合本首词的意境写一篇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4、结合本首词的意境画一幅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篇10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用问题为切入口,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学了很多很多的古诗,感受了诗歌的魅力。也积累了不少名句。能背上几句吗? 1、名句背诵。 师:我还记得一句“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知道是谁写的吗?(南宋词人辛弃疾)相信大家对辛弃疾并不陌生,了解这位伟大的词人吗? 2、简介辛弃疾,知背景: 3、揭示课题: 而“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遨游吧! 理解题目:(“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山道中是词的内容。) 教师介绍黄沙道 黄沙,就是指黄沙岭。辛弃疾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那里有一个黄沙岭,高约50多米,深而且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农田十多亩。黄沙岭一带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很好 二、整理学习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用问题为切入口,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 1、请看屏幕,指明读“学习任务”,齐读“自学提示”。 2、学生自学。 3、检验: (1)指明读词语,齐读词语。(评价) (2)解释词语 (3)检查朗读:(评价) 四、合作探究 1、分组读“学习任务”、“温馨提示”。 2、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点拨启发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生1:词人看到了明月当空,喜鹊正在枝头欢叫,惊飞……(随机出示句子) 板书:看:(学生写)明月清风惊鹊鸣蝉 听:(学生写)鹊声风声蝉声 师:谁还从这一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2 师:明月无语,但流泻的是清幽的月光;树枝不动,但鹊儿飞起,引起枝儿摇曳;它飞到另外的枝头,甚至边舞边鸣。明月之夜,清风无言,但在夏日的夜半,徐徐拂来,令人神清气爽;蝉儿一改酷暑的喧嚣鸣叫,或许是被枝的颤动惊醒,送来几声悠长而又凉丝丝的蝉声。) 师:多美的月夜啊,词人深情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引读) 师:多美的月夜啊,我们深深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师: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月落乌啼”的场面,让我们再次感受诗句——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引:还看到、听到或闻到了什么? 板书:闻:(学生写)花香听:蛙声人声 A、此时此刻,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耳听着水国的骄子们奏起了欢快的交响曲。词人拥有怎样的心情?为什么(板书:愉悦、与民同乐) 师引:作者行走在黄沙岭的道途之中,沐浴着清风、明月,嗅着晚风送来的稻花的清香,那种轻松与愉悦之情已经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从心湖之中溢出来,流淌出来。 他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板书:想 (如:“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啊!”他在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师:是啊,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就让这种喜悦通过你的朗读传递出来吧! B、朗读诗句生1 评:读得怎样?(生评) 谁再来吟一吟?生2齐读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千古名句,让我们也感受了丰收的喜悦。 过渡:还有另外的发现吗?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板书:雨声 生:我看到了天空中挂着几颗星星,听到了雨的声音。 师:谁也从这句听到了、看到了和想到了什么? A、这里词人采用了什么手法?(对偶) (师引导:“天有不测风云”几颗稀疏的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小雨沙沙送来夜的清凉。这是无声中的有声,这是不动中的悄动。) B、师:让我们再次诗意地读——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过渡:还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A、从这句诗,你想到了哪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诗人此时此刻有怎样的心情?(转急为安、兴奋不已、激动万分……) C、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板书:惊喜 D、请你带着诗人此刻的心情,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兴奋、激动) 师:是啊,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齐读这一句—— 六、当堂达标——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先配乐,后画面展示 师:这样的一个夜晚,不仅是一首词,也是一幅优美的画,这幅画你可以用语言来描绘。咱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诗歌的意境。 1.仔细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配乐写话 师:此时此刻,老师知道你们一定有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请你拿起笔,静静地想,静静地写。写下那动人的画面。(师巡视指导) 3、展示画面 (1)师:你能给自己的画配上一个动听的名字吗?尽量用精炼的语言。 (若有困难,小组讨论,比一比哪组的小标题最美。) (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 4、课件展示部分译文,一生朗诵 (1)学生补白 (2)译文展示:(师范读) ·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3)教师朗诵 师: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尽管词人没有更多地表白,然而他笔下的一幅幅艺术画面,却流露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太平生活的珍爱。让我们再次把词人这种情、这种爱读出来吧!会背的可以背诵。 板书:珍爱生活 5、齐读(或背)整首词,整体感知(师生共读) 师:我又一次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七、拓展延伸,对比欣赏。 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文笔,怎样的风格?(清新欢快,豪放)但是由于词人的生活遭遇,他的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篇11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感情,用/标出停顿处,用.标出重音。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课文,把作者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补充进去。师生评议。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课件设计: PP四张抒情音乐一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背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 2、揭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牌词题 二、布置初读。 1、自由诵读:字字正确、句句通顺。 2、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检查。 1、(出示课件1)指名读,正音;齐读。 2、质疑,引导解疑。 四、小组学习。 1、用心读,边读边想画面。 2、小组内互说,有感情地朗读。 五、大组交流。 1、自由说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 ①引词句。②说画面。③作补充。④练诵读。 2、范读。学生闭眼想象完整画面。 3、(出示课件2)说完整画面。 ①小组内互说。②独立说或合作说完整画面。 4、配乐诵读。 ①指名诵读。②简评。③齐诵,可变换方式。④练背。 六、补充积累。 (出示课件3、4)补充辛弃疾词《南乡子》《破阵子》,师生齐诵。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情 乡村夏夜舒适喜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篇1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吟诵全词 2、通过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词的意思 3、品味词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吟诵全词 2、品味词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学而不忘真是个好习惯,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另一首词 二、读 1、首先看看我们的题目,西江月应该是这首词的?(学以致用真好)夜行黄沙道中才是题目,让我们来好好的读读题目,根据我的要求来 (1)重读夜(生读)(如知时间) (2)重读行(生读)(如闻事件) (3)重读黄沙(生读)(如晓地点) 那题目的意思就是? 2、好,千古美文在手,须得朗朗上口!今天就让我们像读题目一样,细细地读这篇词,首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生读) 3、古人常说,歌之不足,舞之蹈之。既然是一首词,我们也可以手舞足蹈一番,体会其节奏美。请伸出你的手把上阙手舞一番。 不仅可以手舞,还可以足蹈,可以踏歌,让我们一起来踏歌下阙。 把整首词手舞足蹈一番 4、我们的诗歌也好,词也好,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音韵美。请大家打开你的书,划出节奏,(生划好后)看看你们的节奏划得是否和老师一样呢?现在我们根据节奏来读读这首词,要做到音断气连(师试读一句,生再自读,再抽生读) 5、现在观看我们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你有什么发现?(押韵,这些字叫韵脚)现在我们把韵脚拉长读一读,把这些含有韵脚的词语读一读。最后再连起来读,做到音断起连,韵脚拉长 三、想 1、词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夜行的道中,词人“遇”到了些什么? (明月,阙,清风,蝉,稻花,蛙,星,桥) 2、读着这首词,说说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一轮明月挂在天空,喜鹊被惊飞到了其他的树枝上,蝉此起彼伏的叫着,微风吹来很是惬意,稻田里飘来阵阵芳香,青蛙们聚在一起讨论丰收的场景,几颗星星挂在天边,几点雨落在我身上,我猜想大雨快来了,急忙想到找地方躲雨。以前熟悉的茅店好像就在土地庙旁边,怎么没看见了,转过溪桥,哦,原来它就在这里) 四、品 1、这些自然而然的景物,诗人对此赋予了什么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惊) 2、请大家默读这首词,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品,推敲这词中的哪些地方,饱含了“惊”。 (1)“惊”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什么被惊动了?鹊,是什么惊动了它?月,月亮太迷人,惊动了熟睡的喜鹊,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可见这月亮可真有魅力,所以我们惊叹月亮。鹊出来,谁也跟着来赏月了?蝉,好像也被月亮迷住了,不停地唱着歌儿。) 过渡:惊有惊叹的意思,还可以是惊动或者是惊讶 (2)“惊”声 月亮惊动了哪些声音啊? 鹊声,蝉声,蛙声还可能有人声,我们也惊讶词人在夜晚能听到这么多的声音,那是不是说夜晚很热闹呀?这些声音其实是突出了夜晚的宁静(以动衬静) 其实这首词里不久有声音,它还感官齐聚,说说还有哪些?(嗅觉、触觉、视觉) 过渡:这样美好的夜晚,让词人沉醉其间。可天公不作美,说变就变,要下起雨来了,词人只好慌忙躲雨,忽见这时候词人的心情是惊喜 (3)“惊”见 月亮太美是惊叹,它惊动了鹊和蝉,声音太多是惊讶,惊动了各种声音,那忽然出现的桥是惊喜,词人为什么会惊喜呢?(他太沉醉月色,忘记了身边的一切,连以前熟悉的茅店都找不到了,忽然找到自然惊喜,也不会淋雨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看这两句里面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七八比较大,却是形容星星少,月明星稀,而两三点,数字比较小,却形容雨点大而稀。我们上阙的听取蛙声一片,这个一,数字最小,却感觉最大,满满的一大片全都是) 这样美好的夜晚,给我们勾勒出一幅什么图呢?给它取个名字?(乡村月夜) 月色迷人,丰收在望,诗人的心情自然是高兴的,此情此景,自然想到了老百姓的生活,这可以说是?(安居乐业) 看到这“安居乐业”,你觉得词人最终向往的应该是什么呢?(看时间是否讲故事) (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安居乐业,渴望国泰民安) 小结:真好,这才是词人月夜所想,“安居乐业”才是他追求的境界,是词人寄托的精神家园。此景,此情,此刻,惊叹月夜,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再次吟诵起来吧! 五、唱 千年前的月夜,让我们惊叹,让我们惊讶,让我们惊喜,就让我们把这“月夜”吟唱出来吧!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