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
范文 |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诗歌鉴赏的表述,要紧贴诗句展开,可贴标签,不可夸大或缩小,实实在在的表述为好。如20xx年折柳,20xx年冷、咽的诗眼,都是据本诗内容去分析,不可硬套。当然,表述应有技巧。就是分析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在此处的含义。这样表述就清楚了。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1、提问方法: 列出对其中几句诗(联)的解说,然后要求补写对空缺句(联)的解说。 2、解答分析: 做这样的题目,要分析列出项,再对照它们续写空缺项,做到角度一致。主要方法是按照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答题。 3、答题模式: ①概括诗句的内容。 ②说明与上句的关系。如果补写的是对最后一句(联)的解说,须注意它的呼应、总结、点睛的作用,总之,就是一个“合”。 ③对句中用得好的词语、表现手法的作用效果或思想感情作简要描述分析。 4、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 “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3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 ②指出运用的手法 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典型例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 ,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译文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4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析」“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谴词的妙处,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①这个字或者词是什么意思;②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④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境;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⑥音韵美。(由字及句,由景及情) 例2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和处达,归雁洛阳边。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析」①“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是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么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②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③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造句的妙处,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①描绘怎样的景象;②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③运用了怎样的手法;④蕴涵着一种怎样的理趣。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5怎样读懂一首诗 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 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特别注意: 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③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比喻),估计今年诗歌鉴赏中修辞考察分量不轻。 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6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7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题分析景物描写所渲染的环境特别要注意“北风”“白草”和“胡马骎骎”等意象。 答案: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①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⑤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解析:赏析写景的特色当然要先明确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再据此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答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静景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等;动景是江上渔船飞、灯火闪烁等,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 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这首小诗写的是春日即景,写得井然有序,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解析:这首诗通篇写景。第一、二句中的“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是人文景物,以下“绿溪”“杨柳”“棠梨满地花”是自然景物。四句诗就是四幅画:绣幕遮掩的碧瓦楼,桥外斜横的绿溪,漫天飞絮的杨柳,落花满地的棠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花香水气,仿佛从画中溢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问中含有“怎样”“哪些”两个答题点。 答案:诗人是依照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写景的。近景有绣幕垂挂的碧瓦楼,远景有赤栏桥外横斜的清溪,空中有烟柳飞絮,地上则是棠梨落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绝 句 道 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欸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这首诗主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的突破口是抓住鸟的生存环境和叫声,尤其是诗句的后两句,是鸟这个意象人格化及其所蕴涵的意义所在。“百舌黄鹂”善鸣“方用事”,在朝中受宠,专权用事,而“高岩有鸟”“复谁听”,受到排挤,无人欣赏。 答案:诗中主要塑造了一个不知名的高岩鸟形象。此鸟生活在高岩之中,鲜为人知,品种珍奇,叫声亲切诚挚,但飞入庭院之中,却不被人容纳,无人欣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解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答案:诗的前两句借助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这首词的上阕借景抒情,情与景紧密相连,分析时抓住景物意象和抒情语句就可以。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往昔送别的场景,暮春时节,杨柳依依,行舟远去,江水空流,表达出作者送别时依依不舍、无限惆怅的情感。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前两句所描写的意象及意象特征。“海浪如云去却回”,由此见浪卷云涌之势;“北风吹起数声雷”,由此闻海风呼啸,闷雷滚滚之声,景象壮美。 答案: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之际,浪起云涌,风号雷鸣的壮美景象。一二两句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展现了雄伟的气势。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8一、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 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二、常用答题方法 (一)找出“冷词”“暖词” 诗歌中,某些词语的色调实际就是作者感情的暗示,在分析时首先应该找出。 浙江省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第16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但是抒发的感情却不一样。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典型的冷色调词语,杨诗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语。所以杜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运用答题格式 1。 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 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题菊花 (唐)黄 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3。 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4。 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5。 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玉楼春 (宋)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分析“闹”字:“闹”字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 6. 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关河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厥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厥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9一、明确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冷暖色调、季节色彩、虚实动静等存在状态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歌描绘的是初春季节的景物。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春风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芳香浓郁: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生机勃勃、春意盎然。青日和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溪边沙洲上静睡不动。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色彩鲜明,生意勃发,流露出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的欢悦情怀。 而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写的是暮春之景。前两句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 又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无言而又独上,见出了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月如钩,缺月象征着人事的缺憾。无言独上是寂寞,梧桐深院是寂寞,锁清秋是寂寞,眼前一切都着上了冷落凄清的色彩,抒发出幽囚生活的愁苦。 牛峤《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描写边塞风物。下阕月夜望乡,残夜行将消逝,望中只见高天辽阔,残星暗淡,漫漫飞雪中乡关迷茫,戍楼之间回荡的画角数声,呜咽沉郁,愁人听来,真是如泣如诉。景物的色调悲凉、凄冷,表现了征人的乡愁。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则快船快意,彩云轻舟,色调明朗清新,正烘托出诗人突然遇赦的喜悦畅快。 二、解读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对妙处的品味。 比如,元代才子王冕的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诗歌中运用衬托手法,以冰雪林衬托梅之坚毅;还运用对比手法,拿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清高守志,表达了作者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合流的高格。 再如《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突出运用对比手法,对百姓苦难的深刻同情,对贵族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生活的讽刺,全包含在对比之中。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0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一、诗歌的形象 1、诗歌的形象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 2、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3、意象:诗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构建形象的主要因素。 4、意境: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第二、诗歌的语言 1、语音上:音乐之美。 2、语义上:精炼、形象、情意之美。 3、语法上:语序颠倒,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4、语言风格和意义性: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情奔放、直朴清纯、典雅文丽、轻灵飘逸;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特殊义) 第三、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欲扬先抑、照应、象征、衬托、比兴、联想和想象。 2、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方法及典故。 3、直接抒情: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 4、间接抒情: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 二、分析法 第一、形象分析法 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故应注意诗中选取的事物。 第二、语言分析法 重点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间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 感情语言:独、飘渺、恨、寂寞、冷 象征语言:拣尽寒枝不肯栖 意境:孤独、凄凉但又有坚定的信念。 第三、表现手法分析法 修辞、衬托、情景关系、对仗等。 第四、意境分析法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和作家的风格有关。 三、表述题解答技巧 第一、类别方面 诗词曲;古体诗和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第二、风格方面 豪放:恢宏阔远、博大新奇 雄奇:雄伟劲健、奇绝峭拔 沉郁:深沉蕴积 直率:奔肆率直 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 含蓄:藏而不露 清新:清秀奇丽 风趣:幽默诙谐 第三、技巧方面 对比比较;映衬比较;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用典故、以古说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勾勒、浓墨重彩。 第四、修辞方面 辞格的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 句式的特点:倒装、省略等 第五、情感方面 喜悦、甜蜜、愉悦、淡泊、忧郁、激昂、恬淡、闲逸、失望、寂寞、幽怨、旷达、高雅、愤懑、焦灼、缠绵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1之一:整体理解诗歌 1、从诗题入手:20xx年全国卷I:《题竹石牧牛》并引,从题目,你可以初步判断出这是一首题画诗。“竹石牧牛”是画名,也应该是画面内容的概括。 2、从诗人入手:近年来,考查“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较普遍,解读时既要从诗人入手,也要考虑特殊情况。 3、从注释入手:借助注释,对诗歌的理解就轻松多了。 4、从诗句入手:这是关键,前面的三项,都是为此服务的。 之二:了解手法风格诗歌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诗歌常见的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沉郁顿挫等。知道这些术语有助于在进行文字表达时达到“雅”的要求,但就高考而言,整体理解诗歌,做到“信”和“达”才是关键。 之三:掌握常见意象诗歌常见的意象,表现离别和游子情感的有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等;表现思乡之情的有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等;表现田园风光的有牧童、老牛、炊烟等;表现凄凉悲愁主题的有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等。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2一、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苏轼的《念奴娇o 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再看下面这首诗: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请看下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例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31、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4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5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方式:①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②概括特点。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③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典型例题】阅读下列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丹阳关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今天一别我知道两地悲愁。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 (绿叶繁密春花稀少的时节离开京城,暮云低垂楼阁高耸蕴涵着古今幽情。远行之人千万不要听那宫前的流水,送走人世间悠悠岁月的正是这水声。)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及分析】(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