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李清照的词《忆秦娥》 |
范文 | 李清照的词《忆秦娥》 忆秦娥⑴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⑵。烟光薄,栖鸦归后⑶,暮天闻角⑷。 断香残酒情怀恶⑸,西风催衬梧桐落⑹。梧桐落,又还秋色⑺,又还寂寞⑻
注释: 1)忆秦娥:词牌名。此调始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所录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双调四十六字,上下片各三仄韵,一叠韵,用韵以入声部为宜。 ⑵乱山:乱”,在这里是无序的意思。平野:空旷的原野。烟光薄:烟雾淡而薄。 ⑶栖鸦:指在树上栖息筑巢的乌鸦。苏轼《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诗:朝随白云去,暮与栖鸦归”。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词: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⑷闻:杨金本《草堂诗余》作残”,《花草粹编》作吹”。角”:画角。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施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和湘东王折柳》诗: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⑸断香残酒:指熏香里的香烧尽了,杯里的酒喝完了。情怀:《花草粹编》作襟怀”。 ⑹西风:《全芳备祖》原缺此二字,据《花草粹编》编补。即秋风,《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中的西风”同义,皆喻指金兵每当秋高马肥之时,便对南宋发动南扰、东进之攻势,而作为亡人”之象征的梧桐落”,正是在西风催”遏的背景之下。催衬:通催趁”,宋时日常用语,义犹催赶、催促。岳飞《池州翠微亭》诗: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卷十一徐安国《红梅未开以汤催趁》诗:频将温水泛花枝,催得红梅片片飞。”以温水浇梅,催花未开,谓之催趁”;亦犹西风催梧桐,催其叶落,谓之催衬”也。趁与衬,同音假借。另说,衬”,施舍,引申为帮助。梧桐落:在古典诗词中,桐死、桐范既可指妻安的丧亡,亦可指丧失。前者如贺铸《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后者如《大唐新语》:安定公主初降王同蚊,后降韦拐.又降崔铣。铣先卒,及公主亮,同咬子隘为骈马,奏请与其父合葬,救旨许之。给事中夏侯镊驳曰:‘公主初昔降婚,招桐半死;遗乎哥酪、琴瑟两亡’……”西风催衬梧桐落”,秋风劲吹,帮助即将凋落的梧桐叶更快飘落了。《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赵在旁,又帮衬许多好言。夸吴氏名门富室。” ⑺又:杨金本《草堂诗余》作天”。还:回,归到。另说,当已经”讲。秋色:《花草粹编》作愁也”。 ⑻还:仍然,另说,当更”讲。
参考翻译: 登临高高的楼阁,那横七竖八的山峦、空旷的原野像是笼罩在烟雾之中,透出一点微弱的`光亮,很稀薄。微光稀薄,乌鸦飞回巢穴以后,黑夜里听到传来的军中号角。 香火就要熄灭,酒也所剩无几,这光景令人内心好不悲苦凄切。严酷萧瑟的秋风,催逼、加快了梧桐的飘落。梧桐落,就是那种不愿见到的、一片衰败的景色,它是那么叫人感到孤独、冷落。
创作背景: 这一首的写作背景与《南歌子》相同,都是悼亡之作。此词旧本或题作咏桐”,或将其归入梧桐门”。这是只看字画,不顾内容所造成的误解。也可以把这种误解叫做见物不见人”,因为此处的梧桐”是作为人”,也就是赵明诚的象征。在《漱玉词》中,作者的处境及其丈夫的生存状态,往往是从梧桐”意象丰富多变的含义中体现出来。比如赵明诚健在时,她所写的《念奴娇》和《声声慢》中,分别是清露”中的新桐”和细雨”中的秋桐,均不舍悼亡之意。到了《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一词中,而云:梧桐应恨夜来霜”。这仿佛意味着是夜来霜”在催逼梧桐”,与此词所云西风”的催逼,含义大致相同。 关于此词的所作之时,有以为作于作者南渡之前,有以为作于作者南渡之后;关于此词的所作之意,有以为作者悼亡亡夫之词,有以为作者相思其夫之词,皆是莫衷一是,殆已不可切考。
赏析: 此词,写作者登阁眺望及孤寂之感。心与物融,情与景合。两个又还”,加重了凄凉哀郁的色彩,加深了主题的表达。 词开始创造了一个视野广阔的莽莽苍苍的世界。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开端起的陡然,从而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女主人登楼眺望,远处那蜿蜒起伏参差错落的群山,近处那辽阔坦平的原野,都被一层灰蒙蒙的薄雾笼罩着。烟光薄”的凄暗色彩,似乎笼罩全篇,也似涂在读者的心上。 烟光”三句,女主人站在高阁之上,看到从遥远的群山和平坦的原野上归飞的乌鸦,她的心无限的惆怅,想起了远离身边的心上人尚未归来。这时又听到黄昏画角的哀鸣,在群山和原野中回荡,犹觉黯然神伤。作者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写黄昏的景象,使画面产生了动感。上片写女主人在高阁上眺望所见。由人及物。 换头,断香残酒情怀恶”,转由物及人,写室内的环境和女主人情怀的恶劣。室内熏炉里的香料已经烧尽,不再续添,仍然没有心思;酒杯里的酒,也差不多喝完,愁绪依然未减。西风催衬梧桐落”,秋风阵阵袭来,梧桐树的叶子随之飘落。颇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惨气氛。 下片,写女主人无法排遣的浓愁和孤寂。结句用两个梧桐落”,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衬托了女主人悲怆的心境。张炎《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由梧桐叶落,而知天下秋声。刘熙载《艺概》说: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女主人很想到外面去排遣一下心中的缱绻离情,但是不能,外面是一片令人悲伤的秋色。江山凌肃,花木飘落,不仅不会消愁,反而会更增悲哀。于是,还要继续在屋内闷坐,形影相吊,一片死寂。至此,她无法排遣的浓愁和孤寂,也便跃然纸上了。 这首词的结句,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时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细绎全词,画面是那样惨淡、萧飒,情感又是那样凝重、沉痛,与作者早期那些抒写相思之情的哀婉却不失明丽的词作有着不同的韵味,因而视之为后期的作品,或许并无武断之嫌。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