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七年级上册教案 |
范文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创意说明:了解诗歌,赏析诗歌,创作诗歌,本教案按照这个思路设计。青春年少,是如诗如画的年龄,在课堂上教一点写法,用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必定会使学生神采飞扬。生活,本就是一首诗啊! 教学步骤: 一、朗读,力求读得有韵味。 二、向同学介绍这首诗。 1.本诗描写的是谁的生活?农家、渔人、牧羊女? 2.本诗描绘了哪几幅生活的画面?农家在山中伐木,在竹间背瓜果。渔人摇舟捕鱼。牧羊女思恋牛背上的笛声。 3.本诗抒发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4.景物的特点:露珠、幽谷、冷雾、白霜、草野、溪水等,描绘出一种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5.人物:农家、渔人、牧羊女,都远离城市的喧嚣,营造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以上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充分的朗读。 三、结合本诗,交流诗的特点。 1.诗,语言优美,用词生动。2.诗,用环境描写表达作者感情。3.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不限于以上几点) 四、在作者笔下,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不是热闹与喧哗,而是一种宁静与闲适。你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品交流、评议。 【资料整合平台】 1.《秋天》的相关背景 《秋天》是何其芳的早期诗作,系作者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所作。他的早期诗歌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属于现代派诗作。现代派诗歌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反对直接抒情和直接陈述,其内心世界决不和盘托出,而是运用暗示和隐喻展现心境,以客观象征主观,或只是描绘一个面貌,而不道出确切的含义。《秋天》这首诗收入何其芳的第一部诗集《预言》。这部诗集大多数作品写得朦胧晦涩,如《预言》一诗通篇都是象征。但《秋天》则写得较为明快,不像同期创作的其他作品难以理解,但第三节中少女的朦胧恋情写得十分微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易领悟的。严格说来,《秋天》并不太适宜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阅读,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2. 秋(节选) 杜运燮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叶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使用建议:这首诗取景的范围较何其芳的《秋天》宽广,抓住了众多景物的特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描写。注意在朗读中体会,不须深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2创意说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这堂课上,不仅要把这个例子读透,还要达到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不仅积累了优美的语言,还积累了学习诗歌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范读、跟读、朗读等,利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直至背下来。 二、讨论交流。 1.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2.你不懂的诗句是哪些?3.你读出了哪几幅画面?4.你认为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 三、引读:美国狄金森的《秋景》。 1.你读出了几幅画面?2.交流你已领悟到的美点。例: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写出丰收之景)。3.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4.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标: ⑴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3、德育目标: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诗歌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理解诗中所写内容,激发探究生物进化的兴趣。 3、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圆合的结构美。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诵读感知诗歌大意。设疑研讨,调动想像力,理解诗歌内容要点和结构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古生物化石图片)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三、畅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投影: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字注音: 奇huàn()guǒ()藏cōnglóng() zhuóyuè()骸()骨潜()行 躯壳()档()案猛犸() ⑵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③称赞而且佩服。()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⑤(草木)青翠茂盛。() ⑥奇异而虚幻。() ⑶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 的神话、的真理 的骸骨、的密码 的魔法师、的雕刻家 明确: ⑴幻裹葱茏卓越háiqiánkédàngmǎ ⑵幽雅悄然叹服海枯石烂葱茏奇幻 ⑶奇幻平凡冰冷珍贵高明卓越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提示: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 ⑴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⑵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⑶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⑷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⑸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⑹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⑴诗歌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__,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⑵“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⑶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⑷“你”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⑸学生积极想像,可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补充。3、4、5、6节是化石的“话”。 ⑹诗歌共七节,可分三层。其中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引发读者想像。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四、探究研讨 1、指名学生诵读第1节,思考: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进化的话题。 明确:依次指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助读: 投影: 鱼类的进化 鱼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它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它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 最早的鱼类化石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颌,所以被称为无颌类。 泥盆纪是鱼类初生时代。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是鱼类中兴时代。新生代时,各种古今鱼类共同生活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鱼类家族达到全盛。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提示:“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 3、“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诗句会引发你作何感想,请就你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 助读资料: ⑴恐龙: 恐龙是指古代爬行动物中的两大类,一类叫蜥龙类,另一类叫鸟龙类。“恐龙”一词的原来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都比较巨大,看上去有点“恐怖”。其实,现在知道,恐龙有大有小,大的体长数十米,小的体长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陆地上或沼泽附近。 两亿多年前,恐龙──这一奇特的生命曾经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们生存了上亿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称霸一时,足迹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又突然间全部消亡,只留下无数令人伤感的化石和供人们猜测探索的谜团。这段历史时期出现的许多有特色的事情,人们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寻、去思索,其中如最为凶猛的巨龙,身形秀丽、行动敏捷的食肉恐龙美颌龙,脖子最长的马门溪龙,是现今大象体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龙震龙,奔跑速度较快的似鸡龙,聪明的伤齿龙,以及愚笨的剑龙和食量的腕龙等。 恐龙家族之最: 最聪明的恐龙有:伤齿龙美颌龙空尾龙 跑得最快的恐龙有:鸸鹋龙似鸡龙棱齿龙 体重最重的恐龙有:震龙腕龙虚幻龙 脖子最长的恐龙有:马门溪龙长颈巨龙梁龙 最凶猛的恐龙有:巨龙霸王龙跃龙 食量的恐龙有:腕龙虚幻龙达玛拉龙 尾巴最为强劲的恐龙有:甲龙蜀龙梁龙 吼声的恐龙有:拟栉龙巨龙美颌龙 ⑵猛犸: 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生活在距今久远的冰河时代。猛犸(又被称为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的体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的象牙要长得多。因而,从外形上看,猛犸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 猛犸的尸骨残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猛犸的身世来历在当时就众说纷纭。但依考古发现可以推断的是当时西伯利亚的猛犸数量十分可观。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教师提供艾青《鱼化石》片断和猛犸的故事,以开阔学生思路。 投影: 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猛犸的故事 1901年,一位猎鹿人发现一具完整的猛犸尸体。在发掘现场,人们发现猛犸是保持一种“坐姿”死在一个坚硬的大土块上,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现象,胃中尚有没消化的食物──树枝和青草,甚至嘴里还有一束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根据尸体的上述情况及现场环境,对这头猛犸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在远古时代的某一秋日里,一头猛犸漫步在别寥佐夫卡河的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和树枝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因河水的长期浸润,承受不了猛犸这庞然大物的体重而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束手无策地陷了下去,当它奋力挣扎总算支撑着站立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坚硬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以肌肉充血的情况可以判断它最终是窒息身亡的。 5、放录音,学生跟读全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4《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研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或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例)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三、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2、背诵课文 五、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六、教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5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阅读能力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设想: 《绿色蝈蝈》是一篇自读课文,它妙趣横生,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1、了解法布尔及作品《昆虫记》。 2、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并明确学习目标) 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1915年,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开始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度过35年余生。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 (用简洁语言归纳 ) 讨论并归纳:声、形、斗、食、居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明确: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兴趣的地方或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原因。 形式: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评价,教师总结指导。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小结写作特点:语言传神,生动,拟人形象,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1、学生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 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学生发言,教师夸赞有所体验的同学,调节说出具体细节和规律,避免泛泛而谈。 五、课堂小结 (1)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2)我们应该去读读《昆虫记》,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世界,也让我们更加富有爱心。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只要同学们专心探索,还有很多个世界等待我们去打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6世说新语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1.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2.导人 3.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4.诵读课文教师教读 5.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6.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 7.教师导学 ①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第二课时 一、《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二、《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 完成课后练习 ②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7教学目的 1.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3.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4.培养复述课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1)学习复述课文。(2)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2.难点: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滑稽(ji1)陛下(bi4)头衔(xian2)骇人听闻(hai4)钦差大臣(qin1)随声附和(he4)炫耀(xuan4) 勋章(xun1)称职(chen4) 2.解释下面的词语: (l)不惜:本课指不觉得可惜,舍得。 (2)炫耀:本课指夸耀。 (3)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4)愚蠢:头脑迟钝、不灵活。 (5)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药:用药救活。 (6)妥当:稳妥适当。 (7)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8)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9)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望J见、一味盲从。附和:跟着别人说。 (10)勋章:一种较高等级的荣誉证章。 3.自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160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等》、《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本文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描述“新装”的似有实无,以嘲弄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逢迎和虚伪透顶。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2.导语 本文的体裁是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自然界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下面请看课文《皇帝的新装》。 三、正课 1.请按照“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二段:从“有一天”到“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第三段:从“第二天早上”到“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策四段:从“这样”到完。 2.提问: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讨论并归纳: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具体的夸张皇帝只图穿得漂亮。 3.提问:第一段写皇帝爱新装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爱穿着的痛好,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也写出皇帝上当受骗的缘由。 4.提问:请找出第一段中关键词语,准备复述。 讨论并归纳:“为了”、“不惜”、“既不”、“也不”、“也不”、‘滁非”、“炫耀”、“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等词。 5.请二、三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他同学评价。 6.提问: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 讨论并归纳: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就投了皇帝爱穿着的癖好。骗子还说,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因为皇帝不仅喜欢穿得漂亮,不问国家大事,而且对他的臣下也极不信任的。所以,这新装一举两得的功能,很快骗取了皇帝的信任。 7.提问:皇帝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去看织布,老大臣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他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诚实的老大臣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课文语句:“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8.提问: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织布,这位诚实的官员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这位诚实的官员不敢说真话也是为了保住他的乌纱帽。课文语句:“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9.提问:皇帝在随员陪同下亲自来看织布,他看到了什么?皇帝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皇帝也“什么也没有看见”。皇帝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课文语句:“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10.提问:皇帝亲自来看织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讨论并归纳:怕是帝责怪他们欺骗皇上,以先人为主的方法,极口称赞骗子级的衣料之美,使皇帝相信他们的汇报是真的,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11.提问:跟着皇帝来的全体随员怎么评价骗子织的衣料?他们提出了什么建议? 讨论并归纳:他们说:“哎呀!真是美极了!”“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他们建议皇帝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12.根据板书,复述“做新装”部分。其他同学评价。 四、小结 复述课文有三种形式:一是简要复述,抓住课文主要情节进行复述;二是详细复述,除根据课文主要情节外,还有记住一些关键词语,使复述尽量接近课文;三是创造性复述,大体技课文情节,可用自己的语言,增添生动的细节复述。课文“爱新装”比较简单,可用详细复述。“做新装”比较长,可用简单复述。 五、板书 皇帝的新装治装费用:“为了”、“不惜”、“所有” 爱新装心思兴趣.“也不”、“也不"、“除非”、“炫耀" 换衣次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 (骗子的手段:”任何不称职……都看不见这衣服。” 皇帝上当:“马上”、“马上” 做新装皇帝派诚实的老大臣看织布。 皇帝派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看织布皇帝在随员陪同下亲自看织布 六、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三1、2、3题。 2.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代化设计 (一)看下面句子的含义写出词语: 1.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 2.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3.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4.忙着做各种事情。 (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 1.称赞()称职()称杆() Achen4 B.cheng1 C.cheng4 2.差使)差错()差不多()参差() Acha1 B.cha4 C.chai1 D.ci 3.走着()高着()着急()着眼( ) Azhao1 B.zhao2 C.zhuo2 D.zhe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句后的括号里。 1.他即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 2.除非为了去眩妖一下他的新衣服。() 3.他就到那两个狡滑的骗子那里。() 4.皇帝锡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 第二课时 一、预习阅读课文,准备复述“穿新装”、“展新装”两段。 二、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复述了“爱新装”、“做新装”两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复述“穿新装”、“展新装”两段。 三、正课 1.提问:两个骗子为什么要装模做样赶夜工? 讨论并归纳:因为他们要赶制新衣,让皇帝穿着参加游行大典。 2.提问:课文怎样写两个骗子献上新衣的? 讨论并归纳:用动作描写“各举起一只手”;用语言描写,用比喻夸新衣的优点。 3.提问:皇帝穿衣时,明明没有穿东西,为什么要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穿衣时的丑态,来表现皇帝自欺欺人。 4.提问:大家为什么都称赞新衣? 讨论并归纳:写出他们的阿谀奉承,自欺欺人。 5.请几个学生复述“穿新装”一段。其他同学评价。 6.提问:皇帝穿着“新装”开始游行,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怕招来杀身之祸或怕别人知道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7.提问: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小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8.提问: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儿发抖?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讨论并归纳: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感到恐慌。但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9.请几个学生复述“展新装”一段。其他同学评价。 10.提问: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 (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2)愚蠢透项。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3)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11.提问: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大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12.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讽刺了封建统治阶段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13.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课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都极其荒唐可笑的。皇帝光着身子试穿新衣,赤身露体的在大街上游行都是极度夸张的,你认为现实中有没有这种情况? 讨论并归纳:童话是生活的反映。是有其真实基础的,在封建时代,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昏君确是穷奢极欲,荒唐可笑;大臣们也都明哲保身,自欺欺人,阿谀逢承,被愚弄被压迫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们总是善于投机钻营,欺骗有术,而敢说真话的人往往反而倒霉。因此,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发生。 14.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也可以表演课本剧) 四、小结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文章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8●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过探究、比较性题目的设计,如将故事情节作改变、删节,看表达效果的变化等,拓展想像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二、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师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反思 依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我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重视体现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 1、首先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让学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写法。 2、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依照寓意来布置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3、联想与课外迁移,通过前几步到了自编寓言时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数学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动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局部学生写出了如《北风与太阳》、《狼与驴》等很有内涵的寓言。 4、体现教学机智,学生在我安排自编寓言时,有局部学生提到也可以写如黑板与粉笔的题目时,我就顺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给的四个寓言题目之外可以自拟题目,学生的发明力与主人意识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9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 2、评点质疑法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 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 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 课堂导学: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 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 4、总结三个通假字: A B C 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三句讲的是( )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 2、第二则: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 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 3、第三则: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 翻译本则( )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第四则:罔:______ 殆:______ 翻译本则( )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20xx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则:诲:______知之:______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10分钟)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 学习难点: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后五则内容。 1、第六则:贤: 齐: 内: 自省: 翻译:( ) 2、第七则:三: 行: 焉: 其: 善者: 从: 改之: 翻译:( ) 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 )、( ) 思考: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 3、第八则: 士: 弘: 毅: 仁以为己任: 已: 翻译( ) 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4、第九则:岁寒: 然: 后凋: 翻译:( 5、第十则:以: 行: 其: 欲: 加: 于: 翻译:( ) 这一则的成语是( )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 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行复习。(5分钟)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 )汝(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任重而道远(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仁以为己任( ) (3)焉:见贤思齐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之: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②……也。→……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0一、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二、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三、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2、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3、[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3、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4、[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5、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1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临沂刘店子中学史艳华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复习要点: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植物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动物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常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二、调查 1、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尝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归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复习要点: 一、生物圈 大气圈的底部 1、生物圈的范围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人类的活动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细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光、温度、水、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三种关系 捕食(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竞争(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合作(如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方案要求:设计对照实验, 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蚯蚓疏松土壤;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四、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产者──植物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真菌和细菌 3、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内,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时注意: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其中的“→”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所以有害物质也会沿食物链和食物.... 网流动,而且营养级别越高,有害物质积累越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中有很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复习要点: 一、显微镜 1、结构 支持部分: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撑镜柱以上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分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转换器──上面安装物镜。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 调节部分:※遮光器──在载物台下方,可以调节进光量。其上有大小不同的圆孔称 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光学部分:※反光镜──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它有两个 镜面,一面是平面,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光线弱时用。 ※目镜──用眼观察的镜头。 ※物镜──接近物体的镜头。 注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注2: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注3:带※的结构应重点掌握。 2、使用步骤 ①取镜:右物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②安放:略偏向身体左侧,便于左眼向目镜观察。 ③对光:先使用低倍物镜对光,左眼向目镜内观察,(右眼睁开)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对光时,若光线较强,应该使用小光圈和反光镜的平面;若光线太弱,应该使用大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 ④观察:a.观察材料必须薄而透明。 b.左眼观察物像,右眼看着绘图。 c.调节焦距:先下降镜筒(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载玻片);再 向目镜内看,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时,改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 d.关于镜像:显微镜下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实物与镜像的位置、上下关系 刚好相反。如显微镜视野中右上角的一个“d”,那么实物其实是“p”(旋转 180°得到),位于左下角。 e.移动问题: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f.找污点:在三个部位找,即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转动目镜,如果污点 的像也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的像动,说明污点 在玻片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时污点的像都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g.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相反。 二、细胞 1、动物、植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①结构比较 ②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很难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质——液态可流动的物质,各项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叶绿体——使光能变成化学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线粒体——动力车间,把化学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液泡——内有细胞液,含多种物质 2、观察细胞实验 ①常用玻片标本种类:切片、涂片、装片 ②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盖六染七吸 a.一擦,用洁净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b.二滴,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c.三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一小块透明薄膜,浸入上述水滴中。d.四展,用镊子将薄膜展平。 e.五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接触水滴,然后轻轻放下,盖在材料上,这 样才能避免出现气泡。 f.六染,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 g.七吸,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另一侧吸引,让染液浸润全部。 ③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盖六染七吸,与前述步骤基本相同 二滴:滴入的是0.9%的生理盐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三刮:用凉开水潄口,用牙签从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 四涂:把牙签有碎屑一端在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复习要点: 一、细胞的构成物质 1、无机物(一般不易燃):水、无机盐、氧,都是小分子物质。 2、有机物(一般可燃):蛋白质、糖类、脂肪、核酸等,是大分子物质。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叶绿体:叶绿体将光能(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线粒体: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注意:植物一般有两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的非绿色部分的细胞一般不含叶绿体,如根尖细胞 动物一般仅有一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 四、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1、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3、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五、细胞分裂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生长 1、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 2、细胞分裂的过程 ①细胞核一个分成两个 ②细胞质分成两份 ③每份细胞质含一个细胞核 ④在原来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要形成细胞壁) 3、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 ①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②染色体先加倍,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 ③新细胞之间,以及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遗传物质也相同。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复习要点: 人体和多细胞动物的结构层次 1、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2、人和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和功能 ①上皮组织: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②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③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④结缔组织: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骨组织、血液、脂肪组织) 3、人和动物的五级结构层次 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上皮组织呼吸系统肌肉组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泌尿系统神经组织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4、植物体的四级结构层次 分生组织根、茎、叶 输导组织(营养器官) 细胞→组织保护组织→器官→→植物体 营养组织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2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科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在学习方法上的引导。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杂草、石块,请学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从而引出生物学。学生举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药用或其他价值。 (教师:从古到今,人们不断观察、尝试、探索生物知识,形成了现在的生物科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联系生活经验,了解生物学概念。 1、学生自学教材,找出生物学的概念。 2、学生举例:举出常见的生命现象的例子。(如蜘蛛织捕虫、树叶变黄飘落等。方法指示:学会观察。) 3、拓展反思:生物学不仅是对表面现象的观察,更深入到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如对青蛙的眼睛研究、蜻蜓飞行技巧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仿生学,谁能举出一起关于仿生学的例子? 学习任务二:学生自学教材,体会生物学的重要性。 1、全面浏览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从哪些方面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读教材中的段落,体会大自然之和谐。 2、小组内探讨: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尝试交流生物学的应用(重要性)。 3、师生交流:有关对一些生物现象和生物科学的疑问。 拓展反思:怎样认识封山育林、封海休鱼? 三、系统:(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四:诊断 1、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谈一谈你对生物学的认识和怎样学习生物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3【学习目标】: 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二、自主学习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 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2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 1. P3第1,2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13,?2,3.14,+3065,0,-239; 54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C.0是最大的负数 【要点归纳】: 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拓展训练】: 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 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课后作业】P5第1、2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4[教学目的]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抢答成语: 展示课件一: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展示课件二,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6分钟)——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 其父(fǔ)曰父(fù)子相 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使关羽将(jiàng)三万兵至益阳 堕而折(shé)其髀损兵折(shé)将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再读(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五: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六请男生对照“失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2)展示课件七请女生对照“得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八请男生对照“折髀”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4)展示课件九请女生对照“相保”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四.研读(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点拨: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点拨: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报国,死得光荣。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 五.联读(5分钟)——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六.积读(3分钟)——背课文,积成语 1.背读课文。 2.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5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漫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发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2、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3、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三、探究学习 1、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⑴ 这首诗哪局部写实?哪局部想像?写实与想像局部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⑵ 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⑶ 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⑷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协助学生明确: ⑴ 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⑵ 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⑶ 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局部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⑷ 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2、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⑴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家长身边的时候…… 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身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局部,用自身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课文 1、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2、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五、安排作业 1、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2、想像练习。 在上虞有一座孝女庙,是为纪念孝女曹娥为寻父投江而死而建的,因此孝女庙又叫曹娥庙,那条江被叫做曹娥江。请你发挥想像。写一个有关曹娥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身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3、优秀:郭沫若诗集《女神》。 【课后记】 诗歌的意境与创作手法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诗歌需要用心品味,但前提教师应该交给学生一把打开诗歌瑰丽世界大门的钥匙,协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诗歌,鉴赏诗歌。本课从内容,到创作,教给了学生一种体味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