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
范文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学习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Yǔ)言),谁能把这个生词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解题激趣,《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1)CAI课件分别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光闪,说说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 (2)解题激趣: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如“告诉”的“诉”单独念第四声,读“告诉”一词时读轻声;“如果”的“如”声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翘舌音,“粗”是平舌音等。) 3.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个句子。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生字多,名称连续。)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日) 4.正确流利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读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一“逗点”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引导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3)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三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点评指导。 (第四节)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结合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介“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 3.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自由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过渡: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节、最后两节诗。 (3)赏读、赛读:教师边范读边展示CAI课件后,指名赛读整首诗。 (4)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 四,书写指导,练习运用 1.书写指导: (1)自读生字词,边读边记形,并在组内交流自己记住了哪些字。 (2)在书上描红、练写并点评纠正。(如“就”右边不能写成“龙”,“诉”不能丢了一点。) 2.自主选择练习: (1)和同学们互相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 (4)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大家听。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造句。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仿写诗句。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尝试背诵第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学习任务。 2.复习本单元提示,了解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根据音、形、义的不同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①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 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 ②组词 雁( ) 编( ) 逗( ) 燕( ) 偏( ) 豆( ) ③小组轮读课文,集体正音。 ④质疑释疑。 4.再读课文,学习2-6节。 (1)录音范读,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它们都说些什么呢?用"--"划出。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一节涛反复研读、体味。 (2-6节教学动态控制,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编排教程。) ①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②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③第4节:什么叫"逗点"? 出示: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是什么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④第5节:结合课文理解"编队"。 出示:大雁在编队南飞,像不像省略号?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⑤第6节:借助插图理解"年轮"。 (4)朗读第2-6节,尝试着连起来背诵。 (5)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5 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5题。 (2)收集信息:你平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来摘录)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2.模仿课文写诗句。 3.背诵全文。懂得平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变化井动脑思考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本)第1题。 (2)反馈、订正。 (3)齐声朗读第2~6节。 2.学习第1、7节。 (1)自由读第1、7节,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 (3)齐声朗读第1、7节。 (4)背诵第1、7节。 (5)完成<作业本)第4题。 3.信息交流,仿写诗句。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1)学习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老鼠搬家就要地震 蜻蜒低飞天要下雨 迎春花开春天来临 (3)激发兴趣:今天我们也来当个小诗人,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节好吗? (4)体味诗句的表达方式。(重点研读第2、3、4、5节) (5)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学习课文写法仿写1-2节诗句。 举例: ①你看那天上的乌云, 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乌云挤满天空, 大雨即将来临。 ②河里的水结了冰, 不就像光滑的镜子? 大自然在河面写着: 寒冬已在跟前。 (6)学习交流片断,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4.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6题。 (3)尝试着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414 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分析:本课文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14 大自然的语言。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 学生分析:本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诗歌并没有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于朗读背诵,利用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能背诵课文;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接的科学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语言,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4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灯会说话,它能说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复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阅读儿童科普文章达到方法。 触摸文本。 自由学课文,课文主要写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提出并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读—轮读—齐读。 3、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体味文本。 1、学习第1、7小节。 a自由读第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到处”。 b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光仔细观察行不行? c读第7小节,讨论:为什么不行?(还要观察思考。) d指导朗读。 小结:要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还要动脑筋思考。小作者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 2、再读探究。 a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分组学习讨论。 出示学习方法:想想你准备研究什么?(1)读好这首诗歌。(2)品味这节诗歌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歌中的科学知识。 b分组合作探究、活动。 3、汇报交流。A大雁组 B蝌蚪组 C蚂蚁组 D大树组 E白云组 4、质疑问难。 赏析文本。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朗读课文最喜欢的小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练习背诵。 内化文本。 1、刚才我们学了5种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你能说说其他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吗?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一节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吗? 3、学生习作,赏析习作。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4 大自然的语言 (发现) (理解) (观察) 白云、蚂蚁——天气 (思考)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5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谈话、引导 【学法】:朗读、交流、感悟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世界上谁有语言?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神奇的语言,那就是——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是怎样的?我们能读懂吗?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共同去学习、发现吧!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3)、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4)、这首诗有没有总说的小节?其他小节是怎么排列的?能不能颠倒顺序?“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3、检查自学情况 四、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5)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6)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7)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五、堂清检测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总起:大自然是有语言的 大自然的语言 具体介绍: 归纳全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特点。 3、体会并学习诗歌中拟人、比喻等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大自然的现象,启发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拟人、比喻的写作手法。仿写诗歌。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1、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2、字词检测 搬家 蚂蚁 逗点 编队 嵌 砍倒 年轮 鱼鳞 圆圈 山脉 省略号 汪洋一片 妙不可言 勤于思考 指名读词,纠正字音。全班齐读。 二、自主学文 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2、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首诗的结构是什么(总分总)。 课文的第1节和第9节为总写。 出示1、9小节内容:指名朗读,请同学们在这两节中找一找“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体会关键词:妙不可言 3、体味诗歌内容 那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体味一下大自然的语言的“妙不可言”。 (1)小组合作,出示自学提示: A、在2—8小节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读一读。 B、体会大自然的语言“妙”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大自然现象的奇妙。 学生了解较少的“年轮”和“三叶虫”化石可做以重点学习,其他小节可简略处理。 (补充“三叶虫”的资料:三叶虫是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因此名为三叶虫。) 4、体味诗歌写法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不仅现象奇妙,更离不开作者语言的“妙”。 (1)同桌互助,出示学习提示: 你觉得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写出了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与同桌交流。 (2)汇报交流 比喻、拟人的手法。 (3)对比体会 A、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蝌蚪在水中游泳,全身都是黑色。 B、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自然的现象告诉人们:春天已经到来 比较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句子好在哪里?加深体会。 三、拓展延伸 1、除了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交流搜集的谚语。 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谚语,做简单解释。 早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 2、争当小诗人 结合老师和同学们说的谚语,以及你平时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仿照2——8节,写一节诗歌。 3、学生交流范读 四、拓展阅读 出示课外阅读《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 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 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 它永远高挂在北方。 要是你能认出它, 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要是碰上阴雨天, 大树也会来帮忙: 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 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只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体会,思考:你从这首诗中又读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3、交流汇报 五、总结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我们了解了不少大自然的语言,可是平时我们却忽略了大自然为我们传递的这些信息。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勤于思考才能发现) 六、布置作业 你能读懂春天的语言吗?其实春天来临的时候,大自然就会给我们发出信号,这些信号就是春天的语言。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拓展阅读《春天在哪里》,做简单批注,你都读懂了春天的哪些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重点) 2、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重点难点)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①阅读课文,疏通文意。②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二、预习检测,读准下面的字音: 萌发 翩然 风雪载途 销声匿迹 簌簌 农谚 孕育 连翘 草长莺飞 纬度; 衰草连天 —鬓毛衰;连翘 —翘尾巴;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三、整体感知,归纳课文提纲: 第一部分(第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第6— 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分析课文: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的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请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句诗句。 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 参考:(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4、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5、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本段是接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 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2、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三)研读第3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 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3、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1)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①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④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研读探究 ①既然“大自然的语言”指的就是物候现象,那作者为什么还要用这一比喻引出,这有什么作用? ②朗读1~2段,说说这两个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③课文在说明各个知识的时候,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④说说本文举例说明的作用。 ⑤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生动形象,能吸引读者,同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 大自然的物候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②生动、优美,给我们展示了四季美丽的景色,还让我们了解到大自然的这些现象与气 候的关系……这样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为下文讲解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③都是先概括地提出各个知识,然后举例说明。 ④例如,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反而比内陆寒冷。 ⑤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另外,纬度和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按逻辑顺序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二、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三、联系课后练习三(2)小题,引导学生谈谈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 四、课外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和大家一同交流。 作业,找出相应的说明方法的句子,说说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衰草连天( ) 连翘( ) 观测( ) 差劲( ) 鬓毛衰( ) 翘尾巴( ) 玄妙观( ) 参差( ) 丢三落四( ) 差遣( ) 落枕( ) 差异( ) 落叶( )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 “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⑴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⑵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⑶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⑷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⑷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⑴ 学生齐读1、2段。 ⑵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⑶ 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①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② 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③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④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⑤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⑷ 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⑸ 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⑴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⑶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⑴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⑵ 《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⑶ 《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⑴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⑵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⑶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⑷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⑸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⑹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共有5个小节。第一小节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第二、三、四小节是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五小节是讲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也看不见。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观念。 2.识字教学: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诉”字的读音,应读作“sù”,不读“shù”。 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顺口溜记字:诉:斤字加点,言字做边,心中有话,全都说完。化:一边 首一边人,大稿“四化”建攻勋。习:横折钩,小点提,勤努力来勤学习,语:五口人说话,语声这么大。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如用熟字加偏旁记字,“这”用文化的“文”字加上走之帝,就是这。 本课9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有5个字,左右大体相等的是“就,那”;左窄右宽的是“语、化和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些字结构的相同和不同,抓住写好这些字的重点笔画。“语”字的言字帝的第二笔起笔在横中线上起笔,“吾”的“吾”字写在右上格偏左下位置。下面“口”字的竖写在竖中线上。“化”字的第四笔竖弯钩从竖中线上起笔开始写。“诉”的第四笔“撇”要直立些,写在靠近竖中线上的位置。“就”字左下部分的“小”字的右边“点”要离“竖钩”近些,让学生知道这是笔画的避让规则。“那”字的左右两部分基本相等。左边第一笔“横折钩”不要写得太靠下,“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耳刀帝”稍微比左边低一点。“习”字的第二笔“点”与第一笔的起笔对齐写。第三笔“提”起笔偏左一点。“告”字的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书写时稍长些。“永”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左右两边的“撇和捺”要写对称。“这”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撇”的起笔与上边的横挨上,第四笔。“点”是悬空的。“走之帝”的第二笔在横中线上起笔。 3.了解课文内容与指导朗读相结合。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除注意纠正生字的读音外,还要注意读准轻声,如:多么、鱼鳞上、圈圈、告诉等字的读音。要注意词连读,即使是多音节词,也要读或整体,如:“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粗心大意”。 (2)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语气。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凭着语感自然停顿。如:“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不爱学习的人/看不见”等等。注意纠正学生不要唱读。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如读到“多么像游动的逗号”时,想像春天来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欢快、自由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呀!也可以观察图片,(三叶虫化石)或者实物(鱼鳞)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从一片小小的鱼鳞中,竟然知道鱼的岁数,根据一块三叶虫化石,可以推测喜马拉雅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因为这个在2亿多年就灭绝的节肢动物,大多数是生活在海洋里。 (4)联系实际,读中感悟,解决难点,诗中有些难句,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如:“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意思是说不爱学习的人知识很贫乏,对自然界的观察看不懂。教师要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感悟到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不必讲出诗句的意思。 (5)扩展课文内容的练习,主要结合学生观察后说说议议,体会“大自然”的“的语言”的意思。例如:①大雁南飞告诉人们天气冷了。②枫叶红了,说明秋天到了。③晚霞满天,预示着明天是好天气。④月亮四周出现一个圈了(月晕)就是刮风的预兆。⑤夏天,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游水面,表示快要下雨了等等。教师要准备一些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例子,提供给学生,这样做不仅能丰富“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而且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兴趣。 教法建议 一、说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及词语。 三、精读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学习第二小节,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说说蝌蚪在水中游,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学这段时进行配乐朗读,读出它的有趣。 2.学习第三段: 出示一条大鱼,让学生讨论这条大鱼有几岁,学生知道有几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理解了。 3.学习第四段: 由于学生对三叶虫不太了解,通过观察图片,查找有关资料,请同学讲一讲,必要时教师给予讲解。 4.课外扩展采取“考考你”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词语解释 古老:经历了久远的年代。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镶嵌: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妙不可言:好,美妙。 粗心大意:疏忽,不细心。 近、反义词 近义词:到处——处处 仔细——细心 观察——观看 粗心大意——粗枝大叶 反义词:古老——崭新 仔细——马虎 粗心大意——认认真真 句意推敲 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既总结了前文,又启示了人只有学习才能知道自然世界的无穷奥妙,而对事物马马虎虎,不善于观察和思考,永远也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奥妙。 剖析段篇章 课文结构 全诗共分为5节。 第一节:写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第二、三、四节:具体写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五节:写不爱学习,不仔细观察是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的。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用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只要努力学习,仔细观察大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许多奥妙。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为什么会知道这几幅图片的季节呢?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二、具体环节 1.了解作者竺可桢。(参考学生资料《名师测控》) 2.多媒体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并解决生字词。 3.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并用多媒体显示,学生读并积累,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4.学生按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5.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几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评价。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1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大自然的语言。 二、段落结构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 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两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本身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总之,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五、生动的说明和典雅的用词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同时给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做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使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样写的效果,是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六、抓住重点进行教学的有关建议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有关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学过本文之后,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要使学生能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2一、学习目标 1、能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的内容要点。 班级 姓名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学习本文的思路 概括本文要点——理清本文的结构、说明顺序——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给加点词注音: 连翘( ) 销声匿迹( ) 翩然( ) 阻挠( ) 忌讳( ) 悄然无声( ) 风雪载途( ) 草长莺飞( ) 2、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将课文1、2段文字与其他语段的文字作比较,结合具体语句说说1、2段文字好在哪里? 三、自测自评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顺序、 顺序、 顺序。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2、精读课文6~10段,思考: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 3、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划出句子,举两例说说它们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3【教学重点】 1、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2、明确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研讨式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基本内容及全文的说明顺序。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学习第一、第三部分知识。(一名学生复述基本内容、说明顺序,多媒体显示本课教学重点。) 二、齐读前两段,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特点 1、多媒体演示四季图; 2、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思考: ⑴ 第一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什么? ⑵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⑶ 从前两段看,本文说明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⑷ 请选择其中至少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过渡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丰富的物候现象,那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让我们一起探究学习6~10段。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顺序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词,并说明这些词语的作用。 3、指出这几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4、第九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5、作者安排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四、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 五、拓展练习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六、布置作业 1、学生自由朗读; 2、多媒体显示问题,小组研讨、明确。 七、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多媒体显示) 八、拓展练习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九、布置作业 1、收集至少三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想一想:怎样给一个小学生介绍有关“透镜”和“噪音”的知识,并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花香鸟语 决定因素 纬度的差异 (首先) 草长莺飞 经度的差异(第二个) 空间因素 主 高下差异 (第三个) 古今的差异(此外) 时间因素 次 【教后反思】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说明顺序有较清的认识,但对于空间因素、时间因素、逆温层的理解不明确,有关纬度、经度等地理知识的了解含糊。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教法】:谈话、引导 【学法】:朗读、交流、感悟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语文天地》内容。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指名读第一句。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齐读全文 四、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六、堂清检测 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习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自然现象,认识物候及物候学。 2.抓住要点,理清层次,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三、观看图片,想想这些图片中的景色与季节有什么关系,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四、第一次尝试练习:假如你是作者,该怎样写这篇文章?试作简要构思,并列出提纲。生同桌讨论,师作简要提示。 五、第二次尝试,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辨别说明方法和认识文章的语言特色。师作方法提示和尝试要求。 1.采用跳读的方式速读课文,理出文章说明的要点。 2.将要点列成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3.找出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要能从文中举出实例。 4.本文语言的特点。 六、指名上黑板板书文章层次提纲。师指正、点评。 七、认识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特点。 八、通过问题的方式总结本文内容和学习要点。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有何重要意义?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5.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结。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因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九、学生质疑,先相互释疑,对不懂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解决。师巡视指导。 十、课外拓展: 1.在网上查阅资料,结合地理学上关于地球五带和大气的知识,理解本课涉及到的物候学知识。 2.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对照先前拟定的提纲,看一看有哪些地方没有考虑到,进行补充完善。 3.根据本文所学物候学知识,分团小组拟定“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活动方案,团支部审核后在团队活动中开展。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