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幼儿园阅读活动的设计策略论文
范文

幼儿园阅读活动的设计策略精品论文

幼儿园阅读活动的设计策略

近年来,儿童阅读材料的种类和数量都在迅速增加。幼儿园老师如何引导幼儿感受、理解、体验这些阅读材料的内容和情感,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呢?我们的做法是,以童心解读作品,根据作品特点设计活动,与幼儿共享阅读的快乐。

一.根据作品的体裁设计活动

不同体裁的作品有着各自不同的魅力,每种体裁带给幼儿的阅读乐趣不能互相替代。如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作品《父与子》是一部漫画作品。塑造了一对可爱而有趣的父子,他们善良、诙谐、乐观、懂得生活,有幽默感,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意味深长让人感到浓浓的父子情感。

《父与子》一书中描述的故事,开始时似乎都很平常,但随着情节的展开,矛盾与冲突随之出现,且愈演愈烈,可结局往往又出人意料。我们对其中一篇“百密一疏”进行解读,它描述的事件是:儿子不小心砸碎了镜子→儿子把镜子全部砸碎→儿子在砸碎镜子的木板上画上戴领结的父亲画像(随着情节的发展,画面从一条主线转变成了两条主线),其一是父亲全然不知照镜子,儿子很得意;其二是父亲发现了其中的破绽,儿子逃走。

这个漫画故事的特点是幽默。因此,我们通过观察画面中人物的表情、事态的发展,充分发挥想象,以肢体动作和语言结合等策略感受、理解、体验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们运用了以下的策略:

1.营造氛围

活动一开始我们就营造了一个幽默的阅读氛围,让幼儿充分感受故事形象的有趣,感受其中的幽默元素。如我们引导幼儿观察这对父子的形象特征:“这是谁?他们长得怎么样?”让孩子体验故事中形象的幽默。如幼儿说到“爸爸的头发很滑稽,两撮,长在额头上”时,教师可以用幽默的口吻:“是呀,爸爸长得真滑稽,连眉毛都象头发,怪不得你这么认为,真有趣!”

2.鼓励想象

在阅读幽默作品时,我们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感受故事意想不到的结局。如针对故事中“儿子打碎镜子以后,想出画爸爸肖像的办法”这一情节,我们把重点放在让幼儿大胆想象还有什么幽默的办法可以不让爸爸发现儿子闯下的祸,而不是让幼儿讨论:“儿子现在的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

3.推波助澜

在阅读幽默作品时,我们运用“推波助澜”的策略会增添幽默的味道,如,一开始当孩子讲到“儿子和父亲在踢球,后来儿子把爸爸的头当成球,踢到爸爸头上了”时,教师更应通过自身夸张的语气语调来推波助澜,渲染这种幽默的氛围,“是的,儿子看到从阴井里冒出一个圆溜溜的东西,猛地一脚,‘哎呀’怎么啦?原来踢到的是爸爸的脑袋!有趣吗?” 通过推波助澜,把幽默的情节放大,激发孩子对幽默情节的回忆,充分感受故事的幽默、有趣。

4.启发思考

在阅读幽默作品时,我们运用“明知故问”的策略,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如,作品第一幅是“儿子一开始不小心把镜子打碎了一点”,第三幅是“儿子索性把镜子打得粉碎”,我们通过提问:“为什么儿子要把镜子都打碎呢?他究竟要干什么?”把矛盾显性化,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思考,并体验儿子的各种情感:不小心敲碎玻璃的紧张,自以为想出妙计的得意,被父亲发现后的狼狈,感受幽默故事的魅力。

二.根据作品的结构设计活动

每个作品都有其不同的特点,这也决定了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设计、组织。如《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在结构上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为此,我们设计了能体现循环往复特点的教具。我们在一件围裙上用雌雄粘扣缝制了房子轮廓,又在广告纸上剪下与故事相关的物品图片(如饼干、牛奶、麦管、镜子、剪刀等),并贴上雌雄扣。在活动中,我们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沿着轮廓依次贴上老鼠所要的物品图片,以此为复述故事 、创编故事打下基础。

三.根据作品主线设计活动

一般来说,图画故事都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情节线,一条是情感线。活动前,我们通过解毒作品整理出这两条线,然后引导幼儿围绕主线理解、体验作品。

如故事《大西瓜》的情节是小老鼠在看望奶奶的途中遇到的困难(过不了河、碰到狐狸等),故事的情感线是小老鼠对奶奶的关心和面对困难的机智。因此,在活动中,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理解情节,体验情感。

1、观察理解

在这个故事中,狐狸要吃小老鼠时的凶狠(张大嘴巴,口水直流等)和小老鼠的害怕(吓得浑身发抖等)在画面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在活动中,我们边看边提出一些观察性的问题,如“你从哪里看出狐狸要吃小老鼠?小老鼠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注意故事中角色的表情、动作等,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

2、符号转译

在这个故事画面中有一些符号,如狐狸摔跤后,画面上出现了“ ”符号和螺旋型的线条,分别表示“眼冒金星”和“头晕眼花”。在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符号,帮助他们建立图画符号和语言的对应关系,提高阅读兴趣和技能。

3、启发想象

在故事中往往会有一些情节转折点,我们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启发幼儿在情节转折处展开合理想象。如在故事《大西瓜》中,就有“小老鼠能不能过河”“小老鼠会不会被狐狸吃掉”这两个情节转折点,对此,我们提出以下问题启发幼儿想象:“小老鼠有没有过河?它是怎么过河的?”“小老鼠会不会被狐狸吃掉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小老鼠?”这样,不仅引导幼儿发展故事情节,也使幼儿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4、角色表演

在活动中,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幼儿运用表情、动作、言语等外显行为进一步理解作品,将静态的画面与动态的体验表达相结合。如我们问幼儿:“狐狸想吃小老鼠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小老鼠会怎么想,怎么说?”不仅让幼儿回答问题,而且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故事内容和情感。

5、贯穿体验

在故事《大西瓜》中,“小老鼠关心奶奶”是一条突出比较突出的情感线。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体验关爱的情感,我们在第一幅画面中就加入了“奶奶生病了,躺在床上”的情景,并提问:“奶奶生病了,小老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让幼儿体验小老鼠的着急心情。在路上,小老鼠又热又渴,看到了一个西瓜,吃掉了半个,这时候我们又故意设置悬念“还有半个西瓜,小老鼠怎么不吃了呢”,帮助幼儿体验小老鼠对奶奶的牵挂和热爱。在完整欣赏故事后,我们还特地设置了请一名大班幼儿扮演小老鼠分西瓜给孩子吃的情节,让孩子体验“感恩”的情感,使活动达到高潮。

今天我是“木乃伊”

游戏时间,虎虎蹦蹦跳跳来到“博物馆”,毛毛给他分配了角色。

游戏开始了,毛毛找来几把椅子拼在一起,让虎虎睡在上面,还不住地关照虎虎:“别起来哦!别动噢!”不一会儿就听到毛毛大叫:“博物馆开门了!博物馆开门了!”娃娃家的妈妈抱着孩子到“博物馆”来参观,看见虎虎躺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疑惑不解,问:“他怎么躺在这里啊?博物馆里怎么会有人睡觉啊?”毛毛一把拉过娃娃家的'妈妈,一本正经地说:“等会儿会告诉你,现在你应该跟着我参观!我是导游!”

接着,毛毛拿着一根小棒指着桌子上放着的“展品”向娃娃家的妈妈介绍着:“这是古时候的衣服,这是古时候的筷子,这是古时候的剪刀……”虎虎躺在那里,一直在竖起耳朵听毛毛作介绍,偶尔还会半张着眼睛,转头看看那些“展品”。

最后,毛毛把娃娃家的妈妈带到了虎虎跟前,指着躺在椅子上的虎虎说:“各位游客,这是木乃伊!”原来毛毛给虎虎分配的角色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

娃娃家的妈妈一听“木乃伊”大笑起来,她的笑声让躺着的虎虎有些不自在,她还伸手去摸虎虎的脸,虎虎忍不住睁开了眼睛。这下,毛毛急坏了,他大声叫着:“闭上眼睛,闭上眼睛!”

虎虎只得闭上眼睛,毛毛则开始了他的介绍:“这是我们博物馆最大的宝贝。是我们从地底下挖出来的!是几百年前的一个老爷爷……”刚说到这里,虎虎就急了,大声纠正:“我不是老爷爷,我是小朋友!”

“闭嘴,闭嘴!木乃伊怎么会说话?”毛毛急忙阻止虎虎。虎虎不吱声了,他意识到自己把扮演木乃伊这事儿给忘了。

这时娃娃家的妈妈突然双手捂着脑袋做出害怕状,边喊着“木乃伊活了!木乃伊活了”,边冲出了博物馆。

一下子,博物馆门口围了很多人。“好了,好了,博物馆关门了,明天再来。”毛毛一边对围观的人说。一边回过头严肃地告诉虎虎:“明天扮木乃伊绝对不能讲话,要像块木头一样躺在那里。”

不知道虎虎是否听进去了毛毛制定的规则,只听他自顾自地唠叨着:“我是小朋友,我不是老爷爷!”毛毛万分无奈,冲着虎虎喊:“啊呀!你是扮演老爷爷的木乃伊!懂了没?”此时,虎虎似乎突然开窍了,点头微笑着。

我惊叹于孩子的游戏创意,更惊讶于在游戏中虎虎愿意配合扮木乃伊!在游戏中,孩子快乐吗?事后,我有意识地来到两个男孩身边询问他们的游戏感受。“毛毛,你怎么会想到木乃伊的?”“因为博物馆里有木乃伊,我看见过!”“为什么是人来扮木乃伊呢?”“方便呀!”三个字就把他的策划意图表述得清清楚楚。我再问虎虎:“你躺在那里难受吗?”虎虎拼命摇头。“你躺在那里会睡着吗?”我追问。“我躺在那里可没有睡着,我在听毛毛讲解,听听他讲得对不对。我还会看他们讲解到哪里了……”虎虎一五一十地讲述着他扮木乃伊时的所思所为。

我由衷地感慨游戏的魅力。在整整一场游戏中躺着不能随便动弹,这对于任何一个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来说,都是备受煎熬的过程。但是,因为有扮木乃伊的角色意识,因为有“木乃伊不会动”的角色认知,虎虎做到了。他努力地克制自己、挑战自己,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为此,我们应多支持这样的自主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快乐、获得发展。(作者:徐则民)

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心理的培养

在国内影响较大的“学习的智能心理结构说”,强调了学习者主体的智能的和可发展的能动性。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就是以这样的学习心理为依据,建构“确定目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积极创造——评价分析——强化心理”的自主探索结构模式。充分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习的能力,全面发展学习的整体素质。

在幼儿的教学活动,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探索”,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效率,就应该从幼儿独特的心理特点入手,相应地采取教学对策,有效地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的学习心理。

一、尊重和信任幼儿,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意向动力的一部分,学习目标的确定应该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幼儿喜欢学习什么,怎样学,都可以和老师、和同伴共同确定下来,使幼儿的学习成为一种自己的心理需要,成为自己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信任幼儿,允许幼儿提出各种学习目标或学习方法,包括与教师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比如在中班幼儿的主题活动中,很多幼儿对汽车很感兴趣,于是教师就抓住“汽车”这个孩子们感兴趣的主题,和孩子制定了学习目标,请幼儿自己设计,并以网络图的形式分列目标。目标包括关于汽车名称的网络图,关于汽车用途的网络图,有围绕“汽车”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可能性的网络图,十分清晰地呈现了阶段学习目标和整体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注意,要让幼儿无拘无束,坦露心声,并逐步形成自尊、自信的品质。在这个基础上,幼儿会对学习目标充满兴趣和欲望,学习目标自然容易达到了。正如“汽车”这个主题活动,由孩子们自己提出了各种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活动积极有序,效果非常地好。

二、创设和激发“两境”,积极增大学习动力。

“两境”是指学习环境和学习心境。“两境”的创设和激发能力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其坚强意志力。“自主探索”中“两境”的创设就是要求教学利用实物演示、表演体会、语言描绘或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同时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参与,唤起幼儿良好的学习心境。在数学教学活动“认识大小”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优良的教学情境,春天的花园里有着五彩缤纷的大小花朵,令幼儿身临其境,轻松愉悦,再加上电脑设计的数学答题令幼儿觉得活泼有趣,同时教师扮作可爱的春姑娘,用亲切的态度,恰当的表情,有效地增大了幼儿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幼儿的学习效果。这样的“两境”创设,就是以最大限度调动与增大学生学习的意向动力,促使智力与能力快速、稳步地提高。

三、支持和强调激疑拓展,努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产生创造的欲望,获得创造的成功,这是“自主探索”中尤为重要的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幼儿创设问题提出的情境,启发思维,启发质疑,要创造一种“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的“多思”教学模式,通过激疑拓展这一环节,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心理。比如在科学教学活动“磁铁的秘密”中教师首先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不同特征的磁铁玩具,让幼儿在初步的玩中提出问题:“玩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拔后认识了磁铁,然后再在磁性的问题拓展幼儿的思维:“两块磁铁,为什么有的相吸,有的相斥?”请幼儿带着问题的质疑步步探索,幼儿的思维得到了步步激发,问题提出了,思路开拓了,乐于自主探索的思维品质也就逐步养成了。

四、调节和控制教学思维,激发主动参与热情。

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心理,除了要求教师创造有利于幼儿自身学习的情境之外,还非常强调让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探索和自己解决。这“三自一体”能够使孩子有效学习的各种心理认识能力,得到综合的锻炼,促进幼儿学习心理因素的形成。教学活动应该以幼儿的活动为主,让幼儿学会学习。如何调节和控制教学因素是教师的艺术,更是培养幼儿学习心理的着急在控制教学因素中,要注意三个并重:智与能的并重;动脑、动手的并重;智能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比如在设计语言教学活动:“我会说话”中,教师要让教师讲述的课堂变成幼儿讲述学习的课堂,在教师指导下,让幼儿有足够时间去参与对话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热情,来发展幼儿口语能力。其次,要培养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心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的参与活动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走出封闭的课堂,不能滞留于师生间,同学间的横向参与,还要逐渐开展形成多样的纵向参与。

五、注重和提高评价效果,进一步调动学习积极性。

让幼儿不断的成功,不断的满足,不断的激励,导致不断的努力,是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心理的良好体现。这就要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和提高评价效果,进一步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评价要以激励学习为目的,可采用即时性评价激趣。如在教学过程中,某幼儿的即时表现出色,教师就可以这样评价:“你说得真好!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或者采用阶段性活动评价激趣。让幼儿根据阶段性的学习表现,采用个人表扬、小组推荐、全班表决的形式,定期推选“优秀小评论员”,让幼儿在自我评价中进一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在评选“绿领巾”活动中,大班幼儿自主探索,自由评价得到了最佳体现,他们在向他人学习,对自己完善中,进行对比与评价,思索与学习,幼儿学习状态被彻底激活了,学习心理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对于幼儿而言,养成了“自己探索”的学习心理,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学得快,学得活,学得轻松。作为探索者,在当今“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教育思考下,要扎扎实实培养好幼儿的“自主探索”学习心理,让幼儿更好更快地发展。

发表于名师之路

导致幼儿园教学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原因很多,诸如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齐整、教学资源不丰富、教师运用的课程本身存在问题等。但是,在不少地区,导致幼儿园教学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一个致命原因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对幼儿园教学进行了不适当的审定和评估。对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是“牵牛鼻子”的事情。把握着教育、教学的导向,如若这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整个教育、教学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由自上而下的控制所产生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教育行政运行体制受到工业组织管理中“技术理性”的影响。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一直是作为一种“行政性概念”和“控制性概念”被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日常工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总是自上而下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管理、监督和控制。

教师是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实施课程和教学的有效性会直接体现在能否使课程、教学计划与教育实际产生较高的切合度上。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实施有三种取向。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将课程实施的过程看作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即教师的教学忠实地反映课程设计者的意图,能达成预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将课程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通过协商相互适应的过程。即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作出最为适当的选择。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将课程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实施者自身创造的过程,即教师的教学是在具体教育情景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而课程计划只是为这个经验创生过程提供的平台而已。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实施的三种取向本不存在孰优孰劣、孰对孰错的问题,在实施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持有哪种取向。取决于多种因素,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而今,在我国不少地区,教师实施课程和教学的取向并不取决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也不取决于教师的实际水平、能力以及教育资源。而是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换言之,这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运用其行政的合法性以及行政资源,推动和支持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既定的课程和教学实施取向,而这样的实施取向还可以通过对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等措施和途径得到保证。

这种自上而下的控制会使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产生问题:(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较高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是否准确无误,是否合时合理成为关键。如若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不正确,不合时合理,就会导致很大的问题。(2)对于差异性极大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现状,任何划一的教育政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定、评估标准和要求,都会导致教育、教学的不适合性。(3)由不适合的课程和教学的审定、评估导向的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实施取向,会导致幼儿园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有害。

例如,在我国不少地区,甚至在发达地区的一些幼儿教育机构中,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比例并不高,要求所有教师在实施课程和教学时都持相互适应取向甚至创生取向,并以与相互适应取向或创生取向一致的审定和评估标准加以监督和管理。必然导致幼儿园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有害。

来自教学审定和评估人员的问题

在实施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相互适应取向或创生取向,不仅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对审定和评估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人员也有很高的要求。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使课程的价值取向从强调教师教学的学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使课程的管理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性转化为注重课程开发和发展的多元化、自主性等方面。这样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取向,会使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在本质和类型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会使对幼儿园教学的评估从目标取向转向过程取向或主体取向,从外部人员评价转向内部人员评价。

这种以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观的转化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要求审定者和评估者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要求审定者所持有的标准和要求以及他们在评估时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也发生相应的转变。且不说我国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观的转变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状况相切合,应该看到,在我国教育行政运行体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多年来大部分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者和评估者自身并没有完成与课程基本价值观转化相一致的转变,他们使用的标准、要求、方法和工具也没有完成这样的转变。

对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是极为复杂的,它是对教育、教学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而价值观是相对的,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对同样的教育实践作出不同的判断。如若审定和评估幼儿园教学实施的标准和要求是混乱的,其依据的价值观之间存在难以消除的矛盾,就会导致审定者与被审者、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陷入难以对话的状态。由于不少幼儿园教学的审定者和评估者本身没有完成与课程基本价值观转化相一致的转变,他们一方面会以“上传下达”的方式要求教师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既定的要求实施幼儿园课程和教学,另一方面却以自己也不很清晰的方式去审定和评估教师的教学行为。这种状态使已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准的教师哭笑不得,甚至思维混乱。也使水平一般的教师堕入云里雾里,处于左右不是的境地。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经常看到来自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与此相关的教研部门的人员对幼儿园教学实践的审定和评估。由于他们中的不少人对实施教学的不同取向的概念以及操作方式不是很清楚,因此,他们的审定和评估工作不仅没有帮助幼儿园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反而为教师的教学制造了麻烦,增加了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甚至有害。

此外,在我国不少地区,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虽然资源不甚丰富,但是权力很大,而且还常常会去控制和监管不该去管理的事情。不少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似乎无须精通业务,只需根据一些没有经由认证的标准和要求,甚至只是自己的偏好,即可发号施令,要求教师根据他们的要求行事,他们将审定和评估的“杀手锏”牢牢地把握在手里。不仅把教师折腾得苦不堪言,而且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改变幼儿园教学审定和评估的“行政性概念”

对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是应该坚持的一个原则。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运用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去审定和评估幼儿园教学的,是不可能去要求所有幼儿园都以某种课程和教学的理念和取向去实施教学的。例如,用于发达城市的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标准和方法,就不可能直接用于发展中的城市;用于城市的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标准和方法,也不可直接用于农村;即使在同一城市或农村,用于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的标准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而今,在我国。各级政府正在逐渐改变自身的职能,在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的问题上,正在逐渐改变由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说了算的状况。包括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在内的专业性工作更多地由专业人员把关。

但是,应该看到这种改变需要时间,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迄今为止,将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作为“行政性概念”和“控制性概念”的倾向依然十分严重。因此,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改变自身的职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改变幼儿园教学审定和评估的“行政性概念”。他们需要做的事情应该是鼓励和支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园而异地进行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的公平、公正、多元和有效;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由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引起的折腾人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因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朱家雄,从幼儿园评估的角度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幼儿教育,2009,(5).

(3)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