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七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复习引入 1、出示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体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 齐读。 2、引入:上节课咱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作者从“姿态、叫声、步态、吃相”四方面表现白鹅高傲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咱们今天还是用读书、讨论的方法来解决你们提出的这个问题。 自学探究 你觉得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在感受较深的词句边上写旁注,并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全斑交流。 2、理解“叫声” a、出示:“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三个词的理解。 (声音严肃、大声斥责、大声叫喊吵闹、放开喉咙大叫) b.联系生活,想象“狗的狂吠”是怎样的情景?(让人害怕) 作者说鹅的叫声不亚于狗的狂吠,为什么要这样写? (突出白鹅看守门户的本领;突出对白鹅的喜爱。) c、小结:从字面上看,作者好像并不喜欢白鹅,实际上恰恰是对它“看守门户”的本领的赞美。 d.有感情朗读。 e、你们喜欢这样的描写吗?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描写,你能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吗? 3、理解“步态” a、(VCD播放京剧中净角出场的情景):同学们仔细看这段影片,这是京剧中净角出场的情景,看后谈谈你的体会。(交流中结合理解“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b.朗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c、小结:作者发现了鹅与鸭的步态的些许差别,并准确地描写出鹅的步态特点,写得这么贴切,他平常该多仔细观察啊1 d.你在读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体会?能不能举例说说呢? 4、理解“吃相”。 a、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鹅“三板一眼、一丝不苟”的吃相。读出自己的体会。 b.想象“狗偷吃、鹅咬狗”的情景,并读出其中的趣味。 c、交流“人伺候鹅”的情景。 5、小结:作者仔细观察,细致描绘,有详有略,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课堂练习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找出来,并抄一抄,读一读。 2、四人小组内交流。 拓展活动 简介丰子恺,推荐丰子恺作品。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一、设计思路: 《阳光》讲述了小姑娘英子把阳光包起来送给腿脚不便的奶奶的故事,文章简短生动,真实感人,“把阳光包起来”这种做法看起来稚嫩可笑,但恰恰是从这天真的想法、做法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颗真挚的爱心。教学时,应该抓住英子的一言一行,深入体会英子纯真的感情,深切地领悟:英子的一片孝心就像这阳光一样温暖着奶奶的心,从而让学生受到思想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一)学会抓住主要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对奶奶的一片孝心,从中受到思想熏陶。 (三)掌握本课八个生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英子的一片孝心。 (二)难点:理解“阳光跑到心里”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件导入,进入情境。 1、课件展示画面:大地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草地里开满了花儿,芬芳扑鼻,小鸟在天空飞翔。英子来到绿茵茵的草坪上坐下来。 2、指名说画面内容,谈谈感受。 3、阳光多么美好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阳光》。 4、围绕阳光,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自由读课文,指名说说。 (二)理解课文,深入体会 1、英子的想法 (1)文中哪些段写出了英子的想法,指名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句子: 看着这可爱的阳光,英子的心里闪出一个美妙的想法:“多好的阳光啊!我要把它带回去,作为礼物送给奶奶。” (3)轻声读句子,英子的想法美妙在哪里?为什么? (4)“美妙”可以换成别的词吗? 2、英子的行动 (1)英子一想到这就马上行动起来,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课件出示: 英子把阳光紧紧地包在裙子里,带回家去。 英子把阳光包在裙子里,带回家去。 ①先出示两个句子,找出不同,再读读句子,去掉“紧紧地”行吗?为什么? ②从“紧紧地”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英子做得非常认真。 学生乙:英子很小心,生怕阳光跑了。 学生丙:英子特别想把阳光带回去,帮奶奶实现愿望。 (3)你能把英子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3、事情的结果 (1)英子满怀希望地把阳光送给奶奶,结果怎样?请A组的同学读第五自然段。 (2)阳光不见了,英子简直要哭出声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甲:英子非常伤心,她的礼物不见了。 学生乙:英子非常失望,把阳光带给奶奶的想法成了泡影。 学生丙:英子十分着急,真想把阳光给找回来。 (3)阳光不见了,英子伤心,失望,着急,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习读,再四个同学一组,组内练一练,练好了,老师抽两个组,派代表来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4)小组代表比赛读,评价。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段话要分两种语气读,“可是”前面是英子打开裙子准备把阳光送给奶奶,要高兴地满怀希望地读,“可是”后面再读得着急又难过。 师:你体会得很深刻,你很会读书,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 (以评促读,更加深了对英子一片爱心的理解。) 4、理解奶奶的话 (1)课件展示画面:奶奶久久地把英子抱在怀里安慰着英子。 (2)阳光跑到了你的心里,也跑到了我的心里,这是什么意思?英子心里装的是什么?奶奶心里有什么? 学生甲:英子心里装的是奶奶,装的是对奶奶的一片孝心。 学生乙:英子爱奶奶,奶奶心里当然很高兴,像见到阳光一样。 (3)师:是啊,英子没带回来阳光,却带回来了一片孝心,奶奶能不高兴吗?英子的孝心就是送给奶奶最好的礼物,就像阳光一样可爱。(板书:孝心) (三)拓展延伸 请你帮英子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阳光送到奶奶那里去? 七.板书设计 阳光 孝心 英子 奶奶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睛天的夜晚,天空中有星星,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地读课文,能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会背诵课文。 3、学会5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一个新偏旁:舟字旁,学会一种笔画,横折弯。教学重点指导正确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弯弯的月儿小汴的船的意思是弯弯的月亮象小船小小的船指的象月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喜欢看晴的夜空吗?(出示)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里有什么?月亮什么样?我们这种形状的月亮叫做什么?(月牙)夜空这样美,有位小姑娘总也看不够用手托着小脸蛋,仰着头看天空(边描述边出示四肢皆能活动的硬纸板做成的小姑娘图片)看呀看呀,连眼都不眨一下,这时,奇妙的事发生了。小姑娘竟坐到了月亮上。这是怎么回事?小诗《小小的船》将告诉你答案。 板书课题: 2 小小的船教学生字:的、船 二、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独立学习。 2、二读课文、读准字音。小组学习3、三读课文,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不丢字,不加字。指名读―――评议 三、出示目标 1、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地读课文,不丢字,不加字,字音准确。 2、背诵课文四、实施目标 (一)逐句讲读诗句。 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1)提问:弯弯的月儿指的是什么?追问: ①月牙什么样?像什么? ②小小的船是什么?指名说齐读: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2)比较:弯弯的月儿与弯的月心有什么不同:指名说 师小结:弯弯的月儿比弯的月儿更弯、更让人喜爱。 (3)比较:小小的船与小船有什么不同。指名说 师小结:小小的般比小船更小、也更讨人喜欢。 (4)指导朗读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师:听老师范读,注意做到:口齿清,声音响,不丢,不加字,字音要准确。范读―――仿读(齐读―――男女生对读―――指名读―――评议) 2、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1)过渡:小姑娘托着可爱的小脸蛋儿,望着那两头尖尖,像小船一样的月亮,出了神,意想着月亮真的变成了小船,自己真的坐到了月亮上(师生同做小姑娘托小脸出神望月亮的样子;师同时将坐着的小姑娘纸板模型拿下来放到月亮上并添画船桨,便图与书中图相同) (2)提问:我坐在小船一样的'月亮上看到了什么呢? (3)引导理解 闪闪的师:星星在天空中不停地眨眼睛,我们就说这是什么样的星星?师小结:闪闪的就是一闪一闪的。 (4)引导理解 蓝蓝的。 ①提问:你坐在小船一样的月亮上,除了看到一闪一闪的星星,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②结合学生回答,引导理解蓝蓝的。问:课文为什么不说蓝的天空呢?指名说 ③师小结:蓝蓝的意思是很蓝很蓝,让我们觉得天空是那样美。 (5)理解只夜空是多么美呀!除报一闪一闪的星星和很蓝的天空,竟然什么东西都吸引不了小姑娘!这就是只看见的只的意思,表示除了星星和蓝天,别的都没看见。 (6)指导朗读 我/在小小的/船里(轻声)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师范读,生按前面所想的朗读要求仿计。齐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议 (7)初步了解什么是想象。 ①问:月亮真的变成了,小船吗?小姑娘是不是真的坐到了月亮上?师小结:月亮并没有真的变成小船,小姑娘也没有真的坐到月亮上,这都是小姑娘望着月亮想象出来的,并不是真的。 ②问:现在知道小怎么会坐到月亮上去了吗? (二)朗读全文 1、过渡:你喜欢这首诗吗?请把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读时要做到,(投影): (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3)词连读,按老师教的方法停顿,注意重音。 2、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议―――男子生轮读―――齐读。 (三)指导背诵 美丽的夜空,不但吸引了小姑娘,也吸引了我们班的小朋友,先不是?你愿意把这首描写夜空的小读背下来吗?自由练背―――部分背―――齐背―――指包背(可配上轻缓优美的音乐背景)―――评议―――齐背师按挂图提示背诵 四、课后练习 1、填空弯弯的(),小小的(),小小的()两头尖。我在小小的()里坐,只看见闪闪的()蓝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理解“立即、仍然”等词语。 〖能力目标 1、通过读文,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质疑、探疑、解疑的能力。 3、通过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4、通过汇报、交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收集资料和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⑴ 邮票(3张以上)。 ⑵ 观察生活中有齿孔的物品。 ⑶ 别针一枚。 ⑷ 了解邮票的知识。 2、教师准备: ⑴ 搜集有关邮票的一些知识。 ⑵ 邮票。 【学习资源】 1、邮票。 2、教师推荐相关的资料: ⑴ 邮票的相关知识:邮票是一个国家的名片,集邮是对邮票的收集和研究。人们在收集邮票的过程中获得怡神的乐趣和美的感受,在研究邮票中丰富对邮票知识的了解。 邮票在方寸之中展示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各个阶段,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山川江河湖海、军事、体育、政治、经济、文化无不在邮票中留下倩影。邮票是百科全书式的图片概况。人们在收集邮票的过程中,通过画面的故事,可以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 世界上第1枚邮票,1840年5月1日在英国问世,5月6日开始使用。邮票图案是维多利亚女王18岁即位时的侧面像,由弗莱德列克·希思(Frederick Heath)雕制印版,承印者是派金斯。巴肯(Perkins Bacon)公司。面值1便士,用有王冠水印的纸印黑色,所以通称“黑便士邮票”。英国发行的黑便士邮票,没有印国家的名称,因为那时别国家还没有发行邮票;至今英国发行的邮票还是不印国名,而以王冠、国王头像作为国家名称的标志。黑便士邮票是无齿孔的,因为那时邮票打孔机还没有发明,邮局出售邮票时,须用剪刀逐枚剪开,非常麻烦。 邮票齿孔的知识:1848年,爱尔兰人亨利·亚策尔发明了打孔机。 1854年1月28日英国首先发明了有齿孔邮票。邮票齿孔发明因其形状、制作原理和所采用的制作设备不同,邮票齿孔也就种类繁多,特征各异。从形状上看,齿孔有孔形齿、线形齿和针形齿之分。其中针形齿采用缝纫针扎制而成,形状简单粗糙,不够精美,现在已很少使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孔形齿。线形齿也随国际上不干胶邮票的推广,使用得重新多了起来。 【学习实施方案】 学习内容:小学语文第四册《邮票齿孔的故事》。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共同解疑。 学习流程:质疑──探疑──交流。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知道邮票齿孔的来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品质。 【学习时间】 二课时。 【教学流程及设计】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目标:通过教师质疑,学生回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脑习惯,学会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形式:展示实物,教师质疑,学生解疑。 过程: 1、教师出示下载的邮票图案若干张,设问: 老师想将这么多邮票整齐快速地分开,你能帮老师想出什么办法? 2、学生发言: ⑴ 用小刀裁开。 ⑵ 用手撕开。 ⑶ 用剪刀剪开。 ⑷ 用别针刺开。 3、教师评价: 大家的办法都不错,但是有的办法用起来不很方便。100多年前英国发明家阿切尔用了一个好办法让大家能又快又好地分开这些邮票,想知道他想出了什么办法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目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准生字。 形式:自读课文,交流汇报。 过程: 1、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 三、自主探究,理解课文 目标:让学生在读文、质疑、读词、小实验、谈体会等过程中了解邮票齿孔的来历和打孔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形式:读文质疑、读词想象、实践体验,交流感受。 过程: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生问: ⑴ 为什么以前的邮票没有齿孔? ⑵ 打孔机是怎样发明的? ⑶ 邮票打孔机什么时候发明的? ⑷ 为什么英国立即采用了打孔机? ⑸ 为什么现在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 3、教师随机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合作解决问题,完成下列题目: ⑴ 解决的问题:_______________ ⑵ 课文中的答案:_____________ ⑶ 补充的资料:_______________ 4、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回答“打孔机是怎样发明的?”这一问题时教师随机板书: 阿 看到:拿翻找摸求助取刺撕 切 想到:机器打孔 尔 做到:研究造出 5、齐读动词,体会动作。 6、小实验:用别针给两张“邮票”中间处刺洞,然后沿洞撕开,再将中间没有刺洞的两张邮票撕开。 (实验时,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拿邮票,一人小心翼翼地用别针刺洞,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7、学生谈谈实验后的感受: ⑴ 沿着有洞的地方撕开邮票很快,并且邮票很整齐。 ⑵ 沿着没有洞的地方撕开邮票很慢,还不容易撕整齐。 ⑶ 刺洞很麻烦,我的手差一点就刺伤了。 8、回答“为什么英国立即采用了打孔机?”理解“立即”。(生:马上、立刻、连忙。) 9、回答“为什么现在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理解“仍然”。(生:还在、依然、依旧。) 10、拓展: ⑴ 因为打孔机打孔快,打孔后邮票能又快又整齐地分开,所以现在它仍然在使用,在为邮票打孔。你知道我国第一枚邮票是什么时候发行的,票面图案是什么,有没有齿孔吗? 生:我国第一枚邮票是1878年发行的,图案是大龙。 生:我国第一枚邮票上面有齿孔。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后的“我知道”中知道的。 师:你真会学习。 ⑵ 世界上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是什么时候发行的? 生:1848年。 生:1849年。 师:板书:1854。 生:啊! ⑶ 世界上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是1854年1月28日发行,与课文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有近六年之久,这期间阿切尔可能都在做些什么? 生:在画图纸。 师:那叫设计,随机板书:设计 生:找材料。 生:拼装。 师:对,拼装制造,板书:制造 生:试验。 师:板书:试验。 生:修改。 师:修改也叫改进,板书:改进 ⑷ 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有齿孔? 生:面的票。 生:电话收费票。 生:卫生纸。 生:旺仔小馒头的袋子。 生:方便面的袋子。 生:酒盒子。 …… (学生通过观察,在同学的启发下越说越爱说,完全将语文与生活融为一体。)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大家说的这些东西因为有了齿孔,我们才很容易地将它撕开,我们应该感谢谁? 生:感谢阿切尔。 四、总结课文,探究人物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谈谈: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3、随机板书形容人物特点的词语。(会观察、肯动脑、勤动手) 4、总结。 【板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 阿看到:拿翻找摸求助取刺撕会观察 切想到:机器打孔肯动脑 尔做到:研究造出勤动手 【设计说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难以产生学习热情的。《邮票齿孔的故事》这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虽然文中有故事,但故事趣味性不强,不够吸引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很难完成本课的各项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进行教学,给他们说、议、做、读、谈的机会,调动他们的手、耳、眼、口多种感官,在读中学,在做中学,在看中学,在说中学,在听中学。 二年级的孩子有了一点学习的积累,他们的表现欲强,一开课,我就设疑让他们帮老师想办法,学生在回答时得到老师的肯定,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学习劲头自然足。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我又满足他们爱问的欲望,让学生质疑。在理解课文时,又满足他们爱说的欲望,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此时学生畅所欲言,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竭力在伙伴面前表现自己。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 爱动手是孩子的另一天性,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邮票有齿与无齿在撕开时的区别,我让学生两人一组做小实验,再谈感受,学生做得认真,谈得深入,为后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讲完课文最后一段后,我对课文进行四方面的拓展:设计“你知道我国第一枚邮票是什么时候发行的,票面图案是什么,有没有齿孔吗?”这个问题主要是教育学生要学会学习,会灵活运用学习资料;设计“世界上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是什么时候发行的?”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联系课文发挥合理想象,学生回答1848年或是1849年都合乎情理,在学生尽力思考仍没有回答出正确答案时,我给出正确答案,使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这时我又设计了第三个问题:“世界上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是1854年1月28日发行,与课文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有近六年之久,这期间阿切尔可能都在做些什么?”课文中只是写阿切尔开始了研究工作,很快邮票打孔机制造出来了,没有具体写他如何研究和制造打孔机。我设计这个问题既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课文,合理想象的能力,也是为了后面揭示人物品质埋伏笔。最后我设计“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有齿孔?”这个问题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齿孔”,了解生活中的事物,真正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四个拓展的问题是环环紧扣,学生由邮票联想到其它物品,体会到了打孔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对阿切尔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人物品质的探究不攻自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自动实现。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61、62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是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2、知道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和大家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出示苹果图)大家来看,屏幕上有很多不同颜色的苹果,每个苹果的下面都有编号,现在老师不看屏幕,我找同学来随便说出一个编号,老师就知道这个编号的苹果是什么颜色,谁先来试试? 生:(活动) 师: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生:想。 师: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自己一定会探索出来其中的奥秘,而且一定会比老师做的更好。 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回顾温习: 师:大家来看,谁来和我们一起来学习了。 生:熊大、熊二。 师:是的,熊大和熊二想招待他们的好朋友,熊大拿出6个苹果和好朋友分享,他想给每2个苹果放一个盘子,能分几盘? 生:3盘。 师:你来上来摆一摆。(粘贴) 师:6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正好摆完,我们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生:6÷2=3 单位(盘) 师:在这个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 生: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2、初步认识余数 师:熊二准备了7个苹果也要两个放一个盘子。大家用你们的学具自己摆摆看,你上来给大家摆一摆。(粘贴7个苹果图)。 师:看看这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熊大分了3盘正好分完,熊二分了3盘还剩下一个。 师:那剩下的一个为什么没继续摆呢。 生:因为要每2个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再分成1盘了,所以就剩下了。 师:你真棒。对像这种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就能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 师:大家来看看怎样把它用算式表示出来。 师:被除数7表示共7个苹果,除数2表示每2个分一盘,商3表示分了3盘,所以单位要是盘,最后还余下一个大家可千万不要把它给忘记了啊,我们在商的后边加上6个点,把余下的1个写到点的后边,它余下了1个,所以它的单位要是个,这余下来的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师:我们试着来读读这个算式吧? 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师:读的很好。这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谁能再来说说这个余数表示什么呢? 生:这个余数表示平均分后剩下的数。 3、课堂练习,及时巩固。 师:很棒,现在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打开课本61页,来看练习1,大家做一做。共圈了8组,还剩1个。一起读出算式。 生:17除以2等于8组余1个。 师:算式中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 生:被除数17表示共有17个五角星,除数2表示每2个圈一组,商8表示平均分了8组,余数1表示还剩下1个。 师:回答的真好,第二题,共圈了7组,还剩2个,一起读出它的算式吧。 生:23除以3等于7组余2个。 师:这个算式的意义呢? 生:共23个圆,每3个分一组,分了7组,还余2个。 师:看来大家都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其实啊,有余数的除法中还隐藏了一个小秘密,我们现在一起去探索一下。 ? 4、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师:拿出8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 师:你来汇报一下。 生:每4个摆一个正方形,摆了2个,算式,8除以4等于2个。 师:真棒,现在用9根小棒来摆,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你来说说你的结果。 生:摆了2个,还余下一根。 师:为什么会余下1根呢? 生:因为摆一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余下1根不能再摆一个正方形了。 师:说的太好了,怎样列示呢? 生:9÷4=2(个)······(1)根。 师:那10根、11根、12根呢?都来摆一摆,并列出算式? 师:谁来把他的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同学们那我们不摆小棒,能自己推算出下面的算式吗?13根(13除以4等于3个余1根)、14根(14除以4等于3个余2根)、15根(15除以4等于3个余3根)。 师:现在观察这些算式,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发现了除数都是4,余数是1、2 3。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余数是4或者比4大的数不行吗? 生:不行,因为如果余数是4就又能摆出一个正方形了。 师:哦,现在你们有没有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那个小秘密呢? 生:余数都比除数小。 师:回答的太好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小于除数(板书)现在看看我们用这个秘密武器能不能帮熊二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如果用小棒摆这个图形,它可能余几根? 生:1根或者2根。 师:为什么呢? 生:如果余下3个的话就又能摆一个三角形了。 师:你太聪明了,摆这个图形可能余几个呢?来一起回答。 生:他可能是1—4根。 师:这个余数比除数小的武器不仅能帮我们解决摆小棒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来看这个除法算式,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是几? 生:1—5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余数比除数小,除数是6余数只能是1—5. 师:回答的真完整啊,那如果这个算式,只让我们写一个最大的余数,应该写几? 生:5 师:那如果我们知道余数是6,那除数会是谁? 生:8,因为余数要小于除数,除数要大于余数,余数是6,除数8比他大,所以是B. 师:真是个会思考的小朋友,我想写一个最小的除数,应该写几呢? 生:7。 6、课堂总结,课后思考 师:看来同学们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不仅知道了余数的意义,还知道了在有余数除法中余数一定小于除数。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老师在上课前做的那个小游戏,希望同学们课后一起交流能够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探索出它的奥秘,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好,下课。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除数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东坡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 3、 自己先根据注解翻译课文,了解大意。 三、课文分析: 寻“乐”: 1、 思考: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思考:他为何独寻张怀民? (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思考:(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明喻、暗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4、思考:(1)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设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竹柏、月只是美景的象征。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这句话暗写当时世俗醉心于功利的现实,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的苦闷和随缘自适、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的心境。 了解“乌台诗案”: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布置作业: 1、翻译 2、练习册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策划有意义的秋游活动。 2、 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能力,能清晰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 学会从多种方案中筛选,保留最佳方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设计最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性、周全地考虑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人公的意识。 重点难点 秋游活动如何策划,才能既玩得开心,又节省开支。怎么样的方案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突破方法:查找资料,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学生事先设计一分秋游方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欲望。 课件出示一组秋天景色的美图,问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 同学们度过了一个炎炎的暑假,夏天已经从我们身过悄然而过,我们走进了凉爽的夏天,迎来了丰收的季节。想亲自去看一看‘摸一摸吗?尽情感受一下秋天吧? 二、自主策划,明确交际的方向 同学们,秋天就在我们身边,现在就让我们出发秋游吧! 1、 你们想到哪里去,用什么方案寻找秋天? 2、 那你又想用什么方法留住你找到的秋天。 三、自主探究,设计方案。 分小组设计自己的秋游方案。 四、汇报各自的设计方案,评选最佳方案。 1、各人准备好自己的秋游方案。 2、在小组里交流。 3、各小组推荐一份在班上交流。 4、根据节省度,快乐指数评出最佳方案。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