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范文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2、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个性化修改】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 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小组内进行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 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要绘制的图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绘制的步骤: 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学生评价: 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②、教师系统评价: 学生表现 作品优点、缺点 需要改进的地方 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影片中的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审美意识。 通过再次欣赏课本上的美丽图案,观察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再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以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真实感受图形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通过每位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性的评价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的能力,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课外拓展: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案?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感兴趣的画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故事引入《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 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吧!聪明的阿里巴巴赶走了四十大盗,和女仆莫吉娜来到了强盗们藏宝的山洞。洞的尽头有两扇巨大的石门,紧紧地关着,阿里巴巴和莫吉娜使出浑身的力量,可石门纹丝不动,怎么办呢?忽然阿里巴巴看到这两扇石门上刻着许多文字和数字。阿里巴巴笑了,他兴奋地告诉莫吉娜:“我找到了打开宝库之门的密码了!”莫吉娜和阿里巴巴打开了宝库的大门,把强盗的宝藏分给了乡亲们。那你们知道开启宝藏的密码吗? (同学们举手)看来有的同学知道有的同学不知道,阿里巴巴看到这些数字和文字乐了,他找到了开启宝库的密码,那这些数字和文字有什么关系呢?不知道密码的同学你们想知道吗?知道密码的同学你们想不想知道你的答案是否正确呢?那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像这样的数字。 2.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么放?(课件) 把座位图转过来,班长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 (没变,还是第四列第三行,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 (2)探究新知。 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 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 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 板书:(3 ,5) 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3)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板书出来。 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 (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先让学生在心中想好你想叫得同学的位置。 二、通过多种练习(课件) 三、解决上课时的难题《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 四、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利用一个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的王国,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创设了本班学生的座位位置的情境,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同时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中通过设计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 根据老师的描述找位置、根据同学的描述“猜猜他是谁”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从两个维度描述就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总之,整堂课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单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果让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和前后左右的同学的位置,并从中找出规律,看看前后的两个同学和左右的两个同学和自己的位置有什么关系,而没有让学生发现:左右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组,这部分比较欠缺。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5个12是多少? 3个14是多少? 2、下列句子中那些可以看做单位1 猎豹的速度是狮子的七分之三。 参加合唱队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五分之一。 红花比黄花多二分之一。 十月比九月节约四分之三。 3、计算:3/10 +3/ 10 + 3/10 = 3/10 + 3/10+ 3/10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授 1、利用3/10 + 3/10 + 3/10教学分数乘法。 (1)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3/10) (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3/10 ×3) (3)3/10 +3/10+ 3/10=9,那么3/10 + 3/10 + 3/10= 3/10 ×3, 所以3/ 10 ×3=____________=9。同学们想想看,3/10 ×3=9计算过程是怎样的? 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2、出示例1, (1)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 “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 ”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相当于”?再通过线段图帮助理解。画一条线段,表示袋鼠跳一下的距离。“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 跳一下的2/11 ”,就要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求“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2/11是多少? (列式:2/11×3 = 6/11) 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独立完成。指生板演。出示课件演示。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3/8×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6。练一练,课件出示,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三、巩固练习 比赛: 第一回合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第二回合 2、“做一做”第3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2、4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激发需要 提问: 能说出我们班中队长坐在哪里吗? 出示例1主题图,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小军的位置。(学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质疑:同样都是表示小军的位置,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呢?(第一种意见是把一竖排看作一个小组,小军就在第4组第3个;第二种意见是把一横排看作一排,小军就在第3排第4个) 提问:怎样才能用一致的方式,更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学生可能想到:先说清楚是什么排或什么是组,再说明小军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统一规定,横着的是排,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定去说) 提问: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如果有一个约定,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则去做,就不会表达不清了) 揭示课题:怎样规定横排和竖排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既准确又简洁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说明:让学生说出中队长的位置,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的知识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描述小军的座位,使学生体会到用已有的经验描述小军的位置,由于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从而引起学习和探索新方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认识列、行,理解数对 1. 对照座位示意图认识列与行。 讲解:(出示教材第15页的座位示意图)习惯上,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用这样的方法来描述,小军就坐在第4列第3行的位置上。(板书:第4列第3行) 提问:(在示意图的第2列第4行的位置上,点出小明)小明坐在这个位置,他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板书:第2列第4行) 提问:小丽坐在第5列第2行,你能在图中找出小丽的位置吗?(学生指出小丽的位置,并板书:第5列第2行) 自己在图中找一个点,并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描述这个点的位置,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反馈:会用第几列第几行这样的方式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了吗?(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2.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列和行,并且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既然大家约定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来表达物体的位置,就不会引起误解。那能不能用一种更简洁的方法来表达呢?(学生可能会想用字母分别表示列和行) 讲解:大家想出的办法很好。其实,我们可以进一步规定:用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再用另一个数表示第几行,那么,小军的位置就用两个数来表示就够了。你能知道是哪两个数吗?(4和3)习惯上,我们用一个数对来表示:(4,3)。 提问:数对前面的一个数4表示什么?3呢? 提问:你能用数对分别表示小明和小丽的位置吗?(学生用数对表示,并说明每一个数对的含义) 要求学生同桌合作,一人指出位置,另一人说说这个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并且用数对表示出来。 3. 完成教材第15页的“练一练”。 (1) 在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找到后,在图中用笔涂出来,并用数对表示,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2) (6,5)这个数对在图中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说明:先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与确定列、行的规则,再通过确定小明、小丽的位置帮助学生熟悉这一规则,为数对的引入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从列和行的规定,到用数对来表示,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又渗透了符号化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之后,让学生尝试运用数对描述其他事物的位置,加深了对数对含义的理解。整个环节的设计,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巩固练习,发展智慧 1. 完成练习三第1题。 出示教室座位图,并标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1) 说一说: 要求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或同学的位置,并组织交流。 (2) 比一比:同桌合作,在图上指出某个同学的位置,让同桌尽快用数对表示出这个同学的位置。比比谁的反应快。 (3) 猜一猜: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同学猜出这个同学是谁。 2. 完成练习三第2题。 出示题目。 (1) 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请看,小明家厨房的一面墙上贴着瓷砖,请用数对表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2) 讨论:你发现表示这四块瓷砖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点吗?(前一个数相同,说明两块瓷砖在同一列;后一个数相同,说明两块瓷砖在同一行) 3. 课件出示练习三第3题。 出示题目。 (1) 说位置:这是学校会议室的地面图,同座位的同学相互说说每块花色地砖的位置。(用第几列第几行表示) (2) 写数对:能用数对表示出这几块花色地砖的位置吗?(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 (3) 找规律:观察这几块花色地砖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组织全班交流。 4. 拓展应用。 出示右图。 谈话:如图,“光”字的位置可以用(C,2)来表示。说出下面类似于数对的`每组字母和数各表示什么汉字,并连起来读一读:(B,3)、(A,5)、(C,4)、(E,2)、(D,1)。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并齐读: “我们爱数学”。 提问:你爱数学吗?为什么? [说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首先结合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通过说一说、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对列、行和数对含义的认识。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数对来确定墙面瓷砖和地面花色地砖的位置,这里注意通过比较瓷砖和地砖的位置特征,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交流,使学生发现数对中的一些规律,如同一列中,数对中的前一个数相同;同一行中,数对中的后一个数相同等,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最后通过类似于数对的一组字母和数找相应的汉字——“我们爱数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对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 自主总结,生成问题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课后去探究? 出示“神舟六号”飞船返回地球的画面。 谈话:“神舟六号”之所以能顺利地返回,也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到的知识。地球这么大,怎样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有关资料,并和其他同学交流。 [说明:一节课的结束,不应该是学生探索活动的终止。让学生带着问号离开教室这个小课堂,走进探索的大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神舟六号”返回地球画面的回放,引发学生思考:地球这么大,怎样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呢?这样做既为下节课进一步用数对确定位置打下伏笔,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意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1.简单而富有内涵的引入 余老师原先的引入是从一则广告开始的,香飘飘奶茶一年所卖出的杯子有3亿多,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周。看广告、说周长、找关系、再化繁为简,这样引入有三个好处: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看到广告进入课堂,很新鲜;二是从地球赤道整个巨大的圆回到纸上的小圆,要研究大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我们先从小圆开始研究,这就是华罗庚所说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三是生活中的一般实例都是先测量出周长再求直径,比如,测量一棵树的直径,就是先量出它的周长等,这个广告也是先有周长,我们再来探究赤道直径是多少。 有三个这么明显的优点,为什么会弃而不用呢?因为它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时间!整个过程大约用了10分钟,才进入新课探究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一个缺点把所有的优点都掩盖了,所以,余老师改成下面的引入。先出示一个普通三角形,问它的周长在哪里,要测量什么,怎么计算?再出示一个正方形,也是问同样的问题,最后再追问:为什么只要测量一次,正方形的周长时边长的几倍?最后在出示圆。这种引入的优点是什么呢?一是从平面图形的周长引入,和前面所学的连成一条线,形成知识系统;二是这节课的一个内在线索是探寻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正方形正好具备了相似的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时变长的4倍,也是一个固定的数;三是时间,前后不到3分钟!因为课的导入追求迅速、高效,所以余老师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导入。 2.自发而科学严谨的探究 关于课堂当中的操作,大多数是教师的`指令行为,老师说做什么就做什么,学生根本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我们这么做!在本节课中,余老师通过巧妙地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发的进行探究,"这两个圆,哪个圆的周长比较长?""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怎么样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每个问题都经过精心设计,逐步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操作的目的。在操作时提出了各种操作要求,小组合作分工,务求科学严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也是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这是学生忘记了知识之后所留下的最宝贵的智慧! 3.数学思想和文化的渗透 在本节课中,余老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多种数学方法,比如在测量圆周长的时候是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在汇报操作结果的时候,渗透了"变"与"不变"辩证思想,这也是理解圆是一个固定的数的重要过程,在介绍刘徽割圆术的时候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等等。在介绍圆周率的历史的时候,提到了我国研究圆周率的主要人物,以及和西方的比较,渗透了思想感情教育。这些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都是我们在课堂中需要挖掘和渗透的,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 思考:圆周长÷直径=圆周率,这条规律的出现时机,余老师是放在学生的汇报之后,介绍圆周率的历史之前。我的想法是,学生的操作结果无法得出这是圆周率,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所以,我想,是不是放在接受前人的探究历史之后再将这条规律补充完整是不是好一些,这样,学生对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是一个固定的数,会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呢?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学习目标: 1.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悟到“折扣”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明确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一类应用题; 2.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能正确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促进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学习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地按折扣和成数进行计算,并能领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学习难点: 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之中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设想: 《折扣》是《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第二教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把折扣、成数改写成百分数,以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体现创新”和“关注生活,注重实效”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使用旧教材,一方面,教材本身固有的学习要求还是应当达到的,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能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教师对原有教材又不能不进行一定的开拓与创新。为此,我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1.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系生活,加强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3.自主创新,改编教材,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雅典奥运会吉祥物“雅典娜”和“费沃斯”,说说它们的名称,并猜测价格。(课件展示) 二.导入新课,感悟新知。 1.出示两家商店中这种吉祥物的不同价格,说说你会上哪一家店购买。 甲商店:120元 乙商店:110元 2.出示两家商店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底价抢购,八折起 乙商店:六一特价,一律九折 3.说一说:“八折”和“九折”各表示什么意思?现在你觉得上哪一家店购买比较合算了?为什么? 4.这种吉祥物在这两家店的价格究竟各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 [指导学生列式计算:甲商店 120×80%=96(元)乙商店 110×90%=99(元)] 5.小结:刚才这道题的的实质,就是求商品原价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6.试一试: (1)某家具商店将一种原价320元的床垫八五折出售,这种床垫的现 价是多少元? (2)一种电视机原价每台2600元,“五一”期间以9.5折出售。这种电视机的促销价是多少元? 三.简单应用,加深体验。 情境展示:某儿童用品商店在儿童节期间对部分商品进行特价酬宾: 大肚熊:原价120元,打八折; 天文望远镜:原价528元,打七五折; 笔袋:原价35元,打九折; 电动汽车:原价156元,打六折; 玩具机器人:原价220元,打四折; 水杯:原价20元,打九五折; 故事书:原价120元,打八折; 篮球:原价78元,六五折。 问:如果给你100元钱进这家商店购物,你将如何合理使用这100元钱? 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种饮料,大瓶装每瓶1200毫升,10元一瓶;听装每听200毫升,2元一听。 现有三家商店出售这种饮料,并推出了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听; 乙商店:一律九折; 丙商店:满30元八折优惠。 问:1.你喜欢上哪一家商店购买?说说你的想法。 2.你们班共有多少同学?如果每位同学配备200毫升饮料,共需多少饮料? 3.这么多饮料,上哪一家店购买可以使所花费的钱最省?请通过小组合作制订一个购买方案。 (思考:购买方案的制订应视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这道题具有比较开阔的思维空间,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要尽可能使学生感悟以下两点:1,可以在两家或两家以上商店组合购买;2,用同样多的钱买到更多的饮料。这样这道题就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义) 五.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说说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本课内容) 2.出示课后延伸题: (1)河汉村有个种粮大户,前年收稻谷26000千克,去年比前年增产了一成五。这个种粮大户去年比前年要多收多少稻谷? (2)安华镇某大型袜厂2003年的产值达到了560万元,打算2004年在此基础上增值二成。该袜厂2004年比2003年增值多少万元? 说说这两题涉及到了什么内容,回家后先独立完成,再请家长进行检查。 板书设计: 折扣应用题 甲商店:120元 乙商店:110元 底价抢购,八折起 中秋特价,一律九折 (表示现价是原价的80%) (表示现价是原价的90%) 120×80%=96(元) 110×90%=99(元)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我曾经开设过的一堂校级公开课,课后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反响相当好。我个人认为,这堂课在以下几方面是处理得比较成功的: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感受。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他们熟悉的“购物情境”导入学习,把简单、枯燥的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意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实用性”是这节课的一个显着特点,无论是“折扣”还是“成数”,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学习和探讨的必要。因此,我结合班级和上课时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尽可能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并通过课后延伸等方式,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深广的学习空间。 三、大胆改编教材,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 在原教材中,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包括“折扣”和“成数”两部分,我在教学中则选择了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折扣”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至于“成数”相对而言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却是学生家长所熟悉的,因此我把这一内容作为这堂课的课后延伸,让学生在回家以后通过自学以及与家长的交流和探讨自主掌握。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他们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对一些同学而言,这节课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合作探究”部分。虽然有小组成员间的互助互学,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用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旧教材,对于那些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这是值得教师重新思考的。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发展数学思维,培养空间观念。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旧知,拓展新知 教具准备: 课件:有关位置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请同学们看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出示:体育课上,同学们站成方队,小文站在正中间,她的位置可用数对(3,3)表示,请你算一算,这个方队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请同学们自己解答。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一共有25位同学。这个同学站在第3列,说明一共有5列。她站在第3行,说明一共有5行。所以是5乘5等于25人。 师:你说得太好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有关位置的知识。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想一想,填一填。 A、小军坐在教室的第3列第4行,用(3,4)表示,小红坐在第1列第6行,用(,)来表示,用(5,2)表示的同学坐在第()列第()行。 B、刘强和王兵在教室里的位置可以用点(4,1)和点(2,7)表示, (4,1)中的4表示第4列,则1表示(),(2,7)表明王兵坐在第()列第()行。 2、做练习一的第3题。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理解重要地名的索引,看懂地名的具体位置,明确左边是16页的A、B两列,右边是17页的A、B两列, (1)让学生在图上指出天文馆、少年宫、五爱城所在的区域。(2)你能像“地名索引”中那样表示出游泳馆、邮电大厦、医院、红星剧场和火车站所在的位置吗?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汇报。 3、做练习一的第4题 (1)照样子写出下图中字母的位置。 A(5,8)B(,)C(,)D(,) (2)描出下列各点并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A(5,9)B(2,1)C(9,6)D(1,6)E(8,1)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提示第6题的(1)题:平移后需要画出几个图形?注意是“分别”平移,不是连续平移。 提示第7题:一个格子的'长和宽各表示100米。学校以东300米在什么地方?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说一说你的收获? 到生活中走一走,把生活中有关用数对表示位置的问题,写成数学周记的形式。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正确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也有个别同学因粗心而失误,应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教学内容: 课本P10~11例6、例7和试一试、练一练以及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打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的物体有大有小,看,你能比较这这两个物体的大小吗?(出示一个苹果和一个大枣)你是怎样比较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有关物体的大小的知识——体积和容积(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认识体积 1.出示两个有同样多水的相同玻璃杯,让学生看清两个杯子里水面同样高。 (1)先在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大枣,让学生说明水面有什么变化。 提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大枣占有了水中一块地方) 指出:大枣占有一块地方,我们就说大枣占有一定的空间。 因为大枣占有空间,把水往上挤,所以水面上升了。 (2)在另一个杯子放入荔枝。 (3)提问:现在水面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再比一比,哪个杯子里水面上升得高?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水面会上升得高一些? 指出:因为荔枝大一些,所以这个杯子里水面上升得高一些,说明这一石块所占的空间大。 提问 :谁来说一说,哪一个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哪一个水果所占的空间小? 2.出示大小不同三种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如果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中,在倒满水,哪个杯里所占的空间大? 让学生说出,大的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小的水果所占的空间小。 指出: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还有大有小。也就是说,大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小。 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说能说说生活中两种物体体积的小。(说完整的话) 认识容积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纸盒,比较一下哪个体积大一些。(例7) (1)学生比较并说明理由。 指出:书盒能容纳书的体积就是书盒的容积。也就是说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2)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两种容器的容积。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练一练 第1题可以让学生直接判断,然后教师可以操作演示,在让学生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第2题可以让学生先判断,然后再根据容积的含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说明三维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使学生明确:因为它们都是有同样大小的`8盒饼干堆成的,所以它们所占的空间大小也就一样。 4.完成练习五第2题 5.让学生明白杯子装的多说明容积大,杯子装的少的说明容积小。 6.第3题可让学生按要求操作,让后同桌交流摆的是否正确。 7.第4题可以让学生分别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8.第5题中的三个图形分别表示相应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这是它们的不同点。而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这两个概念都与1厘米有关。这是三个图形的内在联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的收获大吗?你觉得学好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吗? 五、布置作业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及2、3、4组信息,继续上节课的话题。 2、提出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 2、学生交流:该问题是根据窗口中哪条信息所提出的? 3、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该条信息及问题吗?画线段图时我们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师指生交流并板书线段图: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而形象地观察到题中的信息和问题,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 4、学生思考并交流:根据线段图中的信息,除“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之外,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提中间问题) [教案预设:1、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有困难,教师可点拨:在线段图中,每条线段应该是既可用分率表示,又可用具体数量表示的,那么,在这个线段图中有哪些未知的分率或数量呢?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2、如果学生在第一环节中已提出如下问题,则此处直接过渡到:下面我们先来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①1号坑比2号坑大多少平方米?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2号坑的 ,即9000平方米的 ,列式:9000× =5000(平方米) ②1号坑是2号坑的多少倍?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单位“1”的 ,所以1号坑的面积是2号坑的(1+ =1 )倍。 5、教师引导:根据上面①、②所得的.数据,现在,你能解决“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吗?数量关系是什么? 数量关系: (1)2号坑面积+1号坑比2号坑多的面积= 1号坑的面积 (2)2号坑面积×1号坑是2号坑面积的倍数=1号坑的面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问题,构成问题串,从中理清数量关系,解决本节课的新知识。] 6、对比两种解法。 讨论: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和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的异同,训练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习惯,教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绿点问题,2号坑有多少尊陶俑、陶马? 2、尝试解决问题。 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完成。 3、交流思路。你是怎样想的?以谁为单位“1”?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求2号坑有多少尊就是求什么? 四、练习提高。 1、自主练习1(2)、(3),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自主练习4、6。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沟通解题思路。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虽稍复杂些,但基本解题思路与前面学过的应用题是一样的。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到与已知量对应的几分之几,特别是将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转化为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因此这节课先把握整体,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解答新问题。在解题时总是有意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理解与比较,将文字转变成图,数形结合。在练习中也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找到数量关系,并列式,又将线段图转变成文字,从而让学生更清楚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使问题明了化、简单化。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0【教学内容】:营养配餐(六年级上册p46)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有关营养的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均衡饮食。 ⑵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营养配餐和评价配餐营养成分的均衡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⑴提出问题: 教师:你们今天吃得什么饭菜呀? 教师:那你们知道这些饭菜中主要有哪些营养吗? ⑵点题: 教师:饭菜中的'营养非常丰富,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我们今天着重研究一下前三种。 像你们这个年龄的儿童,一顿午饭大约需要蛋白质30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 ⒉探索新知: ⑴学生预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熟悉新知,教师则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情境中的图、表、文字与数字,即读图、读表、读字。从图、表、文字与数字的关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给出的数学信息。 ⑵指导学习 教师:好了,你们表现的时候到了,谁能告诉大家小明这顿午饭的营养符合营养师的建议吗? 教师:那么就请大家按照营养师的建议,给小明也给你们自己设计一份既好吃又营养的午餐,好吗? ⒊巩固新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可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最优午餐,也可以小组合作共同设计。 4.作业: 设计一天的配餐表,并计算它的营养含量.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1设计理念: 数学最终是要为生活服务的,回归生活的数学才是有用的数学。本课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了就可以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在了解生活中有关打折优惠措施的基础上,能利用百分数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理解折扣的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情思考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辩证、全面地思考、对待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了解生活中有关打折优惠措施的基础上,利用百分数的知识,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策略。 教学难点: 1、多种方案的计算。 2、合情推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打折计算方法。 1.谈话导入。 2、为学生创设到快餐厅看菜单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合算的角度选择套餐。 出示,如下图。 A套餐 原价:12.5元 现价:10.00元 B套餐 原价:11.8元 现价:10.00元 C套餐 原价:10.80元 现价:10.00元 (1)如果你去吃快餐,你选哪一种最合算?为什么? (2)A套餐相当于打几折? (3)B套餐也打8折,应付多少元? 二、分析比较,初用打折技能。 实际生活中的打折多种多样,要反复计算、比较,才能够选择出最好的购买方法。 1.创设情境。 现在许多餐厅可以自己带饮料消费,餐厅的饮料可挺贵,要想合算我们不妨去超市逛一逛,买一些饮料再去吃饭。 甲商场 买大送小 乙商场 一律九折 丙商场 满30元一律八折 2.了解超市的优惠政策。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些优惠措施的? 生:买大送小就是买一瓶大的送一瓶小的,前提是必须买大瓶的饮料。 打九折就是买100元钱的饮料现在只要付90元钱。 满30元打八折就是买饮料的总价必须达到30元才能打八折,不到30 元不打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 师引导、生探究 教具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引入。 上课时间到了,我们班同学坐的整整齐齐的,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呢?(让每位同学写出自己的方法并进行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班级座次表)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板书:(2,5)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2、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如: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D、寻找新位置。 1、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2、出示特殊数对位置,例如(5,)、(,)谁能帮助这两个同学找到他们的位置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1)你能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2)在图上标出下列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2)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3,0)——(1,1)——(0,3)——(3,5)——(6,4)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2、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你能接着涂一涂吗? (9,8)、(12,11)、(13,0)、(6,11)、(5,10)、(14,5)、(6,9) 2、生活中的数学 (1)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2)出示练习一的2题,这是国际象棋,你能说一说每个棋子的位置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位置 数对(3,5) 列,行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 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前项和后项,会正确地读、写两个数的比,会求比值。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比 电脑出示三幅长方形的画(标出每一幅的长和宽)。 谈话:这里有三幅不同形状的画,你们觉得哪幅画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三幅画画的都是美丽的海滨,为什么同学们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第一幅和第三幅画要么太长,要么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这三幅画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你知道可以怎样来表示每幅画长和宽的关系吗?(第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宽是长的1/2……) 提问:还可以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 过渡:是的,我们还可以用比来表示每一幅画长和宽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 二、 自主活动,认识比 1. 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1)讲解:像第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也可以表示为:长和宽的比是2比1,记作2 ∶ 1,“∶”是比号。宽是长的1/2也可以表示为:宽和长的比是1 ∶ 2。你能说一说怎样用比表示第二幅画、第三幅画长和宽的关系吗? 学生分别用比表示另外两幅画的长和宽的关系。 (2)出示一瓶××牌洗洁液,用实物投影放大洗洁液的使用说明。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 指说明中1∶4的图,提问:这里浅色部分和深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 ∶ 4是表示什么意思吗?(表示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 ∶ 4,就是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的意思,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再问:那么水和洗洁液的比是几比几?表示什么意思? 师生共同讨论1 ∶ 8和1 ∶ 1的含义。 2. 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比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看一幅图(出示图:一堆梨,下面标有2千克,共3元;一堆苹果,下面标有3千克,共6元)。 提问:根据图中的信息,你知道梨的单价是多少元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价=总价÷数量。 讲解:像这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梨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3 ∶ 2,表示总价除以数量。 提问:你能用比来表示苹果的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这里的6 ∶ 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总价除以数量) 3. 理解比的意义。 谈话:根据上面的例子,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两个数的比吗? 小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4. 自学课本。 提问:关于比,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第53页,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反馈:通过自学,你又了解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1)比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叫什么?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的比值? (3)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4)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 小结:(略) 三、 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学生完成填空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比所表示的意思。 2.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改写后,再读一读,并分别指出每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 3. 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 出示: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 173厘米。写出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 学生练习后,组织交流,并说一说为什么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不能写成1 ∶ 173。 4. 糖水的甜度。 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和水质量的比,第一杯是1 ∶ 20,第二杯是1 ∶ 25。 提问:你知道哪杯水甜吗?为什么? 出示:第三杯中糖4克,水100克。 谈话: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提问: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 ∶ 20,你能说出第一杯中糖和糖水质量的比吗?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 课外延伸 出示课始的三幅画,谈话:还记得我们一开始出示的三幅画吗?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你能算出这幅画长和宽的比值吗?(学生算出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其实呀,这里面还藏着许多奥秘呢,同学们想了解吗? 课件播放短片,介绍黄金比。 谈话: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的黄金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长方形纸的长和宽的比,等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在课后再去研究。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依据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将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在求命中率的基础上,理解更多生活中的百分率的实际含义,感受百分率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3.进一步明确百分率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 重点:掌握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生活中百分率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主题图。 师:王涛和李强是各自篮球队的主要得分手。在一场比赛后,他们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王涛是5投3中,李强是6投4中。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老师想知道谁的投篮更准,该怎么比较呢? 学生计算,指名回答。 生1:3÷5=0.6,4÷6≈0.67,因为0.6<0.67,所以李强的投篮更准。 生2:3÷5=,4÷6=,因为<,所以李强的投篮更准。 教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算式相同)都是求什么?(命中率,即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有什么不同呢?(一个是用小数表示结果,一个是用分数表示结果。) 1.揭示命中率。 师:这种计算的方法,与篮球比赛技术统计中的投篮命中率类似。请从百分数的意义出发进行思考,什么叫“投篮命中率”?(投篮命中率表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百分之几。) 师:该如何计算呢?(投篮命中率=。) 师:这个题目的问题是“他们两人的命中率分别是多少?谁的命中率高?”。 2.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师:投篮命中率是一个什么数?(百分数)你能把刚才的两种运算结果转化成百分数吗?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生1:3÷5=0.6==60%。 师:你是怎么做的?(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 生2:3÷5====60%。 师:4÷6除不尽,怎么办?(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 生:4÷6≈0.667==66.7%或4÷6=≈0.667=66.7%。 师:你能解释这里的“≈”和“=”符号的用法吗?(4÷6除不尽,保留三位小数约等于0.667。然后把0.667这个小数转化为分母是1000的分数。) 师:这样我们已经分别计算出了两个人的命中率,谁更高些?(李强。) 3.引导归纳,得出方法。 课件出示0.667=66.7%。 师:你能理解这样的表示方法吗?(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加上百分号。) 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意味着什么?(把这个数扩大了100倍。) 师:加上百分号意味着什么?(把这个数缩小了100倍。) 师:我们一起来归纳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引导式总结:把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不能转化的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也可以先将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再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加上百分号。 师:刚才我们计算的投篮命中率,表示投中次数是投篮总次数的百分之几。可以表示成投篮命中率=×100%的形式。为什么要“×100%”呢? 预设:因为求的是百分率,要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在后面添上“×100%”确保结果是百分数的形式。 师:在实际生活中,像上面这样常用的百分率还有许多。如学生的出勤率、绿豆的发芽率、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树木的`成活率等。你能表示出求这些百分率的式子吗?(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小结:百分率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1.生物小组进行玉米种子发芽试验,每次试验结果如下: 试验次数 试验种子数 发芽种子数/粒 发芽率 1 300 285 2 300 282 2 300 294 4 300 291 师: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出哪一次实验的发芽率最高?哪一次最低?(让学生感受百分率的实际作用。) 2.把下面的小数和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0.970.081.0051.9910.025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哪些百分率不可能达到100%,哪些可能达到100%,哪些可能超过100%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利用教师的合理揭示、适时点拨、引导归纳,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呈现出较强的层次性。这样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又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分析各种百分率所表示的意义,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对求百分率的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