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学教案 |
范文 | 实用的科学教案范文合集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活动由来: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代表着希望,充满了生机。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万物复苏,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常适合幼儿观察春天的变化现象,为了能有效的利用大自然的现有资源,将自然资源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我特意为托班幼儿设计了“柳树发芽了”的科学活动方案,旨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自然科学活动的积极性,表达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柳树发芽了,学会说“春天,发芽”等词语。 2、体会春天的变化,感受阳光的温暖,表达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活动重难点:柳树发芽了,表示春天来了。 活动准备: 1、《春天》的磁带,录音机。 2、冬天和春天的柳树图,《春天》的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1、老师播放《春天》的课件,引导幼儿仔细观看课件。 2、老师提问: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柳树有什么变化? 3、老师出示课件中的放大的柳树嫩牙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告诉幼儿,春天到了,柳树发芽,并指给幼儿看。 4、老师出示冬天的柳树图,提问:这是春天的柳树吗?为什么? 5、老师出示春天的柳树图,提问:这是春天的柳树吗?为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6、老师变念春天儿歌,边做肢体律动,引导幼儿跟随老师做肢体律动。 附儿歌: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两臂上举,两手做招手的动作) 柳树发芽了,(两手并拢,掌心相对,慢慢做张开的动作) 大雁飞回来了,(两手自然张开,上下摆动双臂做飞翔的动作) 我们真呀真高兴!(两手并拢,掌心相对,做笑脸的动作) 7、老师小结: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大雁飞回来了,让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春天的景色吧! 活动延伸: 1、如果幼儿园附近有柳树,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参观,零距离接触大自然,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春天的特征。 2、提倡家园合作,请父母协助幼儿园,帮助幼儿收集有关春天的变化特征,如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小树也发芽了等。 注意事项: 1、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学说“柳树发芽了”。如果幼儿的语言发育水平比较迟缓,可以引导幼儿学说单个词即可,如“春天,柳树,发芽”,对学说短语则不做要求。 2、要引导仔细观察春天柳树的特征,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科学教案 篇2一、学习目标 1、针对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吹出有大有好的泡泡。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4、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想知道,爱提问。 二、教学准备 1、洗涤剂、洗衣粉、肥皂、甘油、水等配制吹泡泡的溶液。 2、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 3、铁丝或铝丝。 三、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讨论“什么是科学?”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吹泡泡游戏里也有科学吗? 2、教师演示:吹泡泡。 谈话:关于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将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合并同类项。)? 大家提出的问题哪一个适合我们这一节课研究呢? 怎样才能吹出有大有好的泡泡? 学生尝试配制吹泡泡溶液,选择吸管吹泡泡。 3、比一比,谁的泡泡大,为什么? 4、拓展: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样。 5、思考:说一说吹泡泡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总结:吹泡泡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吹泡泡里有科学。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讨论:我们身边哪里还有科学? 科学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 2、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 3、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1、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2、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3、记录实验过程。 二、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科学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会用各种感官、借助简单的观察工具进行纸外部主要特征的观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可以科学地描述一张白纸有哪些特点。 2.经历并理解观察比较、科学观测等过程,会把这种观察事物的思想和方法,迁移到其他的观察活动中去。 3.对于新的发现能提出新的问题和有继续研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 白纸、放大镜4人1份书写纸、卡纸、报纸、挂历纸(4人1份),准备两本书(有一定厚度)。 小组合作人员:每组4人。组长1名,负责领导组员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过程。副组长1名,负责本小组纪律。 教学过程: 一、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1.引入。 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一张普通的白纸,你能不能告诉我这张白纸它有什么特点? 比如说:这张白纸除了是白颜色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讨论后,小组长汇报 教师评价。 (建议:这个教学环节教师过于强调自己在学生探究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说出它的一更多些特征,因为在教材的一开始就有一位学生说自己一口气能说出白纸的10种特征。教师在这里只是一个学生探究活动的旁观者。描述白纸的特点是一个学生全部的描述。教师在这里要提高要求。分清学生的汇报是观察得到的还是以有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间提高学生的描述能力、观察能力。) 2.比较不同的白纸。 书写纸 挂历<提供不同纸张的图片> 卡纸 报纸 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比较,这两张纸有什么不同? 如果是比较两张纸的薄厚用什么方法? 如果是两本书,我们用什么方法比较它的薄与厚呢?(建议:这个环节教案设计的非常开放,但是比较纸的不同最好是两两比较,教案上要注明两种纸类的比较,三年级学生的.比较思维水平还是处在萌芽阶段。) 3.组织观察纸,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纸的结构(纤维),利用哪些工具,用什么方法。 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 教师评价。 为下节课造纸做铺垫。 (建议:教学设计过于简单,教学设计关键是讲清楚学生怎样学,教师怎样教。此环节的设计是在上个关节设计的基础上的,比较两张纸与观察纤维是两个有结构的探究活动,前面学生对纸的比较中会发现纸上有很多毛,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出探究的内容。) 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追踪记录 学生搜集、整理《纸的纤维》的资料。 科学教案 篇5活动目标 1.大胆地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及面粉变面团的过程。 2.初步学会和面,了解水量的多少和面团干、稀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面粉、水、盘子、勺子、水杯、塑料小刀、电磁炉、锅。 2.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 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利用各种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 1.今天我们要一起制作好吃的面川条,那么面川条要如何制作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原来面川条是由面粉做成的。) 2.出示面粉,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 师:这是什么呀?我们一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吹一吹,观察面粉的变化 4.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知,并共同:面粉是白白的,粉状的,很轻,摸上去滑滑的,细细的等。 (二)感知面团的特征 1.提问:想一想,怎样使面粉变成面川条?” 2.出示三份和好的面团(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感受面团的特征。 提问:你觉得哪一种面团适合做面川条? :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团不适合,只有软硬合适又不粘手的面团才适合进行面川条的制作。 3.出示记录表并鼓励幼儿猜测:100克面粉需要倒多少水才能和好面团呢? (三)尝试和面,探索合适的水量 1.提出操作要求: (1)两名幼儿一起合作,一人用小勺加水,一人和面 (2)负责加水的幼儿要数清楚加了几勺水,并记录下来 (3)和好的面团要既能成团,又不粘手 (4)保持桌面、身上的整洁。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 展示幼儿的面团,并介绍用的水量 4.通过比较幼儿的面团和记录表,进行:加的水越多,揉成的面团越稀 5.提问:如果面团太干或者太稀了怎么办? 6.共同称量干稀合适的面团所用的水量,发现面粉和水的比例是在2:1左右,揉成的面团干稀较为合适。 (四)大胆用面团制作面川条 1.提问:想一想,怎样将面团变成面川条? 2.观察流程图并交流 3.提出操作要求: (1)将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团进行调整,加入水或者粉,揉成面团。 (2)两名幼儿一同合作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形,然后压扁,用塑料小刀切成面川条。 (3)在使用小刀时注意安全。 4.将制作好的面川条入锅烹煮。 (五)一起享用美味的面川条。 科学教案 篇6设计意图—— 薄壳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安全帽、拱桥、拱形屋顶等,但这样的知识内容在小学、初中的教材中才会出现,如何让幼儿园的孩子通俗易懂的了解拱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我们用幼儿身边常见的鸡蛋壳、铅笔、纸、积木等,通过幼儿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感知体会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也许不是所有的幼儿实验都能成功,但如果他们在活动中能仔细观察,喜欢探索,这也是我们活动的一个收获。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个人操作材料:1/2鸡蛋壳4-5个,削好的铅笔 2、分组操作材料:针筒、卡纸条、书、积木、装水的盆、托盘若干,红色笔一支 3、有关拱形的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起幼儿兴趣 二、幼儿探索力作用于鸡蛋壳的凹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提问: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你们愿意来做个实验吗?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分别戳蛋壳的凹面、凸面。 3、教师、幼儿共同小结: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因此蛋壳是鸡妹妹先啄破的。 三、往鸡蛋壳内、壳外做注水实验,明白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 1、出示针管,演示如何吸水、注水。 2、幼儿做实验。 3、幼儿交流实验的结果。 4、教师讲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针管里的水就象是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当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流掉了,就像是铅笔上的力大部分沿蛋壳表面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拱形桥面也能承受较大的力;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水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探索力作用于平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幼儿用卡纸和积木分组合作搭桥,要求是用两块积木做桥墩固定,卡纸做桥面,桥面至少要承受一块积木的重量不会塌掉。(活动中如果幼儿不能想到拱桥,可提醒幼儿想想还有什么形状的桥。) 五、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拱形积木,提问:这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物品? 2、教师用多媒体图片做介绍,使幼儿明白物品设计成拱形的原因。 结束:小朋友们可以再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拱形的,也可以自己设计拱形的物品,并把它们画下来,让其他人了解这些知识。 科学教案 篇7活动目标: ⒈知道种子发芽需要阳光、空气和水。 ⒉能正确观察和照顾植物,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⒊养成有序取放工具材料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第一次活动中种植的黄豆、绿豆等发芽种子。 2.《怎样让种子发芽》集体记录单、《种子发芽》记录单。 活动过程: ★回顾上次活动 结合集体记录单,展开话题。 教师:小朋友,上次我们一起进行了种植活动,几天过去了,我们来看看,你种的种子有什么变化?它们象记录单里说的那样,发芽了吗? 幼儿1:我种的绿豆发芽了! 幼儿2:我中的黄豆也发芽了! ★观察比较 (1)让幼儿观察对比试验1的种子的变化,感知植物发芽的条件。 教师:没放水的种子有什么变化吗? 幼儿:没有发芽,还是干的、硬的。 教师:这是为什么? 幼儿:因为没有水,种子就不能发芽! (2)让幼儿观察对比试验2的种子的变化情况,感知植物生长需要阳光。 教师:我们再来看看纸盒里的豆芽和窗台上的豆芽有什么变化? 幼儿:窗台上的豆芽还在长,纸盒里的豆芽变黑了,要死了! 教师:这是为什么? 幼儿:因为植物生长要有阳光! 小结: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没有阳光照射,植物就不能茁壮成长。所以,我们通常要把植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还要经常给它们浇水。 ★记录 指导幼儿用自己喜欢、别人又能看得懂的记录方式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继续记录下来。 教师:看一看,你的种子发出小芽了么?我们把观察到的情况继续记录在《种子发芽》记录单上吧!请你每天注意观察,定期做好自己的发芽记录。 引导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相互交流。 活动延伸: ⒈本次活动历时时间长,教师要重视交流和观察的环节,不断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2.活动结束后,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操作单投放到活动区,指导幼儿完成。 3.教师可以运用几种不恰当的栽培方式和幼儿一起做种子发芽的实验,以便幼儿对比观察,了解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 活动纪实资料: 这是孩子在一段时间里的记录情况: 科学教案 篇8设计意图: 让幼儿知道小动物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小鸟是师母的医生,大树是小鸟的家 目标: 1.培养幼儿爱护鸟类的意识。 2.引导幼儿用圆形制作小鸟。 准备: 1.在墙上画出大地和天空的背景图,用纸揉搓,拉出树干。 2.彩色圆片、彩色笔、小鸟图片、小鸟范例等。 过程: 1.出示小鸟图片,进行有关爱护鸟类的谈话。 2.引导幼儿学用圆形纸一次对折折出小鸟的身体、两次对折折出小鸟的头、三次对折折出小鸟的嘴巴,掌握小鸟的制作方法。 3.帮助幼儿将做好的小鸟粘贴在大树上和天空中。 请景表演:谁打了小鸟 提问:打小鸟的人对不对,为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小鸟? 教师小结:小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能伤害它,有了小鸟和其他动物,大自然才能和谐相处,生活才能生机勃勃。万物才有生气。 环保实验课 爱护小鸟(评析) 本次活动教师准备很充足,环境布置很美,对教育效果产生作用,有自己特点的创意。通过引导幼儿谈爱护小鸟的话题,再指导幼儿用纸、彩笔来制作小鸟,幼儿很感兴趣,当把制作的小鸟挂到天空和大树后很有成就感。 然后再通过让幼儿看情景表演,“谁大小鸟”让幼儿产生对打鸟人的行为的愤怒和要保护小鸟的愿望,从而产生了好好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有保护鸟类和怎样了保护犀鸟的想法。如:看见打鸟的人要制止不良行为,给犀鸟制作房子,给小鸟喂食等等。 科学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2、用图示法说明云的种类,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天气现象并记录了天气日历,那么今天是个什么样的天气呢?生答:…… 教师:很好,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气,那么天空中有什么东西出现呢? 生答:云 二、观察云 1、教师板书“云”字,问:看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用网状图记录学生的想法(伴随) 教师:既然大家对云有这么多的想法,我们现在就对云进行探究吧。 教师:云是怎样形成的呢? 你能不能猜测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出示小结云的组成) 教师: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根据云量的多少我们能不能知道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么来划分的呢? 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教师具体说明气象学家如何划分晴天、多云、阴天的。 2、学以致用:学生根据理解判断云的类型。(出示云的图片)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4)带好文具,将你观察到的天气情况记录到天气日历记录表中。 注意:如果有太阳注意不要直视太阳。 4、师生反馈。注重学生对云量、高度、形状的描述。 三、对云的分类 教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根据云量的多少对天气状况进行了划分,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家把云分成了几类吧。 师根据学生刚才的观察反馈引入云的分类并介绍云的分类。 学以致用:出示云的图片,学生判断云的类型。最后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气象学家是根据什么对云进行分类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说明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四、了解天气谚语,丰富学生生活常识。 五、师生小结。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对云的观测的收获,教师提示坚持记录天气日历。 附: 板书设计 云的观测 卷云 积云 层云 科学教案 篇10运动着的世界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到一只三角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并且能制成资料卡片。 4、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提出有关运动的问题,学习查阅资料制作卡片。 教具准备:反映各种物体在运动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运动录像 谈话:风在吹、水在流动、人在走路、鱼在游泳,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给学习《运动着的世界》。(板书课题) 评:通过录像引起学生探究运动而你的兴趣。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物体具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在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在运动?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你们还能举出那些有关物体运动的例子?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关于物体的运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且在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上作出标记。学生思考,并且记录自己的问题。 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意识到关于运动有许多问题,也许我们今天还不能够很好解决,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将会被发现。 评: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物体的运动形式。 指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运动资料的方法。 你想了解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