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 |
范文 |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掌握通过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属性,培养规范使用母语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 1、2月9日,《咬文嚼字》发布2014央视马年春晚中几处语言使用错误,如:将“血脉偾张”中的“偾”fèn误读成pēn;歌曲《想你的365天》歌词写成:“当看过这世界的每片沧海桑田。”而不知道“沧海桑田”指的是从沧海到桑田的变化,用来形容世事变化巨大,并不是能用“片”形容的真的“田”。 2、有人说语言应当灵活运用,这样太较真没必要;有人说,对于语言的运用要严谨应当尊重传统。对此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对于祖国语言,我们应当怀着怎样的态度?学习小说《最后一课》后,你一定会有更睿智的思考。 二、 1、自读课文,思考:到学校后,小弗朗士发现这节课与往常相比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是什么的外在变化使得小镇上的人们发生了这样巨大的改变?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并将改教法语为教德语。 3、又是怎样的内心活动促使镇上的居民、韩麦尔先生以及班上的孩子表现得如此不同? 镇上的居民感到悔恨,伤感 韩麦尔先生感到内疚,悲愤 班上的孩子受到教育与感染 归根结底:强烈的爱国之情。 4、在当时的背景下,韩麦尔老师为什么还要坚持上好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合文中句子和补充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理解。 (2)补充资料: A、法国极端重视保护法语,国内几乎看不到英语标示,法国人也对说英语普遍感到反感与抵制,然而一百多年前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时,就马上灭绝了越南自己的文字,至今越南人都在实用法语而无法阅读自己民族的历史。 B、古老的以色列两五百年前被罗马帝国灭国,两千五百年后的1945年以色列重新建国,马上组织专家研究并大力复兴失传上千年的本民族语言——希伯来语,如今希伯来语重新成为了以色列的官方语言。 5、一个民族的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吗? 三、 1、经过这堂不同寻常的法语课,小弗朗士是否也变得不同了呢? 对法语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对老师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对听课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对德军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2、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两人谁更重要?理由是什么?(发挥的作用) 韩麦尔先生推动了气氛、教育了众人、揭示了意义。 小弗朗士为小说提供了第一人称视角(便于心理描写、抒情议论) 2、韩麦尔先生是小说的中心。这个形象塑造得是否鲜活,决定了整篇小说是否成功。这篇小说是怎样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的。反映出小说创作哪些要点、规律?阅读书本第六页知识卡片《小说的细节》作简要回答。 3、划出文中对韩麦尔先生的细节描写,参考课本第六页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 “________细节表现了________,刻画了人物_________的形象。” 5、自读课文《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划出文中对教授进行的细节描写,并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进行分析。 四、 1、刚才所做的,其实就是如何准确运用祖国语言表达我们思想的练习。练习的意义是什么,强调对祖国语言规范运用的价值是什么?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请从更高的视野思考这一问题,谈谈你的想法。 2、——语言既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民族思维模式、民族意识、民族文化。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要求】 1、体会人物爱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占领了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著名作家都德参加了战争,写下了这篇小说《最后一课》,唱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二、总揽 默读课文,并讨论: 1、根据下面的提纲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⑴上学路上 ⑵最后一课 ⑶下课一幕 2、填空: ()的最后一课,并讨论:这最后一课与我们上的课有哪些不同? 三、突破: 1、分析人物形象: ⑴播放课文录音,思考讨论: 小弗郎士原本是个贪玩幼稚的孩子,“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为什么?(划出有关的语句来说明) ⑵学生表演“下课一幕”,体会韩麦尔内心深处巨大的悲痛和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并联系其他部分的外貌神态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⑶课文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哪一个是主人公? 2、品味语句蕴涵: 完成课后第二、三题,并补充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让学生自己质疑讨论。 3、发散: 学到这儿,你们还有哪些疑问? 四、拓展 1、仿写: 范文:郑振铎和老舍的《最后一课》 仿写参考题目:第一堂课难忘的一节课一堂公开课课堂舞台 2、续写: 回家路上。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