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集合6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的】 1、理解重点词句,让学生了解鱼、牛、燕子尾巴的用处和壁虎的尾巴的再生的特点等有关科学常识,并受到文明礼貌教育。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利用课文提供的知识和叙述方式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引入新课 1、师:四肢短短,身体扁平;墙上爬行,专吃蚊蝇;尾巴易断,断了再生。 2、学生猜出后出示“壁虎”图。 师: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 评:根据小壁虎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编成谜语,唤起学生头脑中小壁虎的表象。“壁虎”一词用谜语引出,可以避免生硬地介绍有关知识,然后由壁虎自然引出课题。教学环节的衔接流畅有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3、看看壁虎的外形,再读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评:教会学生由题目提出问题,既训练思维,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第1遍读课文: 要求遇到生字看清拼音读准确, 边读边画出文中有几个自然段。 2、第2遍读课文: 指名7个学生,一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把音读准,尽量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读后老师正音。 3、第3遍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师:我们读3遍课文,每遍的要求一样吗? 评:教师要给学生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此处设计的三读课文,各有要求,而且逐步提高,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的指导。 三、深入学习,读议课文 1、出示图一: 大家先看一看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思考: 要想知道“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得从哪几个自然段找答案。 ⑴ 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 学生选第1、2自然段,各自轻声读。 出示活动投影片《小壁虎挣断尾巴》。 读后判断: 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 ① 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 ② 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住后,自己挣断的。(√) ⑵ 假如小壁虎不挣断尾巴,会出现什么情况? 从壁虎挣断尾巴,可以看出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评:一年级的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大都是说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通过投影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明白,小壁虎的尾巴是挣断的。并在此基础上讲清了壁虎的尾巴,有保护自己生命的作用。 2、老师范读第2自然段: ⑴ 要求学生从课文内容及老师读的语气,体会小壁虎当时的心情,说说标点符号“?”所起的作用。 ⑵ 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评:让学生听听,说说,练练,引导他们开动脑筋,认真读书。 3、看图,听第3~5自然段的课文录音: ⑴ 思考: 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 附图。 ⑵ 用“先……然后……最后……”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 评:结合看图听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并使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4、读议第3~5自然段: ⑴ 学习第3自然段: ① 用引读法让学生理解第3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和叙述顺序。 教师引读: 小壁虎爬到哪?→看见谁?→他怎么说?→对方怎么回答? ② 学生比较下面的句子和标点: ┌小鱼,你把尾巴借给我! └小鱼姐姐,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引导学生理解用上“姐姐、您、行吗”等词语,及询问的语气,说明小壁虎十分有礼貌。 ┌小鱼说:“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 └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引导学生体会加上“氨“呢”这些语气词,可以表现小鱼是友好拒绝,和因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而为难的心情。 ③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话。 评:通过2组对话的比较和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带着情感去朗读,这样,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 ④ 演示活动投影片: 理解“摇着”、“拨水”并让学生做动作演示。 ⑤ 小结: 课文第3段先写小壁虎爬到哪里,看见什么,再写小壁虎怎么说,最后写小鱼怎么答。这样就写清了小壁虎是怎样向小鱼借尾巴的。 评:教“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这一段,采用“扶”的办法,初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⑵ 半扶半放,教学第4自然段: ① 学生自读: 说说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体会到第4段与第3段写法相似,只是地点变了,借尾巴的对象变了。 ② 指名学生用手势做“甩”的动作。 ③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老黄牛为什么没有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④ 师生分角色朗读。 ⑶ 以放为主,学生自学第5自然段: ① 学生自学本段: 想一想1、2两句写什么?3、4两句写什么? ② 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本段: 让学生找出说明燕子尾巴作用的词语。 (摆、掌握方向) ③ 让学生做手势,帮助理解“摆”,“掌握方向”的意思。 评:对于叙述顺序相似的3、4、5自然段,教师采用教──扶──放的方法指导,不仅使教学环节避免了重复,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兴趣与能力。 ⑷ 总结3、4、5自然段: 让学生把3、4、5自然段连起来朗读,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式说说小鱼、黄牛、燕子为什么没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5、让学生把手当作动物的“尾巴”,演示辨析“冶、“甩”、“摆”三个动词,体会几个词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 评: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理解词语,有很强的直观性,把这几个重点词放在一起,学生自己演示,自己感受,再一次加以领会,效果很好。 6、读议第6、7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课文: 要求学生找出一组反义词,说说小壁虎心情起先怎么样,后来怎么样。 ⑵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读出从“难过”到“高兴”的心情。 评:通过抓一组反义词,把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全概括了,教学环节简洁,又抓住了关键。 ⑶ 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谁来扮演小壁虎把借尾巴的经过告诉妈妈,想一想该怎样说? 评:这样等于让学生复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了“告诉”一词的意思。 四、小结全文,课堂练习 1、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2、填空练习: ⑴ 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 ⑵ 黄牛(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 ⑶ (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 ⑷ 小鱼用尾巴(拨水),黄牛用尾巴(赶蝇子), 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还能(长出来)。 评:总结课文,既要归纳课文,又要进行语言训练。 五、知识延伸,相机进行语言训练 1、阅读短文《有趣的尾巴》了解文中提到的松鼠、啄木鸟、猴子、响尾蛇等动物尾巴的作用。 2、选择上述短文中提到的一种小动物,照书上第3至第5自然段的顺序,说一说小壁虎怎样向这些动物借尾巴。 评:这样训练学生说话,既拓宽了知识面,又依照课文进行成段说话的训练,将增长知识和有条理地说话训练结合起来。(点评:王秀荣)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1.系统回顾学过的知识,强化知识的薄弱环节;明确试卷存在的错误及原因、解题的方法及拓展。 2.课前学生独立订正——课上教师总体分析——师生互动,重点讲评、拓展。 3: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自觉查漏补缺,认真订正试卷错误。 教学重点 1、教师根据学生试卷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归纳、整理学生知识上的不足和答题方法、答题思路上的欠缺,使试卷分析更有针对性。 2、要求学生课前独立订正试卷,自己查漏补缺,最后确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与考数40人及格数40,其中成绩较好的有; 杨嘉欣 杨 荷 成绩比较差的有:陈昌裕 曾庆渊 林 鑫 (一)试卷整体分析 分析试卷: 1、检测题的形式与平常要求一致。 2、试卷的知识点分布,基础知识、知识的应用安排较合理。 3、难度系数偏低。 分析学生: 1、答题不够规范,部分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思。 2、填空、选择部分做得较好,拓展部分问题较多。 (二)重点题目分析及知识拓展 第一题,考察知识点为XX的意义,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审题不清。解题方法:①确定关键词; ②第二题,判一判。考察知识点为是否理清易混淆的概念。 第三题,选一选2。重点是对XX的理解。 第五题,解决问题4。XX情况,对学生有难度,需要帮助。 (三)其余题目,学生讲评,教师适当补充。 小结:希望同学们认真订正,从中汲取经验,使知识和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四)跟踪练习 教学反思 试卷讲评是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为避免讲评“简单重复”和“高耗低效”,遵循先“生”后“师”,先“筛”后“讲”,既“点”又“面”,明“路”后“果”的方法来上好单元评析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2、学会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上网发布信息,用网络来帮助学习。 3、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学准备: 网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同学们都会唱吧!我们一起跟着唱一唱。 2、揭示课题 你们唱得真好,是呀!地球是我们的妈妈,我们都是她的孩子。今天我们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二、讲读课文(1-2)自然段 1、你们看到过地球吗?每三我们都与她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2、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球体? 3、地球外面裹着一层纱衣,其实就是大气层,它使地球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更加可爱。课文中也有一句描写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你找到了吗?谁来读。(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球,你看,它晶莹透亮,多可爱呀!谁能读得更好(指名读)。 5、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指名说)点击显示书上的知识点: (1)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 (2)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 (3)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6、就是这样一个星球(齐读知识点)却养育了我们全人类,养育了世间的万物,真是太伟大了。我们一起来走近地球,欣赏一下我们的地球妈妈(学生点击进入录像《地球妈妈》)。要求:边看边听。再说说你的感受。 7、看完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v 8、的确,地球太伟大了、太可爱的,是地球孕育了生命,创造了神奇,她就是人类的母亲,就是生命的摇篮。(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是那样和蔼可亲) 这句话该怎么读?(练读,指名读) 三、讲读课文(34)自然段 1、地球是无私的,她向人类慷慨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你能说说她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资源吗?(指名说) 2、地球妈妈把所有的资源全部向她的孩子呈献出来,有广袤的沃土,长出金灿灿的粮食和白生生的棉花;有纵横的山脉,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着丰富的矿产;还有江河湖泽、大洲大洋人类的祖先在这颗星球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地球最终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呢? 3、请同学们读课文3、4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点击:小助手,让它来帮助你学习。 4、你想更多地了解地球资源的知识吗?你可以点击小灵通,老师已将有关资料及相关网址放在小灵通网页上。你可以查阅资料,将你最想说的放在显示屏前,然后结合课文,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交流讨论。 5、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感到很痛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她是可以不断为人类作贡献的。但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已经使地球千疮百孔,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思格斯早说提醒我们(出示:恩格斯的格言。齐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当中,对于每一次这关的胜利,自然界都会进行报复的。) 四、讲读课文(57)自然段 1、可是恩格斯的提醒并没有使所有的人清醒,他们还不以为然,总认为(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2、到底能不能移居呢?请同学们先看课文6、7自然段,也可以进入小博士了解更多的有关宇宙空间、火星和月球的知识。 3、交流讨论。 4、小结。是呀!如果地球被我们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所以作者才说(引读)只有一个地球。 五、讲读课文(89)自然段 1、引读宇航员的话。(引读出示) 是啊!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要使我们的地球永远年轻,永远美丽可爱,我们就必须精心保护她,我们还有希望,点击看录像《新的希望》。 3、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正如片子中所说,我们还有希望,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保护地球,所以我们要(引读出示: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六、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地球妈妈和她的儿女们说说,请你们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最深感受,句子可以是抒情的、感叹的、赞叹的、呼唤的打开我的心声,写下你的话,让大家都来看一看。 集体评议。 2、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写了一句话,我想这一句话一定不能完全表达你的感受,你想说的一定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将它写下来,可以在网上发表,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地球,也可寄到教师的邮箱中,让老师来看一看你的心声。 3、总结。保护地球,这个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共识。而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让地球越来越美,成为一名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地较具体地说情出一件新鲜事。 2、能用普通话说,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态度大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说话训练和说话评议时注重“条理是否清楚”。 教学难点 :说话训练和说话评议时注意有没有把事情说得较具体。 教具:投影片 说话举例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揭题,明确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新鲜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一些事情,如街道、学校、生活小区有了新的变化,新的建设,我们周围的人出现了新的情况……这些事,我们称作新鲜事。今天我们就要说一件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 2、这次听说训练的要求是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指导选材,突破难点。 同学们有什么事想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后评议(重点评议选材)。 三、指导说好新鲜事。 1、想想自己要说的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一般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也可先说结果、再说起因、经过。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说看到的情景,再追诉事情的起因、结果。) 2、指名说。按说话要求评议(重点评议条理、连贯、口齿、声音、态度)。请学生指出主要问题。 3、分小组互说。 四、全班交流。 五、小组评出最佳新鲜事及最佳信息员。 六、作业 。 选择自己今天听到的最佳新鲜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后记 要求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做到说写结合。 教学设计方案 篇5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评价,激起读书兴趣。 2.学生读课文。 (1)个人自由读课文,自己评价。 (2)同位互相读课文,并互相评价。 (3)指名分段读,其他同学听后评价。 (4)教师总结。 (四)细读讨论 学生细读课文,读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爱。教师提出问题:月亮刚开始说得去跟太阳公公商量商量,让明天有个好天气,可是后来月亮为什么想让明天下雨?大家讨论。 (五)再读课文,思考 课结束前,教师布置学生读课文思考: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讨论上节课布置的问题 (二)学生字 1.学生识记生字。 (1)从课文中找生字读。 (2)自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3)互读,互查。 2.教师检查读生字。 (1)按序抽读生字:齐读、分组读、个人开火车读。 (2)按序将生字贴在黑板上,要求自读三遍,一遍比一遍快。读后开展计时读字比赛。 (3)打乱生字后指名读。 3.教师检查生字的识记。 (1)你觉得哪些生字容易记?学生看黑板上的生字找一找,找出后自己说说是怎么记的。还可以回忆一下学过哪些同偏旁的字。 (2)其他难记的字,可在教师的帮助、启发下识记。 (三)巩固生字 教师课前准备好课件或投影片,把结构相同的字分别放在一起,教学时依次出示给学生看,学生读后找出其中的秘密。读过生字,同座比赛组词,最后出示全部生字,学生快速读、拍手读、比赛读。 (四)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巩固读生字 1.按序读卡片。 2.打乱顺序读卡片。 3.学生读自制卡片。 4.游戏。教师读出一字,学生快速拿出卡片,并读出生字和反面的词语。 (二)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生字,师生共同突破重点、难点。 2.学生书空。 3.学生在书上练写,互相评价。 (三)听故事或交流课外阅读情况 五、资料袋 1.乌鸦反哺 《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大意是说,小乌鸦长大以后,老乌鸦不能飞了,不能自己找食物了,小乌鸦会反过来找食物喂养它的母亲。乌鸦反哺的故事经一代代的口授心传,已为许多人知晓。在某种程度上,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反哺情结至今仍是维系社会及家庭走向和谐、温馨和安宁的重要力量。 2.听故事,念童谣 故事:《乌鸦爱妈妈》 经过妈妈的精心哺育,小乌鸦渐渐长大。它长得又大又壮,飞翔的速度很快。而乌鸦妈妈渐渐衰老,终于飞不动了,整天只能呆在窝里。 大乌鸦捕虫的技术非常好。它每次出去找食,总会想到妈妈在鸟窝里,肚子一定很饿。大乌鸦将虫子带回家,让乌鸦妈妈吃饱之后,自己才吃剩下的。附近的鸟类都称赞大乌鸦非常孝顺。 有一天,森林发生大火,鸟类纷纷逃离。大乌鸦想带着乌鸦妈妈飞离灾区。妈妈飞不起来,大乌鸦非常着急,绕着大树飞来飞去。 孩子!你赶快逃走吧!不要管妈妈了。乌鸦妈妈说。不!我不能丢下妈妈!我要想办法救妈妈。大乌鸦说。其他鸟类也都劝大乌鸦不要管妈妈了,自己逃命要紧。不!我要留下来救妈妈。我爱妈妈。大乌鸦不肯飞走,它用力鼓动翅膀,企图将大火扇灭。 火势还是很猛。大乌鸦凭着一股孝心、勇气,决心要与森林大火搏斗。其他鸟类看见大乌鸦并没有放弃,深受感动,纷纷飞到它的身边,一起鼓动翅膀,希望能将大火熄灭。 忽然间,刮起一阵大风,吹来浓浓的乌云,一场大雨将森林大火浇灭了。大乌鸦得到风、雨和百鸟的帮忙,阻止了这场森林大火。它救了乌鸦妈妈,也救了整座森林。 又湿又累的.大乌鸦飞回鸟窝,乌鸦妈妈张开双翅,紧紧地抱着它,说:你真是我的好孩子! 童谣:《大乌鸦》 大乌鸦,抓只虫虫喂妈妈。我要学习大乌鸦,爱爸爸,爱妈妈,做个孝顺的好娃娃。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点: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读课本注解)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 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 快速浏览课文,对照注释,把不懂的画出来。 2、放录音,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 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 2、研读课文 (1)学生个别朗读,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矿襄陵[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 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译短文。(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第一段: ①略无阙处(毫无)(通 缺)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③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第二段:④夏水襄陵(漫上)⑤不见曦月(太阳) ⑥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断)⑦或王命急宣(有时 ) ⑧虽(即使)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⑨不以疾也(不如) (快)⑩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第三段; 11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12飞漱其间(冲刷) 13良多趣味(确实) 第四段 14属引凄异(连续;延长)14林寒涧肃(寂静) 16哀转久绝(转同啭声音曲折) (2)重点句子翻译: ①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乘着飞奔的马或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 ⑤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常啸,属引凄异。 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 3、朗读比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开展小组比赛 4、反馈交流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课堂练习。 小结:本节课只要学习和这篇课文的文言字词和翻译重点句子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停止) ③属: 属引凄异 神情与苏黄不属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将降霜) ④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或 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不以疾也 (疾 古义:快 今义:疾病) 4、良多趣味 (良 古义:真,实在 今义:好)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来,分别做好记号。 2、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用“”表示。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字词用“ ”表示。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达到背诵目的。(多媒体板书) 1、请学生朗读有关山的语句,找出关键字词说明山的特点。 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 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2、根据以上特点,结合关键字词来背诵山的语句。 3、请学生朗读有关水的语句,说出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顺序:①季节顺序:夏、春冬、秋;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 4、请学生找出关键字词说明每个季节水的特点。 夏季 关键字词: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险 春冬 关键字词: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趣 秋季 关键字词:寒、肃、凄、哀 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悲 指导学生注意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 问题二、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静景:山动景: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问题三: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问题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五、 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的心得 六、 布置作业 1、整理课文翻译并背诵课文 3、从文章中两句渔歌,你还可联想到哪些诗句?它们的意境相同吗? 附: 板书设计:三峡 郦道元北魏 山:长、多、陡、高峻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景色:色彩斑斓、景色清幽 秋:悲寂凄凉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