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圆的周长教案
范文

圆的周长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的周长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的周长教案1

教学目标:

1.生经历探索已知一个圆的周长 求这个圆的直径或半径的过程,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能熟练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已知圆的周长,求这个圆的直径或半径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教学例6。

⑴ 课件出示例6的场景图,全班交流:怎样能准确测算出这个花坛的.直径,又不会损伤到花坛里的花草呢?(先测量出花坛的周长,再算出花坛的直径。)

⑵ 课件出示测量的结果:花坛的周长是251.2米。

小组交流:知道了这个花坛的周长,怎样算出这个花坛的直径呢?

① 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 展示自己是怎么解答的。

⑶ 全班展示、交流。

① 根据圆周长公式C=πd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个花坛的直径是x米。

3.14x=251.2

x=251.2÷3.14

x=80

② 直接用除法计算。

251.2÷3.14=80(米)

⑷ 总结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根据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列方程是顺着题意思考,用除法计算是直接利用周长公式中各部分之间

的关系计算。

2.习“试一试”。

二、巩固拓展

1.成“练一练”。

提醒学生估算时,可将圆周率看作3,并使学生意识到3比圆周率实际值小了一些,所以周长也应该适当估小一点。

2.成练习十四第5题。

3.成练习十四第6题

4.成练习十四第7题。

5.生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6.成练习十四第9、10题。

三、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教案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11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 周长计算公式;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剪刀、绳子、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启发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动画故事:小白兔和兰精灵进行跑步锻炼,争论谁最先到达原来的起点。(正方形和圆形跑道,正方形边长20米,圆形直径20米、跑步的速度相同。)

2、讨论:小白兔和兰精灵到底谁最先跑回原来的出发点?

揭示课题。(板书:圆的周长)

二、探究

1、观察:看屏幕上的圆,说一说什么叫圆的周长?

2、摸一摸: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指出:拿的这个周长是指哪一部分长?

3、比一比:拿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

哪个圆的周长长一些?

4、量一量:(分小组合作)

学生用剪刀、直尺和绳子测量出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

5、信息反馈: ① 小组汇报所测量的圆的周长是多少?

板书: 周长

○ 12cm多一些

○ 31cm多一 些 ○ 47cm多一些

② 生说一说是怎样测出圆的周长的?(绳测法、滚动法)

③(课件演示)绳测法和滚动法的操作过程;

④讨论:能用这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教师演示)拿一根栓了重物的绳子在空中抡了一圈。。

如何才知道它的周长呢 ?

6、①猜一猜: 圆的周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

②(课件演示)三个直径不同的圆,分别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分别是三个圆的周长。 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关系)

7、①再猜 一猜,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

②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测量、计算、讨论圆和直径的关系。

③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板书: 周长 直径

○ 12cm多一些 4cm

○ 31cm多一 些 10cm ○ 47cm多一些 15cm

结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④课件出示:验证学生发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

⑤小结:无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6、介绍圆周率,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①教师引出“圆周率”,介绍用字母“∏”来表示,并介绍读法。

②出示祖冲之画像,配音介绍祖冲之及圆周率知识(∏≈3。14)

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7、讨论:如果知道了一个圆的'直径或半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C=∏D或C=2∏r)

三、知

1、让学生把测量的三个圆用公式计算出三个圆的周长来。

2、让学生把老师在空中用绳子甩一圈的圆的周长计算出来。

(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半径)

3、抢答:①D=1分米,C= ?

②r=1厘米,C=?

③C=12。56米,D=?

4、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计算。

5、裁定原来兰精灵和小白兔的争论。谁先到达起点?知道是为什么了吗?(课件演示跑的过程)

四、评议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有何感受?

2、本节课学习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3、本节课学习后对你生活有什么帮助?

4、在学习中你认为自己表现如何?谁表现最好?为什么?你准备在以后学习中怎样做?

圆的周长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圆的周长,公式推导过程。

三,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出示圆形桌布,提出在桌布的边缘镶上一圈花边。要想知道至少准备多长的花边,怎么办 请你帮忙想想办法。

2,你们知道这圈花边的边长是什么 (生:圆的周长。)

3,用直尺测量圆的周长,你感到方便吗 能不能找到比较简便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提出假设

1,请学生回忆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关系。(边长×4)

2,师:能不能求圆周长的同时也找到这样的倍数关系呢 测量圆的什么比较方便呢

生:半径,直径……

3,请生先画几条长短不一样的直线作直径画圆。师:观察自己画的圆,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分组讨论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否存在倍数关系。

4,师:你估计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几倍

生猜想:3倍左右。

5,师:你有办法验证吗 生讨论

教学意图:正方形的周长只与边长这个数有关系,这点与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相似,本环节选择这一教案内容,用于复习旧知和引入新知,渗透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三,合作交流,发现规律

1,学生思考后可能出现的以下办法:

⑴ 用一根线(或纸条)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得到圆的周长。

⑵ 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师启发学生: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有局限性,那么:我们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⑶ 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测量进行验证。

直径(cm) 周长(cm)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2 6。2 3倍多一点

3 9。1 3倍多一点

4 12。9 3倍多一点

2,

a,”圆的周长÷直径”等于3倍多一点,经过科学家精密的论证,计算发现这个”3倍多一点”是一个固定数叫圆周率3。14159……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在计算时通常取3。14,用字母π表示(请学生写一写)

b,结合圆周率进行爱国注意教育。

c,师生共同推导计算圆的周长公式。

教学意图:在圆的周长测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使学生手脑都动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个人实践及小组合作实践使学生亲而义举的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学生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探究,实验,发现新知,这样的课堂,可以使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嘴,合作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提高。

四,实践应用,拓展新知

1,学生尝试求圆的周长

d=2cm r=3。5cm d=10cm

2,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cm,它的周长是多少m

3,请同学们画一个周长是15cm的圆。

教学意图:设计有坡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反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已经学过的公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能力。

五,,体验成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课后思考:从边长是4cm的正方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cm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c=πd c=2πr

圆的周长教案4

教学目标:

⑴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计算圆周率的必要性;通过合作交流计算圆周率,并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会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⑵通过学生的合作操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精确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

⑴猜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⑵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确定探索新知的方向。

⑴观察课前画在黑板上的两幅图。

分别指出正方形、圆形和正六边形的周长。

⑵沟通联系。

找出正方形和圆形联系的地方(圆的直径就是正方形的边长);找出正六边形和圆形联系的地方(圆的半径就是正六边形的边长,圆的直径就是2个正六边形的边长)。

⑶比较周长的长短。

以直径为基准,正方形的周长相当于直径的4倍,圆形的周长比它小;正六边形的周长相当于直径的`3倍,圆形的周长比它长;所以,圆形的周长在直径的3倍与4倍之间。

⑷确定探究方向。

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算出它们之间的倍数。

⑸准备数据采集。

序号

周长(c)cm

直径(d)cm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三、合作探究新知。

⑴学生操作活动。

小组合作:量出所带圆形物体周长和直径,采集数据,填入上表。

教师观察:各组量周长和直径的情况,量周长有用线围的,用圆片滚的;量直径不成问题,上一节课的知识已经迁移、内化为学生的技能。

教师在分组活动中采集到的数据。(是后加的,时加的)

序号

周长(c)cm

直径(d)cm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1

15.5

5

3.10

2

8.9

2.9

3.07

3

14

4.3

3.26

4

7.6

2.5

3.04

5

8.9

2.7

3.30

⑵合理,得出公式,

看教材第99页,感受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就是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保留两位小数是3.14;表中的数据,3.10最接近,操作中的误差最小;根据周长是直径的π倍,得出公式c=π或dc=2πr。

⑶介绍祖冲之。

四、利用新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⑴说出计算周长的算式。

⑵口答练习十八1~2。

⑶作业练习十八3~4。

圆的周长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4π 2π 5π 10π 8π

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 C=πd c=2πr

《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 3.14×2 2×3.14×4

=6.28(厘米) =8×3.14

=25.12(厘米)

二、新课。

1、提出研究的问题。

(1)你知道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πd C=2πr

(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

2、学习练习十四第2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c=3.77 求:d=?

(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

1、饭店的大厅挂着一只大钟,这座钟的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厘米?

《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2、求下面半圆的周长,选择正确的算式。

⑴ 3.14×8

⑵ 3.14×8×2

⑶ 3.14×8÷2+8

3、一只挂钟分针长20c,经过30分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经过45分钟呢?

(1)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而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2×3.14=125.6(厘米)

(2)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则: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 20×2×3.14=125.6(厘米)

45分钟走了多少厘米? 125.6×《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94.2(厘米)

4、P66第10题思考题。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

作业。

P65-66 第3、6、7、9题

圆的周长教案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际测量计算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3.能用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4.通过对圆周率的计算,渗透爱国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块钟表

问题1:你能猜想小秒针的顶端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所走过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吗?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小秒针的运动过程,证实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

问题2:你能知道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有多长吗?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先计算出走一圈的路程有多长,在计算出走60圈的长度。

师:非常好。那么小秒针走一圈的路程,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又怎么来求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引入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身边的实物引入新课,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二、动手量一量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圆,小组内交换圆,合作完成下表,看哪一组完成的最快。测量值精确到毫米。

物品名称

周长

直径

1号圆

2号圆

3号圆

4号圆

教师评价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

(设计目的:强调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测量的,并展示一下小组测量的结果。

学生展示小组的成果。

(设计目的:通过实物投影,向其它小组的同学展示本小组的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对比分析

师:观察一下我们得到的几组数据,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学生自由谈。

学生发现:1. 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点。2. 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与直径相乘可以得到圆的周长。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圆,现在看一下老师是怎么测量这个圆的周长的。

课件展示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设计目的:通过让学生对比分析表格,教师课件展示圆的周长的测量过程,让学生能对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激发学生想要知道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的热情)

课件展示:圆的周长随直径的变化而在变化,而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值确是一个定值。

(设计目的: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得到结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定值,顺利得到圆周率的值)

小结1:圆周率: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值是:π=3.1415926535……,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取它的近似数π≈3.14。

你知道吗?我们的祖先在圆周率的计算上可是有着辉煌的成绩的,你能讲给同学们听吗?

学生自由谈。

我们有这么伟大的祖先,相信我们这些站在伟大巨人肩膀上的现代中国人一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讲故事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小结2:你能通过分析表格得到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了吗?

学生回答。(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和对表格的分析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回答这个问题。)

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计算公式:C=πd或C=2πr

四、动手做一做

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应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来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周长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设计目的:通过简单的图形计算让学生理解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并强调解题的书写过程)

2.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设计目的`:通过转化把由半径求周长的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

3.小组交流错误原因。(可让其他学生避免同样的错误)

(设计目的:通过实例计算,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的作用,又可为最后的实践题打下很好的伏笔)

4.现在你能告诉大家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得到什么样的数据。

(设计目的: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题和前面的引入题互相呼应,做到解决问题有始有终)

五.你能说说在这一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吗?

可让学生从知识点,从测量方法——能力点,数学史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

六、课外合作:

小组合作完成,应用你的知识,想办法测量一下,从学校大门口到圆城楼门口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

(设计目的:让学生真正能够达到学习上的学以致用,并且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圆的周长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绕一绕、滚一滚等活动,自主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知道圆周率的含义,并能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学会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求圆周长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结合圆周率的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师:这一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周长的问题。

出示正方形

师:看屏幕,认识吗?

师:这是一个(正方形)

师:谁来指一指它的周长

生上台指。

师完整指:正方形4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出示圆

师:继续看,这是。。。。

生:圆

师:圆 的周长你能指一指吗?

生上台指

师:我们一起来指一指! 从一点开始,绕一圈,回到这一点里结束。看清楚了吗?(出示动画)

师:围成圆一周曲线的长度就是圆 的周长

【板书:圆的周长】

二、感知化曲为直

1、师:2个图形,分别为1号和2号。(给图形标号。)

师:给你 一把直尺,(慢慢的拿出来)。让你通过测量得到它们的周长,【板书:量】你愿意测量几号?

师: 想想,用手势1 或者2 告诉老师……怎么想的?

……

师:对,正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

而围成圆的——是一条曲线【板书:曲】,直接量确实不太方便。

师:不过呢,老师今天就是要为难一下你们,要求用直尺直接量出圆的周 长,这可是要想办法的哦! 敢不敢挑战?

2、用直尺测量圆的周长

(1)荧光圈

师:看,什么?(圆形的荧光圈) 怎样量 它的周长?

生:把接头拔下来,拉直了量。

师:像这样!断开,拉直测量!

把接头部分去掉,这一段的长就是荧光圈的周长。

这个方法很不错哦!

(2)飞镖盘

师:继续 挑战!第二样,什么?(圆形的飞镖盘)能拉直量吗?

怎么办呢?

生:用线绕。

课件演示:线贴紧圆绕一周,多余部分 去掉 或者做上记号,然后把线 拉直测量,这一段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滚

圆的周长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知道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能够利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圆的周长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大头儿子家的圆桌开裂,爸爸想用铁皮将圆桌固定起来的情境,请同学帮忙计算需要多长的铁皮。

学生根据问题情境不难想到计算需要的铁皮实际是计算圆一圈的长度。

教师明确,圆一圈的长度即为圆的周长。

引入课题——圆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探索发现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利用手中的圆形教具,测量圆形教具的周长。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及测量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根据圆的特征,不难发现圆的周长与圆的大小有关,圆的大小与圆的半径、直径有关。

教师明确直径是半径的2倍,可看其中一项即可。

2.探索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

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8分钟时间,利用手中不同大小的圆形教具,测量其周长及直径,并做好数据记录。观察测量结果,计算数据间的特殊关系。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

小组汇报分享测量结果,教师板书。

学生分享计算结果,其中和、差、积无规律,商值在3.1左右。教师鼓励学生再多测量几组数据,并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学生汇报通过多次测量计算比值总在3.1左右。

教师讲解:实际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命名为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并向学生展示其写法和读法。

给出圆周率的特点:

(1)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2)我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将其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3)现在为了方便只要取小数点后两位即可。

(三)应用新知

问题:大头儿子家圆桌直径为1米,求需要买多长的铁丝?3.1米够吗?

教师强调:根据公式需要3.14米,不可四舍五入到3.1米,通过进一法,要买3.2米的铁丝。

(四)小结作业

提问: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回家找一个圆形,借助直尺测量,计算出周长。

四、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教案9

第一课时圆周长计算

教学内容:

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周长计算(课本第62——64页的内容、练习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3、介绍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圆的周长公式推导及运用公式计算圆周长是重点。

2、通过实验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周率是难点。

3、关键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测周长与直径。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圆柱物体,光盘。直尺或三角板、绳子。

老师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5分钟)

1、小黑板出示

2、提出问题:

同学们,老师要用铁丝分别做成上面两个图形的框架,

(1)请同学们帮助老师算一算每个图形需要用多长的铁丝?

(2)、每个图形需要用多长的铁丝,是求什么的?

(3)什么是周长?周长的单位有哪些?

(4)、要求图(1)、图(2)的周长应该知道什么条件?

二、探索新知(25分钟)

(一)认识圆的周长(3

1、出示:圆的图形和其他实物圆。

2、提问:

(1)这是一个什么形实物?

(2)老师要用铁丝给它箍紧,需要用多长的铁丝,是求什么的?圆周长指哪儿?

3、感知圆的周长:让学生拿出光盘或其它实物圆摸一摸,进行感知。

4、怎样才能知道一个圆的周长呢?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

(二)提示课题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圆形物体的周长测着很不方便。我们能不能也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一样找到计算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找到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来计算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圆周长计算

(三)圆的公式推导

1、猜一猜,想一想,动手操作(8分钟)

(1)提问:通过前面复习,我们知道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有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

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条件有关?

、独立思考后,前后桌四人交换意见。

、学生汇报:圆的周长和直径(或半径)有关。

继续提问: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的关系呢?

故事激趣

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文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这个发现是在1500年前。今天我们各位同学也当一回科学家,进行一次研究,来发现圆周长与直径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2)、动手实验:(四人一组,合作完成)(一组测一个)

a、取出圆形纸板,量出圆形纸板的直径。

b、用绳子绕圆形纸板一周,绕圆一周的绳子长度,就是这个圆形的周长,然后测出绳子长度。 c、填到书中表内。

d、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e、汇报,老师把表画在小黑板上,并填表。

2、观查数据,发现规律:(5分钟)

观察表中数据,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四人一组,共同讨论,)

小组汇报:

同一个圆,它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3、认识圆周率(2分钟)

(1)、在学生发现圆周长与它的直径关系的基础上,老师明确:

刚才每一组同学测的圆大小都不同,但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是一个固定的数。即一个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我们把这个比值,即这个固定的数(不变的数)给它起个名字叫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板书:圆周长=π或圆周长:它的直径=π它的直径

(2)、让学生读一读(Pài)写一写。

(3)了解π的值。

A、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

B、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只取它的近似值,即π≈3.14.

4、圆周长公式推导:(5分钟)

老师:如果已知圆的直径,如何计算圆的周长。

圆周长= π×直径

如果周长用C表示:字母公式C=πd

知道半径,怎样求周长C=2πr

(四)应用公式(2分钟)

教学例1:

(1)出示例题: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2)学生读题并尝试列式计算。

(3)学生板演:3.14×20=62.8(米)

说明:、解题时可以不写计算公式

、π取两位小数3.14,计算中不必使用≈,直接用=号。

三、巩固练习(8分钟)

1、完成课本64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3、补充作业。判断题:

(1)圆的周长刚好是直径的3.14倍。

(2)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就小。

(3)、π是两位小数。

(4)、圆的周长等于它的半径的2π倍。

(5)、求周长,直径是唯一条件。

四、课堂小结(2分钟)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圆的周长,并且通过实验知道,圆有大小,但每一个圆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的比

值都相等,并且是一个固定的数,这个数叫圆周率,用π表示。从而找到了计算圆周长的公式,周长=直径× π或半径×2×π。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圆周长计算

圆周长=π(圆周率)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即周长是直径的π倍)它的直径,圆周长= π×直径

因为d=2r圆周长=π×半径×2

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 C=πd C=2πr

注:(1)在实际计算中,π取近似值保留两位小数约等于3.14 。

(2)π在计算的应用中,结果不用“≈”号,而用“=”号。

3.14×20=62.8(米)

答:圆形花坛的周长是68.2米

七、课后记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复习老知识引入课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然后我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用“化曲为直”的绕线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做好相应记录,填好表,为下一步探究奠定基础,接下来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进而找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出圆周率,得出圆的周长公式。最后让学生把得出的圆的周长公式应用到练习中。

本节课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是:

首先,在创设情境时,我用旧知引新知导入新课,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我想学生提出质疑测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验证猜想,在理解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圆周率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再回到课前情境中,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发现情境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前面“正方形周长及圆的认识”知识的成功铺垫,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理解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推导公式过程中,因为亲自经历了小组内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所以学生能较为容易地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是艺术性略显不足,应多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我对课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还需提高,虽然对教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还没有做到不彻底,小组合作要求不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弥补以上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的理论修养,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完美。

圆的周长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的周长的含义,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和圆周率的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分析、抽象、概括、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摸一摸,动手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使学生亲历整个探寻知识的过程,从而掌握圆周长计算的由来和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测量、计算、猜测、验证等过程,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实践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圆形纸片、直尺、计算器、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 课始预习,初步了解

看书完成前置作业:

1、什么叫圆的周长?并举例说明。圆的周长可以怎样测量?

2、什么叫圆的半径和直径?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3、你认为圆的周长的

大小跟什么有关?为什么?你能想出办法证明圆的周长跟它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4、哪个数学家对圆的周长有关的知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对本课知识点有个初步了解,在完成前置作业的过程中对本课知识的重难点进行思考,带着问题和疑惑走进课堂,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二、互动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圆的周长

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圆的周长

⑵学生通过摸一摸圆形学具,感受围成圆的线是曲线,完善圆的周长的概念。 ⑶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圆的周长?

⑷课件演示圆的周长,并出示圆的周长概念。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对圆的周长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再通过摸一摸的感知活动对圆周长的曲线特点有了深刻体会,课件演示让学生对圆的周长的直观形象进行感知,从而对圆周长概念有了深刻理解)

2、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⑴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

学生通过折圆纸片,找出半径和直径,通过观察,测量明确d﹦2r

⑵猜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师:长方形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正方形呢?那么圆的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谁来说一说?你觉得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证明?

预设:

学生1出示大小不一的圆,分别比较它们的直径和周长,得出直径大的周长就大。

引导小结:①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也就越长,圆的直径越短,它的周长也就越短。

②我们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是三点几,也就是说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比分析表格,教师课件展示圆的周长的测量过程,让学生能对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激发学生想要知道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的热情。)

3、学习圆周率的有关知识

⑴引入圆周率

师:其实,很早就有人研究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都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板书: =圆周率)

⑵介绍圆周率的资料,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师:关于圆周率的知识,你知道哪个数学家在这方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卓越贡献?(学生通过预习有一些初步的印象。)

课件播放圆周率的资料完善学生的记忆。

在当时,祖冲之所算的圆周率的值要比外国科学家早多少年?听完刚才的这些资料介绍,你有什么感想?

师:我们真为我们国家能出现这样一伟大的数学家感到骄傲和自豪,老师也希望同学们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对国家有用的人。

⑶教学圆周率的读写法及数值

师:对于圆周率,我们用希腊字母л来表示。(板书л)

①让学生跟老师读,并用手指在桌子上边写边读。

②经过数学家们研究发现圆周率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数呢?

学生回忆预习的内容,师提醒学生明确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数值是л=3.1415926……(板书:л=3.1415926……)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③圆周率的近似值。

师: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借助超级计算机,人们算出的圆周率,小数点后面已经达到了万亿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多的小数,一般保留两位小数。(板书:л≈3.14)

④学生看书,再次阅读圆周率的知识点介绍

(设计意图:圆周率是新出现的一个概念,让学生从预习的初步感知,到探索中对圆周率的理解,到再次的看书完善对圆周率概念的陈述,了解近似值的大小取值,让学生对圆周率有了深刻的认识,为圆周长的公式推导打下了基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攻破难关的喜悦。)

4、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提问:圆的周长一般用字母什么来表示?圆的直径呢?

那么根据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公式

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C÷d=Л,

那么C=?(板书:C=лd)

让学生互相说说出公式所代表的意义,并汇报。

想一想,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已知半径r,圆的周长C又等于什么?学生推导教师板书:C=2лr

三、解决实际问题

1计算下面各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灵活解答几何图形问题。

教学重点:

认真审题,分辨求周长或求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求出下面圆的周长和面积并用彩笔描出周长,用阴影表示出面积。

C=r2

3.1473.1432

=21.98(厘米)=3.149

=28.26(平方厘米)

2、分辨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

(1)概念

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

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

(2)计算公式

求圆的周长公式:C=d或C=2r

求圆的面积公式:S=r2

(3)使用单位

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

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

二、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3。

(1)计算直径为10毫米的圆的面积的列式是3.14(102)?。()

(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把一头牛栓在木桩上,木桩到牛之间的绳长3米,牛能吃到地上草的最大面积是28.26平方米。(栓绳处不计算在内)()

(4)面积:3.1462=3.1412=37.68()

2、量出求半圆面积所需的数据,测量时保留整厘米数。再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⑴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2)半圆的`面积:

3.14223.142+22

r=2cm=3.144=6.28+4

=12.56(平方厘米)=10.28(cm)

3、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C=25.12米求:S=?

r=25.12(23.14)S=r2

=4(米)=3.1442

=50.24(平方米)

4、一个环形的铁片,外圆半径是7厘米,内圆半径是0.5分米,这个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已知:R=7厘米=0.7分米r=0.5分米求:S=?

S环=(R2-r2)

3.14(0.72-0.52)

=3.140.24

=0.7536(平方分米)

三、巩固发展.

一条绳子长31.4米,用它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围成圆的面积大?(分组讨论,探讨面积的大小)

(1)围成长方形:31.42=15.7(m)(长和宽的和)

长宽=面积

当长和宽越接近面积也就越大,长和宽相等时,此时正方形面积最大.

(2)围成圆形

直径:31.43.14=10(m)

半径:102=5(m)

面积:3.1452=78.5(m2)

(3)比较:长方形面积:61.6m2正方形面积:61.6225m2圆面积:78.5m2

围成圆的面积最大。

四、作业。

课本P71第6、7题。

圆的周长教案12

教学素材

根据人教版和北师大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中圆的相关知识自行开发的教材。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圆的知识熟练、正确解答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问题。

3、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设计思想:

复习课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复习课不同于练习课,复习课虽然要继续训练解题的技能技巧,但其更重要的任务是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把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它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稳定、清晰的核心概念,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为以后学习新概念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回顾整理,讨论交流。

1、怎样求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有几种情况?

2、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精彩会放。(教师结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顾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对我们学习的启示。(转化思想)

5、学生交流:在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时怎样能够提高计算速度?

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结合图片演示,让学生提出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问题。

图片内容:农村的喷灌、碾子、拴在木桩上的小羊。

四、走进美丽的'图形世界

教师通过一些圆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变化,形成各种几何图形,让学生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五、开心词典

以开心词典的形式,让学生做六道选择题。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小猴子骑独轮车走钢丝。求车轮要转多少周。

2、用绳子绕树干10周,求横截面的直径。

3、一个圆形餐桌的直径是2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米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4、刘大爷用15.7米长的篱笆靠墙围一个半圆形的养鸡场.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七、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在200米和400米比赛时,为什么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2、阅读关于400米标准跑道的小资料。

课后思考题:一块正方形草地,边长是20米,在两个相对的角上各有一棵树,树上各拴一只羊,拴羊的绳长与草地边长相等,两只羊都能吃到草的草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提示: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再解答

圆的周长教案13

教学目标:

用“直接尝试法”探究“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⑴出示情境图。

⑵介绍解决方法。

1:251.2÷3.14=80(米),因为c=πd,所以只要用周长除以3.14,就可以算出直径了。

2:解:设花坛的直径是x米。X×3.14=251.2,然后解方程。

⑶沟通两种方法间的联系。

师生一起解方程:x=251.2÷3.14,x=80。

观察解方程的第二步“x=251.2÷3.14”和算式“251.2÷3.14”比较,感悟算术方法解答和列方程解答相通的地方。

⑷联想。

想:算出圆的直径有什么价值。

可以算出半径,80÷2=40米;还可以算圆的面积;根据圆的直径找出圆心;画出圆。

二、多种练习,内化知识。

⑴独立完成试一试和练一练。

⑵解答练习十八第6题。

独立解答,班级交流。注重解答方法的思路交流和作业格式的指导。

⑶解答练习十八第8题。

学生解答中出现两种答案:一是21棵,二是22棵。引导学生画图验证,理解确认正确答案是22棵。

三、作业,练习十八第7题。

圆的周长教案14

【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以前已经学过直线图形,上节课又学习了“圆的认识”,这些知识为本课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材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实践操作,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以及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圆周率的形成过程,圆周长公式的推导、应用,让学生掌握圆周长的计算。从而为下节课学习利用圆的周长公式,反求圆的直径或半径,作好了理论上的准备。应该说,这堂课起承前启后作用。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绕一绕、滚一滚,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什么是圆周率。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通过对圆周率π值的探求,培养学生科学的和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及数学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对圆周率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直径为5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圆片各一个,有圆面的物体各一个,线,直尺,每组准备一只计算器。

2、教师准备课件、带绳小球,圆规,尺子,保温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复习:圆心、半径、直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略去)

2、课件出示问题情境:龟兔赛跑

师评价:你们对圆的认识很到位,下面我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哪个同学愿意说说故事的大概意思?(学生说)

师:兔子因骄傲自大输了比赛,过后很不服气,于是想出一个办法,进行第二次比赛(课件出示),你们猜,这次谁会输?

提问引导:

(1).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实际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正方形的周长)

(2).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用字母怎样表示?

(3).正方形的周长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周长是边长的4倍。

(4).兔子沿着圆形的路线跑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圆的周长)

3引出课题:

那到底什么是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周长?圆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到底哪个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上完这节课后,我相信同学们都会解答这个问题了。(板书: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情景,引发求知欲望,引出新课,同时为后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教学做好铺垫。]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的周长。

(1)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中最大的圆用手摸一摸哪个是圆的周长?指一名到前面摸一摸。注意起点、终点。

(2)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生: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3)电脑出示圆的周长概念 ,读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摸,动画看,动嘴说,引出圆周长概念。]

2.化曲为直,引发求知欲。

(1)我们想知道你课桌的周长怎么办?

生:用直尺量出课桌的长和宽。

(2) 实物演示:老师这有一个杯子,用它喝水有时烫手,我想编一个隔热套, 用直尺测量它的周长方便吗?

生:不方便,因为直尺是直的.,而圆的周长是曲线围成的。

(3)用什么办法化曲为直测量出圆的周长呢?(学生讨论)。谁来说一说?

①用围的方法。指名演示。(板书:围)

问:要注意什么?

生:先拉直后,只能量围的一周的长度。

②用滚的方法。指名演示。(板书:滚)

问:要注意什么?

生:在圆上先作了记号,沿直尺滚动一周。

师:你们棒极了。用围和滚的办法可以把圆的周长转化为直线来测量。是不是所有圆的周长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呢?

(4)谁能用围的方法量一量黑板上圆的周长?

两名学生量。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5)老师拿一条绳子,在绳的一端拴上一个小球,甩动绳子使小球转动起来。

问:小球转动时走过的路线成什么图形?这个圆的周长能用围、滚的办法测量吗?这说明不是什么样的圆都可以用围、滚的办法测量。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出一种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比如像正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操作,如:量桌面周长,测量保温杯隔热带,如何测量黑板圆的周长,如何测量带绳小球绕成的圆等,将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在教给学生围、滚的方法同时,引起学生思维冲突吗,激发求知欲。]

3寻找关系,创设情景,测量圆的周长

(1)出示探究:a:正方形的周长和谁有关?有什么关系?

(板书:c=4a)

b、那圆的周长与谁有关呢?有怎样的关系?(课件出示验证)

c、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的周长 直径

(2) 问题情景:是不是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也像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之间那样存在着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呢?同学们今天也当一次数学家,看看我们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下面我们进行一组实验,看看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到底又怎样的关系。

(3)小组合作,测量数据。

①拿出你们的学具圆,汇报一下,直径分别是几厘米?(5cm、10cm、15cm)

②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围或滚的方法量一量圆的周长,并算一算,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请小组长负责分工,看哪一组量得准,算得快。结果填在表格中。

(4)比较验证,揭示规律:

①汇报交流: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②问:是不是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

电脑演示围、滚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看看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小组实验操作与计算、电脑演示验证等,让学生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4.介绍圆周率,推导公式,探求新知(重点和难点)。

(1)引导得出圆周率概念:

师:看来圆不论大小,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师质疑:为什么我们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会不一样?解释:测量误差)。数学上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这个固定不变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用式子表示是:

补充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固定)

教师讲解:π=3.141592653 ‥‥(无限不循环小数)

π≈3.14

(2)引导自学圆周率小资料:其实,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圆周率这个问题了,关于这方面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后自学书上p63表后相关介绍。

师:现在,我们根据这个规律能否探究出圆的周长公式呢?

(3)公式推导:

师指圆周率公式:刚才我们通过自学知道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用字母表示是:

板书:C÷d=π

师:已知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板书:C=πd

师:已知半径怎么求圆的周长呢?

板书:C=2πr

问: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周长?(强调:d、r)

师:这样,今后我们要知道圆的周长不但可以用围或滚的测量,现在我们还可以用公式计算了,下面我们就应用这两个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解决龟兔赛跑问题:

问:学了周长公式,现在你们会解决龟兔赛跑问题了吗?

? 学生尝试解答

? 指名板演,

? 集体订正,问:这位同学是利用什么公式做的?需要什么条件?

? 教师课件演示规范步骤。

(2)实际应用:汽车车轴距离地面0.4米,车轮滚动一周是多少米?如果车轮滚动了1000周,那么汽车行了多少路程?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应用环节设计了两个例题,一是解决课前的问题,是已知d求c。二是小车轮胎问题,是已知r求c。这是两个学生经常接触的数学问题,具有代表性。]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出示填空)

1、基础练习:(略)

2、知识延伸:(略)

3、课后思考:(略)

[巩固练习设计三个层次:基础题是解决当堂重要知识和易错点;提高题是让学生能综合利用;课后思考是为下节课承前启后.]

(五)作业:

1、花瓶最大处的半径是15厘米,求这一周的长度是多少厘米?花瓶瓶口的直径是16厘米,求花瓶瓶口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花瓶瓶底的直径是20厘米,求花瓶瓶底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钟面分针长10厘米,求针尖一天走过多少厘米?

3、喷水池的直径是10米,要在喷水池周围围上不锈钢栏杆2圈,求两圈不锈钢总长多少米?

(六)板书设计(略)

圆的周长教案15

教学设想:

利用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讨论,使学生对后续的实际探究过程有明确的目的性。课件中两只小兔子进行赛跑比赛是生活问题,却是比较圆的周长和正方形周长的数学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利用动画的演示过程,很好的展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并通过结合实际动手操作和利用正方形周长概念进行迁移,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了圆周长的概念,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材十一册第137~138页“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学习圆周率的历史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推导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圆形实物以及直尺、绸带,测量结果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

(一)教师播放课件 激发学生兴趣

黑兔和白兔比赛跑步,黑兔沿着正方形路线跑,白兔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白兔获胜。黑兔看到白兔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二)认识圆的周

1.回忆正方形周长:黑兔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认识圆的周长:那白兔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师:围成圆的一周的曲线长度叫做圆的周长。(出示课题 圆的周长)

3.小组合作,测出自己准备的三个圆形纸片的周长,并记录。

4.反馈:你是用什么方法测出来的?

生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生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5.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板书)化曲为直

6.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教师甩小球: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出这个圆吗?刚才大屏幕上白兔跑的路线也是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还能进行实际测量吗?(生:不行)看来,刚才的方法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一种能很快知道所有圆的周长方

(三)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请一生用绳子拴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四人小组讨论,猜猜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

生:我猜圆的周长跟直径有关。

2.师课件演示:直径越大,周长越长;直径越小,周长越小。

3.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关系,而且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再看这幅图,猜猜看,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几倍?

(生1:我猜3倍。 生2:我猜3.5倍 生3 :…… )

4.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

二、实际动手,发现规律

(一)分组合作

1.明确要求:将前面测量的结果填入表格,并计算圆周长除以直径的结果,填入表格里。

2.反馈数据

生1:我们小组算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4倍。

生2:我们小组算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2倍。

生3:我们小组算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4倍。

师:课件演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二)介绍祖冲之

这个倍数通常被人们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

板书 :圆周率=圆的周长÷直径

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曾对这个倍数进行过精密的测算,他最早发现这个倍数确实是固定不变的,知道他是谁吗?

这个倍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投影出示: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方法,把圆的周长分成若干份。分的份数越多,正方形的周长就越接近圆的周长。最终通过计算正多边形的周长来计算圆周率。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不但在当时是最精密的圆周率,而且保持世界记录九百多年……)

4.理解误差

看完这段资料,同学们都在为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而感到骄傲,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的测算结果都不够精确呢?

(三)总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1. 如果知道圆的直径,你能计算圆的周长吗

板书:圆的周长 = 直径× 圆周率

C = πd

2. 如果知道圆的半径,又该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

板书: C = 2πr

3.应用

(1)甩动小圆球,告知绳长3分米请学生选用公式计算此圆的周长。

生:我选 C = 2πr,2×3.14×3=18.84分米,此圆的周长是18.84分米。

(2)课题外的圆的直径是20厘米,用哪个公式计算?

生:我用 C = πd计算,3.14×20=62.8厘米,此圆的周长是62.8厘米

(3)解答开始的问题:现在你能准确的判断出黑兔和白兔谁跑的路程长了吗?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判断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 ( )

(2)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

(3)π=3.14 ( )

2.出示例1,学生自己计算。

3.如果黑兔沿着大圆跑,白兔沿着两个小圆绕8字跑,谁跑的路程近?

四、课内小结,扎实掌握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引申,拓展思维

一个茶杯口的直径你有什么方法知道?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