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忆江南》教案 |
范文 | 《忆江南》教案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忆江南》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忆江南》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认识5个字,会写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了解词的内容,由《忆江南》体会江南春景之美和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由《清平乐》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安适悠闲以及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查找有关资料,阅读有关词作,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感悟江南春天与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理解这两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对照,导入课题。 1、出示诗歌,学生自由读议。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这些诗句都是写什么的?(江南春景) 2、江南春景之美,是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唱歌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江南春景的词,题目是《忆江南》。(板书课题)出示文本,读一读,比较诗词有什么不同。 3、简介词及词牌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子。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这首词,词牌名原是谢秋娘,自从白居易用忆江南为题填了三首词之后,词牌名就由谢秋娘变成忆江南了。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哪些有关本文的知识?(学生参照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适当补充。) 1、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大多反映中唐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其中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2、朗读情况:注意谙读作ān;最后一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3、诗意理解。(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由说。) 4、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简要板书,留待课中解决。) 三、朗读感悟,理解词意。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带着以上问题,分组读课文,小组内进行讨论。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探究。 (1)江南好 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想象:一个好字,包含了哪些江南的春景?(莺歌燕舞、绿柳红花)可以换成什么字?(美妙)好不好?为什么?从这个好字,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赞美、向往) 这正是作者忆江南的原因。 (2)风景旧曾谙 谙:熟悉。这儿风景之好并不是传闻,而是作者亲身体验、亲身感受的。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青年时期,他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即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包括本首词在内的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写江南好,重点写了什么?(江花、江水)运用了什么方法?(比较:红胜火;比喻:绿如蓝) 这种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也可以见到,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能不忆江南? 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再读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怀念,把读者也带入了无限遐想之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江南真美呀,那儿的风景我曾经非常熟悉:太阳升起,江边的野花比火还红艳,春天来了,江水碧绿见底,如同蓝草一般。这能不让我回忆起江南吗? 4、指导背诵。 (1)再读体会。 (2)根据诗意想象画面。 四、阅读拓展,深入赏析。 白居易的《忆江南》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为后人吟咏赞颂,那么这寥寥数语为何能成为千古佳句流芳百世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三首《忆江南》。 投影出示: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3、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忆江南》。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3、能对这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辨诗词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板书课题)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了解作者,理解题意 1、介绍作者: ⑴ 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 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 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三、一读再读,读懂课文 1、自读《忆江南》: ⑴ 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⑵ 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⑶ 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2、互动学习: ⑴ 全班交流活动。(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插图仔细体会诗中意境;再读想象更广阔的画面,而后语言描述。) ⑵ 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⑶ 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忆江南》教案 篇3一、导入新课 进入春天已近一个月了,我们刚刚感受到春的气息,可一场雨雪又把我们带到了洁白的冬季。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江南春》中已告诉我们此时的江南已是千里莺啼绿映红了。今天,我们就 随著名诗人白居易去领略江南的神韵。板书课题 1、解题:同学们对江南了解多少? 师:江南洒湖纵横交错,小桥流水,隽秀的古典园林,朴实动听江南丝竹,柔软华丽的江南丝 绸,精美的刺绣等等。江南的苏州、杭州还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无数的文人墨客对此地总是流 恋往返。 2、介始背景: 白居易年少时旅居杭州。50岁时曾在杭州当太守三年,后在苏州为官一年。江南的旖旎风光给 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67岁时写下了千古绝唱《忆江南》。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谁谈一下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你对词有多少了解?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3、请同学们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自学这首词。在学习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配乐) 4、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校的意境? 三、品味 1、诗人一开口就用通俗的“好”字来赞美江南,你认为这个“好”是指的什么?(换成江南 美行不行?)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句中,哪个词写出了诗人是在“忆”江南?“谙”又怎样讲? :江南的好是诗人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一切那么熟悉,诗人仅在杭州为官时,就写 了多首诗,写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 3、江南的山山水水已刻到诗人的心中,可江南这么大,诗人抓住什么来写的这“好”呢? (1)指读,齐读 (2)这两句抓住什么来写的?(理解意思) (3)自读这两句,齐读。说说诗人写的这两句好在哪里? A同色共染。比喻B异色互衬 (4)想象:师读,生想象——说说眼前是怎样的画面 4、多么熟悉的江南,多么美丽多姿的江南。 你就是站在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日出,花开得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 春来,碧水悠悠,纯净优雅,女生读 5、江南如此的好,记人“能不忆江南”? 齐读——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在哪里“忆江南”?(洛阳) 江南花红胜火,水绿如蓝之时,洛阳的春天依然是春寒料峭,到处一片灰色。(欣赏江南的图 ) 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再读“能不忆江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拓展升华 1、诗人所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根据你了解资料来谈 2、学生补充 3、师补充: 白居易在杭州治理西湖,修白沙堤,与杭州百姓交朋友;与当地风雅之士诗酒唱和;有名的“ 白乐天醉酒茅家埠” 诗人与杭州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离别杭州时,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万众夹道,洒 泪送别。他的好友诗人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一诗中写道:“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奚,苏州 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4、指 诗人不仅眷恋江南美景,他还忆什么?更深深地念着与江南人民的浓浓情意。带着诗人对江南 人民的无限思念,读:能不忆江南? 五、升华 1、诗人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美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来收 全词。但这已勾起了他对江南人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忆江南》 2、出示其二、其三 (1)自读,讨论三首词的异同。 (2)从这两词中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3)江南的一草一木,均让诗人魂牵梦绕。多么深的江南情结!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齐读: 3、师生共读三首《忆江南》,师生唱和,师读前面的,学生接后面的。 4、背《忆江南》 5、唱 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独在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 景抒情。词开始就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词,今天,我们也来试着唱一唱。可以用我们学过 的歌。 板书: 忆 江 南 ↓ 美景 江南 赞美、思念 浓情 《忆江南》教案 篇4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从而热爱古诗词。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小学生提出了要背诵古诗词不得少于80篇的要求。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陶醉于其中从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重要的。 《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以下是龙港一小市教坛宿将张文燕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片段】 师:古典诗词我们光知道它的意思还不够,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来欣赏。那么你认为这首词那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好个绿更绿,红更红,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来到这江边走走,你能从中看到了什么色彩? 生:红、绿。 师:我们看到的什么是红的? 生:花、火、太阳。 师:红红的太阳,照着红红的花。 生:那么红,那么热烈。 师:什么是绿的? 生:江水。 师:江水是那么………… 生:那么绿,那么清澈,带着春天的气息。 师:多美呀!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分男女声读 个别读………… 师:这美令我们陶醉…………是不是就是这些花和水? 生:还有“好”,因为江南是美的,是好的。 师:这个“好”是最普通的字,可又是最传奇,最传神的,谁能用“江南好”说说江南的风景?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生:………… 师:真厉害!让我们听《江南丝竹》想想白居易还忆什么?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的作业,根据要求写一句话,写出江南的美景。 忆江南,忆江南! 曾经的岁月怎能忘?曾记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 生:交流。 师:“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诗人对江南有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出示: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师: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生:自学、感悟、诵读。 【评析】 本课的教学,老师注意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思维想象,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把诵读、吟诵、想象融汇其中,进入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词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 通过仿写词,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能体现出新课程的新理念,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仅领悟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信息量大,极大地扩大了知识面,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把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紧密地结合起来。 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的学习的局限。老师教《忆江南》时,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同是白居易写的三首《忆江南》组合起来,以开头的一首,带动学习另外的两首。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白居易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风景旧曾谙,能不忆“课改”?──《忆江南》教学反思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西城实验小学 蒋寿军 教学十几年,教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也有五六次了,真可谓“风景旧曾谙”。刚开学,学生的课本还没来,我就想先让学生学习自认为我比较熟悉的《忆江南》这首词,结果孩子们给了我一份不曾预约的精彩,让我感慨,让我欣喜,让我“能不忆课改”? 【教学片断】 (投影出示《忆江南》这首词,指导学生读通,读正确,读出感情。)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以前理解诗词意思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生1:江南风景优美,都是我很熟悉的。太阳初升,把江中的浪花照得比火还要红,春天来了,碧绿的江水像蓝草一样绿。我怎能不思念江南呢? 生2:江南山青水秀,风景优美,都是我过去就很熟悉的。太阳出来,把江边的花朵照得比正在燃烧的火焰还要红,春天到了,绿绿的江水像蓝天一样。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面对出现的这两种理解,这是我未曾预设到的。也许以前学生手中有课本,根据课后注释没有出现过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如果是以前,我会按参考书的解释一一给孩子们订正,但是这次我没有马上判断谁是谁非,受新课改理念的影响,我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暂且不评说这两种理解哪一种更合理,那么,“江花”到底是“江中的浪花”?,还是“江边的花朵”?;“蓝”到底是“蓝天”?,还是“蓝草”?我们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研究性课题,给你们一天的时间去探究好吗?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孩子们都跃跃欲试,看来他们的收获真不少: 生1:我在网上查到了这样一段话说明了“江花”指的是“江水”而不是“江边的`花朵”。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生2:我借了一本去年的课本,课本上的注释是: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所以这里的“蓝”应该是蓝草。 生3:白居易还有一首诗《暮江吟》,其中有这样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从这句诗看,白居易善于写江水的“红”,所以我认为这首词中的“江花红胜火”应该指的是“江中的浪花”。 生4:我觉得这首词中的“江水绿如蓝”,这个“蓝”的意思是“绿”。如果把它说成颜色,显然又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蓝”应该是一种绿颜色的事物,但是不一定就是“蓝草”这种植物。 生5:我回家和爷爷探讨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把“蓝”解释成“蓝天”是不合理的,因为诗人在这里皆在点明江水的“绿”,而蓝天代表的是“蓝”,所以我认为这里的“蓝”应该是一种能代表“深绿色”的物体,到底是不是“蓝草”,爷爷说只有问问白居易本人了。 生6:我爸爸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认为这里的“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朵”。因为下一句写的是“江水绿如蓝”,如果这一句还是写江水,不就重复了吗?古诗很讲究对称,注意不同事物的相映和相衬。 生7:我从《小学生必背古诗》本上查到的是这样的注释:“这首词抓住早晨红艳艳的鲜花及春天绿得发蓝的江水来概括江南地区的美丽风景,诱发读者对其它景色的想象,并道出了不忘江南的原因。句子浅白顺畅,概括力强。”这段话把“蓝”说成了“蓝色”,也不无道理。 生8:老师,对不起,我没有查到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料。但是我在网上搜索时发现了一篇写江南的很优美的文章,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我喜欢江南的山,我陶醉江南的雨,我享受江南的河湾;我愿意读柳永词中的江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我愿意和张致和一起享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似乎更愿意和白居易一起在记忆深处留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宁宁静静,清清爽爽的江南;一个杨柳春风,杏花烟雨的江南;一个小桥流水,玉人吹箫的江南;一个诗一般灵秀,梦一般瑰丽的江南。” 【我的反思】 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孩子,一样的教师,为什么以前没出现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习?这样的精彩? 1、教辅资料课后用: 如果说这次学生课前手中有课本,有其他工具书,我感觉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现象,因为孩子和老师都相信课本,相信权威。所以给我们的启发是:一些教辅资料,我们应该用在出现问题时,需要探究时,用在课后。在课前查阅资料有时有必要,但是更多地会形成孩子们思维的惰性,在课堂上就很难听到他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更多的是复制拷贝课前看到的资料上的东西。 2、允许差异,注重生成: 本节课出现的问题,谁是谁非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查阅资料,求教爷爷,上网浏览,和爸爸一起分析研究等等,我相信每个孩子在这一过程中都会享受到语文学习的美好。如果我在课堂上和以前一样,以课本和参考书为准,一棍子把学生“砸死”,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学习过程。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位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悟,允许差异,善于捕捉生成性的学习资源。 3、课堂是“问题生成器”: 如果把语文学习说成是一座“冰山”的话,我感觉课堂学习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获得都得益于课外的自主学习,我认为40分钟的语文课堂只能当作“问题的生成器”,更多的问题需要孩子们课下去探究,去弄明白,甚至需要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所以我感觉以前的“堂堂清”已经不适合新的课改形势和精神,我们应该让每个孩子带着问题下课,带着问题回家,带着问题生活。做一个“问题意识”的教师,培养一个个“问题意识”的学生。 《忆江南》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生字“谙”。能正确读写“江南、风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看注解、阅读相关资料等方法,理解这首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整首词的意思。 4、通过对这首词的理解、诵读和欣赏,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这首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整首词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创情境巧导入 1、请学生说一说对江南的了解。 2、(播放课件)请学生欣赏江南的美丽景色。 二、解背景了解“词” 1、理解题意: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三个字的意思。 2、介绍写作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过杭州刺史,在杭州生活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有一年多,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晚年,回到故乡洛阳。在他67岁时,写下了这首《忆江南》,可见江南美丽的景色在他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3、了解“词”:让学生比较这首《忆江南》与以往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请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说一说对“词”的了解。 三、明词意悟深情 1、自主合作解读整首词:请同学们轻声读这首词,然后借助书下注释和阅读资料读懂这首词的大意,并与同学交流学习所得。 2、集体交流探究: (1)请学生说一说,通过读这首词你了解了江南的哪些景色?(品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品重点词:请学生说一说,你觉得词中哪个字用得好,最值得研究?(重点品析“胜”“蓝”“红胜火”“绿如蓝”的意思) ★朗读指导 层次一:请学生按照自己的朗读习惯读词。 层次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人读词的方法朗读。 层次三: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迁移拓展:“异色相衬”写作手法在其他诗词中的应用。 (3)品析“谙”“好”。体会作者为什么不说江南“美”,而说江南“好”呢? (4)品析“能不忆江南?”一句,讲述作者挥泪告别江南的感人故事。 四、激情读诵全词 1、激情朗读整首词,读出词中蕴涵的情感,读出词的韵味。 2、背诵整首词,不会背的可以适当的看一看手中的参考资料。 五、巧拓展重积累 1、欣赏歌曲《忆江南》,请学生边听歌曲,边加上恰当的表情和动作。 2、拓展《忆江南》其二、其三,请学生课后搜集资料,弄懂白居易在这两首词中还“忆”了江南的什么?并把这两首词抄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 《忆江南》教案 篇6《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忆江南》,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3 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习《忆江南》 1.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然后可欣赏插图。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忆江南》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 词两首忆江南白居易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案点评: 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