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范文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 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11、9、()、()、()。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 (3)2、4、8、16、()、()(课件说明:先出现16、()、(),让学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 答案。体会必须要找到规律。再出现2、4、8、16,再次让学生体会要从给出的条件出发找到规律)。 2。揭示课题: 教师: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比较、分析, 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探索规律】 1。游戏引入:表扬刚才发言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们握手,然后让学生思考,刚才老师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再选一位同 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问一共握了几次,依次……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说出答案,那么全班呢?(临时 收集人数) 这需要我们从人数最少的`时候开始找规律,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点,握手看成连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握手问题 看成是连线问题。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预设: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得到结果;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 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个点甚至8个点;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 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 ②针对学生的情况,抽一两个人说说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飞机、蝴蝶和_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用折叠重合这样的词语准确地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欣赏想象、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过程,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剪好的树叶、大树、葫芦、爱心和小衣服等。学生:彩纸3张、剪刀1把,直尺1把,学习材料1份。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判断对称图形,做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老师在眼镜店看到这样一副眼镜,请你检验一下它是否合格,为什么?(出示课件:不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师揭示”对称”,并板书。 2、请看这幅眼镜合格吗,为什么?(出示课件: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 3、这是一只美丽的蜻蜓,你看它对称吗?如果是哪里对称? 生回答。 4、在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对称现象? 生回答。 5、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的对称现象,请你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并配有音乐。) 6、它们美不美?这只蝴蝶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回答。 7、蝴蝶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请你仔细观察: (出示课件: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 8、你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师揭示“完全重合”,并板书。 9、你能用双手表示“完全重合”吗?你能用一张卡纸表示“完全重合”吗?生做,师评价。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就是这张简单的纸,老师可以把它变成很多漂亮的对称图形,你信吗?请 看老师手中的作品。(展示已经准备好的大树、葫芦、小衣服等简单的对称图形。) 2、你们想做吗?小手背后向前看,竖起耳朵仔细听,我们一起做一个爱心。(课件演示,教师用纸演示过程) 第一步:将纸对折,做到完全重合。 第二步:在合适的位置画出爱心的一半。 第三步:沿着刚才的画痕剪下来。 第四步:打开便是爱心。 3、请同学们准备好你的学具剪一个爱心。 生操作,师巡视。 4、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黑板上。 5、你们真是了不起的艺术家,能剪出这么漂亮的作品。我们把这样的两边一 样的对称叫做对称图形。 6、你还能剪出其他的对称图形吗? 生操作,师巡视。 7、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在黑板上。 8、打开你手中的对称图形,请你仔细观察,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一条折痕。 师:揭示“对称轴”,并出示课件解释对称轴:它通常是一条直直的虚线,并能向两端延长。请画出你手中的对称轴。 9、仔细观察老师黑板的对称轴和你画出的对称轴,有什么区别吗? 生回答,师指导:当对称轴在真实物体上时是画不出延长部分的,只能再作品的本身画。而老师的作品是在纸上,所以能画出延长的部分。 10、像这样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下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 生回答。 2、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对称的吗?如果是请画出对称轴。(课件出示)生拿出练习纸做题。 3、连线。 生回答。 四、回顾新知,总结提升 1、这节课的学习之旅即将结束,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首先观察了什么?生回答。 2、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我们发现轴对称图形有个显著特点:对折后两边都能完全重合,并且能留下一条很明显的对称轴。 3、同学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对称的美,在课堂上也剪出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此时你们的心情美不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丽的心情来欣赏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并配有音乐。)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对折→完全重合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通过不对称的眼镜和对称的眼镜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现象,再引入蜻蜓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发现对称轴,由此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用生活中的眼镜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既熟悉又不熟悉的现象使孩子初步感知对称的美和价值。 二、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例如: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这一活动的开展,激起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因此根据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大红的中国剪纸、美丽的蝴蝶、蜻蜓、中国的京剧脸谱、各种建筑等图片,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判断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否是对称图形,从而感受身边的对称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教学过程: 刚才老师教大家折纸的时候,用到了一个词,谁知道? 生1:1分钟。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1分钟,1分钟有多少,能干什么。 课件出示钟表: 师:谁知道有关1分钟的哪些知识? 生1:16秒 生2:60秒 师:谁能告诉我哪个是分针? 师:分针走1格是1分种,那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远呢? 生3:60格。 师:那1分钟到底有多长啊?感受下。(课件演示) 谈感受: 生1:我觉得有点长。 生2:我也觉得很长。 生3:我觉得很短。 生4:很快。 师:有的觉得长,有的觉得短,…… 测一测1分钟内自己的'脉搏。 汇报: 生1:60(板书) 生2:97(板书) 生3:88(板书) 生4:12 师:老师帮你测一测。只测10秒就能推出。78下。(学生:啊?) 生5:96下。(板书) 生6:70下。(板书) 师:根据这些数字,你能估计其他同学的心跳大约在多少下吗? 生1:90 生2:60 生3:80 小结:每个的…………不一样,所以心跳也不一样。 师:老师带来了一组活动,活动内容: 计算 拍球 数小棒 读字 画画 要求:每小组选择一项内容进行活动。并记录下相应的次数。 汇报: 生1:我拍了122 生2:我拍了50个 生3:我小棒数了50个 生4:我小棒数了30个。 生5:我1分钟读66个字 将活动记录下来:(课件出示表格,当场填入数字) 拍球 活动内容 组员代号 结果 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 师:我能看出,1号1分钟拍90个,我能推算出2分钟拍几个。 提问:4号2分钟大约能拍几个? 做实验:1分钟你能写多少个字? 先估计: 生1:50个 生2:30个 生3:90个。 验证到底写几个(课件出示要写的字) 学生开始写。 汇报: 生1:我猜想的是10个字,我写的就是10个字。 生2:我猜的是30个字,只写了13个字。 师:刚才猜90个字的同学呢? 生3:我也只写了十几个字。 通过刚才的体验,你有什么感想? 生1:只会说是没有用的,得做出来。 师:你能猜测2分钟写多少个字吗? 师: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你有什么收获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 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 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学情预设: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合理分工,有序地开展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导学提示经过启发,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丛冢提高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实验记录,并发言 (学情预设:各小组介绍搭建的3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通过三次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对表达流畅,思路清晰的小组给予表扬) 如:我们组共搭建了3个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为2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第二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第三个……通过三次实验,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五)、解决问题 1、实践活动 在我们这间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请大家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计的和算出的面积是不是较接近。(学生操作活动,并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2、前几天,老师新换了一个办公桌,它的长是14分米,宽是8分米,我想给这张办公桌配一块玻璃,需要买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题: 这是一块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既丰富了叙述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另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并不是长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再如三角形,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它的面积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研究)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一、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与任务说明 1。学习内容: ①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②用网络图形构建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推导公式体系图,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③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任务说明:通过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复习,使学生能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完成任务的过程: ①各小组同学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组内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②组长巡视,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学习目标,汇总本组观点。 ③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汇总本组的观点。 ④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评价、提升。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来看,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虽然,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对具体要求有序地进行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渴望与他人进行网上交流和合作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学生兴趣很浓,但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欠缺,基于以上思考,我拟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为主,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完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②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①让学生在设计的网页上浏览复习内容,初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从贴近学生实际的`身边出发,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②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数学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根据它们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并应用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策: ①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形成结论。 ②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交流协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①在网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完成自主协作学习。 ②教师怎样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对策: ①巡视了解,观察学生的反馈状况,及时辅导、调整。 ②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线测试。 ③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的具体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教学内容: 购物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100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7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还了街坊100元.现在问题是: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事实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6、小学趣味数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操作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2.经历角的大小变化的过程,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探索角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新课,看老师板书:角,齐读课题。 师:生活中,你们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到过角? 生:桌角。 师:能指一指吗?大家也来指指。 (生指桌角时,仅会指某个点,并不是数学概念中规范的角) 生:书角。(指的方法同上)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角的特征。 (1)直观对比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并逐步形成表象。 师:老师也带来了两个图形(贴剪刀、闹钟图样),能在剪刀上再来找找角吗? 师:刚才大家指的都是自己印象中的角,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角。(师边说边示范)举起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好,我先把它画下来。剪刀上还有这样的角吗? 师:谁来指钟面上的角? 生指钟表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指的动作非常规范) 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指角的过程非常规范。 师画出钟面上的角。 师:认识老师刚才画角的工具吗?(三角尺)对,谁能找出三角尺上所有的角?想好的同学举手。 生指出所有的角。(动作也很规范) 师:现在老师选择其中一个角画出来。(画一个直角) (2)抽象角的特征。 师:比一比这3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 师:能来指一指吗?(生指) 师:同意吗?(同意)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个尖尖的地方,有一个点(师描),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生:都有两条线。 师: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边) 师:谁能指出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生边指边说(师引导规范指认)。 师:现在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齐说: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多样练习,强化角的认识。 师:现在来辨一辨,哪些图形是角?(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1题,生自己思考) 师:想好的同学和同桌互相交流,看哪组同桌交流得好,找得全?(略) 师:这道题目做得不错,再来一道(课件出示第65页,想想做做第2题)。能自己读懂题 意吗?想好后,把答案用自己的小手表示出来,藏到身后,我喊1、2,出,大家一起把答案打出来。 2.感受角有大有小,并且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师:现在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听要求:能把你的角变得大一点吗?再变大一点,再大一点。(生操作)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我把角打开,角就变大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师:说得真好,(师演示)确实是这样的。现在你们能把角变得小一点吗?再小一点。(生操作)这次又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两条边合回来,角就变小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演示)非常正确。 师:看,我现在拨了一个这么大的角(直角),你能不能拨一个比我大的角。拨好的同学举起来,同学们互相看一看。(生操作,都正确)能不能拨一个比它小的角?同学们再互相看一看。(生操作,也都正确) 师:哦,(师边演示边说)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第65页的钟面图)一起说吧。 生齐: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2)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看着老师的角,咔嚓,咔嚓,(把角的两边剪短)角的大小变了没有? 生:变小了。 生:没有变。 师:我刚才听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角变小了,一种是没有变。认为角变小的先来说说理由。 生:角的边短了,角就没有刚才大了。 师:认为角的大小没有变的同学也来说说。 生:没有变。(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刚才它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师:他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角的两条边仅仅是变短了,但是角叉开的大小没有变化,角的大小不变。 师:现在大家回想我们刚才的操作过程,(演示角变大变小的过程)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现在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吗?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小吗? 生:我知道了,现在角的两条边没有再叉开,也没有再合住,所以它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对,说得真好。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越多,也没有合住越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演示)咔嚓,咔嚓,角的两条边又短了,角大小变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演示:只剪短一条边)再剪,角的大小这次变了吗?(没有)角的边都这么短了,还没变啊? 生: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更多,也没有比以前合住更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很好,能听出来同学们对于角的变大、变小有了更深的理解。恭喜你们! (3)继续感受角的大小,为下节课铺垫。 师:(指三角板上的直角)还记得这个角吗?能从你的三角板上也找一个和它一样大的 角吗?找到的同学小组内互相指一指。(生活动,师巡视) 三、总结收获(略) 四、延续探究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又有了新的进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师:同学们,你们每人的桌上都有一张长方形纸,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角? 师:现在试着猜一猜,如果剪一刀,剩下的图形有几个角? 生:4个。 生:5个。 师: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达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师:孩子们,今天几只可爱的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中,你们能够猜出它们是谁吗? 孩子们自由猜(小猫、小狗、小猪……) 师评:有可能也有可能说不定吆你可真敢想希望如你所愿一切皆有可能师:它们到底是谁呢?瞧,它们来了!让我们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生:小狗小猫小狗小猫…… 师:猜猜看,接下来会是谁呢? 生:小狗小猫 师:孩子,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有规律 出示:规律 师评: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们真棒!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双会发现的眼睛去“找”规律。孩子们,让我们用心地读一下课题,好吗?——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认识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看,同学位正在举行联欢会呢,他们的教室多漂亮呀!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玩了好多游戏,高兴吗?还想去吗?这节课我们再来玩一玩,喜欢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猜一猜”。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桔子和苹果 请一个同学和老师合作做游戏。 2、考老师 师:请到前面的同学双手拿水果,让老师猜猜你的另一只手里拿的.是什么水果? 师:你们会玩这个游戏吗?你和你的同桌任意选两样东西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3、师:刚才的游戏太简单了,再玩一个难一点的。(找3个人)三种水果分给他们。 生1:我拿的不是桔子,也不是梨,你们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 生2:我不是桔子。 生3:猜猜我拿的是什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 4、小组玩游戏。 5、师:接下来我们来猜数字,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来猜猜卡片上的数字,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提醒伙伴。 6、师:还想玩吗?请3个人站到前面来,分别戴上三顶帽子,根据下面同学的提示猜猜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高兴吗?那你学会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如果有四种物品,你还能猜出来吗?下课后可以和小组同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 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具体表现: “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除此之外,还有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好玩”。 本期课程内容知识点散、多,难度相比以前增大不少,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养成踏实、细致的学习态度,应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结合分物活动,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通过具体情境,探索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 其数位顺序,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图形与几何 1.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2.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7、继续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优生的提拔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 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 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 教师做到了:1、 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 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 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 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其教学特点是: 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一册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早上喜欢和牛奶吗?和牛奶有益身体健康。 我女儿在家也喜欢喝牛奶,每次早晨喝一小杯(出示一小杯)。我早晨每次喝一大杯(出示一小杯)。大杯中的牛奶大约是小杯牛奶的2倍。 出示1大杯和2小杯,问1大杯可以够我和几次?2小杯可以够我女儿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喝,可以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女儿喝,可以喝几次? 指名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刚才想的过程其实就是替换的策略。 揭示课题: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 1、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思考:你能解决吗?为什么?(使学生联想到都是大杯或者都是小杯比较容易解决;或者告诉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的关系。) 2、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说说所增加的条件,你是怎样理解的? 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明怎样替换,替换之后是什么杯子,总量是多少? 使学生感悟到无论怎样替换之后的`果汁总量是不变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以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 思考,为什么要把1大杯替换成3小杯,或者把3小杯替换成1大杯?(感受替换的依据) 4、学生列式解决。 指名汇报,注重结合替换的思路,理解算式。 师:像这样的实际问题,我们用替换的策略进行解决,是否正确呢? 学生提出检验的方法,并阅读书上的介绍,然后进行检验。 5、小结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6、体现价值。 教师介绍用方程解答的方法,还可以请学生说说不用替换的策略,还可以怎样解决。然后进行比较,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策略的价值。 三、完成练习的第1题。 1、在题中用图表示替换的过程,然后解决问题,并检验。 2、汇报交流,将学生的作品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注意体现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有可能出现线段图) 3、结合图说出算式。 4、这个题目还有不同的替换吗?为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四、指导练一练 1、读题,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 2、练一练与例题相比有难度,因此让学生在指导下完成,可以用优秀生的思路来提示其他学生。 3、重视图的作用,以图来帮助理解。 五、思考 1、本课应该以策略的价值体现为主,还是应该以替换的依据为主?感觉难以合理安排。 2、课堂教学时,忽视了学生在替换过程中语言的准确表达。如:用什么替换什么,或者把什么替换成什么。在数学中语言应该是规范、到位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从而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下面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教学反思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及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当学生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及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理发生的意外,使学生及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学生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学生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类似这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我们要及时地反思,启发引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 三、课后总结的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每一节课螳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及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产生的灵感,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理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反思学生的反馈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学生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己成长与进步,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