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诗的教案 |
范文 | 关于古诗两首的教案(精选10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诗两首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的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 2.反复朗读,结合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欢大自然的感情。 3.背诵课文,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李白、王维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引入课题 1.师即兴背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记住的古诗里,最喜欢的是哪一首?请勇敢地背给大家听一听。 2.师生一起回忆李白、王维的诗,学生齐背。 3.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李白和王维。 4.揭题并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自学字词,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结合注解,试着自己了解诗的意思。 3.自学检查: (1)读准生字读音,特别是“瀑”和“疑”。 (2)说一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描画诗歌 1.朗读全诗,说说通过自学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画诗歌:瀑布在太阳照耀下像有紫色的烟雾在缭绕,远看瀑布犹如一条白练,高高地挂在山川之间,从峭壁上一泄千尺,好像银河从天而降。诗人把这气势磅礴的景象囊括在四句诗里。各小组先把诗歌内容讲一讲,再合作画出一幅画来。 四、精读品味,感悟意境 1.展示各组图画,再读诗歌。按顺序让小组代表讲解图画内容。 2.全班争议:紫烟用在这里恰当吗?“三千、九天”是什么意思?你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再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妙处,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 4.学生独自读全诗,体会诗歌在措辞和修辞方面的特点。抽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大家点评。最后教师小结。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6.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画面指导学生背诵。 五、拓展延伸 以朗读比赛的形式,交流搜集到的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六、总结学法,半扶半放学《鹿柴》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一起总结学法。 3.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1)自学提纲:借鉴前一首古诗的学法学习本诗;读准字音,把诗歌读流利;对照注释,思考诗句的意思,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小组内请教交流。 (2)依照提纲,学生自学。 4.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1)小组朗读诗歌,组长汇集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2)小组学习汇报:先报告讨论的问题,再汇报弄懂了什么,是怎样弄明白的? 5.指导精读,想象意境。 (1)学生读全诗,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2)分组读,说说哪两句写事,哪两句写景。 (3)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说给大家听一听。重点指导:“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衬的寂静,“但、闻、返、复”的意思。 (4)让学生讲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6.背诵全诗。 六、延伸作业 把你搜集到的诗读熟,下节课准备开诗歌朗诵会。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生动传神)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反衬出静寂)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映衬出幽暗) 古诗的教案 篇2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10年)。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体交流)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的?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 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首诗,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练习”2、3的题。 (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涕(t@):眼泪。 洛(l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地反映,被评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安史之乱”从而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激情的七言律诗。 (四)自由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参照课文注释,不懂的可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读懂哪句就说哪句,教师适时点拨。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蓟北”指现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乱的巢穴。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这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何在”哪里还有?这句的意思: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这句的意思是:我随手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这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六)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学说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听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泪水湿透了衣裳。再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孩子,他们心中的忧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随手把诗稿和书本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声唱歌,开怀畅饮,春天的美景将伴随着我回家乡。马上就要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直奔襄阳,再从陆路回到洛阳。 (七)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喜欲狂”是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的意思。先写诗人“初闻”时“涕泪满衣裳”的反常情态,接着写诗人狂喜的情态:“却看妻子”、“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写出了狂喜的场面,然后写此后的美好打算,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描绘。) (八)感情朗读,深化理解,熟读成诵 停顿和重音提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九)齐读两首古诗 古诗的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①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②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③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④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 5、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①齐读 ②比赛朗读(男女生) ③同桌互读 ④齐读 ⑤背(提示:根据第1.2句意) a、自背 b、互相抽背 c、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嫦娥》。齐读课题。 2、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①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资料)讲故事,师参加。 ②抽讲,其余补充或教师补充。 ③出示嫦娥神话故事课件(师配说白,见后。) ④每生自己讲讲(再次出示课件) ⑤从这个神话故事,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二、学诗及生字 1、读诗注意生字读音 2、自学生字、抽说音形义。 “烛”(翘音,生活中见到的蜡烛,所以“火”字旁,右“虫”。) “晓”(天快亮时,左“日”旁,右“尧”右上没一点) 3、学诗 ①根据课前预习自学诗意,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参与。 ②抽说,师生一起根据上下诗意和信息理解诗意。(启发:“第一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可知是人间。“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上映着烛影,说明是夜晚。) 诗意:烛影映在云母屏风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没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独,猜想嫦娥应该后悔吃了不死仙药。 ③读诗、读诗 a、自读 b、互抽读 c、齐读 d、背 三、拓展 课后搜集其它神话或明间故事,准备园地八故事会讲。 资料:仙人嫦娥来到人间后怕死,丈夫羿经过千辛万苦到西王母那里要了一粒不死仙药,西王母叫他们夫妻吃了长生不老,嫦娥不想当凡人想成仙,就把灵药一人吃了,她立刻飘起来,朝窗外飞去。丈夫羿飞回急得喊起来,嫦娥身不由己越飞越高,后悔不该私自吃了药。飞到南天门她怕嘲笑,就转身向月亮飞去。月亮里有一只玉兔,一棵桂花树和一只蟾蜍,她感到很冷清,很后悔,许多年后,吴刚被罚到月亮砍桂花树。现在,玉兔、嫦娥、吴刚还住在月亮里。不信,你朝月亮看看。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读两首诗 2、说诗意 二、讲讲另外的神话故事(四人小组) 三、写字 1、自己分析音形义(行用学过的方法分析) 2、抽说易错,应注意的地方 区别乞──气”晓”右上角不要添一点,“霄”上扁,盖住下。区别偷──愉 3、写 4、评比。 四、作业:回家听写。 古诗的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1)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古诗并背诵。 古诗的教案 篇5教学内容: 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罗隐《蜂》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不畏艰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背诵导入,理解课题 1、从前面我和同学们的简短交流中,我捕捉了一条有价信息,那就是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读书。现在我要考考同学们,谁能背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 2、有会背李白的吗?学生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知道这首诗的文眼是哪个字?李白为什么会如此之愁呢?(安史之乱、社会衰败,受小人陷害,怀才不遇……) 3、激情谈话,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李白在秋浦时,感觉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山穷水尽,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但是一副感人至深的劳作场面,让他震撼。他从此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到人生的真谛,他的灵魂得到新生。于是,他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秋浦歌其十四》。(师板书课题)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一带,是唐朝铜、铁的重要产地。李白在天宝年间流寓于此,写下了秋浦歌共17首。 (二)、独立思考,初步感知 1、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要求把诗句读通读顺。 2、检查反馈: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学生听后评价。 3、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做些什么?(弄明白诗意) 4、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古诗,自己思考古诗的意思。要求先不着急,自己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 5、课件出示“赧郎”的注释,让学生再次独立思考古诗的意思。 6、请同学逐行说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补充。再连起来完整地理解诗的大意。 (三)、精读古诗,具象画面 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读一、二行,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学生1: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学生2:远远望去,炉中的火烧得正旺,紫色的烟雾不断地向空中升腾。半空中字眼袅袅。如流星的火星跳的非常欢快。共3页,当前第1页123 ……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学生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非常辛苦,工作艰辛危险。 学生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学生3:我体会到了火星飞舞,像夏夜的萤火虫。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学生1: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烤红了他们的脸。 学生2: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们各个使足气力,脸挣的发红。 学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学生4: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学生2: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诗中“动”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的劳动号子应该是怎样的调子,该怎么读三四行诗。 学生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诗中说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静,工人们的劳作惊动了寂静的夜。我认为他们劳动号子是响亮的。(读) 学生2: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动”,因为照亮天地的炉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们一起发出的号子必定是震动河川的。号子是激昂铿锵的(读) 学生3: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感动”,工人们劳动中的铮铮号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颗失落的心,使他为之一振。号子是雄浑有力的。 学生4: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们还这样挥汗如雨,那么他们的白天也一样辛苦,劳动人民的艰辛震撼着李白的心。号子是振聋发聩的。 (5)还有什么震撼着此时的李白?“寒川”难道就是冰冷的河面吗? 学生: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无比艰辛;积极奉献…… 学生:“寒川”是李白那颗冰冷的心。 (6)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 (7)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试背。) (8)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9)听《秋浦歌》歌曲,练唱,注意诗句中每个字的写法。 (10)默写古诗,同坐互批。 (四)回顾学习经过,总结提炼学习古诗方法步骤。(课件出示)共3页,当前第2页123 (1)读通古诗 (2)理解诗意 (3)体会诗的情境和思想感情 (4)诵读古诗 (五)根据方法,自学古诗《蜂》诗 (六)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们来个《秋浦歌》品颂会。 专家意见: 有幸聆听到特级教师潘文彬校长和杨新富校长的热心指导,他们在仔细听完之后,给出了非常中肯的改进意见。这是我本次上课的一大收获。 其一,他们指出,像这类同为劳动体裁的古诗两首的教学,要对这两首诗做一个整体的认读感知。因为从编者的角度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从纷繁复杂的古诗将他们选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共同中心主题,那就是赞美劳动的。所以我们在授课中不能机械地一课时学习一首古诗,人为地将古诗内在的联系割裂开。 其二、这首写于唐天宝年间(公元954)的秋浦歌系列古诗,它主要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逐步衰败的历史,李白在目睹冶炼工人的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同时,他更感受到了他们无比的艰辛,从诗句中的“乱”、“明月夜”、“寒”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国家经历战乱,黎民百姓的劳役之苦。寒冬的夜晚他们都要挥汗如雨,那可以想象他们白天呢?因此他们指出对古诗的理解和深度挖掘一定要紧密联系历史,把古诗教学放到那段历史中去,这样把握的方可更准、更深。课堂教学基调定的更为接近诗人创作初衷。 其三、高年级古诗教学要积极借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积累。比如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直接进入“学生仔细读诗思考之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然后由学生提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非常简约而富于实效。这样在这堂课中,就有更多时间去个性化地诵读古诗,具象古诗中的画面。在具象个工人劳作画面的教学中,还不够细致到位。学生的想象,教师的课件提示,如果时间充裕,学生会有更多精彩描述的。 借此对两位专家给与予的帮助再次表示感谢。 古诗的教案 篇6教材简析: 本课选的是两首较为有名的表现朋友真情的古诗。 第一首《赠汪伦》作者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诗人登船而走,朋友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的是“送别情深”。这首诗单纯自然,感情真挚,深为人们所赞赏,成为后人抒发朋友之间感情的千古名句。 第二首《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理解和背诵两首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两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赠汪伦》后两句诗比喻、夸张运用的巧妙和诗人强烈的感叹之意。 2、体会《过故人庄》中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感受朋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准备: 1、预习古诗,查阅相关的资料。 2、配套光盘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理解《赠汪伦》,体会李白和汪伦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25、古诗两首,其中第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赠汪伦》,这是一首送别体古诗。 板书:赠汪伦 李白 2、关于这首诗的来历,里面还有一个动听的故事,想不想听一听? (教师讲关于《赠汪伦》一诗的来历)(教参201页) 二、学习《赠汪伦》,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 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 2、指名朗读。 3、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 4、理解诗歌意思 (1)交流词语的意思。 欲:将要 赠;送 踏歌:一种用脚步敲打节拍唱的民歌。 不及:比不上。 (2)交流诗句的意思。(说出大意即可,不必字字不差) 我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 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啊,你虽然深过千尺, 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情谊深。 三、体会意境,了解修辞手法。 1、朗读古诗,想想当时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画来说一说。 (1)指导说出诗的意境。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话。 (2)指名表演离别的情景。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中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吗?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作者用什么来说明汪伦和“我”的情谊? (用桃花潭的水来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诗人与汪伦间的感情怎么样? 四、朗读、背诵古诗。 1、教师总结。前两句诗叙事,后两句抒情,全诗表达了送别情深的感情。 指导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五、拓展练习 1、《赠汪伦》是一首送别体诗,你知道的送别体诗还有哪些? 2、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轻声读。 3、说说这两首诗分别讲谁送谁,谁别谁?用什么来相送?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 4、朗读两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抄写古诗。 3、收集有关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赠汪伦》 2、《赠汪伦》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描绘了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了送别情深。) 二、学习古诗《过故人庄》 1、这是一首讲朋友间情谊的古诗。 2、解题 故人:老朋友 庄:村落,田舍 过故人庄:经过老朋友的村舍 3、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4、轻声读古诗,想想古诗意思。 5、指名读课文。 6、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 a、轻声读诗句,理解: 具:准备,置办。 鸡黍:鸡和黄米。 至:到。 田家:农家。 b、意思: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 (2)、诗人来到农家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诗人一起走进农家吧? (3)、理解第三、四行诗 a、轻声读,思考:来到农家,诗人看到的是一派怎样的景色呢? b、结合图理解: 合:合拢 斜:原指不正。这里指群山连绵起伏。 郭:城墙。 c、意思: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 d、这里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画卷。 e、讲解对仗句的特点: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树”对“青山”是写景物的,“村边”对“郭外”都是写地点的,“合”对“斜”都是写事物特点的。 (4)、理解五、六两行诗 a、读诗,理解: 轩:窗户。 面:向着。 场圃:谷场和菜园。 话:谈话。 桑麻:这里指农家的生活。 把酒:举起酒杯(看图理解) b、意思:打开窗户面对着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闲谈农家的生活。 c、他们可能会谈些什么? d、这两句诗是否也是对仗句? e、诗人和好友沉浸在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里,举杯畅饮,真是好不惬意。 (5)、理解第七、八两句诗 a、读诗,理解: 待:等。 重阳日: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就:欣赏、观赏。 b、意思: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还会来观赏菊花的。 7、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老朋友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庄做客。村边,茂密的绿树连成一片,村外,隐隐横斜着一抹青山。打开窗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杯饮美酒闲谈桑麻。呵,朋友,等到重阳佳节那一天,我们一定会再来观赏菊花。) 三、总结全诗。 1、这首诗通过诗人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话家常的场面描写,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优美画卷,体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 2、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 2、填空。 《过故人庄》反映的是诗人_________应邀到_________家,主客把酒话家常的感人场面。诗中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一幅优美画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先解释带点的词语,再理解诗句。 (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家中。 4、组词 黍( ) 邀( ) 郭( ) 圃( ) 黎( ) 激( ) 谆( ) 铺( ) 古诗的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资源朗读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解题: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 二、介绍作者(用投影片将作者情况演示出来。 三、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听录音,听示范朗读。 2、随录音磁带播放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3、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句子的意思,勾画出不懂的词语。 四、用投影仪演示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字的意思。 ①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柴扉:柴门。久:很长时间。 ②指名逐句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是: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院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五、有感情地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1、老师范读,指导有节奏,读出重音。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启发想象: ①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 ②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 a、有柳树,有美丽的,各色的花。 b、有蝴蝶,有蜜蜂c、有浓郁的花香。 六、学生讲完后,自己动手设计,画画。 1、将满园的春色展现出来(打在投影仪上)。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来描写园中的春景。编儿歌或诗:老师示范 春色满园绿青苔,鸟语花香蝶蜂缠,花红柳绿笑开怀,红杏出墙引客来。 七、背诵诗句。 八、小结: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 作业:背诵、默写《游园不值》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12个生字,会写“楼、依”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重点) 4、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1、你认识上面的建筑物?(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鹳雀楼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鹳雀楼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二、介绍作者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整体认读音节“欲”,后鼻音“穷”等。 ②识记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楼、依”。 组词扩展识记:“欲”可以组词为“欲望、食欲”。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欲望食欲贫穷穷人 (2)学习多音字:更(gèng gēng)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这个问题请你更正一下。 在这里,“更”读“gēng”,意思是“改变、改换、;旧计时单位”,还有一个读音是“gèng”,意思是“愈加、再”,组词如下: 更gèng(更好)(更加) gēng(更正)(三更半夜) ②读一读: 只要你坚持练习书写,你写的字会更(gèng)美观。 (3)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提高学生积累字词的能力。】 四、学习“会写字” 楼依尽黄层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1)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楼、依”,“木、亻”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2)组词扩展法识记:“尽力尽量黄沙黄山”。 (3)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云”加“尸”是“层”。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尽”上窄下宽,“楼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黄”上中下结构,“层”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楼、依”,学生练写。 “楼”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女”的撇点的折点在横中线,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依”左窄右宽,“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从竖中线起笔。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多元认字,是部编版教材强调的重点,书写的指导,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爱写字、会写字。】 五、品读释疑 1、出示课文题目《登鹳雀楼》,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 示例:登/鹳雀楼 “登”在这里指?(登上) 2、学习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 “白日”在这里指的是傍晚落山的太阳。 依:靠着。入海流:指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3、学习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上两行诗写了景物,这两行诗写了什么?(登楼的人) “欲”:想要;“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更”指再。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们看到了有一个人站在鹳雀楼上,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4、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板书:登楼所见:太阳落山黄河入海) 5、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 想到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板书:登楼所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品读词语和诗句,结合图片,想象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七、课堂拓展 1、推荐阅读《题西林壁》 听读《题西林壁》,借助译文了解诗意,明白诗中阐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这首诗。 2、你能写出王之涣的其他诗句吗? 示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八、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九、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首诗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做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太阳落山(实景) 登楼所见黄河入海(想象)融情于景 登鹳雀楼 寓理于事 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 登楼所思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你认识上面的景物吗?(瀑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瀑布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板书: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将进酒》等。 【设计意图:简介作者,了解作者生平成绩,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瀑、布”的韵母都是“u”,以“p”和“b”为声母的两个字易混。注意“照、川”是翘舌音,“烟”是前鼻音。 ②识记: ①字源识记:“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对照识记。 ②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遥、烟”,“辶、火”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瀑、烟”。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瀑布飞瀑棉布遥看遥远 (2)学习多音字:落(luò là là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只有努力学习才会进步,否则就会落后。 在这里,“落”读“luò”,意思是“掉下来,往下降”,另一个读音是“là”,意思是“丢下,遗漏”,还有一个读音是“lào”,意思是“用于一些口语词”。组词如下: luò(落后)(落叶) 落là(丢三落四)(落下了) lào(落枕)(落炕) ②读一读: 小明经常丢三落(là)四的,今天又忘带课本了。 今天,我睡觉睡落(lào)枕了。 (3)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就放飞一个气球。) (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照庐烟挂川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①字源识记:“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对照识记。 ②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烟”,“火”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庐、挂、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多元识字,交流不同的识记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和喜欢识字的兴趣。】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照”上下结构,“烟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庐”半包围结构。) (3)老师范写,重点指导“照、挂”,学生练写。 “照”上下结构,“昭”窄、大,“灬”宽、扁,“昭”日窄“召”宽,“刀”在右上格,“口”上宽下窄,竖笔在竖中线右侧,顶部在横中线;“灬”上合下开。 “挂”左窄右宽,提手旁横笔在横中线上方,“圭”,两“土”分写横中线上下,竖笔垂直对齐,上“土”的底部在横中线。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品读释疑 1、揭题:指课题,齐读。 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①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瀑”字是什么结构?齐读:“瀑布”。 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现在就请小朋友们 跟着老师随着诗仙李白一起去庐山游览一番吧! 2、学习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太阳香炉峰) “紫烟”在这里指的是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前川:瀑布看上去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川:河流。 (板书:遥看:挂前川生紫烟)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挂在山前。 3、学习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流”:形容瀑布流得很快,像飞一样。 “九天”:天空的最高处。 “三千尺”,虚数,形容庐山之高,瀑布之长。 (板书:联想三千尺落九天)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 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描写了壮观的庐山瀑布。 5、作者站在庐山瀑布面前,想到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 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联想、想象的方法来写瀑布的磅礴气势。 6、认识夸张 概念: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效果:增强感染力,烘托气氛。 运用:画出诗中的夸张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壮观景象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七、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望天门山》 听读《望天门山》,借助译文了解诗意,明白诗中阐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这首诗。 八、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望庐山瀑布》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九、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李白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让我们开阔了视野,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十、当堂检测 十一、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生紫烟 遥看 望庐山挂前川 瀑布雄伟壮丽 三千尺 联想落九天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如何将抽象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读诗看图,感受诗意。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说说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了课文插图的提示,学生一下就知道了诗句描写的景物。 2、画一画诗,解读诗意。 我让学生指导我把诗人看到的画下来,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强调了太阳是靠着山很近的,一点一点落下去的。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尽”。 3、读一读诗,理解作者的诗情。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再让学生从“疑”字着重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更能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还是这个“疑”字,让学生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不足之处:诗歌的朗读范读得还不够,最好能配乐朗读。 古诗的教案 篇9一、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二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学法: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五、教学准备 卡片、相关课件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想到了什么。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像,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像-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第二课时 《山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像。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附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于刘径残君菊霜寒 古诗的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提高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提高自己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难点 :想象并写出《村晚》景象。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之一《村晚》 教学目标 : 1、学会古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 3、能想象古诗意境,并写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录音挂图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绚丽多彩的春天已离我们而去,让人向往的夏日风情将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的诗人雷震带来的古诗《村晚》。 2、板书课题——村晚 3、看了课题,想象一下,古诗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欣赏古诗 1、共定学习目标。 2、按学习目标自学古诗 3、交流学习的收获。 (1)古诗中的生字:陂 衔 漪 (2)交流读后的感受。 (3)结合插图谈谈对诗句的感悟,体会古诗意境。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你能把你对诗句的感悟用你的声音来表达吗? 5、你不想把这么美的夏日风情留在记忆中吗?(背诵指导) 三、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多搜集一些关于夏日的古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