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5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材简说】 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继续学习体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难点是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难点是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了解圣诞节,教师搜集圣诞节的背景音乐和西方过圣诞节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展示一些圣诞节的图片,播放圣诞节的音乐。 2、介绍一下你了解的圣诞节。 3、同学们看过或听说过各种树,可是你们见过给予树吗?(师板书课题),你能想象出给予树是什么样的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给予树是不是像我们同学讲得这么神奇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找开课本轻声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⑵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检查读书情况: ⑴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巩固) ⑵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⑶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讨论交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⑷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指导读。 4、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感动,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下面的词语: 沉默不语、如愿以偿、仁爱、体贴。 2、说一说上面四个词语的意思。 二、理解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用──画出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2、指名读出所画的句子并出示: ⑴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⑵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3、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这两句话: ⑴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有关的句段。 ⑵那个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又是怎样如愿以偿的? 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用~~画出妈妈前后心情变化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学生选择感人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训练 1、小练笔: 替那个女孩子写几句感谢的话。 2、给父母亲或朋友送上自己的祝福。 四、总结全文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1、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人物特点,感悟作者情感,启发学生对生活的美的追求; 3、学习描述生活中细节画面,展现深刻主旨。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是呀,生活中陪伴我们共同走过的人,我们是否用心体会过?那些疼爱我们的人,我们是否都懂得?今天,我们来学习莫怀戚的《散步》,一起感受下散步的温馨。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内容。 2、请用补充题目的办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 跳读课文,认识人物: 1、跳读课文,找出对一家人的描写的句子。 2、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到人物什么特点? 四、 研读课文,感悟主旨:作者描绘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优美,人物活泼外,我们还能感悟到什么道理? 五、 表情诵读,美点寻踪:一家人散步的画面美,人物间相处的融洽美,如此文章中还有很多美点,咱们比一比,看谁最快发现美? 示例: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温馨、诗意的镜头。 六、 延读课文,链接生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亲爱的,不要悲伤,不要轻言放弃。看看吧,金色的油菜花,水波粼粼的小鱼塘,它们永远不会因为有了冬天而绝迹;想想吧,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他们对你永远是不离不弃。 生活总是美好的,有时需要我们停下脚步,用心去发现,去感悟,甚至去创造。 请将你生活中的美好与大家分享。 七、结语:“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次散步成为定格在读者心中的温馨的画卷。我们在课堂上徜徉:我,我的学生,我的朋友和导师。这节课,希望也定格在我们的心中,提醒我们感受生活,学会懂你。”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调查,了解自己喜欢的广播.电视少儿节目的有关情况,《介绍少儿节目》教学设计。有条件的话可准备相关的录音,录象资料。 2.教师搜集中央,省,市不同级别的少儿节目,有条件可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3.制作最优秀少儿节目选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大风车”“小喇叭”“动画城”等少儿节目的主题曲。 2.学生听后说说他们各是哪个少儿节目的主题曲。 3.导言:是的,中央,省,市等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为广大少年儿童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少儿节目。这些节目对我们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想,我们每个同学都从中受到了不少教育。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我们心中的“少儿节目”吧! 二.精彩回忆,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介绍少儿节目》教学设计》。 1.启发:同学们,你一定看过或听过许多少儿节目,请打开记忆的仓库,回忆一下那些少儿节目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显示展开回忆。(提示:回忆要讲求方法。首先要整体回忆,自己看过哪些少儿节目,然后再一个一个回想最难忘的,最后想一想为什么它是最难忘的?) 3.同桌交流回忆情况,互相补充以丰富回忆内容。 4.指名说说回忆情景,促进全体学生激活记忆表象。 三.介绍最感兴趣的节目。 引言:从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中可以知道,留在同学们记忆深处的少儿节目很多很多,下面请同学们每人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节目介绍给大家。介绍时,可以先谈谈积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然后再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一)自主准备。 1.提示:先用比较的方法从多个印象深刻的节目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然后想一想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突出特点,最后想一想自己看了它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另外,为了发言有条理,有顺序,可以在想好内容后列一个发言提纲。 2.学生各自进行思考,准备。 (二)小组介绍。 1.组织学生自找伙伴组成学习小组。若有不平衡现象,教师可稍做协调。 2.人人发言,互听互评。比一比,看谁的介绍最精彩。对个别发言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做好点拨,指导。 3.各小组选出2-3名讲得好的学生,代表小组到全班交流。 (三)全班介绍 1.各小组代表介绍。 2.小组成员补充发言。 3.小组评议,评一评哪个小组介绍得最有特色。 4.评出最佳介绍者4-6名。 教学设计方案 篇4《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 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品味积累文章精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材简析: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作者在选材上颇具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有传统在新的时代的得到了发扬光大。结合实际生活 ,体会身边的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人文素养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 教学过程 : 一、 激情导入 二、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 2、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能换个角度为本文再拟一个题目,并说说理由吗? 三、 品味探究 (一) 朗读铺垫 1、指名学生范读 2、学生自主评价,总结朗读要领。 3、学生相互挑战读 4、教师范读片段,学生评价。 (二) 学法指引 ① 教师示范,提问题,学生解答 ② 教师引导学法 “问题探究法” (三)、深入探究 ①学生分组探究学习 ②全班集体交流 交流引导的重点: A、理解主题,感悟亲情 B、感悟积累精美语言 四、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 读文章《三代》,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在生活中,你觉得自己应该怎样做到尊老爱幼。 2、说说你知道的关于尊老爱幼的故事、成语、谚语、俗语、歌曲、诗歌、美文。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