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诗的说课稿 |
范文 | 古诗两首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两首的说课稿1一、 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1. 以学过的杜甫古诗和王安石的诗句导入新课。 2. 揭示课题。 二、 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1. 学生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2.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质疑问难。 3. 全班交流,解疑汇报。 三、 合作探讨,感悟诗情 1. 自由组合小组,探讨:古诗描绘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采取喜欢的方式汇报。 可找诗句回答,可画画,可配乐解说。 四、 朗读升华,体味诗韵 1. 把自己对诗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 背诵两首古诗。 五、 拓展延伸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写景古诗或者这两首诗的相关资料。 古诗两首的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 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 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 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写,可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 五年级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 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 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 教学程序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侧重地作个解说。 1、 诗人解题意。 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学生一定非常熟悉,这首诗同是李白所著,又是从“望”字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的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当中,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课作平稳的铺垫。接着(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李白诗人的了解,对课题的解释也自然明了。 2、 抓字眼明诗意。 ①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感知古诗。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 图(幻灯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讨论。 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本模式中关键的一步。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只有体会词义的丰富性,才能创设想象的氛围。 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 想意境悟诗情。 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把 自己的想到的画面试着画出来。(学生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落实了重点) ②请学生(组内推荐代表)结合自己画的画面,叙述美景。我尊重他们的.不同的阅读感受,把大概的诗意叙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据他们的叙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他们也评一评) ③运用多媒体课件,边播放长江壮丽景色,边出示划好节奏线的整首古诗,听朗诵示范,以此创设他们想象的氛围,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信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美境,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古诗两首的说课稿3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江南春》和《春日偶成》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和宋代诗人程颢所作。每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江南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春日偶成》。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全诗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二、说学法教法 (1)学法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3)手段——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挂图等辅助教学。 古诗两首的说课稿4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能正确背诵。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默写《望天门山》。 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组织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习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之后检查读书的情况。采用师生互对诗句,生生互对诗句,男女生比赛背诵。学生读时组织全班评价。接着出示改正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清山相对出 狐帆一片日边来 诗句中少了标点符号和学生容易写错的同音字“清”和“青”,“狐”和“孤”。让学生从中找出并改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在书写和默写容易犯的错误。最后,指导学生背诵。之后出示口答填空题,并试写出字来。 天门中( )( )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 )( )一片日边来。 这道练习题目的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四个生字,达到在学习古诗中学习生字。 经过多种方式的训练读背和识记,学生已能顺利地背熟古诗。 三、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试根据诗意默写古诗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阶段对古诗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诗意,不必要做过多的解释。所以当学生已能正确地背诵了古诗,我相应地出示本首诗的诗意,要求学生根据诗意来说诗句,让学生在读诗意和诗句中巩固古诗也从中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古诗两首的说课稿5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古诗两首的说课稿6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字词。 空山 但 人语 返景 深林 复照 朝 辞 白帝 轻舟 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2.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古诗两首的说课稿7【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自由记生字。 ⑵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古诗两首的说课稿8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1)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联想言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