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范文 | 【热】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他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习情况。 二、新课教学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巩固看图辨认方向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语言表达物体所在方向位置的大致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2.体会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和遵守交通规则等日常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巩固看图辨认方向的知识。。 教学难点: 用语言表达物体所在方向位置的大致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游戏激趣: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现在你们都知道那些方向? 敬老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出示画面) 星期天,小明、小刚和小红要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但不认识路,只有一张图,请大家仔细观察势挂图,请大家仔细观察挂图,帮助他们找到所走的方向和路线。 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 小红向西走60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北走20米,再向东走50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西走30米,再向北走50米到敬老院。 完成说一说 请大家算一算谁家离敬老院远,谁家离敬老院近? 看望老人后,他们怎样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 小明回家要先向西走60米;现、再向南走20米;小刚向增走50米,再向东走30米。 二、问题探索 完成练一练第1题,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图文:读懂题意,独立完成。 想一想自己确定游乐场的方法,在小组内说给同伴听。 汇报交流。 设疑:如果在商场西20米处设停车场,用O标出,怎么确定位置?你还可以确定哪些物体(景物)用适当的符号标出来,小组内说一说。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出示寻宝图,引导观察,自由说一说小动物的寻宝路线。 学生汇报。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小兔送信,请你们帮他算算,从出发到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小组内讨论:确定路线,再计算。 三、实践应用 练一练第4题。 请你说一说回家的路线,要求运用四个方向准确地表述。 把大家说的路线制成一幅线路图。每小组指定一人说,其余同学共同完成图。 板书设计: 小红向西走60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北走20米,再向东走50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西走30米,再向北走50米到敬老院。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一、背景设计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而“角”的认识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但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角”的知识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对角已积累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还是第一次认识。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活动增加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创设认识和理解数学角的情境。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概括,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学情分析(学习需要的分析)。 1、实际是什么?(认知起点能力) 学生在认知上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能够识记平面图形中的角及实物中的角。 2、应该是什么?(认知上达到——使能目标)。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识记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的大小,学会画角并能实际理解应用。 <二>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基础性知识掌握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撑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会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能识记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二、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重点:经历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经历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三>突破方法: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借助直观动演示,使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与学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运用动手操作法、直观演示法、互动交流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变教为诱、变诱为思、以诱达思”。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活动角、剪刀、水彩笔、木棒、纸。 四、教学媒体的选用 1、设计思想: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的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学时必需通过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先认识实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经态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书角,师:你认 识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 出示实物图:(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 画角:看来大家对角的认识有些不同,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 3 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仕么样的特点呢? 1、说生活中的角 2、指角 (选择自己喜欢 的图形) 3 画角:在纸上试画,说说画的角是怎样的) 为学生学习数学角创设具体情境打开思路,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根据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1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小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 6、练习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 ①判断,深化表象(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学意义中的角,所具有的特点,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数学意义中的角。 课件演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等) 1、观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过程 2、学生画角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4、汇报角各部分名称 5、学生练习、评价 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过程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然后通过看、画、找等多种感官活动初步建立角的表象,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体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二)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 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 2、师巡视 3、师:通过展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1、做角: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评价 4、议一议 做、比、议、评,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性的多样化,这一过程即巩固对角的认识,又为学习角的大小架起了桥梁。 (三)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 1、引导观察,比较大小。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 3、在视频仪上展示,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①课件演示:有两边重合,向左旋转;②拉活动角 5、师:根据观察和活动,上面的角到底谁大,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说一说哪一个角大? 2、学生画角,小组讨论。 3、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4、学生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距离有关) 让孩子经历实践活动沟通了学生经验与知识的联系,获得感性知识并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交叉开的程度有关,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总结欣赏延 伸 1、师:这节课,每位小朋友都开动脑筋,经历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认识角。 3、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不数学中被应用,而生活也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 (课件演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物) 4、“小小设计师”用角或者有角的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案。 1、生谈收获 2、带着音乐,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价值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及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教学流程 六、自我评价 1、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与教学活动中,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进的大小,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成功的快乐。 2、《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为此,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在练习中升华,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产生了数学学,用数学的需要。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回归生活。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时,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个悠扬动听的音乐和一幅幅美的图片和建筑物,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让学生看到了角的广泛应用,并感受到了数学的魁力,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教学目的: 1.巩固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准确地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3.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一背学过的2、3、5的乘法口诀.(先指名背诵,再同桌互相背一背.) 2.运用一句乘法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要求:一人说乘法口诀另一人说出这句口诀相对应的两个乘法算式.(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同学汇报.)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上18页的主体图,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师:看到同学们口诀背得又快又好,小青蛙们也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不过它们有三个问题需要大家来帮忙,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生:愿意. 教师把书放在实物投影上,指着左图说:这是小青蛙带来的.第一个问题,谁能说说图意. 生:一个小男孩把捞到的一些小蝌蚪放回了水中,池塘里的青蛙妈妈正在迎接自己的孩子. 生:放回池塘里的小蝌蚪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我们可以用连线的方法帮小蝌蚪找到妈妈. 师:那就请同学们用直尺在书上自己先连一连,然后四人一组交流,交流时重点说说每个算式的意义,用的哪句乘法口诀. 师趁学生交流时把写有“6、12、18”的青蛙贴到黑板上,集体交流时把写有乘法算式的蝌蚪发给同学,请这些同学帮蝌蚪找到妈妈,把蝌蚪贴到妈妈的身边,并说说每个算式的意义,用的哪句乘法口诀. 师:小青蛙给我们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两只青蛙妈妈在河边开展了有趣的过河比赛.请同学们看右图,谁能说说这次比赛的规则. 生:这是两座数学桥,小青蛙答对一道题就可以向前跳一步. 生:它俩谁先到对岸得到红旗,谁就赢. 师:小青蛙做数学题可慢了,我们帮帮它们吧.在比赛之前我们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请同学们把这些数学题的得数写在书上.师这时把数字桥贴到黑板上,请8名女生、8名男生到黑板上比赛,其他同学做裁判.(做的又快又对的一组,师每人奖给一面红旗.) 师:小青蛙给我们带来的第三题是什么?谁能给大家读读.(请同学们把这道题独立写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书上19页第1题. 你能1分钟做对书上这9道题?师记时生做题.开火车形式汇报. 2、每层大楼约高3米,这座楼大约高多少米?5×3=15(米) 先请学生说说图意、题意,然后请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交流. 3、这辆汽车多少钱? 5×3=15(元)15+10=25(元) 先请学生说说图意、题意,然后请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交流. 4、开放题: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先请学生说说图意、题意,然后请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交流. 如:(1)饼干每包5元,买4包需要几元?5×4=20(元) (2)汽水每瓶2元,买3瓶需几元? 2×3=6(元) (3)点心每块3元,买7块需几元? 3×7=21(元) (4)果汁每瓶4元,买5瓶需几元? 4×5=20(元) 四、课上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 小知识: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每日捕虫120只左右,年吃掉1万至1.5万只小虫,小蝌蚪长大后就变成青蛙. 板书设计: (1)饼干每包5元,买4包需要几元? 5×4=20(元) (2)汽水每瓶2元,买3瓶需几元? 2×3=6(元) (3)点心每块3元,买7块需几元? 3×7=21(元) (4)果汁每瓶4元,买5瓶需几元? 4×5=20(元)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学生在一年级时认识了位置和前后左右的知识基础上,通过从不角度观察恐龙的各种活动,从而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太零散,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正确的认知表象。所以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出发,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方面: ①通过创设多种观察情境,让学生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过程,并体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②通过组织一系列的观察、想像、比较、综合、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建构观察物体的方法,体会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在创设情境、观察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②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教学难点: 能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大恐龙一只;课件一套;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在课室内四个方向围坐。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点】 1、在教学中,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想一想和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意识。 3、本课的各教学环节都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教学素材,意在让孩子感悟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情感。 4、在“课间小歇”环节中,播放恐龙的生活图片让学生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运用“拍手”、“猜一猜”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新授过程中,我采用了学生喜爱的玩具恐龙为素材,以观察恐龙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全面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恐龙的样子也不同,由实物到照片,形象直观,遵循儿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认知规律。在练习时,创设了猜一猜和拍照的游戏情境,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猜测物体,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 2、注重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课堂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拓展课程时空,使学习不仅指向课堂,也可以提供生活世界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打开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本节课我创造大量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如:拍照、看照片猜同学、观察本校的教学楼、碉塑、钢琴照片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注重体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通过有目的的指导和分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仅要仔细地去观察,而且要注意观察到了什么,从而提高了观察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 4、注重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把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要把学生培养成品行优秀的人。只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够健康成长,才能为祖国作贡献。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好教材的知识点,并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充分挖掘它们的教育性。对学生进行了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教育。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实物投影、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a、创设情境 活用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创设了六一参观体育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b、关注合作 促进交流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马上就是六一儿童节了,你们打算怎么度过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老师决定今天这节课带大家去体育馆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课件出示体育馆的场景,学生兴趣盎然。) [创设参观体育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抓住了童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 二、合作学习,构建模型 1.初步感知。 师:瞧!有这么多运动员在这儿参加比赛,现在想请大家给运动员试着编一个号。 课件显示: 学生同桌讨论,指名回答:12和21。 2.合作探究。 师:(课件在原基础上加一个3)如果是1、2、3三个数字呢?能编出几个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组长把大家的讨论结果记录在答题卡上。比比看,哪个组找的最多。 (活动开始,教师巡视。) 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汇报,将答题纸展示在投影仪上。 师:有的组摆出了4个不同的两位数,有的组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你们是怎么摆的?有什么好办法? (鼓励方法的多样化,对各组的不同方法进行肯定和表扬。) 结合发言,引导学生进行评价,选出优胜组。 师生共同归纳:用数字排列组成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确定十位上的数,然后考虑个位上有哪些数可以与其搭配。 板书: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小学生经历了简单的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由2个数过渡到3个数的排列,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探索交流空间,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的习惯。] 3.握一握。 师:刚才各组同学都合作得非常好,大家真了不起!(走到优胜组旁边,伸手和优胜组的4名同学握手)向你们表示祝贺! 师:握手是我们见面时表示礼貌的一种方式,提到握手啊,老师要考考你们了,如果组内的4名同学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呢?猜猜看! (指名回答,学生进行猜测。) 师:究竟是几次呢?请大家互相握握看吧! 请一个组的同学上台演示,其他同学一起数数。 [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意识,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根本上体现了课堂的发展按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乒乓球赛。 师:这里在干什么? (课件播放录像片段:乒乓球比赛。) 师:三个运动员每两位只打一场,他们要决出冠军需要进行几场比赛? 如果老师也参加进去呢?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2.搭配服装。 师:激烈的比赛结束了,马上就要进行颁奖典礼了,这里有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同学们,获奖选手可以怎样搭配衣服呢? (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拿出学具卡片,独立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设计。 师:你想让他们穿哪套呢?你是怎么想的? 3.付钱问题。 师:为了奖励获奖运动员,组委会决定给他们买一份特别的奖品。 (课件出示奖品盒以及标价:5元。) 现在有一张5元,2张2元、5张一元,可以有几种拿法? 学生摆学具,上台汇报,教师及时进行表扬。 [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识,三个层次的情境安排,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师:今天大家玩的开心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收获。 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小组合作为主,改变了重教师讲知识、轻学生构知识的教学模式,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儿童的认知特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参观体育馆这样一个模拟情境中,凸现了数学学习的生活化。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创设了给运动员编号、搭配衣服、买奖品等活动情境,使得学生始终在玩中感受数学,在玩中体会排列的知识,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使学生完全在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总之,这节课教师注重把数学和生活相沟通,让学生在知识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 预设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第二次见面了,就是老朋友了,对吗?你知道我这个老朋友喜欢怎样的学生吗?我更喜欢爱提问题的小朋友。你想问我什么呢?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小朋友,这个数学的好朋友带来了吗?(三角板)你怎么跟这个好朋友打招呼?(握手)握手时你有什么感觉?(尖尖的、有点疼…)让我来试试看,真的,它怎么会咬人?(角)原来是这样的。(板书:角)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在我们身边,很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到吗?小朋友先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小朋友真棒,找到的角这么多。 2、老师明白了,小朋友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小学数学教案《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多媒体演示)它们是角吗? 3、那你们心目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每组派一个代表把你们组想象的一个角画出来好吗?你们对黑板上画出的角想说些什么?(小朋友画的一个角是不是都正确呢?我们等一下再来看。) 4、但老师又有点明白了,看来角不单单是一个点,(多媒体演示)这一点尖尖的只是角的顶点,那还有什么呢?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边,这样的图形就是角。小朋友一起来指。(再用多媒体演示两个角的顶点与边,学生模仿指) 5、用这个方法把你身边的角指给同组同学看。(指名上来指)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板书: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6、小朋友闭上眼睛,把角记在头脑里,问:头脑里有角了吗?是怎么样的`? 7、画角:刚才我们认识了角,头脑里也有了角,你能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吗? (1)你准备怎么画呢? (2)(多媒体演示正确画角的方法)电脑老师是怎么画的?再来看一遍,对的,先画一个顶点,再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小朋友也用正确的方法画两个方向不同的角,画好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画的角的各部分名称。师:再看看你们组画的角,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你真会欣赏人。 8、小结:学到这里,你对角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拓展,辩论提高 1、角爷爷要过生日了,小动物们送来了好多角家族的成员,小朋友,快来看,你想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2、学到这里你对黑板上的这些角又想说些什么? 3、做角:拿出毛线、小棒、纸、吸管来,问:这里面有角吗?请你当一回魔术师,变出角来,也送给角爷爷。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做的?你为什么也说它也是角呢?小朋友真是心灵手巧,用不同的材料做了不同的角,但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小猴也急急忙忙地赶来了,说:你们看,你们看,我送来的角才多了,你们看出来了吗?谁也象小猴那样多送几个角给角爷爷,你想送什么图形呢? 5、这下小猪明白过来了,他不但把这条边拉直变成了角,而且还添上了一条线,你猜小猪送了几个角呢? 6、你们都送这么多角给角爷爷,这下小猴可急了,猴妈妈说:“别急,别急,你只要在这个三角形上……就会使角变多起来。你们有办法吗?那赶快来试一试。(小朋友也可以到别组去看看,看哪一组画得最漂亮,角又最多。)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3)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4)通过活动,能正确辨认从物体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熊猫玩具、汽车玩具、小黑板、动物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0)播放多种动物叫声的音乐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哪些动物,同时问:“低估是怎样猜出来的'?” (11)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请同学们猜是什么动物。 (12)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么猜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熊猫玩具放在桌上,小组同学在各自的位置观察熊猫的形状。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2)学生画看到的熊猫形状。 (3)展示图画。请小组长把本小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大家画的熊猫形状都不一样? (13)请同学们交换位置再观察,再画一画所见到熊猫的形状。 三、应用拓展 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汽车玩具摆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汽车形状。教师同是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四、评价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放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面 侧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后面 课后反思 观察物体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同时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心理需求。 第二、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第三、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观察物体的结果。 第四、注意建立物体与视图间的联系。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和“倍”有关的具体问题,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教学重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2、看算式编题。12÷3=4 (平均分,12是3的4倍) 二、看图。新课 1、第一排摆:4个圆片 第二排摆:8个圆片 问:第二排圆片的个数是第一排圆片的个数的几倍?怎么解答?为什么?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第一排摆:2个圆片 第二排摆: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 问:第二排摆( )个。 谁是一倍数?(第一排的圆片数)第二排的圆片数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是什么意思? 3个2 。求3个2 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 3、比一比1)、2)题,他们有什么区别联系? 联系:都是和倍有关的问题。第一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第二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都要找到一倍数。 4、读取文具店的信息,并说一说。 小兔买了1枝笔,花了2元钱。 小牛说:我买了3枝笔。 小狐狸说:我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 问题:1、小牛花了多少钱?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 分别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1、小牛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牛买什么花了多少钱?(3枝铅笔)每枝铅笔多少钱?就是求3个2元是多少。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狐狸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小兔花的钱就是一倍数。就是求4个2是多少。 三、练习。 1、画一画。3片叶子配一朵花。15片叶子配几朵花? 每3片配一朵花,即每一份是3,可以配几朵花,就是问15里有几个3. 2、○有3个,△的个数是○的2倍,△有几个? △的个数是○的2倍,那○的个数是一倍数。就是问2个3是多少。 49页练一练 1、看图列式。 1)长铅笔的长是短铅笔的2倍。短铅笔长8cm,短铅笔的长是一倍数,求长铅笔的长就是求2个8是多少。 2)一倍数是5元,10元是5元的几倍,就是问10里面有几个几。 2、河马有7匹,是一倍数。斑马的匹数是河马的5倍,斑马有几匹。就是求5个7是多少。 红珠是白珠的几倍。白珠是一倍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即求6里面有几个2. 3、找清数量关系。数量关系要对应。 条件: 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 面包车上有6位乘客。 大客车上的乘客数是面包车上的`2倍。 问题:1)大客车上有多少人? 解决:大客车上的人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上的人数有关系。)什么关系?倍数关系。谁是一倍数?(面包车上的人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几个几。 2)小轿车上有几位乘客? 解决:小轿车上的乘客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的人数有关)什么关系?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面包车有6人,几时问6是几的2倍。求一倍数。把6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计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科书P74-7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推理的活动中,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过程。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过程,并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独立整理7的乘法口诀。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一星期正好是7天,本设计通过创设情境,在体育用品商店中的几个同学的对话进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调动起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环节是师生互动、探索新知。先是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并说出为什么填得这么快,特别是7个星期、8个星期、9个星期各有多少天的'算法,让学生充分的交流。然后根据所填表格的数据小组合作整理7的乘法口诀,学生很容易就能完成了。接下来是引导学生对口诀进行整理和记忆。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使枯燥的记忆变成了有趣的数学活动。 最后是7的乘法口诀的应用。通过看口诀写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和看算式编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我们学校再过四个星期就要广播操比赛了,你们想参加吗?有谁知道2个星期有多少天? 同学们,再过4个星期就是元旦了,你们高兴吗?有谁知道4个星期有多少天? 2、知道了2(4)个星期是14(28)天,那3(5)个星期、4(6)个星期呢?算才最简便呢?如果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我们就能很快的算出来了。 揭示课题:7的乘法口诀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填一填 出示表格,师:仔细观察你发现这张表格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独立把这张表格填完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填写完了,而且完成得很好,说说你的窍门好吗? 生:我按每次都加7算的。 生:从1个星期到6个星期的填写,可以运用前面学过的乘法口诀来算,从7个星期到9个星期的填写,是按每次都加7算的。 生: 师:真棒!你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问题都解决得很好。那你们能根据自己填写的表格的数据,四人小组合作,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2、理一理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写到小组记录单上。 (2)全班交流编写的7的乘法口诀。 (3)(师在黑板上出示从学生编的口诀中整理出来的一张大的7,8并排的乘法口诀表。)师:你们仔细观察,发现7的乘法口诀中有哪些秘密?师:你们仔细观察,发现7的乘法口诀中有哪些秘密? 3、记一记 (1)口诀意义的理解 师:(指口诀:六七四十二)谁知道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生:六七四十二表示6个7相加是42,也表示7个6相加是42。 师再指两个口诀让学生进行练习。 (2)引导学生记住口诀,让学生交流如何记得又快又准的? (4)对口令 同桌进行如:四七二十八的对口令游戏。 三、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师:口诀记熟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行吗? 1、抢答比赛 如:7()=() 2、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全班交流。 3、编有趣的数学故事 电脑显示:78 师:同学们,这是一道普通的乘法算式,但它蕴藏着好多有趣的数学故事,你能看算式编出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吗?比一比,谁编的故事最动听。 四、情境交流、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2课题体验相同加数连加 课型:练习课。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 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 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 初步认识1米 1. 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说明:对于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估计,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 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 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 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说明:学生的年龄小,合作学习的经验不足,适时进行合作的指导和示范,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富实效。同时,又兼顾并重视了合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个体体验与思考。] 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大家张开双臂,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一些,还是短一些?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长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 [说明:让学生先用自己的一庹和1米比一比,再伸出两手比画1米有多长,学生的比画有了参照,就会比画得更准确。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悟了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表象。] 三、 深化对1米的认识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3)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4)提问:知道1米有多长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长的绸带吗? 学生活动后,用尺量一量剪出的绸带是不是1米长。 [说明:通过排1米长的队伍需要几人,走1米长的'路需要几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1米的认识。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的思考,通过闭眼想和再次比画,力求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1米的表象。进而,再次让学生根据表象剪出1米长的绸带,并借助测量加以调整,学生头脑中1米的表象将逐步精确。]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6)完成试一试。 先分别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门的宽和高,再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7)谈话: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到一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到一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再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身边,最后围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形。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教学内容:教科书98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鉴排列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活动找出组合数。 2.在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对比中,感悟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师:这是谁?出示课件懒羊羊图片。大家看懒羊羊怎么了?大哭。他为什么哭?馋哭了。原来慢羊羊村长做了一个大蛋糕,但是想吃到蛋糕人呢必须要做出慢羊羊村长出的这道题。看懒羊羊哭得那么可怜,我们还是帮帮他吧! 二、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蛋糕上面放着一张纸条谜语如下:用三个数5、7、9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明确问题,交流思路师:自己读一读,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2.独立完成此题。师:同学们,你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列表等方法找到自己的问题的答案。 3.汇报交流解题思路。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能做到不重不漏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回顾解题策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亲历探索感受新知 师:大家做得很好!我们帮懒羊羊解决了困难,可是调皮的沸羊羊把懒羊羊的蛋糕藏了起来,非要懒羊羊帮他做作业,不然沸羊羊就吃掉蛋糕,懒羊羊又哭了起来,我们怎么办?好人做到底吧! 1.明确问题 教师出示题目:有三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数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求和是?得数有几种可能是什么意思?生答。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猜一猜,有几种可能? 师:有不同意见了,那么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动起手来验证一下。 摆一摆,画一画,利用表格都可以,你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 3.交流分享 (1)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师:得数有几种可能呢?同桌先交流一下,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听。然后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想法。(2)全班展示交流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让大家分享你的精彩!学生代表到台前讲解,教师配合板书。有不同思路的学生到台前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3)对比分析 师:刚才我们成功做对了两道难题。但是现在老师糊涂了,为什么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6个数,而两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有3个和呢?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不同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梳理知识,总结归纳)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求和与顺序无关。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求和交换位置没意义 四、拓展思维深化体验 1.师:今天,咱们合作的真是太愉快了!让老师握握你的小手吧!2.老师随意与学生握手,使秩序乱了起来。 师:哎呀!老师刚才和几位小朋友握了手?我记不清了。还是你们来表演一下吧! 3.设置情景表演 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师:一人做裁判,小组的其他三个同学握一握,试一试,到底几次?学生汇报表演。 师:他们握手,咱们一起来数吧!(注意:握过小朋友一边休息) 师:A和B握手了吗?B和A握手了吗?这算一次还是两次呀?师:三个小朋友握手只有三次,那刚才三个数却摆了六个数,是怎么回事呢? 小结:看来,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刚才排数,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两节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作业 回到家,你和爸爸妈妈拍全家福,交换位置再拍(咔嚓),再来一张,试试看能拍几张不同的全家福?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