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范文 |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材第42页内容 教法设计: 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 小黑板等 学习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三、自学指导: 打开数学课本42页,看图,看文字并思考: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怎样列式解答呢? 4、为什么用除法? 5、解答正确吗? (5分钟后进行检查自学效果) 四、先学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看书自学,老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下面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检测环节: 出示主题图 提问: (1)找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要求声音响亮,其余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举手更正。) (2)2名学生板演,完成P42页“想一想”指名学生板演。 (3)2名同学板演43页练习九第1题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 五、后教 1、请学生上台更正,并指出对错。 2、合作提升 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方法.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一说。 七、当堂训练 必做题: 1、÷ = ÷ =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 表示( )里面有( ) 每份是( )。 个( )。 2、 63÷7= 56÷8= 72÷9= 2、一根28米 长的绳子,每7米截成一段,可以分成几段? 3、一本书玲玲看了8天,共看了72页,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 选做题:小明和8个同学去公园玩,买门票花了72元,一张门票多少元? 八、抽查清 完成课本P43页第4题。 九、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练习九第6、8、9题。 选做题:课本练习九第5、7题。 十、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 口答: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课.(练习十一第7~12题) 教学要求 1.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口算。 2.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练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用具 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导入新课 1.口算 老师拿着许多口算卡片,由学生抽签答题。 2.听算 老师说题,学生直接说得数。 3.一支钢笔6元钱,田老师拿了54元钱,可以买几支钢笔?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 二、课堂练习,巩固旧知 1.练习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作业,将得数直接填写在课本的表格里.做后小组评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2.练习十一第10题. 练习前,先让学生看一看题,想一想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这道题是商一定,而被除数变了,当被除数变了,要使商不变,则除数也应相应地变化.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去独立完成,将得数直接填在课本上. 三、深化练习,拓展思维 1.练习十一第7题。 (1)电脑显示第7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 (2)让学生根据图中已有的信息数据提出问题. 问题一:二年级电脑小组共有24人,如果3人用一台电脑,需要几台?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讨论) 问题二:如果现在有6台,你打算怎样安排? 第二个问题中的总人数没有变,仍然是24人,有6台电脑,问题是几人合用一台电脑?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讨论,互相学习。 2.练习十一第11题。 (1)电脑显示第11题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 (2)根据已知信息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习十一第9、12题。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习十一第9题: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寻找信息数据,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再解决问题.第12题:可以让学生将得数直接填在书上,要求学生在1.5~2分钟的时间完成。 补充习题及解答 被除数36 63 1614 除数96 38 9 商898 25 (1)如果只买帽子,可以买几顶? (2)如果只买鞋,可以买几双? [解答:3.36÷4=9(个)4.45÷9=5(排)5.(1)36÷6=6(顶)(2)36÷9=4(双)]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材第42页内容 教法设计: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小黑板等 学习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三、自学指导: 打开数学课本42页,看图,看文字并思考: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怎样列式解答呢? 4、为什么用除法? 5、解答正确吗? (5分钟后进行检查自学效果) 四、先学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看书自学,老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下面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检测环节: 出示主题图 提问:(1)找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要求声音响亮,其余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举手更正。) (2)2名学生板演,完成P42页“想一想”指名学生板演。 (3)2名同学板演43页练习九第1题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 五、后教 1、请学生上台更正,并指出对错。 2、合作提升 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方法。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一说。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人人平等的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到了,柳树醒了,各种鲜花盛开,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去参观科技园。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生①:1/5 生②:2/4生③:3/3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5.完成“做一做”第1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6.练习:“做一做”第2题。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师:一共有几片枫叶?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二、自主探索,辨析平均分 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操作: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酸奶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第3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习二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课件演示验证。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 四、归纳总结,回味平均分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平均分时要注意什么?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游戏导入 口算擂台比赛,教师出示口算题目,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教师随机提问:你是用哪句口诀计算出来的'?通过提问揭示课题《表内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问题1:观察情境图,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你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计算出小旗的总数吗?你是用哪句口诀计算出来的? 生: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 问题3:这56面小旗,每列挂8面,可以挂几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两种方法,教师作出评价。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问题1:你能列出除法算式么? 生:56÷8=;56÷7=()。 问题2:要用哪句口诀求商? 生:口诀七八五十六。 观察发现:仔细看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两道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师生共同总结算法:除数是几就想和几有关的口诀,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多媒体出示儿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请学生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出示做一做中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如何计算的,集体讲解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点评和提升。 (五)布置作业 学生搜集身边见到的能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的一些日常实际问题,以待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表内除法 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七)八五十六。 56÷7=(8)七(八)五十六。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教学内容: 教科书14页例5、14页做一做、练习三4、5、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即认识被除数、除数和商。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境明标 (一)复习导入 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师: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 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 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明确学习目标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除法。 设计意图:直接明确学习内容,通过观察老师分圆片强化平均分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二、互动探标 (一)导入 分竹笋情境。 出示例5。今天熊猫有个问题想让我们帮帮它,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熊猫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它。 (二)感知除法 1.平均分活动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 (2)分的要求是什么? (3)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4)用自己的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 (1)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2)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思考分法,再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学生用学具按照提示分一分。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3.探讨新知 我们能把刚才分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刚才的操作活动是不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用除法表示)。 (1)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2)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3)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5 被除数除数商 让生说一说,由谁来分别做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强化平均分的意识,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写出算式后再让学生结合操作完整的说出20÷4=5的含义,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最后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概括梳标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四、反馈评标 (一)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圈一圈)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做被除数;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做除数;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是得到的结果做商。)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二)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做一做”对例5的内容进行巩固。第1题通过让学生用圈一圈的方式,得到平均分的结果以及除法算式的结果。第2题巩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强化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理解。 (三)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4题。 要分的灯泡有几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灯座装几个灯泡,表示什么?(做的时候让学生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装几个灯座?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四)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五)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分析后再列式。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学习气氛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深化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理解。 五、互惠提升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教学内容: 教材55页例3 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5里有几个3?14是7的几倍? 15是3的几倍?14里面有几个7? 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 2、读题,分析,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问什么?谁和谁比?要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出哪两个条件才能计算? 3、说明:我们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开,把几人当作一份呢?也就是说,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列式时,7人作什么数? 板书:35÷7=5 (二)完成“做一做” 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 2、引导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二 四、总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 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