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语文课岳阳楼记教案 |
范文 | 初中语文课岳阳楼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课下注释、结合工具书翻译全文,最后熟读成诵。 2.反复朗读,赏析精彩段落,体会作者的崇高思想并掌握写法。 三、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在疏通文意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并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全文,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难点:学习借景抒情来阐发作者观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图片、音频、视频、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岳阳楼胜景” 视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课件出示课题。 检查预习(抽生介绍作者、背景、及“记”)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可出示图片) 背景资料:《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如《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等。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指导朗读。 听录音,要求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的高低抑扬 ⑴读准字音(出示课件) ⑵注意节奏。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学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 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 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师讲:本文骈散结合。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以外,统称散句。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⑶生分不同形式的读课文。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 2、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⑴积累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词类活用。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古今异义。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⑵重点句子。(出示课件) ⑶小组内疏通全文意思。 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探究主题 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读第一自然段) 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处境:均被贬谪。 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读第二自然段)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作者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出下文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 试着背诵第二自然段。 3、朗读第3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4、朗读第4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5、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小组讨论再展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试着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6、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读第五自然段) 小组讨论再展示:古仁人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而“迁客骚人”是“以物喜,以己悲”。 试着背诵第五自然段。 7、通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四、品读课文,探讨写法 1、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词或短语来体会) 骈散结合,词语富有表现力、生命力。 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当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2、小组内讨论:在表达方式上又是如何运用的?(分析每段的表达方式及相互间的关系)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 五、课内拓展 1、对对子。 上联: 下联:今朝孔繁森冷暖心系西藏 2、从滕子京的事迹中,对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上有什么启示? 3、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