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地理说课稿 |
范文 | 【精华】地理说课稿(精选1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理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说课稿 篇1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的内容。今天我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课堂总结、说达标检测六个环节进行。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地球仪、地球的运动等四部分容。“地球的形状”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有多大”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地球仪”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地球的运动”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因此,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地球仪”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地球的运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过观察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情境引导法: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被确定为球形这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像力,深入掌握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等方面的知识。 三、说学法指导。 1、通过辨图、识图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地理技能。 3、通过完成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前正是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那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入热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分钟。 2、教学新课: 由于“地球的形状”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为此我这样设计: (1)展示PPT:地球卫星图片。 (2)展示ppt: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图片。 (3)展示对媒体动画: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 让学生们阅读课本“认识地球形状阅读”部分的内容,了解最初对地球认识的三个过程:“盖天说”、“浑天说”、球体。然后设置问题:我们现在都认为地球是球体,那么有 没有谁能举出生活中见过的事例来说明地球是球体呢?给学生一分钟小组交流。设置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形成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 (4)通过展示ppt上的图片: 事例一:人观察船向远处航行所观察到的船身的变化情况。 事例二:月食观察月球上地球的影子。 事例三:从不同纬度看北极星与地球的高度角。 来补充学生的讨论结果。这一环节大约需要8分钟。 (5)通过过渡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再来认识一下地球的大小。从而引入到下一个学习内容: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为此,我这样设计: 出示图片“地球基本数据”,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6)通过过渡语:地球这么大,研究起来不方便,怎么办呢?人们想了一个办法,按照一定比例将地球缩小形成一种仪器叫———地球仪。从而引入下一个学习内容————地球仪。“地球仪”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为此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给每一个小组一个地球仪,要求各小组观察小地球仪,合作完成下列内容: 1、找出北极、南极、赤道、地轴、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观察纬线和经线并归纳出它们特点。 3、观察纬度和经度的划分,并归纳出纬度和经度的变化规律。 4、阅读课本,找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由于这部分内容难度挺大,加上初一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较低,所以预先准备好导学案,让学生参照导学案来合作完成,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最后让各小组分别呈现合作结果,师生共同总结、评价。由于这部分内容是重点,而且难度大,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反馈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来巩固所学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5分钟。 五、说课堂总结: 通过让学生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地理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美国》是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的主题是西半球的国家。西半球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一般把加拿大和美国叫做北美,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因为通用语言都属于拉丁语,被称为拉丁美洲。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指出其领土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土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理解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提升了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美国的领土组成和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比较。 难点: 分析美国在工业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教训。 五、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说学法: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的引导者,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采用直接导入法导入本课:出示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继续提问:同学们对美国知道多少呢?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二)新课讲授 让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把自认为重点的知识划下来。然后让同学们学生回答美国国旗的名称、星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小结: 美国领土由本土48个州和1个特区、2个海外构成。 学生自读教材内容,通过读统计图分析、讨论、总结的方式思考: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怎么样?可以从工农业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的角度进行思考。 学生归纳自己的观点,教师补充:美国的经济概况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内的工农业总产值,二是对外贸易。三个要点:一是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对外贸易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三是世界上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通过教师讲解,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 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领先地位。这说明美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最强的国家。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指出美国的三大工业区。 (三)小结和作业 本堂课主要学习了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并对美国的地理位置进行了了解。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美国的相关资料,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 地理说课稿 篇3在活动教材部分安排了四项活动,编者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题中第3项练习要求将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按地理方位排列找出名称和简称,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地理分区,本身就增加了难度,不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这道题作了如下处理:要求学生沿黄河、长江干流,沿大陆海岸线、沿北回归线等找出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简称。经过这样处理后,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对各省级行政单位空间位置的掌握,为以后的教学作必要的铺垫。本节教学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间分布需要记忆,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是: 教学重点: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 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能力目标:能在中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以及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的神圣职责的情感。 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策略(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采用地图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游戏法等。即“读(看)——议——讲——练”结合法,重点突出一个练字。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通过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反复运用地图、开展游戏活动等,把“死”知识,变成一幅“活”的中国政区图。 2、学法指导(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应用“一图五法”突破难点。即:一张中国政区图,采取歌诀记忆法、特征记忆法、形象联想法、拼图游戏法、填图练习法五种方法。抓住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积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国地理拼图板辅助学习。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地理拼图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多发表见解,多动手练习,实现课标要求。 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总体设计的依据: 1、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学校周围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在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在学生看书、读图基础上,通过教师导学,运用多种教法和学法,培养地理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开发学生智能。关注每一名学生,力求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及课后开展拼图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教学实施过程: 导入(1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中国政区图。问: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吗?学生由于有小学自然课学过的中国地理知识以及日常的了解,会积极地回答出有34个。再问:你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是怎样划分的吗?学生会带着这个疑问进入新课。运用观察导入法,直观形象,开门见山,便于迅速切入主题,为后面的活动留出更多的时间。 地理说课稿 篇4一、说教材。 人是一切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1、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教法。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三、说学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辩论,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六个环节,分别是:问题——设疑、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演绎——巩固、迁移——深化、升华——结束。 第一环节:我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第二环节:从认读数字6500000000入手,通过以下活动了解世界人口。 (一)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讨论。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换位思考。 让学生换位成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员,设计宣传语和宣传画。这样培养了他们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绘画能力。 (五)读图分析。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综合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我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第四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练习,并对答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第五环节: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最后我用激情和语言结束全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播放动画《梦》,呼吁希望这个可怕的梦不会成为现实! 地理说课稿 篇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 (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 (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 (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 (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 (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 夏季:6、7、8月份; 秋季:9、10、11月份; 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 (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地理说课稿 篇6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本单元教学的前奏和基础,它与后面的大气热力状况、大气运动以及许多天气、气候气象知识都有直接联系,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考虑到本校学生起点较高和需要开发较多的思维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既顾及了知识的整体性,又考虑了知识的层次性,为了让学生下一步了解和学习大气打下基础,要在原有课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延伸知识和联系实际,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后面几节课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主要层次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运用因果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气主要成分对环境生命活动的影响;大气各层的特点和人类活动与各层大气的关系 难点:大气各层的气温垂直变化原因,大气运动方向和天气变化状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 4、教材处理可分两部分:一是大气环境和大气的组成这一部分可设计表格或简单的设问让学生阅读并小结,教师可以将大气的作用知识适当的延伸,如与物理化学的联系、大气热力作用联系等。二是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部分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前后因果关系密切,如大气成分与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密切相关、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与大气运动的联系、大气运动与天气变化状况的关系、天气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学习本部分内容时重点从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入手,由因导果,层层深入,大气各层的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对于我校的学生可以将这一部分知识与第一章和下一节大气运动适当联系,为学好下一章打下良好基础。 二、说教法。 1、教学及依据:因果分析方法、读图分析法、开放式教学法。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是本节教学法的主要目标。虽然本课抽象内容较多,但一方面对于重点中学生对本章有一点知识基础,另一方面经过本章节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的分折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图、色、声、像”功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层现相关地理事物、现象和提供资料,帮助理解和记忆。 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具备学习地理的兴趣。 本节知识点多且学习知识难度较大,我在讲授时通过精心设问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分折地图的方法。本节许多知识都内含于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中,如大气各层的人类活动、地理现象等,本节可用多媒体和设问帮助理解和记忆。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分折和比较而得出的,学生学会在适应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本节中我通过设计表格和对比分折得出大气垂直分层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地理说课稿 篇7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所选用的教材为广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第章第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对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对进行等; 能力目标:通过的学习,培养学生图表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地理学习的独特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说学情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原则。 此外,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以及农村教育的特点,我将采用地理教具、地图册辅助教学,直观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形象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现代地理教学论指出,xxx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环节。 (3)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地理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4)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只是、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5)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重点式的板书将教材内容中最关键的知识加以概况、归纳、列成条文按一定的顺序板书,这种板书,条理清晰,重点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谢谢各位老师。 地理说课稿 篇8一、说教材 《中国地形》是初中八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由于地形与气候、河流、湖泊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生学习以后相关章节知识垫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识记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和按走向分为五种类型的山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说教法 本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远教资源的地图和景观图片,使学生通过读图,直观获取有关的知识。充分运用新建构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精神,开展讨论、对比、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的课程教育理念。 三、说学情 初二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决定了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个性,同时具有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等特点。 针对学生以上情况,我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以下策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尽量使课堂显得形象生动,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创设讨论氛围,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已的见解和获得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进行学习。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综合和小组的意见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说远教资源的分析和采用 中央电化教育管资源中人教课标版中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国地形》中的媒体展示中的中国地形及中国地形剖面图的flah动画及中国地形山脉等十几幅图片形象生动,典型例题中的例子有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其中flah制作的动画<古诗欣赏>更是生动有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利用以上资源进行组合、链接、补充制成PPT课件。并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形、声及动画效果,图文并茂,声形并茂展示给学生。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以下四个环节穿插在本节课的三部分(1、中国的地势特征2、山脉纵横交错3、中国的名山)内容中。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建构体系,拓展创新 四课堂活动,观点讨论 我首先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我国是个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引出课题:中国的地形。 1、中国的地势特征 我给学生展示FLAH动画〈古诗欣赏〉,通过欣赏古诗《虞美人》,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会向东流?引出对中国地势特征的学习。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中国地形概况图、中国三梯阶梯示意图、中国地势剖面图,让学自主观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这样的地势会对我国的河流、气候与交通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出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山脉纵横交错 在教学活动中,我给学生展示幻灯片:中国主要山脉图,分析各种走向的山脉,将其归纳为三横、三竖、三撇、两捺、一弧形。之后,我及时展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训练: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一、“你能写出这些主要山脉的名称吗?试试看,你能行的!”二、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学习中国地形,重要的是掌握山脉的分布。读图2-2和2-9,请填出下列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3、中国名山 我给学生展示中华五岳、天山、昆仑山、雪峰山等十多幅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展示课前收集的名山大川图片、诗歌、散文等。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自豪感。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主要体现目标教学模式,做到本课的知识脉络简明扼要,精炼概括。直观醒目,图文并茂。 地理说课稿 篇9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是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改理念、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我们教学过程中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②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③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是本课的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可通过读图分析、图文转化、案例呈现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搜集城区的各种资料,运用多媒体设备,各种课程资源互相补充,协调统一。 二、学法指导 心理特征及调节 高中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基本以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上本校生源素质较高,接受能力较强,但由于生活的阅历少,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偏面,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老师有目的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全面认识。明确的学习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基础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 知识建构方法指导 在教学中以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通过读图绘图实施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在教学中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本课的城市化的加速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开始的,主要加强与相关历史知识的联系)。 学习方法指导 针对上面两个实际,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及依据:依据哈佛大学首创的案例教学法理论和瑞士思想家、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的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采用情景教学法、资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本课城市化定义教学中联系本地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创设情景。 案例分析法:通过安溪城区面积和人口的变化启发学生得出城市化的概念;通过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一案例让学生讨论得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及地区差异。 资料分析法:通过读图表、文字材料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演绎归纳出地理特征,是学生一项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要考查一项重要内容,本课资料丰富,是提高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好素材。 自主探究法:读图2.20和图2.21填表,使学生学会从图表上归纳出地理知识,地理规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手段 (1)自制多媒体课件,利用我们学校教室已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有利条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自制的八十年代的安溪城区地图和今天的安溪城区地图 (3)学具:地图册、课本等,事先印发的学案(略),包括学生上课要完成的图表、课堂练习、学生学习目标评估和自我分析题目。 四、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针对本节课目标要求及内容的需要,设计如下教学环节:引入新课;新课学习;课堂小结;教学效果反馈。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说一说: 地理说课稿 篇10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是高教版《中国旅游地理》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教材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入门的核心课程,系统的介绍了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内容广泛、覆盖面宽。其中旅游审美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本教材的知识结构严谨、系统,理论性强,若平铺直叙的讲解,学生兴趣不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及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点、难点 根据高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该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多数学生对旅游审美知识很感兴趣,并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更好的学习后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将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定义及特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特点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而将其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讲授内容,在教学中应该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种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本着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为宗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定义,掌握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特点。 (2)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和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旅游审美能力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通过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首先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分析,我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职高高二旅游班的学生,此时学生具有一定的旅游学知识,学习积极性很高,但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授课节奏适宜;其次是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实践,但学习自制能力较差,持续学习时间比较短,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尽量创造机会和条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法分析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我始终认为,学生不是一个需要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你去点燃的火把,)基于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教学的原则,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采用图片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层推进地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学法分析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三种与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学习方法:分析比较、讨论研究、自我探索。其中任务驱动、讨论研究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想象,相互交流,共同合作,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弥合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一共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到我国的旅游资源是由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部分构成,接下来找同学回答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不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能够带给人们美感,那么旅游资源的美感表现在哪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通过复习提问,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勾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之后我将带领学生走入第二个环节:全面感知、层层深入。 (二)全面感知、层层深入 旅游资源美感形态主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形态。下面先介绍第一种自然美,放映幻灯片,展示给学生所熟悉的并且能给人带来不同美感的自然景观的图片,通过对图片的欣赏、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出自然美具有贵在自然、贵在多姿多态、贵在启发性和寓意性等特点。第二种社会美,先理解社会美的定义,社会美到处可见,小到一座建筑,大到一组建筑群、一座城市,还有种种文化现象都是社会美的表现。我以庞贝古城的案例为主线进行讲解。先给同学介绍庞贝古城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在了解景观的背景的前提下再去感受。社会美除了美化环境外还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品质和情操。 然后是艺术美,掌握艺术美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理解艺术美的涵义。通过对兵马俑和徐悲鸿的马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接下来应该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巩固,我们的教学也就进入到第三个环节:任务驱动、讨论研究。 (三)任务驱动 讨论研究 观看中国旅游业的标志“马踏飞燕”的视频,让同学讨论“马踏飞燕”这件艺术品的最可贵之处在哪? 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各小组讨论研究,不将结果简单地塞给学生,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协作、自主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会适时地对学生做出启发和提示,并及时对各小组的处理结果作出评价,形成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的学习氛围,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四)归纳总结、领悟内化 与学生一起简短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将零散知识进行汇总,使学生所掌握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五)课后作业、知识迁移 1.旅游资源在旅游活动中的美感形态? 2.若你可以通过网络和媒体了解神奇的远方,你还用不用去,为什么? 在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的基础上,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能使学生对旅游审美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一、旅游资源的美感形态的类型 1.自然美 2.社会美 3.艺术美 二、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特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突出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发言、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完成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本节教学中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学生的调动等方面亦有突出的表现,同时教学思想上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真正体验到了“功夫在诗外”的意境,收获很大。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善和提高,争取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谢谢大家! 地理说课稿 篇11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气》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天气》是初中地理的一节重要内容,课文通过精妙的各种天气展示设计让学生能了解天气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表现出天气的多种多样。通过对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维目标,同时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能为培养学生了解天气、模仿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们新义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各种天气的判读,学会判断哪种空气质量对人有益哪种气空质量对人有害。 能力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学或者其他人播报天气预报,能自己找出获取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变化。 情感目标: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天气的多种多样,从而热爱地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这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天气、空气质量和人们的生活关系,积累有关天气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天气和地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我主要采用提问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二十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安排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来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导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我让学生看书上57、58页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想不想知道它和我们怎么产生关系的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这节内容中来,从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 (二)初读内容、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己默读,把课文中出现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划出来,然后我在精心教学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细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点,以此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页,要求小组以合作竞争的意识完成两个任务:找出本页主要讲的内容以及它和我们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突显重难点、积累知识 分析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仔细看56页济南天气预报和60页的图,知道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了解天气变化。要求学生分角色模仿天气预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并提问“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谁播报得更快捷、更准确,好不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学会实践运用。 (五)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一些关于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掌握了播报天气情况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放学后找出天气信息的其他获取,让他们向同学或者家人播报一组天气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六)总结与板书 带领学生回顾这节内容,了解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清晰、有条理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四、说教学总结与反思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地理说课稿 篇12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东南亚》第一课时,“东南亚”是我们开始学习的一个分区,是世界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亚洲”的深入,是帮助学生“走近国家”的基础。 一、说教材 《东南亚》一节教材,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和城市分布、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本节教材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教材利用“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的地形”、“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几幅图和对应的活动,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特别突出了东南亚处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众多地处热带的临海国和岛国,形成了高温多雨的气候,进而影响到东南亚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作物分布。教材在介绍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地区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知识目标有如下几点: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和范围;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2.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读图能力;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 重点:是东南亚的位置、国家及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运交通上的地理意义。 难点:是东南亚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学生提出疑问,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图的习惯和能力,图文结合。 2.思:即思考,通过学生提问启发,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各小组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本内容。 四、教学准备 1.学生阅读课本,并小组质疑。 2.教师收集整理相关的东南亚景观图片和气候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课型: 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 知识储备,复习测评 学习日本,我们都研究了日本的哪些内容?你最感兴趣的,或者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习东南亚我们应该会学习东南亚的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同时归纳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思路,为学习东南亚提供学习方法。 明确目标,提出任务 地理说课稿 篇13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上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一节教学的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陆地水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较先前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具有认识上的间接性。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学生通过学习应理解为什么制定这一国策,其重要性如何,最终产生自觉意识,形成合适的心理态度与价值观。 难点:探究我国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原因,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分布。 二、说学法: (一)说学生: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五年级时,地理由外聘代课教师教授,纪律较差,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现为我校六年级,年龄较外校同进度学生小两岁,社会阅历较浅。 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较简单,以背为主。 本学期已知道中国地形知识与有关气候知识。 2、该班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活跃,该年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在向抽象思维发展。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常常搭便车。 表现力强,好动不好静,知识面较宽,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兴趣。 (二)说学法: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进而推测结果,并与实际比较,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教师通过新型小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详见教法设计第二点) 2、学会分析不同形式的资料。 3、小组合作展示,学会将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态度运用于生活,从而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行动。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三、说教法: (一)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知道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知识目标) 2、体会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的特征,实践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 3、能说出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并有寻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与建议。(知识目标) 4、体会我国土地国策的现实意义,产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心,并有积极付诸行动的愿望。(情意目标) 5、体验课堂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效果。(情意目标) (二)选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通过知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形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原先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着眼培养学生综合性、发展性学力。 3、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才能的舞台。 4、遵循六年级学生认知基础与认知规律。 (三)教法设计:归纳为以下四点 1、突出前后知识关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形、气候是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按常规教学方法,该教学内容浅显,主要是让学生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上认图识记,学生思维量小,且无法体现本节教材的前后文关联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中,打破常规,舍易求难,即不让学生在书本、地图册上找现成答案,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归宿,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的气候、地形分布的知识,推测(探究)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并说明理由。整个过程运用相邻发展区的原则,既是对前知识的复习与综合,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方法,又完成新课教学目标,且印象更深。教师则对学生整个探究过程加以适当提示、点拨、深入。点拨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须指出以下问题:耕地适合的地形;形成草地而未形成水田与旱地的原因;水田与旱地的大致分界;东部地区山脉、丘陵的土地利用类型;东西部、南北的土地生产力。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地形与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因素。 2、探索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差异,提高学习效果。本课教学安排两部分学生合作学习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教师安排四人合作学习是基于该内容对六年级学生而言综合性强,有较大难度,合作学习有利于讨论,观点碰撞,引发思考,得出结论。教师给予合作学习的要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共同绘制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简图,且安排两人上台展示,而两人的分配为教师点名一位,小组推荐一位,并提出任何一名小组成员的表现都代表全小组,这种安排改变以前后进学生没有课堂表现的资格与可能(因为小组推荐代表往往上台的是优生),也有利于小组讨论时优生毫无保留地提出观点,帮助后进学生,后进学生则利于提高自身责任感,明白个人应对小组作出贡献,知道与他人在一起工作时不能搭便车,调动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每一个学习个体在达成自身学习目标的同时,成为其他个体教学目标达成的促进者。第二部分小组合作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后的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内化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创造力与小组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分享小组合作成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组织形式,也适合该年龄孩子身心特点。 3、利用小道具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承转。看似与地理教学毫无关系的回形针在合理运用后起到以下作用:夹书是因为本课的探究是以对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未知为基础,若在找大量图表依据时(翻阅地图册),偶然所得,也将失去探究的价值;课前猜测回形针便于让学生轻松进入课堂角色,也为引出推测这一关键词埋下伏笔,在比照中了解问题解决的方法;用回形针上台作投票便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引发课堂争论。 4、以形象的漫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土地资源较宏观,本课内容又侧重农业用地,相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较先前的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认识上有间接性。为使课堂可接受性更强,并引发学生共鸣,本课设计以漫画评论作为探究土地利用问题的切入口,优势明显:漫画讽刺性强,富于思考,能将大尺度空间与时间的问题浓缩到方寸之间,较照片、录象更综合、直观,有趣味,信息量大。如父与子一则,简单的两幅画,将人为的森林破坏,最终引起沙漠化,使子孙更贫困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揭示,远比枯燥的文字表达得形象、深刻,对学生有震撼。对漫画的分析理解过程将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进入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状态。 5、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真正体现形式服务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理念。恰倒好处地使用电脑多媒体,能使课堂增色,效率提高。本课课件力求简洁,主体内容突出,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避免使用现代化媒体产生弱化学生思考的反作用,相反设疑引思,如土地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以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土地利用问题,以漫画渲染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认识距离;人均耕地减少问题,以动画强化课堂情绪;全课以多种链接调用各种资源,回顾旧知。恰倒好处的多媒体运用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付诸实际。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课: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二)引入新课: 1、土地资源地区差异 (1)提出研究问题:推测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大致分布 (2)给予提示:推测的依据应考虑哪些因素? (3)小组合作讨论:绘制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简图,完成地形区推测,并说明理由(教师提供两个地形区,学生自由选择两到三地形区以说明 (4)小组展示,他组学生质疑:引出地形、气候、人为活动为主的多因素制约土地利用分布。 (5)深入探究:土地生产能力高低及影响因素 (6)自我评价:了解现实地理问题的复杂性。 2、土地资源问题: (1)提出问题:出示文字、漫画资料,哪个保护更重要:林地?耕地?草地? (2)展开讨论,深入分析:学生谈感受归纳、争论、总结,得出我国土地利用国策 (3)学生自我总结:保护土地资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可作为回家作业) 五、其他: 1、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师无法知道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须根据学生反应调整课堂进程,在多媒体课件中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做到进退自如。 2、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为归宿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本课成功的保障。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