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的说课稿 |
范文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的说课稿 一、说设计思想 1、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这两种变化指向同一个信息,即高考命题者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越来越关注,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考生,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 2、本专题的设计思想可以用如下表述概括:扎实立足课本,紧密联系高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方法技巧,重点品味语言,培养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情况 从训练及考试情况来看,本人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对于诗歌鉴赏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好,答题失误频频,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忽略信息答非所问;审题不当任意发挥;寻章摘句任意罗列;生搬硬套术语;先入为主,妄加推断;就诗论诗,分析不深;不能迁移,弄错诗意等。 三、说教学目标 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2、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3、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4、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8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四、说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教会学生答题模式和方法。 五、说教学难点:培养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 2、讨论法。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地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通过一些经典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我们可以不够渊博, 但思想不能浅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读诗。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他的分数。今天我们就教给大家获取高分的方法。 (二)古代诗歌鉴赏模式举例 综观近三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 ,考场上我们的考生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就常见的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四种问答模式: 模式1:诗歌意境的鉴赏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提问变体: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是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瞑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步骤一)。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步骤二),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步骤三)。 模式2:表达技巧的鉴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随景迁,景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感物伤怀等。 (2)表现手法:象征、用典,烘托,衬托、反衬,烘云托月,侧面烘托,动静结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虚写实,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对偶、对比、夸张、反问、反诘、排比、引用、回环、互文、婉曲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试分析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步骤一)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步 骤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步骤三)。 模式3:分析诗歌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这句诗的妙处是什么?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或这句诗含有什么深意?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这首诗语言明白晓畅、多用口语(步骤1)。“黄莺儿”、“莫教”、“惊妾梦”等语言口语化,民歌色彩浓厚(步骤2)。表达了国中少妇对征人的怀念之情(步骤3)。 模式4:诗歌炼字炼句鉴赏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看”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案:“看”在诗句中有“回过头来望”的意思(步骤1),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的泪花。情景怎能让人不断肠呢(步骤2)?“看”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 (三)课堂总结: 高考诗歌鉴赏题采用主观题形式,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让回答什么就回答什么。弄清出题角度,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2、恰当运用诗歌鉴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提高答题质量。 3、对诗歌理解、评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四)板书设计 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五)课后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二)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