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安高校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
范文 | 西安高校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本文以西安六所不同类型高校中的64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分析得出西安大学生对体育文化基本知识的知晓度较低,与其身份不甚匹配;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认可水平,按其高低排序为,精神文化最高,行为文化次之,制度文化随后,物质文化最低,揭示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短板。认为“全运会”进高校,是双方合作共赢的睿智之举,研究旨在借助“全运会”之机,带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进而增强高校办学活力。 【关键词】西安高校;体育文化;全国运动会;视阈;研究 “体育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属性”,[1]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特定环境中,学生和教师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物质与体育精神的总和”,[2]它既是体育文化的下位概念,又是校园文化中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力的要素。因此,抓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提高校园文化水平,增强高校办学活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以下同)、西北大学(简称“西大”以下同)、西安石油大学(简称“西油”以下同)、西安财经学院(简称“西财”以下同)、西安培华学院(简称“培华”以下同)、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简称“现代”以下同)等六所院校的644名学生,其中男生337人、女生307人,理工科323人、文科321人。调查的六所院校包括“985”、“211”“一本”、“二本”、独立和民办院校各一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2000年~2016年期间相关杂志、报刊10余种,文章上百篇,硕士学位论文10余篇,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支撑。(2)专家访谈法。对11位专家进行访谈,他们对西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指标效度检验结果不同。在结构检验中,具体情况包括:表示很认可的人数为3人,占总人数的27.27%;表示较认可的人数为7人,占总人数的63.64%;表示一般认可的人数为1人,占总人数的9.09%;表示不太认可以及很不认可的人数均为0。在指标的检验中,具体的情况包括:表示很认可的人数为101人,占总人数的34.01%;表示较认可的人数为169人,占总人数的`56.90%;表示一般认可的人数为17人,占总人数的5.72%;表示不太认可的人数为9人,占总人数的3.03%,表示很不认可的人数为1人,占总人数的0.34%。(注:指标检验一行的数据是指,11位专家填写每份问卷选择的频次,每份问卷有27道问答题,故应出现的频次为27×11=297。)在检验结果中显示,近91%的专家对问卷的结构与指标效度均为较认可,仅有9%的专家持一般认可,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3)问卷调查法。依据李克量表(LikertScale)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的信度检验的结果Alpha=0.92(P<0.001),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共发放问卷720份,回收706份,其中有效问卷644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8.05%、91.21%,调查状况良好。(4)数理统计法。所有数据通过SPSSFORWINDOWS17.0软件处理,主要采用单因素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对“全运会”相关信息知晓或认可水平分析 大学生对“全运会”相关信息认可度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对承办“全运会”的认可度,对“全运会”办会理念的认可度,对“全运会”进高校的认知度,对整体状态的认可度。其中对承办“全运会”的认可度表示为不太清楚,均值±标准差为50.11±21.91;对“全运会”办会理念的认可度表示为较认可,均值±标准差为78.57±16.67;对“全运会”进高校表示为较认可,均值±标准差为83.42±15.80;对整体状态则介于较认可与一般之间,均值±标准差为70.70±18.12。这一调查说明,大学生对于陕西省承办“全运会”之事处于不太清楚状态,结果出课题组意外,令人遗憾。而对课题组提出“丝路全运,文化托举;惠及高校,三秦共享”的办会理念和“全运会”进高校之事均处于较认可水平,佐证了研究能审时度势,顺应省情,合乎校意。 2、西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状态认可水平分析 (1)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是指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质量、布局、环境等,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调查主要的类别包括:场馆数量、场馆质量、场馆布局、场馆环境以及整体状态。其中对场馆数量的认可度为一般,均值±标准差为62.95±24.30;对场馆质量认可度为略高于一般水平,均值±标准差为66.06±22.36;对场馆布局的认可度为介于较认可与一般之间,均值±标准差为69.32±20.54;场馆环境的认可度为介于较认可与一般之间,均值±标准差为70.56±20.21;对整体状态的认可度为略高于一般水平,均值±标准差为67.22±18.68。在调查中显示,大学生对该项认可水平较低,暴露了西安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短板,折射出高校投资乏力、场馆不足的困境。(2)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精神文化是指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的意志、团队协作的品质、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等,它具有显性与隐性的双重性特征,它是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动力源泉。大学生对精神文化宣传认可度最低,寓意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口号或主题用语缺乏针对性、文化性、教育性和激励性;对体育精神品格、道德认可度最高,说明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情有独钟;对体育需要文化滋养的观点较认可,彰显大学生群体文化底蕴深厚、开宗明义,令人欣慰。这与主张“没有文化的体育是野蛮的,有缺陷的,甚至是危险的。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要学习和借鉴一切优秀成果,更要靠自身不懈积淀,不能指望通过‘快餐’速成”的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综上所述,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认可水平,按其整体状态高低排序为,精神文化最高(81.50±13.20),行为文化次之(76.65±13.29)、制度文化随后(73.45±12.68),物质文化最低(67.22±18.68)。 3、“全运会”与西安高校契合路径分析 (1)高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与“全运会”需求人才对接。西安高校聚集一批体育学科的教授团队和高水平的裁判队伍,他们在各自专业方向独挡一面,有能力参与“全运会”工作。同时,也要利用大学生人才资源(传媒、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征募志愿者,做到人尽其才,服务“全运会”。(2)高校体育物质文化与“全运会”比赛项目衔接。充分利用西安交大、西工大、西电科大、长安大学等体育场馆承办比赛,做到校尽其能,物尽其用,分担政府投资压力。(3)大学生体育行为文化与“全运会”赛事联动。“全运会”进高校不仅对激发大学生体育行为文化自信、自觉办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大学生亲临赛场亦可为运动员加油助威,使“全运会”赛场更具活力。 三、结论 西安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认可度按其高低排序依次为,精神文化最高、行为文化次之、制度文化随后、物质文化最低,揭示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与短板;“全运会”进高校,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对此,大学生充满期待,寄予厚望;努力做好西安高校学科优势同“全运会”组委会工作融合、人才优势与“全运会”赛事对接、体育场馆优势与“全运会”比赛项目衔接、大学生体育行为与“全运会”活动联接,是双方合作共赢的睿智之举。 【参考文献】 [1]陈晓峰.多维视觉下体育文化的内涵、价值与建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2.21-24. [2]黄芬.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策略探究.华人时刊[J].(下旬刊),2013.6.55-57. 作者:苟定邦 黄生勇 徐亚军 聂东风 雷耿华 马德厚 张战涛 郭鹏举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体育部 西安文理学院体育部 西北工业大学体育部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